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吳子·圖國》閱讀訓練及譯文賞析

本文已影響 3.4W人 

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起曰:“臣以見佔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以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縵輪籠轂,觀之()目則不麗。乘之()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用者,譬猶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隨之死矣。”

《吳子·圖國》閱讀訓練及譯文賞析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衆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鑑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故當敵而不進,無逮於義也;殭屍而哀之,無逮於仁也。”

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爲大將守西河。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①。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吳子曰:“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不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謀,必告於祖廟,啓於元龜,參之天時,吉乃後舉。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死爲榮,退生爲辱矣。”

武侯問曰:“願聞陳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起對日:“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

武侯嘗謀事,羣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起進曰:“昔楚莊王嘗謀事,羣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羣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於是武侯有慚色。

(節選自《吳子·圖國》,有刪節)

注:①鈞解:勝負不分,打成平局。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以見佔隱佔:推知

B.故當敵而不進當:面對

C.參之天時,吉乃後舉 舉:興兵

D.能得其師者王師:老師

10.將文言虛詞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組是

觀之( )目則不麗,乘之( )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 )?

A.以 於 乎B.以 乎 於

C.於 以 也D.於 於 也

11.下列用“/”給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爲大將/守西河

B.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爲大將/守西河

C.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爲大將/守西河

D.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爲大將守西河

12.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起穿着儒生的服飾去拜見魏文侯,談論戰爭話題,遭到魏文侯拒絕,吳起在揭穿魏文侯虛僞面紗的同時,委婉自薦。

B.吳起以承桑氏和有扈氏兩個國君,均因推崇文德教化,廢弛武備,導致國家滅亡的史實,勸諫魏文侯要整治武備,興兵強國。

C.吳起被拜爲大將後,與諸侯國大戰七十六次,戰績顯赫,威名遠揚。魏國向四面擴張領土千里,都是吳起的功勞。

D.魏文侯曾經與大臣在朝廷上商議國事,而大臣都比不上他,魏文侯罷朝之後面露喜色,吳起引用楚莊王典故予以勸諫。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5分)

(2)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5分)

參考答案

9D 當作老師

10C

11.A

12.B 以偏概全

13. 國內意志不統一,不可以出兵;軍隊內部不團結,不可以上陣;臨戰陣勢不整齊,不可以進戰,戰時行動不協調,不可能取得勝利。

民衆安居樂業,親敬官吏,那麼守備就已鞏固了。百姓都擁護自己的國君而反對敵國,那麼戰爭就已勝利了。

【參考譯文】

(一)吳起穿着儒生的服裝,以兵法進見魏文侯。文侯說:“我不愛好軍事。”吳起說:“我從表面現象推測您的意圖,從您過去的言行觀察您將來的抱負,您爲什麼要言不由衷呢?現在您一年到頭殺獸剝皮,在皮革上塗以紅漆,給以色彩,燙上犀牛和大象的圖案。若用來做衣服,冬天穿着不暖和,夏天穿着不涼快。製造的長戟達二丈四尺,短戟達一丈二尺。用皮革把重車護起來,車輪車轂也加以覆蓋,這看在眼裏並不華麗,坐去打獵也不輕便,不知您要這些東西做什麼?如果說您準備用來作戰,卻又不去尋求會使用它們的人。這就好象孵雛的母雞去和野貓搏鬥,吃奶的小狗去進犯老虎,雖有戰鬥的決心,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死亡。

從前承桑氏的國君,只許文德,廢馳武備,因而亡國。有扈氏的國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戰,不修文德,也喪失了國家。賢明的君主有鑑於此,必須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所以,面對敵人而不敢進戰,這說不上是義;看着陣亡將士的屍體而悲傷,這說不上是仁。”

於是文侯親自設席,夫人捧酒,宴請吳起於祖廟,任命他爲大將,主持西河防務。後來,吳起與各諸侯國大戰七十六次,全勝六十四次,其餘十二次也未分勝負。魏國向四面擴張領土達千里,都是吳起的功績!

吳起說:“從前謀求治好國家的君主,必先教育‘百姓’,親近 ‘萬民’。在四種不協調的情況下,不宜行動:國內意志不統一,不可以出兵;軍隊內部不團結,不可以上陣;臨戰陣勢不整齊,不可以進戰,戰時行動不協調,不可能取得勝利。因此,英明的君主,準備用他的民衆去作戰的時候,必先搞好團結然後才進行戰爭。雖然如此,他還不敢自信其謀劃的正確,必須祭告祖廟,占卜兇吉,參看天時,得到吉兆然後行動。讓民衆知道國君愛護他們的`生命,憐惜他們的死亡,做到這樣周到的地步,然後再率領他們去打仗,他們就會以盡力效死爲光榮,以後退偷生爲恥辱了。”

武侯說:“我想知道如何能使陣必定、守必固、戰必勝的方法。”

吳起答:“立即看到成效都可以,豈只是知道而已!您能將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沒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末陣就已穩定了。民衆安居樂業,親敬官吏,那末守備就已鞏固了。百姓都擁護自己的國君,而反對敵國。那末戰爭就已勝利了。”

武侯曾經和羣臣商議國事,羣臣的見解都不如他,他退朝以後面有喜色。吳起進諫說:“從前楚莊王曾經和羣臣商議國事,羣臣都不及他,他退朝後面有憂色。申公問他:‘您爲什麼面有憂色呢?’楚莊王說:‘我聽說世上不會沒有聖人,國家不會缺少賢人,能得到他們做老師的,可以稱王,得到他們做朋友的,可以稱霸。現在我沒有才能,而羣臣還不如我,楚國真危險了。’這是楚莊王所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