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素材

淺談作文中的素材積累

本文已影響 1.7W人 

語文包羅萬象,課文充滿詩情畫意,逸聞趣事,理應成爲學生的最愛。卻有學生道:“語文是苦口中的中藥,讓人苦不堪言。”究其原因,全是作文在作祟。如何豐富學生貧瘠的語言,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我認爲,拋開知識、生活的積累而大談寫作技巧只能是紙上談兵。

淺談作文中的素材積累

作文材料,基本上有三類:一是語言材料。二是生活材料,三是知識材料。

一、從生活、學習中積累素材

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和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葉聖陶在《文章例話》中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因此,要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去,觀察社會、體驗生活、體味人生,多角度多側面地捕捉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學會在社會生活中積累素材。俗話說,生活有多廣,語文就有多廣。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識庫”,是“語言庫”,是作文材料的豐富源。但它們是爲有心者而準備着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學習、工作、休息、文娛體育活動,還是走街串巷,還是旅遊觀賞、社會實踐、社區活動中,都要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多看、多聽、多想、多吸收。養成認真仔細觀察生活的好習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在實際生活中養成精密觀察和仔細認真的習慣,如果養成了,對於寫文章太有用了。”矛盾要求學習寫作的人,身邊時時刻刻準備一支筆、一本筆記本,“無論到哪裏,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記下來。”這樣,“積累多了,一到作文,就會成爲有用的、可供選擇的材料。” 作文材料哪裏來?其實就在你身邊。

我們要求學生善於發現,養成善於把眼、口、耳、手、腦一齊開動的習慣。把身邊能掌握的聲音、動作、色彩、言語和表情記錄下來,就會攝取到豐富的材料。

舉例來說:當你走上街頭,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羣,他們或急匆匆地上班去,或悠閒自得的散步,你仔細觀察他們的舉動和行動的步伐就顯然不一樣,你再仔細觀察老人、婦女、小孩等人各自的表情也截然不同。走到鬧市中,你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商販們各自吆喝着自己的商品,他們的吆喝聲各不相同,有的還很“另類”,身穿奇形服裝,從頭高腳與衆不同,這對於你寫作不同的人物形象是很好的材料。

在旅遊中,你就要仔細觀察所到之處的景色,包括自然美景、人文景觀、歷史文化,要認真聽記導遊的講解,以便獲得第一手材料。

當你走向田頭,你可能會見到一老農,在烈日下揮汗勞作的情景,你仔細的觀察他的動作、表情、外貌等,會對你留下深刻的記憶,日後寫作時就說不定是好材料。

在家也要學會仔細觀察,觀察父母的言語、表情、動作等,還要仔細觀察父母的生活的具體細節,都是日後寫作的好材料。

在學校裏,你就更要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老師的一言一行。上課的情景、批改作業的情景、輔導教育你的語言、表情等,同學中間也要仔細觀察,校園環境也是需要仔細觀察。這些都是寫作有關老師、同學題材的好材料。

二、從教材中積累素材

語文教材是一座作文素材庫,裏面的文章可謂“無山不含玉,無水不藏珠”,其中的人、事、景、物可爲我們寫作提供大量的素材。當然,這裏說的教材不僅僅指我們的語文教材,我們還可從思想政治教材中去積累經典論據材料,從物理化學教材中去感受科學家的魅力,從歷史、地理教材中去積澱人文知識,以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總之,教材是寫作素材的寶庫,從教材中積累素材當爲妙招。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目前的語文教材中的選文總體上說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範,這就爲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運用範文向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幫助學生積累寫作資料,提供了極爲有利的條件。因此,對於寫作中苦於沒有素材可用的學生來說,不妨抽空把課本重新翻一翻,將課本的閱讀材料與作文訓練結合起來,巧用、化用課本材料充實自己的作文構思,寫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1、聯繫課文語句,或引用,或仿寫,扮靚寫作語言。

當學生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心情時,文字表達也就步入正軌了。而方便、快捷、有效的訓練,莫過於仿句訓練了。

在具體的教學中,鼓勵學生根據例句的特點,使用正確的修辭手法和滲透例句的句式,調動積累,儘量把平淡的語言說得生動。比如:假如我有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我會變成一種抗愛滋病新藥,治癒所有受疾病折磨的孩子。

2、聯繫與課文材料相類似的生活事例。

比如,能由《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親教育孩子的方法“鼓勵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難,才能成功”聯想到“孩子學走路”“雛鷹學飛”等。把這些故事進行擴寫,來體現主題。

借鑑實例:

蹣跚學飛的雛鷹,顫顫抖抖地聳着雙肩,接着小心翼翼地試着扇動翅膀,雙腳離巢了,又落了下來,再一次離巢,又一次落下,它總是不敢遠離巢穴。鷹媽媽覺得是時候讓她的孩子獨立了,巢裏面只能養出雞來,只有天空纔是雄鷹的家。她猛力把鷹巢打翻,小鷹突然從巢裏掉出來,向懸崖下面墜落。它們止不住內心的恐懼,一邊墜落一邊拼命掙扎,拼命地撲騰翅膀。漸漸地,它們竟然止住了下降的趨勢,歪歪斜斜地飛了起來,而且越飛越高。

它們終於成了真正的雄鷹!(寫愛的片段)

3、聯繫課文的寫作技法。

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朱自清的《春》,要求是細緻觀察景物,抓住特點進行描寫,巧用修辭,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裏行間。

借鑑實例:

溫柔的春風暖暖地吹起來,輕叩迎春花的閨門。迎春花只害羞地露了一下頭,嬌滴滴的含笑未答。然而,只一天工夫,迎春花就性子大變。她叫醒小姐妹,披

着金黃的外衣齊刷刷地立於路邊,小巧玲瓏,隨風輕擺,向你致意,播報着春的訊息。

春是個急性子,趕得我們也不得不脫下厚厚的冬裝,換上五顏六色的春服,輕快地行走於春天的校園。行走的學生如花一般活力四射,散發着春的朝氣,張揚着青春的魅力。春光下的少年,意氣風發,帶來了新一年裏新的希望。(寫春的片段)

以上介紹了幾種積累與運用課本素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材“分類資料庫”。例:①新詞美詞薈萃,精彩句段摘錄,精彩句段賞讀;②文中的文學形象,人物性格特點、人生際遇;③作者的生平事蹟、精神世界、相關作品;④課本材料和與之相類似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題。考試時,我們首先根據作文題目的中心調出“分類資料庫”中可以運用的材料;其次,根據自己所選擇的文體來組合這些材料;再次,可以根據教材中的資料引出自己日常生活中與之相類似的材料進行適當的加工,這樣便能很快完成一篇佳作。

三、從課外閱讀中積累素材

要多看書籍、報刊、電視、 網絡 或其他媒體來提高素材的積累

學生生活畢竟簡單,範圍小,哪有那麼多的材料可以獲取呢因此,我們雖然提倡寫生活,但寫起來,仍然覺得窘迫。那麼我們就要挖掘第二條取道,從書刊、電視、網上來探尋、收集,積累作文材料。應該說學生作文的素材積累,這條道路是陽關道,道上風景更多、更美,所以學生多讀書,多看有益的、有價值的網絡作文素材,蒐集一些有用的東西,對提高作文素材積累,提高作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說寫文章要引經據典,這裏的“經”與“典”就是 歷史 上有價值、有說服力的東西。古人教學就是讀書,反覆讀,直到會背誦,教師也沒有怎麼講解,不像現在老師一個字一個字的去解釋。但古人的作文水平卻很高。這說明多讀書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徑。

書籍報刊是作文材料的又一個豐富源。比起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雖然是“第二手”的材料,但由於經過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更具規範、更精練、更集中的特點,便於讀者吸收和積累。再說,目前中學生學習的任務重,不可能也不必一定要從生活中積累作文所需要的材料。那麼就從書籍報刊中去積累材料了。 書籍報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古今中外,無論是歷史的文學的、哲學的、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學的,大量的書籍應有盡有,無所不有,而且這些材料又相對比較集中,只要你喜歡的,就有可能得到它。

計算機互聯網的強大信息量也可以爲學生展現大量的信息素材,爲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更廣泛的天地,學生學得更多、更快。學生每天面對“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寫作素材的匱乏是學生寫作水平難以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加強生活實踐,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爲其提供了豐富的圖文、聲像資料,引發了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學生鼠標輕點,大千世界盡在眼前。寫景:點擊“自然風光”,敘事:點擊“時事新聞”,寫動物:搜索“動物世界”還可根據課文內容延伸,嘗試寫作,真所謂“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學校信息技術課,引導學生把網上閱讀到的優美詞句、精彩段落“粘貼”到自己的“寫作素材庫”;也可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見聞感受也記入“寫作素材庫”,並定期將“粘貼”的素材和生活素材進行分類、選擇、整理,同學間再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去僞存真。評析:資源共享,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速度明顯加快。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素養的積累和運用,積累材料的本領爲現時作文所需要,更爲將來的治學、創造、發展所必須。

作文材料積累的重要方法,我們必須鍥而不捨,方能水滴石穿,循序漸進。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長此以往,不怕你寫不出好作文來。聞名語文教育家、作家葉聖陶說:“所謂能力不是一回兒就能從無到有的,看看小孩子養成說話、走路的能力多麻煩。閱讀跟寫作不會比走路跟說話輕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歷練,歷練成了習慣,纔算有了這種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