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素材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

本文已影響 1.44W人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1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

沒有橋就順着河走

一位大師帶領幾位徒弟參禪悟道。

徒弟說:“師傅,我們聽說您會很多法術,能不能讓我們見識一下。”

師傅說:“好吧,我就給你們露一手‘移法大師’吧,我把對面那座山移過來。”說着,師傅開始打坐。

一個時辰過去了,對面的山仍在對面。徒弟們說:“師傅,山怎麼不過來呀?”

師傅不慌不忙地說:“既然山不過來,那麼我就過去。”說着站起來,走到對面的山上。

又一日,大師帶領徒弟外出,被一條河擋住了去路。

師傅問:“這河上沒有橋,我們怎麼過去呢?”

有說:“我們趟水而過。”師傅搖頭。

有說:“我們回去吧。”師傅仍搖頭。

衆不解,請教大師。

大師說:“趟水而過,衣衫必溼,水深則有性命之憂,不足取;轉身而回,雖能保平安,但目的未達,也不足取。最好的辦法是順着河邊走,總會找到小橋的。”

“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和“沒有橋就順着河走”揭示了同一個道理:做一件事情,當我們用一種方法難以奏效時,不妨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角度。

正如在大海上行船一樣,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風的方向,但我們可以改變帆的方向。一意孤行是成功的大敵,靈活多變纔是成功的捷徑。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2

一、道理論據:

1、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林鴻

2、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隊灘。只有不畏攀登的採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峯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華羅庚

3、人類用認識的活動去了解事物,實踐的活動改變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後者去創造宇宙。——克羅齊

二、事實論據:

1、做科研的有心人。竺可楨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可他上下班從不坐配備的小汽車,而是堅持步行一段再乘公共汽車。這樣既鍛鍊了身體,更主要的是可堅持觀察物候變化,爲科研收集第一手資料。他每天都這樣觀察、記錄,把天氣變化、風力級別、氣溫升降等都記載下來,一生寫了40多本這樣的日記。臨終前一天,他還記了這天的氣象情況。

2、從木匠到畫家。齊白石出身於貧苦農家,12歲就爲生計所迫而學木匠謀生。但他自小就酷愛繪畫,七八歲時就開始練習,天天抽空臨摹或寫生。爲了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他時常在野外悉心觀察各種動植物的形態和習性,晚上躺下被窩裏還在用手指畫草稿,經過數十年這樣刻苦的實踐磨練,他終於成爲一代宗師。1957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的榮譽稱號。

3、實踐出真知。五代末,著名建築工匠喻皓曾用8年時間,在開封設計建造了開寶寺塔。此塔8角13層,高36丈,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傑作。開封地處中原地帶,多西北風,他設計時特地讓塔身略向西北傾斜,預計在風力的作用下,100年後塔身可以筆直,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喻皓的預見。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3

下了一場秋雨,地上落滿了形狀各異的樹葉。有冬青樹的樹葉,銀杏樹的樹葉,楓樹的樹葉,山白蠟樹的樹葉……

今天,我在小區裏散步,一陣微風吹過,只聽“沙沙、沙沙”的聲音從遠處飄來,我跑過去一看,是一棵銀杏樹的樹葉發出的聲音。它們先打着旋兒,然後像小降落傘一樣飄落下來,我連忙拾起它。哇,好可愛,看它的樣子,多像一把精巧的小蒲扇啊!那葉子的邊緣黃得像塗了蠟、鍍了金一般,而中心卻仍是綠色的。

在銀杏樹的旁邊,有一棵楓樹,我從地上拾起一片楓葉,仔細地看了起來。又吹來了一陣風,葉子的/幾個小尖角搖擺起來了,這時的楓葉多麼像小娃娃的小手呀!葉片十分柔軟,邊緣還長着小刺,但不刺手。紅彤彤的葉兒中間仍有一點綠色,是偏黃的綠色,像手指間掛着無數顆紅寶石,而手指上戴了一枚亮麗迷人的綠翡翠戒指。看到這些楓葉,我不禁想起了“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詩。在這時,我想起媽媽告訴我的一個小知識:別的葉子上有一種叫葉黃素的物質,到了秋天,葉子就變成了黃色。而楓葉沒有葉黃素,只有花青素,所以秋天,楓葉就變成紅色的了。

我真希望,這迷人的秋葉,迷人的秋天,能夠停留得久一點,再久一點。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4

乞丐做工

齊國有個人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自己又無一技之長,沒有謀生的手段,每天只有靠在城裏乞討度日,生活十分困窘。

那時的城市又不大,他天天走的都是那幾條街巷,討的總是那幾戶人家。開始,人們出於一種同情心,還給他一點殘菜剩飯;時間長了以後,人們就覺得他來的次數太多了,令人生厭,於是誰也不願意再給他一些食物了。爲此,他只有忍飢挨餓的分了。

恰在此時,有個姓田的馬醫因活太多,忙不過來,需要找一個幫手。這個乞丐便主動找上門去,請求在馬廄裏給馬醫打打雜工,以此換取一日三餐。這樣,他再也不用沿街乞討,晚上也不必漂泊流浪,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變得充實起來,幹活也格外賣力。

可是,又有人在一旁取笑他了:“馬醫本來就是一個被人瞧不起的職業,而你不過是爲了混口飯吃,就去給馬醫打雜、當下手,這不是你的莫大的恥辱嗎?”

這個昔日的乞丐平靜地回答:“依我看,天下的恥辱莫過於寄生蟲,靠乞討度日。過去,我爲了活命,連討飯都不感到羞恥;如今能幫馬醫幹活,用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這又怎麼能說是恥辱呢?”

這個齊國人的生活態度是正確的,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自食其力好。

再卑微的工作也是自食其力,沒有什麼可覺得羞恥的。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5

1、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貢獻,而不是索取。張海迪

2、人生的鐘擺永遠在兩極中擺晃,幸福也是其中一極;要使鐘擺停止在它的一極上,只能把鐘擺折斷。(法)羅曼.羅蘭

3、人生的主要問題,就是不要做妨礙自由的事情。一切人生問題,都是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生活並抗拒那妨礙人生的事物。佚名

4、人生的快樂,是自己的勞動得到了成果。謝黨哉

5、人生多風雨,何處無險阻?書摘

6、人生富貴駒過隙,唯有榮名壽金石。顧炎武

7、人生各有志。漢·王粲

8、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李白

9、生命不等於是呼吸,生命是活動。——盧梭

10、生命是一條艱險的峽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11、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與長短,而在與內容。——塞涅卡

12、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

13、人生就像一本書,傻瓜們走馬看花似地隨手翻閱它,聰明的人用心地閱讀它。因爲他知道這本書只能讀一次。——保羅

14、命運很像撒嬌任性的女人,只喜愛好些潑辣果敢的人,對於他們才百依百順,惟命是從呢。——庫普林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6

直搗黃龍

[釋義] 直接搗毀敵人的巢穴。搗:搗毀;黃龍:黃龍府;金人腹地。現泛指敵人腹地。

[語出] 元·脫脫等《宋史·岳飛傳》:“飛大喜;語其下曰:‘今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成語故事]

岳飛向周同學習武藝,周同死後,每月都要爲周同掃墓。他的父親勉勵他說:“如有機會爲國效力,也應該這樣!”宣和四年,岳飛應招入伍,由於驍勇善戰,從一個普通士卒漸漸躍升爲領袖。岳飛對待部下很寬厚:士卒生病了,他親自給熬藥,戰死了負責養活家小,把朝廷給自己的犒賞一律分給士卒。每有軍事行動前,都要召集將校商量,商定好了才行動,所以部隊突然遇到敵人,也不驚慌。但他的軍紀卻很嚴:一次一個士卒拿了老百姓的一條麻繩綁馬鞍子,馬上被軍法處死了。有時部隊在路上過夜,老百姓開門要收留他們,沒有人敢進去。老百姓把他們稱作“岳家軍”。

岳家軍奮戰10餘年,收復了大片失地。朱仙鎮會戰,大破金兀朮,金人士氣盡喪,宋人銳氣高漲,被金國佔領的人民也紛紛起來響應,收復中原指日可待。岳飛高興地對部下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當時是金國腹地)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7

一天,一位美國知名電視節目的記者去採訪一名小朋友。

記者問:“如果有一天,你駕駛着一架飛機飛到了太平洋上空,突然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呢?”小朋友想了想,說:“我會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繫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降落傘跳出去。”

現場的人聽了後全竊竊私語,他們認爲這個小傢伙太自私了,怎麼自己先跑了?沒想到那小朋友竟然熱淚盈眶,記者連忙問道:“你爲什麼要先掛上降落傘跳下去?”

那小朋友抹着淚花說:“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的!”

別人說話時,你要等這聽完,這就是聽的藝術……

[點撥]要用心去傾聽別人的話語,要尊重說話着不要斷然下定論。

[適用話題]可以用在“傾聽”、“交流”等類話題中。

運用指導

1.素材點撥:

欣賞類素材不少,寫作時,很多學生往往把本子上記載的素材原封不動地搬進作文,這是不妥的。有時原始素材是一句話,需要擴展爲一段文字;有時原始素材是一段文字,需要精簡爲一句話。作文時,要學會圍繞中心用自己的話敘述,對材料進行選擇,有所取捨,意即“剪裁”。這樣一來,作者就可以充分利用已經積累的有限素材,達到“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如同樣是引用典故“懷橘遺親”這一素材,考生可以圍繞構思將故事擴展爲470餘字,佔全文四分之三的篇幅,也根據需要進行剪裁,只寫了百餘字。

中考作文的寫作中,同學們可以把一些名人名言等作爲最主要的素材體現在作文中,也可以是基於一篇古詩名句而寫成的.,亦或是圍繞一篇哲理小品而寫成。這要看出同學們表達的機智和素材儲備的豐富性。但同學們只要在平常的生活學習中,做個有心人,“廣納材路,材爲我用”,積沙成丘,相信在考場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遊刃有餘,寫出精彩出衆的文章。

2.話題適用:

理解、平等、合作、共享、博愛

(一)中考真題回放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後仍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

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流,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當代作家虹影說:“人與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個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居於這樣一種狀態。纔出現網絡世界。”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麼感想?生活中你有類似的見聞和體驗?請就“交流”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500字,不得抄襲。

停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車讓車,讓出一份秩序;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人讓人讓出一份和諧。在現實生活中,這類“讓”的現象還很多,無論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在非原則面前,“讓”是一種禮貌、一種氣度、一種美德。

請以“讓”爲話題,自選角度,自定立意,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擬題目,文體不限(如寫成詩歌,不得少於20行。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和人名。

×××社會是一所學校,生活是我們的良師。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我們學會了理解;在胸中怒火中燒時,我們學會了忍讓;在別人觸犯了自己時,我們學會了寬容;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學會了關心;在不利的環境中,我們學會了生存……請以“在中學會”爲題,將題目補充完整,自選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寫出真情實感,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和人名。

一頭馱着沉重貨物的驢,氣喘吁吁地請求只馱一點貨物的馬:“幫我馱一點東西吧。對你來說,這不算什麼;可對我來說,卻能減輕不少負擔。”

馬不高興地回答:“你憑什麼讓我幫你馱東西,我樂得輕鬆呢。”

不久,驢累死了。主人將驢背上的所有貨物全部加在馬背上,馬懊悔不已。

讀了上面的故事,你一定有很多感悟,請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8

死而不朽

解釋:指身雖死而聲名、事業長存。

成語故事

公元前549年,魯國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晉國去訪問。晉國的卿範宣子接待了他,並且與他交談起來。範宣子問穆叔道:“古人有話說:‘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說的是什麼嗎?”穆叔不清楚範宣子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沒有馬上口答。範宣子以爲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說:“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後是御龍氏,在商朗是象韋氏,在周朝則是唐社氏。周王室衰敗以後,由晉國主持中原的盟會,執政的是範氏。所謂‘死而不朽’,恐怕說的就是這個吧!”穆叔聽他這樣說,覺得很不入耳,便說:“據我所聽到的,這叫做世祿,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祿位,而不是‘不朽。魯國有一位已經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種。死了以後,他的話世世代代沒有被人們廢棄。所謂‘不朽’。說的是這個吧。”他接他又說:“我聽說,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如果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被人們廢棄。這叫做三不朽。若只是保存和接受姓氏,用來守住宗廟,世世代代不斷絕祭祀,那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不能說是不朽。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9

百發百中

【成語】:百發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釋】: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語故事】: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由基。

養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一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誇讚他的箭法,有的人說“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說“百發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它的意思是在稱讚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展也一如所料。

雖然現代的人們,已經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生興趣,但是“百發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箭的人,他的射擊技術很高明,他拔出箭,並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射擊術“百發百中”。

又譬如說某人對事物的發展,因爲觀察很仔細,並且瞭解它的規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他是“百發百中”。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10

清同治十年,在南洋經商的張弼士參加了法國領事館舉辦的一個酒會。當時,來了不少貴賓,工作人員端來了法蘭西上等葡萄酒。張弼士拿起酒杯,輕輕啜了一小口,細細品味,香甜爽口,一股綿綿的習習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貴賓們端着酒杯,都久久不願放下。

法國領事見狀,說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豐年間,他隨英法聯軍進駐煙臺,因無葡萄酒相伴,感覺分外枯燥無味。這時,有人來報告說,在附近的山中,發現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們歡呼雀躍,他們採回野生葡萄,並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機來榨汁釀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用野生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別有風味,令人陶醉。

法國領事講這則逸事時,現場不少人聽後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張弼士卻將法國領事的話牢牢記在心中,並且,一個宏大的構想逐漸清晰起來。張弼士來到煙臺經過周密的考察和籌備後,張裕葡萄酒釀造公司便在煙臺橫空出世了。

如今,張裕葡萄酒的營業額已經高達數十億元,名列中國葡萄酒業的榜首。煙臺也被國際葡萄酒局列爲中國唯一一座國際葡萄酒城。

有時,別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就會蘊含着巨大商機。如果,當時張弼士聽後只是把它當成一句玩笑話並哈哈一笑,那麼,我們今天就很難在煙臺看到張裕葡萄酒的輝煌了。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11

20xx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全球開展了一項名爲國際學生測試計劃的調查,全球有25萬名學生參加。調查結果顯示:在科學和閱讀能力排名中,芬蘭學生名列前茅,領先其它40個國家及地區,而且遠高於平均數。

但在上世紀70年代前,芬蘭還稱不上是教育的典範。當時有輿論認爲,芬蘭要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立足,就必須徹底檢討本身的教育制度。

芬蘭教育從此轉變,芬蘭人把他們的教育成就歸功於以下幾點:

教師訓練有素,居世界前列:薪水儘管不高,每月只有20xx至4000歐元,但是教師的社會地位崇高。

教師享有極大的自主權,可自行決定使用什麼教學法,也可自行制定課程,自選教科書,或者完全不用教科書。受聘後,不會受到定期視察、考評及審覈。

例行考試取消。芬蘭的教育家認爲:考試太多,學生只會窮於應付,其實學習往往不能用考試成績來衡量。不過,學生到了18歲還是要參加大學的入學考試,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可以升學。

學習氣氛輕鬆。在芬蘭所有中學,學生除非有課要上,否則根本不必上學,而一下課,學生就可以回家。上下課都不響鈴。芬蘭的學生有責任感,有尊嚴,因爲他們是自願上學,而不是被逼來的。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12

主要觀點:

1.成敗是長期因素導致的結果;

2.成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3.成敗不是永恆的,而是可以轉化的;

4.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格言警句:

1.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魯迅

2.困難和挫折也許是有好處的。這是一種鍛鍊。這是推動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冼星海

3.失敗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

——(美國)愛迪生

4.不會從失敗中尋找教訓的人,他成功的路是遙遠的。

——(法國)拿破崙

相關成語:

1.成敗論人:根據成功或失敗來評價。(這是我們所不提倡的。)

2.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是成功的基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能變失敗爲成功。

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時候失利,另一個時候得到補償。

歷史事實:

14世紀時,英格蘭軍隊入侵蘇格蘭,國王布魯斯領導人民奮起反抗,但是接連組織了六次反擊,均相繼失敗。蘇格蘭軍隊被打得七零八落,國王也沮喪地逃進一個山洞裏,並注意到洞中一隻蜘蛛正在織網。雖然前六次都沒有成功,但蜘蛛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開始了第七次嘗試,終於大功告成。布魯斯深受啓發,決心重整旗鼓,再一次領導人民反擊侵略者。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多次頑強的戰鬥,蘇格蘭終於擊敗了入侵之敵。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1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飢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爲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爲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14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拙。(日本)

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裏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脣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纔是真的,永恆的,不滅的。(印度)

記憶中的母親啊!最心愛的戀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歡樂,所有的情誼。(法國)

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熱地佔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國)

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的相象!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爲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爲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法國)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15

事例內容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於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於是纔有了後來的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