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彙編15篇

本文已影響 1.93W人 

一天終於結束了,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日記了。那麼寫日記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端午節的日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彙編15篇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1

端午是我國傳統節日,農曆五月初五。相傳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江自殺,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的吃糉子、龍舟竟渡等風俗。

但是,現在的社會端午節不在是吃糉子這個傳統風俗了,發短信祝福已經成爲一種時尚。你聽,媽媽的手機響了,哦,原來是有人發短信了。

我迫不及待衝上前去,打開手機看到的內容是:

送你熱騰騰的糉子:我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寬厚的包容當葉,調以真誠的祝福,再用祈禱煮水,吃出一年好運氣,提前祝你一生好福氣!端午節快樂!

看了以後覺得這個短信不僅有趣還很溫馨,讓人讀了心裏暖融融的。隨即媽媽也發了一條過去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看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祝你端午節快樂!哈哈,這短信是我幫媽媽發的,這個短信很富有詩意。

現在發短信以經成爲一種時尚,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短信都很有趣,而且能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是很好嗎?

聽,鈴聲又響了,準是又來短信了。趕緊去看哦!要說我端午之所以這麼快樂,都要感謝這些短信啊。

呵呵,最後我也送大家一條短信: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糉味飄香時,片片葦葉片片情,天天擁有好心情,幾枚紅棗幾顆心讓你開心又順心,鈔票有如粒粒米,包在一起全歸你,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又是包糉子的時候了。

其實在我的家鄉茂名,端午節包糉子的人不多,記憶中家裏也從未糉子,市面上也很少箬葉買,因此我也是無從學起,直到在江門生活後才學會包糉子。在江門,端午節吃糉子幾乎是遍及每家每戶 ,因爲江門的市民一般都在家裏設有神位,每到五月初一初二和初五,都要拜神,所以很多市民都會分兩次包糉子,這段時間包糉子就成了江門市民最關注的話題,見面都會問:“包糉了嗎?”我家也 入鄉隨俗,包起了糉子。

江門包糉子的材料很多,我家主要是按傳統的材料去包:糯米,豬肉,綠豆,花生。鹹蛋黃本來也是當地人不可缺少的,但比較貴,還要浪費那些蛋白,所以精打細算的公公就把它排除在計劃之外啦!

婆婆不會包,拿着糉葉在那比劃來比劃去,包出來的糉子——哈哈!不可說,不可說也!經我的一再示範,還是學不會,平時要強的她自嘲“是世上最傻的人,學不會的了,做後勤去”;公公包 糉嘛,感覺就象在編織籮筐,很認真很帶勁,那糉子綁得很結實,只是弄斷了不少繩子,包的糉子一頭大一頭小,夠特別!他說他包的自已吃,包了一半就累得停工啦;沒辦法,我這個懶媳婦這回可當 了回巧媳婦——靠我啦!近二十多斤的材料啊,我坐不住了,乾脆站起來包,只見材料在我手中翻飛,我包得越來越快,只用幾十秒就包好一個,這是前所未有的速度!包出來的糉子模樣自我感覺非 常不錯! 想想以後若沒工做了我就包糉子賣去,應該不愁兩餐,哈哈!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3

大街上,人人都在慶賀;市場上,還有人在買糉葉;房子裏,一個個巧奪天工的糉子正在誕生……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暗地顯示端午節來了

今天,媽媽和奶奶也包起了糉子。我學着她們的樣子拿出四片大小差不多的糉葉,學着她們的樣子把糉葉鋪在手上,再在鋪好的糉葉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幾顆大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左右,糉子熟了。我迫不及待抓起一個糉子,把猛吞下去,結果被燙的臉就紅了。媽媽在旁邊笑我:“你的紅臉蛋好可愛啊!”我聽後“無語凝噎”,只得陪笑。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4

端午節邁着輕盈的步子來到了我們家,昨天媽媽拎回了兩箱糉子,我舔了舔嘴角上的口水,說:“媽媽,今天晚上咱們就吃糉子吧。”“小饞貓。”媽媽滿臉笑容地答道。

今天一大早,我和姐姐就早早地爬起來,大聲地唱:“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媽媽從廚房走出來,手裏拿着一些糉子,讓我們選吃什麼餡的。我選了三個八寶的,兩個豆沙的。而姐姐呢,和我對着幹,選了三個豆沙的,兩個八寶的。我又想起去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同桌告訴我他們家都是吃豬肉餡的糉子,很少吃八寶之類的糉子。我還沒吃過豬肉的呢,所以我隨手拿了兩個豬肉的。媽媽突然微笑着說:“要不我們放上一個蜜棗的吧,誰吃上了這蜜棗糉子,今天就可以許一個願望,當天能夠實現。”說完,我們都拍手叫好。

不一會兒,一個個糉子出鍋了,我們就像蜜蜂似的涌上了餐桌。姐姐冥思苦想起來,用手摸摸這隻,又摸摸那隻。我呢,用手摸着腦袋,兩眼目不轉睛地看着桌子上的糉子。最後我決定拿那隻最小的,我開始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心裏只盼着那誘人的小棗能夠出現在我的嘴裏,可是吃到最後一口,連個蜜棗的皮兒都沒見着。我絕望地嘆了口氣,早知道就慢點吃了,沒吃着棗連那個糉子的'什麼味道都沒品出來。“耶。我吃的是蜜棗的。”我們一看,原來“寶貝”在姐姐手裏,姐姐連忙舉起手,說:“我的願望是:給我買漂亮衣服,但是不能買裙子。”姐姐就是這樣的滑稽,我和爸爸媽媽笑得合不攏嘴。

雖然這個端午節我們沒能去參觀龍舟比賽(因爲快期末考試了,作業多),我也沒有得到新衣服,但是今天我們都過得很快樂。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5

家鄉的端午節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田野裏去採摘了很多棕葉,棕葉的樣子有點象竹葉,只是比竹葉大得多。這些棕葉用來準備明天包。我雖然熱得滿頭大汗,但看到青綠的棕葉就像看到了香甜的,所有的疲勞都有消失了,只是盼望明天快快到來。

端午節到了,我早早地起了牀,看媽媽包。只見媽媽把洗好的棕葉兩張背對背放好,再把它折成一直角,用湯匙把放了各種調料和肉的米放在棕葉上,形成一個尖尖的形狀,再將糉葉剩餘部分沿米的形狀摺好。整個糉子就捲成了一個小菱角,再用草繩將把它紮緊,一個可愛的就做好了。媽媽把包好的糉子擺在蒸籠裏放在大鍋蒸,我都等不及了,不停地在廚房是轉來轉去的。蒸了好久,終於可以熟了,但媽媽說還不能吃,要等客人到齊了再吃。

中午,客人都到齊了。看看桌上的菜可真豐富呀。有鹹鴨蛋,皮蛋,滷鴨子……這些都是端午節一定要吃的菜。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香香的,解開上的細草繩,再剝開棕葉,一股香味撲鼻而來,輕輕地咬一口,又香又甜,真好吃!

午飯後,爸爸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古時候,楚國的忠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趕去救他。他們爭先恐後,追到洞庭湖時就不見了。人們怕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不停地往江裏扔,希望魚吃了後就不咬屈原的身體了。從此以後,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每年五月五日就划龍舟,吃。爸爸還告訴我,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還要掃院子,灑雄黃水,在門口掛艾蒿和菖蒲,希望能殺菌防病,一家人平平安安。這些活動都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6

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說起端午大家肯定知道屈原,想到屈原大家不由自主就會想到糉子。對!就是糉子,在星期四的那天,我們班展開了一個包糉子、品糉子的活動.

那天上午——好激動啊,比春遊還激動!知道爲什麼嗎?因爲下午我們要包糉子、品糉子了!我們沸騰起來,朱老師拍了兩下桌子,示意我們要安靜,我們便停止了議論。雖然我們表面看似平靜,但是內心卻洶涌澎湃着!

下午,我來到學校時,桌子、椅子已經擺好了,就準備開動了。我先去洗了一下手,回來後就開始製作糉子了:我先用一片長長的糉葉圍成一個喇叭形,下面不能有太大的洞,最好是沒有洞,兩片葉子要重合,把上一步做好後,便開始裝米了,米不能放太多哦,因爲還要放肉或者蜜棗,放完這些以後,該把糉葉包起來了。瞭解我的人都知道包糉子的最後一步可不是我的強項。果然不出所料,最後一步我試了還幾次都沒有成功,還是王聞傑媽媽幫我完成的。緊接着我又做了一個,我想自己獨自完成一個完整的糉子,經過反覆的學習,我終於完成了!

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和媽媽們將煮好的糉子發給我們,我吃了一個,特別甜、特別好吃,比外面買的好吃多了!你知道爲什麼嗎?告訴你吧!因爲糉子裏面有一個特別的味道——成就感!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7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我和爸爸媽媽去姥姥家過節。

來到姥姥家門口,我看到門上已經插上了艾蒿,聽姥姥說艾蒿在端午節天亮前插在門窗上可以驅蚊殺菌。姥姥已經將糯米淘洗乾淨浸泡了五六個小時,姥姥又把洗乾淨的糉葉放進鍋裏煮十幾分鍾,這樣可以除去葉子的青氣,增加葉子的柔韌度,在包糉子的時候纔不會破。一切準備完畢,開始包糉子了。姥姥把兩片糉葉稍作重疊放在左手中,用右手撈出適量的糯米均勻的攤在糉葉中央,再放上蜜棗和花生,兩食指向中間護攏糯米,卷至半圓柱型,兩邊葉子向中間摺疊再卷,用線纏緊,一個圓嘟嘟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學着姥姥的樣子包了起來,包糉子真是看着容易做起來難啊!我包的糉子不是這漏米就是那兒破洞,好不容易纔包出完美漂亮的糉子。等到所有的糉子包好後放進高壓鍋中,煮上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吃了。

吃着香甜的糉子,姥爺給我們講起了端午節的來歷:戰國時代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他爲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於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滿懷忠君愛民熱情的屈原最終在悲憤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投江後,老百姓爲了防止魚蝦啄食他的屍體,駕着龍舟把糉子扔下江趕走魚蝦。從此以後每到端午節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

這個端午節我吃着親手包的糉子,聽姥爺講端午節的來歷,收穫真多啊!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8

清晨,當小鳥把我從夢中喚醒時,一股糉香彷彿無形的魚竿把我從牀上釣了起來。媽媽告訴我,今天是端午節,要吃糉子,剝去一層糉葉,露出了一個“糉三角”,我拿起筷子,把筷子插進糉子中間,整個的舉起來,咬了一口,不由的稱讚道“真好吃!”它油而不膩,糯米軟軟的,夾雜着濃濃的肉香及淡淡的糉葉香,味道好極了。我還曾經吃過許多其它糉子,如白米糉、紅棗糉、豆沙糉等,就數嘉興肉糉最好吃了!

我有些好奇,爲什麼到了端午節要吃糉子,門上要插艾葉,還要賽龍舟呢?經爸爸講解明白,原來這是有由來的,據傳二千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主張改革政治、任用賢才,因同貴族靳尚等人鬥爭,遭讒去職,屢次放逐後,在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投河自沉,人們得知投河的是屈原後,紛紛爭先恐後地划船去打撈,這就有了後來的賽龍舟,因沒有找到屈原,人們又怕魚蝦吃屈原的身體,就往江中投糉子餵魚蝦,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至於在門上插菖蒲、艾葉,是因爲古代相傳五月是“毒月”,而五日恰好是五毒之首,所以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插菖蒲、艾葉可以除瘟辟邪,免受病毒的折磨,我們還要吃五黃,指的是黃瓜、黃魚、黃鱔、雄黃酒和黃梅。其中我最喜歡脆脆的黃瓜了。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其內含的中華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節日氣氛,不禁使我陶醉其中。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9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今天,我跟爸爸一起樂不可支的去西溪溼地觀看划龍舟競賽。

當咱們走到深潭口時發明有隻碩大的龍舟“矗立”在岸邊。只見“那龍”都長着兩顆像乒乓球似的大眼睛、一排“閃耀着兇光的尖牙”和“尖利的龍角”,身上的龍鱗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

在深潭口那裏很早已是人隱士海,我好不輕易才擠進了擁擠的人羣中,找了個一席之地。跟着三聲鞭炮響比賽開端了,登時,觀衆席上人聲鼎沸,熱烈不凡,我掂起腳向東望去,遠處“活動員”們划着龍舟如很多兇悍的飛龍擦水而過,緩緩的飛龍變成了“一條綵帶”橫貫水面;響徹雲霄的吶喊聲攙雜着震耳欲聾的“雷鼓”聲和着雷鳴般的銅鑼聲構成了一道音牆直逼觀衆席。龍舟越來越近,我終於看清了綵帶的真面目:原來是一艘艘掛滿五豔六顏色旗的龍舟,一個個穿白色衣服、黃色衣服、紅色衣服的“運發動”們拿着槳隨着鼓點的節奏飛快划着。只見他們滿頭大汗,一顆顆黃豆大的汗珠從他們的臉頰上流淌了下來,他們“爆出青筋”的手使勁的用金光閃閃的“龍鰭”劃開繁重的水花,如同千萬匹戰馬齊頭並進,浩浩大蕩地飛馳而來。

觀衆席上忽然發出了歡喜的笑聲,“這是怎麼回事呀,人們怎麼都在鬨堂大笑呢?”我定睛一看本來是一隻龍舟“表演了一個側翻動作”讓船員們都變成了“落湯雞”但他們的臉上仍是露出了殘暴的笑顏,惹得觀衆們都哈哈大笑。

我喜歡端午節的風俗,但我更愛好習俗中的賽龍舟運動呀!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10

風中瀰漫着糉子的香氣,這沁人心脾的氣味勾着我的心神。一年年過去了,時光匆匆卻磨不盡人們對端午的嚮往。

端午習俗是非常令人着迷的。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煙沒幾垂名。人們往往會包上許多糉子來紀念愛國偉人屈原。

在端午節這天,大街小巷裏,男女老少中,無不散發出一種清雅和諧的淡香。從清晨起,家家戶戶就陸陸續續地進入端午節的狀態了。我在睡夢中隱約聞到一股幽香,我朦朧地眨了眨眼睛,視線漸漸清晰了。回想起那股幽香,應該是他指引我與太陽再見吧。我緩緩起身,忽然,我瞧見了正在我胸前滑落的香囊,原來,香味得飄來只因此啊。隨之,我又瞧見手腕上簡約精緻的五彩繩。原來媽媽早就爲我係上了端午的一系列標誌啊!穿好衣服,推開家門,呼吸着新鮮空氣,一擡頭便看見一紮艾草我家外門的上端。正當我感嘆着一天之計在於晨的美好時,媽媽已經端着香噴噴的糉子來到餐桌前喊我:“寶貝啊,吃糉子了。”只見,餐桌上擺了滿滿三盤的糉子。被五彩繩禁錮住自由的的糉葉此時早已張開臂膀,露珠晶瑩飽滿的糯米了。我迫不及待地含住一小塊糯米嘗在嘴裏,黏黏軟軟的,香香糯糯的,吃在嘴裏,甜在心裏。家人的臉上掛着幸福的笑容,全家都流露出一股祥和的氣氛。

美好的時光總是匆匆逝去,可那些幸福的記憶是永遠褪不去、磨不盡的。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1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我知道端午節就要到了,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吃糉子。

你看,這幾天奶奶又提早忙起來了。正巧,我家門前有個水塘,水塘的灘塗上有一片蘆葦,那糉葉便是出自那裏,奶奶提前掰好糉葉,放在鍋裏煮。煮糉葉也是個技術活呢!如果把糉葉煮脆了,包的時候葉子容易斷;如果煮老了糉葉變黃了,煮出來的糉子又不香了。

每每這時,糉葉飄出的清香,總是饞得我直流口水,盼着快點吃到糉子。奶奶把糯米洗淨瀝乾,放入醬油將糯米均勻攪拌,經過攪拌原本白淨的糯米像穿了一件紅衣裳。奶奶把兩片糉葉重疊起來,熟練地做出一個漏斗形狀,用勺子把糯米放進這個漏斗裏,接着放上一塊臘肉,然後再放一勺糯米,用拇指使勁地塞緊,糉葉封口,把糯米和臘肉嚴嚴實實地包起來,最後用棉線把包好的糉子給紮起來(這樣防止包好的糉子散開),一個糉子纔算是大功告成了。看着奶奶靈活的雙手上下翻飛,我羨慕得不得了,骨子裏的牛勁兒頓時上來了,吵着要學,奶奶無奈,就手把手地教我,可是試了幾次,我的手總是不聽使喚,最後以失敗告終,只能望“棕”興嘆了。

糉子口味多種多樣,有晶瑩剔透的白水棕;有香甜可口的蜜棗糉;還有肥而不膩的鮮肉糉…… 糉子形狀也是千變萬化,有三角糉,小腳糉,枕頭棕……

端午節就要到了,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饞得口水直流三千尺,那我趕緊向奶奶稟報,讓她多多準備,等着你們來嚐嚐“奶奶的味道”!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12

今天是端午節,天氣格外的好,我們的心情也格外的好,因爲我們要到爺爺奶奶家去過節。

到了爺爺那裏,我看見爺爺正在門上掛寶劍一樣的植物,我連忙跑過去幫忙。那個東西旁邊滑滑的,裏面還有肉,形狀是一個比豐少一橫的,真有點奇怪,爲什麼這兩個橫的東西,其中一個是斜的,爲什麼不是平的呢?從爺爺那裏得知,原來要這樣是爲了驅邪。

“開飯了,開飯了!”不知誰喊了一聲。我們就一擁蜂窩似地衝出大門,來到桌子上,你爭我搶地夾着自己喜愛的菜吃。忽然,伯伯冒出一句:“我來考考你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我聽了,一下子舉起手來,忘了現在是在吃飯,大家都笑了起來,我也一樣。伯伯看了,笑着說;“那王聰穎,你來說吧。”我聽了,站起來,清了清嗓子,說:“今天是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又叫詩人節。”“下面可沒那麼簡單了,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糉子又代表什麼?”伯伯一連提出了兩個問題,可把我們考倒了。這時,表哥王鑫站起來說:“端午節還有賽龍舟,掛艾草等習俗。而糉子,它的外面是糯米做的,白白的,表示屈原這個人清清白白的,裏面的紅棗紅紅的,表示屈原有一顆愛國的心。”“答對,”伯伯摸着我和表哥的頭說:“獎勵王鑫兩個糉子,王聰穎一個糉子。”大家哈哈地大笑起來,院子裏一下子變得鬧哄哄的。

今天真是又有的吃,又有的學,真是一舉兩得的一頓飯。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13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明白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這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到江河,是爲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那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爲雄,它們各國之間爲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應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我卻無能爲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吃糉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僅因爲它能吃糉子和綠豆糕,更因爲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14

中午,鍋裏冒着熱氣騰騰的熱氣,飯桌上,我們正說說笑笑地吃着?談着。咦!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呀!我們正欣賞昨天的勞動成果—糉子哩!

糉子又香又甜,深受人們的喜愛。“糉子是怎麼來的呢?”我好奇地問媽媽。“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不滿楚王的殘暴的統治,憤然投江自盡。老百姓們爲了紀念他,就在每一年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節,人們包糉子投入江中,這個習俗一直沿續到今天。”媽媽語重心長地說道。

糉子出鍋時,還帶着一股清香。我的外公告訴我,這是糉葉的香味。糉子剛端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解開長長的糉繩,剝開軟綿綿的糉葉,露出了裏面鮮嫩又光滑的糉肉。我用筷子夾起糉子,小心翼翼地放進嘴裏。哇!一股甜甜地汁水立刻流了出來。酸酸甜甜,甜甜酸酸,還散發着陣陣清香。我張口阿烏阿烏吃了好幾個。外婆見了,笑我是個“饞嘴貓”。直到打了一個飽嗝,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飯桌。

端午話糉子端午節的風俗是吃糉子、賽龍舟、扎艾草、喝雄黃酒??我呀,最喜歡吃糉子啦!

糉子的形狀各式各樣:有三角形的、有長方形的、還有一種糉子叫迷你糉。迷你糉小巧玲瓏的非常可愛,糉子的葉子碧綠碧綠的、細細長長的、尾部尖尖的、就像綠色的絲帶,又像花朵散發着陣陣清香。我的奶奶包糉子可真有一手啊!她先把幾片糉葉靈巧的圍成一個漏斗形,然後向裏面塞上糯米,接着向變戲法似的裹了幾道,最後把線紮好,呀!一隻香噴噴的糉子就包好了。我左看右看真想咬一口,糉子的餡可豐富了,有豆沙的、有肉的、還有香腸的呢!我最喜歡吃豆沙的,因爲它非常甜。

過端午節真快樂,我希望天天都是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15

今天是6月7日——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糉子、戴香包、在門上掛上艾草和青蓬……

早上,我迷迷糊糊醒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於是,我起牀,在香味的引導下,不由自主地走到了大門口。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回答我說:“這是艾草,那是青蓬。這是爲了驅災辟邪。”

到了中午,我看到桌上放了一大堆材料,有糉葉、有肉、有米、有繩子……我好奇地問奶奶:“奶奶,奶奶,包糉子怎麼要這麼多材料,包糉子這麼麻煩呀!”

奶奶說:比你看到的還要麻煩多了,糉葉要煮好、洗淨,肉切小均勻的條狀,再用鹽、醬油、料酒等調味品醃製幾個小時,米要用溫水洗淨,晾成半乾,再用鹽、味精、醬油等拌勻,這樣纔算做好了準備工作。

“啊?不會吧,吃個糉子這麼麻煩啊!”我驚訝的看着奶奶。“那個繩子又是用來幹嘛的呀?”

“你等下就知道了啊!”奶奶還給我保密呢!

我想了想,對奶奶說:“哦,我知道了,繩子是用來裹糉子的。”奶奶對我笑了笑。

奶奶開始包糉子了,我就在旁邊看着。看着奶奶嫺熟的手法,我甚是激動,一個個精緻的糉子在奶奶的巧手中而生,個個外形整齊,包裹均勻,讓我看了就垂涎三尺。每個糉子裏都是很有“料”的:一塊肉、兩個蜜餞、還有板栗。

等待吃糉子的時間很是漫長,過了好幾個小時我才品嚐到了這美味的糉子。打開鍋蓋的那一剎那,一股濃郁的清香撲鼻而來,有糉葉的香味,有糯米的清香,還有肉的濃香,各種香味混合在一起,就組成了這“人間美味”。

這比我吃過的那些買來的糉子好吃的多,沒有任何的添加劑等化學成分。我最喜歡吃奶奶包的糉子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