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尋訪讀書巖日誌

本文已影響 2.28W人 

這,就是乾隆年間名噪京城的鐵筆御史謝濟世的讀書巖?

尋訪讀書巖日誌

我,不敢相信!

這,就是我們的讀書巖?

我,也不相信!

我站在凜冽的寒風中,突然覺得,心中有關讀書巖的美麗故事都默然失色了。我沒想到,我真的沒想到:讀書巖竟是這般的孤獨、這般的冷落!我這弱小的心,已被一種沉重的冷寂嚴嚴地籠罩着。

清史留名的謝濟世,全州縣龍水鎮橋渡村人,字石霖,號梅莊。康熙戊子(1708)中解元、授檢討;雍正四年(1717)考選監察御史。之後官場風雲,世事難料,幾度沉浮,屢擬斬首,後至乾隆九年期間,官復御史。其行文風格峭岸質樸、簡潔凝鍊。生平著述頗多:《篋藏十經》、《史評》《西北域記》、《梅莊雜著》等。

真的!我也是問了許多人才找到讀書巖確切的位置的。巖就在龍水鎮橋渡中學附近,巖洞形成於一座小山丘下,坐東朝西,前有悠悠萬鄉河,似在傾訴着千年的滄桑,左是田野,右是蔥鬱的玉屏山。當年的謝濟世選準這裏爲讀書之地,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然,曾名聲遠播的讀書巖,巖中卻什麼都沒有!展現在我眼前的,只是一個空空蕩蕩的近400平方米的石洞。洞內長滿了雜草,有的地方還積聚着一潭潭污水,要不是刻有蔣冕(明朝弘治、正德兩朝及嘉靖前期重要政治人物,官至首輔內閣大學士),謝濟世的詩,我怎敢相信,這就是鐵筆御史曾讀書的地方呢?

洞內有嘉靖、乾隆、道光年間的題字石刻6幅,有一幅已被歲月的風雨侵蝕了,只現出淺淺的痕跡,無法辨認了。其中有一幅是乾隆甲子年其還鄉重遊時,回憶讀書巖的詩:

憶昔少年日,讀書巖寺中。那知身是我。只道蜀成龍。龍去牀猶在,我歸巖已空。他日如化鶴,何去覓前蹤。

落款爲梅莊謝濟世。

橋渡村以前稱梅莊,也許是因爲村中曾長滿了梅樹的緣故吧。

我站在冷寂的石洞裏,就彷彿是站在深邃無邊的歷史之中,就彷彿是站在乾隆年間的某一個冬日裏。我想也許就是這麼一個寒冷的冬日,洞外肯定是瑞雪紛飛,原野裏瀰漫着梅花的清香,萬鄉河和着輕輕的曲子,緩緩地從洞前流過。洞內有一位少年孤坐在書桌前,一會搖頭晃腦朗朗有聲,一會用手支着腮膀冥想,一會又用毛筆在紙上圈圈點點……洞外的美景,洞內的嚴寒,他渾然不知。冬去春來,花開花落,康熙四十七年(1708)秋,這位年僅二十的少年已中鄉試解元,自此步入仕途,輔佐朝政,爲國爲民。這就是讀書巖的主人——謝濟世。

沒有謝濟世,就沒有讀書巖!讀書巖留給我們的應該不是謝濟世的成就,而應該是一種精神,一種啓迪後人刻苦求學、艱苦創業的精神!

久久地佇立在讀書巖跟前,就讓我想起杭州的白堤、蘇堤來。白堤、蘇堤原本只是白居易、蘇東坡當時爲官一任,爲民修築的防洪堤而已,後人爲紀念他們,就以一道湖堤作爲供奉他們的廟堂,也成爲今天的杭州城的一道風景。我也想到,有些地方只因人們敬仰的某位千年古人的幾個字,就勒石爲碑,便是一處古蹟。甚至是根據一個傳說,就立廟作爲紀念。這不僅僅是旅遊業發展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先輩們的優秀文化、高尚品格源遠流長,恩澤一方水土,恩澤着子孫萬代……

紹興的鵝池,杜甫的草堂,寒山寺的鐘聲……無一處不是歷史的見證,無一處不是因人而成爲古蹟,讓後人朝拜、瞻仰。這是一種文化建設,更是一種澤被當今澤被後嗣的大事。石刻字跡,亭臺樓閣,隨着歲月的風雨都可能湮沒,而這種繼承優秀文化的傳統是不會消逝的!

而我們的讀書巖呢?

而乾隆年間名嗓京城的鐵筆御史謝濟世的讀書巖呢?

我,無言以對!

夜色漸濃時,我離開了沉寂的讀書巖。我沒有回頭再看一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