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二試題

語文必修三《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3.53W人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是美籍日裔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的作品。下面一起來學習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案的相關知識點!

語文必修三《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案設計

語文必修三《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案設計

  【學習 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瞭解文中所談的一些物理學理論問題,如宇宙平行理論、多維空間理論。

2.能力目標:分析文章的結構,學習文章的語言。

3.情感目標:學習作者對科學深入探索的精神。

  【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學習從結構上去把握文章內容,瞭解作者對科學的探索的精神。

2.難點:從文中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並用於平時的學習中。

一、知識儲備

 體裁知識積累:

1.怎樣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

首先,要抓住說明的要點。說明文要說明的要點,往往就是說明物件的特徵。說明的要點,因說明物件的不同而有別,如人物簡介,其要點—般包括年齡、籍貫、學歷、經歷、性格、品質、特長等;書籍簡介,其要點一般包括作者、寫作時間、歷史背景、內容提要、社會價值等。

其次,應弄清作者介紹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徵,又是從哪些角度介紹的。

2.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之間,具有反比關係,即一個概念的外延越大,則它的內涵越小;反之,一個概念的外延越小,則它的內涵越大。“新書”比“書”多了“新”的內涵,因而具有這種屬性的物件(外延)也就越少;同樣“書”比“新書”少了“新”的內涵,因而具有這種屬性的物件(外延)也就越多。

概念的限制是通過增加概念的內涵以達到縮小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個外延較大的概念過渡到一個外延較小的概念。概念的概括是通過減少概念的內涵以達到擴大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個外延較小的概念過渡到一個外延較大的概念。

我到商店買襯衣,不能只對售貨員小姐說“我買衫衣”,應當把所有關於我買襯衣的資訊資料統統告訴售貨員小姐。應當說“我買一件藍色40公分男式短袖純棉襯衣”。“襯衣”前的五個定語“一件”、“藍色”、“40公分”、“男式”、“短袖”、“純棉”就是增加的襯衣的屬性。通過層層的限制,我和售貨員小姐達成共識,確定單位為“一”,我就買“這一件”。這就是概念限制的過程。我買完襯衣從商店裡走出來,恰好碰到了同一辦公室的小陳,他問我:“ 楊老師您做什麼去了?”我並不回答“我買了一件藍色40公分男式短袖純棉襯衣”,因為小陳並不關心我買什麼樣的襯衣,他只問做什麼去了。我只回答“買襯衣去了”或“買東西去了”。這就是對“一件藍色40公分男式短袖純棉襯衣”這個概念的概括,即由一個外延較小的概念“一件藍色40公分男式短袖純棉襯衣”過渡到了一個外延較大的概念“襯衣”。

3.人物介紹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他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他是《超越愛因斯但》(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和《超弦導論》諸書的作者。在過去的10年裡,他還是廣播電臺每週一次一小時科學節目的主持人。

4.課文要點

本文作者以細膩優美的筆法寫了自己走上科學探索之路的過程,闡述了一些高深的物理學理論問題。不像其它的科普文章向我們介紹大量的科學知識,而是通過對童年的兩件對自己啟發很大的事情的追溯,告訴了我們走上科學的道路的一些必備的因素(敢於質疑、對事物充滿興趣、做事有毅力),思路很清晰。

5.語基積累

(1)給加點字正音:

柵( )欄 目眩( ) 撒手人寰( )刨( )根究底 畏葸( )不前

參考答案:zhà xuàn huán páo xǐ

(2)基礎訓練: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實詞,恰當的一組( )

①高樓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__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來的能量。

②有些科學家__說,經過很長的時間,太陽能夠對地表起一定作用,使消散了的金屬分子又重新回到聚集的狀態中去。

③我們__到,其他星系正離開我們運動而去,而且它們離開我們越遠,就離開得越快。

④誰能夠看到並且__這個奧妙,誰就能夠推動科學的發展。

A 耗費 辯論 觀測 揭露

B 消費 爭辯 看  揭露

C 耗費 爭辯 觀測 揭示

D 消費 辯論 看 揭示

2.下列標點符號的使用正確的一句是( )

A、 去年一年,日本廣島縣為了籠絡中央內閣官員,竟舉辦了474次所謂的非正式聯誼會。

B、 一個漂亮的姑娘,個兒要高,又不能太高;臉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裡透紅,又不能太紅。

C、 我託他買《青年自學叢書》――《環境保護》和《人體衛生》,他滿口答應了。

D、 洪武二年,朱元璋開始讀《孟子》,發現書中有不少懺觸皇權的話,大磊為惱怒,對人說:“這個老頭子要是活到今天,非辦不可。”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數學把理性思維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

B 奇怪的是,雖然科學們多少年來為這兩個定律的真正涵義費盡心機,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諺卻早已悟出其中三昧。

C 英語,我是最有信心的。因為我在大學,至少有1/2 的時間是用在學英語的,自恃有些詞彙量,於是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做模擬題,一下子做了二十道,感覺良好。

D 只要你捨身處地的為我想一想,你就會同情我的處境,不會對我這樣求全責備了。

參考答案:

1.C(“耗費”就是消耗,是指精神、力量、東西等因使用或受損失而漸漸減少,而“消費”是為了生產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質財富。“爭辯”“辯論”都有“辯解”的意思,但“爭辯”一般是側重於一方;“觀測”是一個科學術語;“揭露”是使隱藏的事物顯露,“這個奧妙”應與“揭示”搭配。)

2.D(A項中的“非正式聯誼會”應加引號,文中也有提示詞“所謂”。B項中第二個分號改為逗號。C項中的破折號用錯了,破折號在這裡應起解釋作用,但後邊兩本書不是解釋,應去掉破折號,換成漢字“中的”。)

3.B(“費盡心機”是貶義詞,應用“絞盡腦汁”。)

 二、問題探究

主問題:閱讀課文,找出作者的觀點句,思考課文各段所寫內容,並劃分課文結構。

明確:整體感知各段大意:

第1段,全文總綱,引出下文。

第2段,產生第一件趣事的契機:遊日本茶園,蹲小池邊“為慢暢遊在水底睡蓮之中五彩斑斕的鯉魚所陶醉”。

第3段,遐想的內容:水池中的鯉魚怎樣觀察它們周圍的世界。

第4段,遐想一,它們相信它們的“宇宙”就由陰暗的池水和睡蓮構成,它們只模糊地意識到水面之上存在有另外一個外部世界。

第5段,遐想二,“在水底的魚群中可能有些鯉魚“科學家”。

第6段,遐想三,暴風雨來臨,鯉魚們為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

第7段,遐想四,鯉魚“科學家們”對睡蓮能夠不被觸控而運動得出結論:是因為有一種看不見的力對它起作用。

第8段,遐想五,“抓而又放”這些鯉魚科學家,會是什麼樣子?那些別的鯉魚一定會非常困惑。

第9段,遐想六,被“抓放”的鯉魚“科學家”講的故事是不是像人類的被抓上“飛碟”的故事呢?

第10段,是更高層次的思索,把對鯉魚的遐想擴充套件到人類身上,我們人類就像鯉魚一樣,對看不到的東西,不知道的東西,不能放開思想,認真思索。

第11段,童年的遐想和認真的思索離不開實際的行動。

第12段,講述小時候聽老師講已故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故事,使“我”對其未能完成自己的偉大發現就撒手人寰的事特別感興趣。

第13段,這個故事迷住了好思索勇於進取的小學生,引起了遐思與閱讀。

第14段,通過讀書知道了愛因斯坦未完成的論文是“統一場論”,遺憾的是作為一個孩子,還不能理解這些東西。

第15段,到了高中,知識面擴充套件了,又發現了愛因斯坦的另一發現:反物質的存在,引起了更大興趣。

第16段,實踐建立了自己的原子對撞機,建造了一臺電子感應加速器。

第17段,談建立電子感應加速器的過程。

第18段,雖曾有失敗,但最終有了一點成功。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是全文的綱,只有一句話,非常簡潔,點明後面寫作的內容。

第二部分(2-11):主要敘述作者第一件趣事:對鯉魚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12-18):主要介紹作者第二件趣事: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

子問題1:文章的脈絡非常清晰,首段的語言有什麼特點,起什麼作用?

明確:首段語言一句話,簡潔、平實自然,是全文總綱,是為了引出下文寫作的內容。

子問題2:文中講述了“我”童年時的幾件趣事?這些趣事在文中起什麼作用?請用簡潔語言歸納概括。

明確:

兩件趣事。童年時的第一件趣事:對鯉魚世界的遐想。童年時的第二件趣事:對愛因斯坦未競事業的嚮往。

作用:第一件事“我”由鯉魚的遐想,引起了我對人類的思索。使我解放了思想,由遐想而去探索平等宇宙、多維空間,去讀書。第二件趣事愛因斯坦的故事。他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他未競的事業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使我努力探索,讀書,並動手實踐獲得了成功——親手建立電子感應加速器。

子問題3:鯉魚怎樣觀察世界?請歸納概括“我”遐想的內容。

明確:①鯉魚”坐井觀天不瞭解外面的世界。②鯉魚科學家。③鯉魚的困惑。

④鯉魚認為“力”在起作用。⑤鯉魚的又一次困惑。 ⑥鯉魚科學家講故事。

子問題4:讀了作者講述的童年趣事,你們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明確:(言之成理皆可)

啟示:第一件趣事,看似是一個小孩子不著邊際的遐想,其實正是一種科學精神。正是這種遐想,才促使作者對高維數世界產生興趣。第二件趣事,一個八歲的孩子會對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產生嚮往,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樂趣,才促使作者去尋找答案,大量閱讀,動手實驗。

子問題5:整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從童年的兩件趣事到青年動手實驗的歷程,請思考成為一名物理學家需要具備什麼精神?

明確:(答案具有開放性)

一要擁有科學精神,二要有想像力,三要保持興趣,四要有實驗精神,五要忍受艱辛,六要有堅定信念,七要有堅持不懈努力,八要耐得住寂寞,九要有奉獻精神,

十要有耐力和恆心。

 三、課文小結

  1、本文主旨:

本文介紹了作者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作者對鯉魚世界的遐想和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是如何啟迪作者走上了科學探索道路的。

2、藝術特色:

①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在講述自己的教育歷程中講述科學道理,重點講述科學研究的方法。這種結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題目看似乎是一篇記敘文,記敘自己的成長曆程的,從整體結構看也是如此。作者就寫了童年中的兩件趣事,是它們啟迪自己走上科學道路的,但在行文中卻有著對科學思想的探討,有著對科學概念的恰當解釋。如對反物質的解釋,對建造電子感覺加速器的詳細敘述等等,無不包含豐富的科學知識。再如對平等宇宙和多維空間的探索等等。

②想像奇特,心理刻畫細緻。

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很有文采,尤其是寫小時候大膽的想像的細節更是細緻入微。如在水池旁忽然來了一場暴雨,作者用了兩段寫自己的遐思,一是寫水中鯉魚的反應是困惑的:睡蓮沒有人搖動怎麼會自己動起來呢?二是鯉魚科學家的杜撰,簡直引人發笑。發笑之後,不得不佩服小孩子想像的豐富。第二部分寫小孩子的想像非常豐富,語言刻畫相當細膩。

[語文必修三《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案設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