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山字小銅鏡是哪個朝代

本文已影響 2.21W人 

四山鏡最多,其紐座大部分爲雙重方鈕,鈕爲三絃或四弦鈕,其中‘山’形紋左旋右旋均有,‘山’形的短豎道向內勾,呈尖角狀。鏡緣一般上翹,鏡體輕薄上。那麼山字小銅鏡是哪個朝代的呢?來看看吧!

山字小銅鏡是哪個朝代

山字小銅鏡是哪個朝代

山字紋鏡是戰國銅鏡數量最多的品種.

山形紋的起源

關於‘山’形紋的來源,學術界說法衆多,主要有:‘以字代形’、‘楚伐中山’所獲器形、‘似爲獸紋之一部所變幻’等,但這些說法都沒有給它找出一個直觀、可信的嬗變過程與趨勢。一般來說,一種紋飾的產生髮展,都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氏族傳統等文化背景因素緊密相關的。‘山’形紋亦是如此,那麼它的源頭究竟是什麼呢?在衆多地原始紋樣中,古蛙紋是與之最類似的。其形態從早期的半坡、廟底溝彩陶蛙紋飾,到後期的齊家文化蛙紋,最終演變成先秦青銅器、編織物上的所謂‘勾連雲雷紋’。此‘山’形紋飾非常明顯地就是勾連雲雷紋的一個單元部分,故而‘山’形紋是由古代蛙紋所演變而來。另外,我國最早的銅鏡是發現於齊家文化,所以有可能是先有‘山’形紋再有勾連雲雷紋,這是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

運用多重考據的原則,結合當今民族誌資料相佐證,我們可以發現在古百越、巴、楚後裔壯、苗、黎、土家等民族的織錦、刺繡圖案中有大量類似於勾連紋的變形蛙紋,並且黎族至今依然把蛙紋作爲圖騰崇拜,由此可以窺見其發展源流之一斑。在考古資料中,我們可以參考長沙楚墓,江陵楚墓中出土的絲織品以及包山楚墓出土的竹笥紋飾。

  山形紋的意義

中國銅鏡紋飾的寓意和配置,至今還有許多不爲人們所理解。戰國的山字紋,漢代的規矩紋,唐代的海獸葡萄鏡等,着實費了中外學者的不少心血和筆墨。對於戰國時期的.山字紋鏡中外學者也持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如樑廷(木丹)認爲:“刻四山形以像四嶽,此代形以字。”(見藤花亭鏡譜)。日本學者駒井和愛在《中國古鏡的研究》中也提到,山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寫法與今天的山字寫法幾乎沒有多大差別!山在中國古代往往與不動,安靜,養物等觀念結合在一起。因此在銅鏡上使用大的山字表示山圖形,如同福,壽,喜等字一樣,含有強烈的吉祥寓意。 前輩們的這些觀點有可以借鑑的地方,但究竟戰國時期爲什麼會出現這類紋飾的鏡子?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它究竟表達了人們的一種什麼思想感情的流露呢?爲什麼這種山字紋發展到秦漢時期就銷聲匿跡了呢?在此,晚輩想談談自己對於這些問題的一些淺顯的認識!

山是大地的組成部分,它往往高大雄偉,谷深路險;山中既有豐富的食物資源,又棲息着兇禽猛獸。這一切很自然地引起了原是人類神祕的猜測,於是山也跟土地一樣被神化,認爲有神靈主宰。我國古代山神崇拜非常普遍,在神話傳說中,山往往是神靈的寄居之所。《山海經》就把我國山地劃分爲二十六個區,記載了四百五十座山以及各山的神靈。由於有些山峯“高與天接”,古人就把它想象成天地相同的道路而加以崇拜。《淮南子×地形訓》:“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又由於山谷中能生雲而云可以至雨,所以古人就以爲山能興雲作雨。《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爲風雨。”甲骨卜辭中有許多祭祀山嶽的內容,殷人已經把山神當成了求雨,止雨,祈年的對象。這種對山神致雨功能的信仰一直流傳到春秋,戰國時代。《史記×趙世家》中還有“晉大旱,卜之,曰霍泰山爲祟”的記載。

山神崇拜本是人類早期的一種自然崇拜,但當一些名山被想象成天神寄居之所和通往上天的道路之後,這些名山的祭祀就爲官方所壟斷。《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歷代帝王在許多名山封禪祭天地,向天地報功,表明自己是順應天命而進行統治的。《史記×封禪書》:“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樑父者七十二家。”歷代帝王祭祀的名山本來很複雜,但隨着統一帝國的出現,大致在西漢時期確立了以五嶽爲代表的山嶽祭祀系統,以後歷代沿襲,奉爲祀典,並屢屢加封。

隨着人們對山嶽神祕性的認識,漢代以後,山神信仰逐漸失去了自然崇拜的性質,山神不再是興雲作雨的主體,因而漢代以後山字紋鏡隨即消逝。人們崇拜的主要是他的社會功能。既然山神能“與天相通”,人們就給它加上了主宰官吏仕途,人間生老病死等社會職能。 所以,綜上所述,我以爲戰國時期出現的這類山字紋鏡並非前輩們所言“刻四山形以像四嶽,此代形以字”;(因爲這個時期五嶽觀念還未形成)。以及表達的什麼吉祥寓意。這僅僅表達的是老百姓的一種很簡單的圖騰崇拜,即山崇拜。如果將這類紋飾的鏡子理解爲“刻四山形以像四嶽,此代形以字”,那麼,三山,五山,六山鏡我們又作何解釋呢?懇請各位前輩斟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