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孔子對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論完全人格課外閱讀

本文已影響 3.49W人 

孔丘有的時候用仁規定禮,有的時候用禮規定仁。這是因爲在他的思想中,一個完全的道德品質,是仁和禮的統一。仁是屬於個人的自由,禮是屬於社會的約束;仁是屬於自然的禮物,禮是屬於人爲的藝術。自然的禮物和人爲的藝術是對立的。對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統一。沒有真情實感爲內容的禮,就是一個空架子,嚴格地說,就不成其爲禮。沒有禮的節制的真情實感,嚴格地說,也不成其爲仁。所以真正的禮,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禮。這就是兩個對立面的互相滲透。所以一個完全的道德品質,就是禮和仁的統一。一個完全的人格,就是這個統一的體現。

孔子對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論完全人格課外閱讀

孔丘有許多讚美完全人格的話,他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是素材,文是加工。真性情、真情實感,是屬於前者,禮是屬於後者,二者都不能偏勝。如果有所偏勝,那就破壞了統一。具體地說,只有真性情、真情實感,而又能合禮地流露出來,這就是文、質的統一。這樣的人,纔是君子。

孔丘雖然把仁和禮並稱,但是就一個完全的人格說,仁還是比較根本的。子夏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在這一段記載裏,主要的一句話是禮後乎。後於什麼呢?就是後於仁。子夏悟到禮後,人必須有真性情、真情實感纔可以行禮。仁先禮後,孔丘對於子夏的這一理解,大加讚賞。

仁者,人也。這句話確實說明了一個很深奧的道理。《中庸》裏說,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這幾句話,就是仁者,人也的註解。仁是修身所要達到的最高標準。仁的主要內容是愛。這個愛是從親子之愛擴充出來的。所以爲仁必須從事親開始,也就是說,修身必須從事親開始。要想把事親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須先了解人之所以爲人的道理。這就叫知人。這個知人是對人之所以爲人這個道理的理解和體會。人之所以爲人是和天連在一起的。所以要想對人有所瞭解和體會,不可以對於天沒有了解和體會。這就是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的知人,實際上就是對人的反思。由這種反思而瞭解、體會到人之所以爲人的總的特點仁。

孔丘往往把仁作爲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詞,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稱爲仁人。他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說: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丘在這些話中所說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

孔丘告訴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對別人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爲仁之方。說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說,仁是他的.中心思想。

(節選自《孔子對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論完全人格》)

1.下列關於仁與禮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認爲,一個完全的道德品質,是仁和禮的統一,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有時用仁規定禮,有時用禮規定仁。

B.仁是屬於個人的自由,禮是屬於社會的約束;禮是屬於自然的禮物,仁是屬於人爲的藝術。二者矛盾而又統一。

C.禮應該以真情實感爲內容,否則就難成爲真正的禮;真情實感應該有禮的節制,否則,也難成爲真正的仁。

D.真正的禮,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禮兩個對立面的互相滲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質的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是孔子讚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實感,又能合禮地流露出來,達到文與質的統一。

B.質文任何一方的偏勝,都會破壞二者的統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處於野與史層次的人,算不上君子。

C.孔子將仁與禮並稱,可是,他聽到子夏關於仁先禮後的理解後大加讚賞,說明他認識到自己原來的提法是錯誤的。

D.孔子強調仁和禮二者統一性的同時,認爲在完全人格方面,仁更爲重要一些,因此,他對子夏禮後乎理解大加讚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仁是修身所要達到的最高標準,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認爲修身主要着眼於三個方面,即事親、知人、知天。

B.仁的主要內容是愛,這個愛是從親子之愛擴充出來的,因此,修身不可以不事親,事親是爲仁的體現。

C.把事親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知人是對人之所以爲人這個道理的理解和體會,知人才能善任。

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兩句話,表現了孔子對仁這種完全人格的倡導與追求。

 參考答案

1、B2、C3、C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