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2015年 民族團結的手抄報素材

本文已影響 7.9K人 

  民族團結的辦報素材:中華民族的別稱

2015年 民族團結的手抄報素材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纔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羣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一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於血緣。其次纔是由於語言。在原始社會中,一羣人能夠長期生活在一起,大概總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後這個部落發展壯大了,纔會接納血緣不同的人羣參加。在世界上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間,有些民族特別重視血緣,認爲血濃於水,在血緣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羣參加;有些民族重視文化,只要外來者接受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歡迎他們參加,不加排斥。

民族團結的手抄報

中華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複合體,以後在發展中也就表現出首重文化不太計較血緣關係的特點。正因爲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較濃的"中華兒女"之稱比起血緣色彩較濃的"炎黃子孫"之稱更容易爲大家所接受。對"炎黃子孫"之稱反對最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1991年5月,我們在上海會晤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直指"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爲中華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無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因此,他認爲在學術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場合裏,不要使用"炎黃子孫"一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