作文中心高二作文

車輛與時代變遷的高考作文範文示例

本文已影響 3.65W人 

導語: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車”,會是一個什麼樣?下面是車輛與時代變遷的高考作文,歡迎閱讀。

車輛與時代變遷的高考作文範文

  篇一:車輛與時代變遷的高考作文

《車輛與時代變遷》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家買了第一輛車——永久牌大槓自行車。我五歲那年,父親騎着這輛自行車載着我和母親從淮陰往金湖舅舅家,路途遙遠,我坐在大槓上腿都坐麻了,半路上父母親給我買了個藤條座椅綁在大槓上,對於那個沒有玩具沒有遊樂場的童年,這件事刻在我腦海裏,多年回憶起來,仍然記憶猶新。

我九歲學騎車時,就用的這輛大車,弄一根扁擔綁在後座上,也不要大人扶,自己把幾乎比人還高的笨重的大自行車推到大路上,先是學推着走,推熟悉了,就踏着行,膽子再大點,就在三角架裏一腳裏面一腳外面套着踩,先是踩半輪,熟悉了就踩滿輪。慢慢的膽子越來越大,就騎大槓上踩了,騎大槓時,因爲人太小,車太大,控制不住車速時,摔過,車倒了,後面的扁擔把車撐住了,車砸不到人,跌倒了,歇歇,檢查一下傷的不重,爬起來再騎。就這樣,沒在意,學會了騎車。有時還能騎大自行車馱着麥子去村裏幫大人去機麪粉。永久牌大自行車舊了後,我家又買了輛鳳凰牌的,也是大直槓的大自行車。

後來人慢慢長大了,自行車卻越來越小了。十幾歲時,家裏買了二六式自行車,我覺得很漂亮。人大了,虛榮心也跟着長了,大自行車不想騎了,覺得醜。經常和姐姐爭搶小自行車,經常賭氣。情願腿走,也不想再騎大自行車。

九十年代初時,自行車不時興了。農村人家家開始攀比着買摩托車。只是摩托車車速快,危險係數高,那些年摩托車事故很多。後來摩托車慢慢買得人就少了。

2000年以後,電動車風靡大街小巷,它對比自行車省力,速度快,對比摩托車經濟實惠,方便安全,易駕駛,充一次電能騎幾十里路,深受人們喜愛,城市農村,到處都見電動車。

如今,老百姓越來越不差錢了,汽車不再是奢侈品,也陸續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根據自身經濟能力購買,價格從幾萬,十幾萬,幾十萬,上百萬不等。節假日春節回老家過年,農村人門口都停着價格檔次不等的轎車。近些年,考駕照很流行,人手一本就像身份證,駕校裏的學員,上至六十歲下至二十歲比比皆是,亦不足爲奇。

  篇二:車輛與時代變遷的高考作文

《車:驛動的遠方》

那幅照片、那個人、那輛車,因爲曹文軒的散文名作《前方》而更加有名:“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那位男子手託下巴,望着車窗外,他的眼睛裏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的……茫然。”我之所以永誌不忘,因爲那輛車承載着遠方的夢。

童年時代,在封閉的魯西南農村,急馳而過的.貨車、難得一現的客車,它會猝不及防之間粗暴而凜冽提醒我們:遠方,你去嗎?你去得了嗎?於是,那個其爸爸是貨車司機的同學讓我遐想;於是,那個坐車去縣城讀初中的同學讓夥伴們羨慕,甚至有人清楚得記得,她上車的時候,穿着紅色的新皮鞋。

今天見車而厭、坐車即煩的人,可能無法理解當年的孩子見汽車而心動眼熱,見火車經過常擲石塊的心理扭曲——只因遠方不屬於自己。

我理解美國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的《遠與近》中的偏遠小鎮的那對母女爲什麼一見準時經過的火車就跑出來揮揮手,她們是向到不了的遠方致意吧。

後來,我讀過一位朋友的散文,他說一聽到火車汽笛聲,心就到了遠方。後來,我也終於坐車來到了江南,——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次上車。那天,客車在午後過了淮河進入南方,突然驚風亂颭,密雨斜侵,前方不辨。

你問我:爲什麼不能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正如一隻鳥在一棵樹上終生做巢、一棵樹在一塊土地上永遠扶疏?你爲什麼選擇了遠方的車?況且那輛車不是帶你高就……

我可能無法回答你,也許是造化弄人尋常見,心如流水總無主。我一直沒有對你說,其實那一次我上的是一輛“套牌”假車,它開不到桃花源它只開到沼澤邊,我所寫的“登程自斟一杯酒,好暖人生萬里霜”不是豪壯而是擔憂,一杯酒暖不化萬里霜。不是每一輛車,都把你帶到夢中的地方,很可能的情況是,車門打開,前方是陌生的廣大。

車,代表前方,前方代表未知,未知引發迷茫或恐慌。車的這一層意蘊,你可能不懂。我羨慕你的不懂。你最好永遠不懂。選擇遠去的車可能是艱難的,尤其你不知道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的時候。然而,回首那天的登車,我更想對你說:很多人沒見乍來煙雨與斜照相迎。

  篇三:車輛與時代變遷的高考作文

《單車上的生活美學》

早晨上班,單位門口,有時會遇見同事老許。他常騎一輛單車,揹着雙肩包,年過半百卻有一種朝陽般的鮮亮。

我也有過騎單車上班的體驗:耳邊是熟悉的叫賣聲,行道樹吐着濃濃的草木味,哼一支小曲,不疾不徐,車輪緩緩轉動起一個清亮的早晨。

而這些美感是我開車時所無法享受的。一旦駕駛汽車,我就不會如此鬆弛,我會時刻警惕周圍車輛行人,關注紅綠燈的閃爍。

儘管如此,必須承認汽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種種便利。汽車、火車等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們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空間感。嶺南、塞北不再是遙遠的眺望,長安、洛陽也可朝發夕返。在城市化進程中,汽車、火車等更是一路呼嘯着向前,帶着亢奮,把城市的邊界不斷拓寬。

然而,我們在享受交通工具升級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交給節奏,交給忙碌。高鐵時代,我們似乎被裹挾進快節奏、高速度的潮流中,一路興奮着向前狂奔。我們贏得了速度,卻放逐了審美;獲得了時間,卻迷失了自我。

救贖之途何在?

物爲人役,而非人爲物役。老許最可貴的是,他有一輛東風本田SUV,卻不常開。李澤厚說,美是自由的意志。在騎單車與開汽車之間,人原本可以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時間感常常逼迫我們自覺地放棄這份選擇權,無意識地淪爲汽車的附庸。於是,成爲弗洛姆所說的“佔有”而非“存在”的生活狀態。

選擇單車,意味着選擇緩慢,主動創造出欣賞美的可能。蔣勳說:“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忙碌、效率是美學的死敵,美學天生與緩慢、從容相聯。騎單車,可以將開車所忽略的過程重新復原,審美體驗也變得新鮮而飽滿。在這種舒緩的狀態中,“人”站立得挺直而拙壯。孔子在吱吱作響的牛車上,灑下一路晶瑩發亮的句子;安徒生在夜行的驛車中,醞釀出一部憂傷甜蜜的愛情詩篇。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迴歸牛車時代——事實上也無法迴歸。我所強調的是,在高鐵時代,我們依然要珍惜、追求單車上的美感體驗。有審美在,“人”就會變得更完美。現在的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東京等,已陸續出現很多社區不準汽車開入,被稱爲“人行步道區”。我相信,這將是一個嶄新的出行美學,讓你重新迴歸到人類步行的原點,恢復身體的速度感。

這其實也提示我們:你可以有車,可是你也可以不開車。

你看,車龍馬水中,我的同事老許,正踏着單車,淺淺微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