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懂得知足常樂

本文已影響 1.87W人 

  導語:活得簡單不難,只需懂得爲自己而活,爲美好而生,爲幸福而做。需求越小,自由越多;奢華越少,舒適越多。

人生感悟懂得知足常樂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關於生活的話題,他們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知來者。”

子貢說問孔子:“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縱有錢卻謙虛好禮哩。” 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先開料,在粗糙,細刻,然後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孔子道:“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樣,你能有所發揮,舉一反三了。”

子貢是孔子的一個聰明而有才幹的學生,“告諸往而知來”,能夠舉一反三地領會教師的意思。所以孔子認爲可以和他討論《詩經》這樣較爲深奧的學問了。

其實,無論是“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還是“貧而樂,富而好禮”,都印證了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層次和境界上的差別。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說一個人雖然窮困,雖然倒黴了但還是不諂媚,不拍馬屁,不去巴結討好人;雖然富有,雖然發財了但還是不以財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驕奢淫逸。能做到這一步當然是很不錯的了,但嚴格說來,做到這一步還只是限於對貧富本身的計較,需進一步上升到對禮樂之道的追求。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就像《呂氏春秋》上所說的那樣:“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都是這種境界的體現。

但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難知足,就像《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裏的老太婆,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要木屋,要了木屋要皇宮,要來要去一場空。

與老太婆異曲同工的還有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但收成卻很少。一位官員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只要他能不斷往前跑,他跑過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歸給他。

於是,農夫興奮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女兒,都需要更大的土地來耕作、來賺錢!所以,他又拼命地接着往前跑!真的累了,農夫上氣不接下氣,實在跑不動了!

可是農夫又想到將來年紀大了,可能無人照顧,需要錢,就再打起精神,不顧氣喘不已的身子,再奮力向前跑!

最後,他體力不支,“咚”地一聲倒在地上,死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着機會,可以說是能讓人豐衣足食的。生活中有這麼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有了貪念,就永遠不能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因此,有一顆知足的心,纔有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

其實,我們賺錢,就是爲了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如果只是埋頭苦幹,沒有享受的樂趣,那生活還有什麼意義?生活質量的高低,並不完全體現在你擁有金錢的多少和物質的多寡上,還有你臉上的微笑,心中的情感。而人生有着太多的不公平,有起點的不公平,有結局的不公平。

所以,孔子說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值得我們深思。一個人的本性追求就是金錢與富貴,但知足常樂卻是難得的心態。我們不主張安貧樂道,但我們也不主張一味地追求金錢富貴。

知足常樂,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知足常樂。一個人知道滿足,心理面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

很多事情都是我們經歷過了,才懂得它的彌足珍貴,最主要是我們遺落了那一份擁有時的心曠神怡。現代人匆匆的腳步已定格爲一種時代的風景,競爭與挑戰接踵而至。在前進的道路上,當我們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如果我們都能樂由心生,對待困難的工作情緒,就會如陽光般朗朗映照。知足常樂,在煩躁與喧囂中,會過濾一種壓抑與深沉,沉澱一種默契與親善,澄清一種本真與迴歸,久而久之,步伐輕盈,精力充沛。小說《笑傲江湖》裏有一句話: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雖是虛構,卻不失爲一種人生感悟,點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真諦。人人都能知足常樂,世間便少一點橫眉冷對,多一點笑臉相迎。

人生飛揚,貧與富,都是人生的一種經過,用一顆平常心,腳踏實地,務實生活,禮待生活,然後量力追求心中理想,方能知足常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