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有關《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91W人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並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故事形象生動,很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容易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有關《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對於我自身而言,每一次做課都會給我帶來不同的收穫。無論是從自信心的樹立上,還是從課堂藝術的感悟上,或是從挑戰優質課堂的決心上來說,都是一次激進。課後反思的準確、透徹不分課堂的成與敗,能給學生帶來快樂又能給學生足夠參與和表現時間的課堂,是我目前不斷努力的方向。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清晰、環環相扣,步步爲營,將學生的思維層層引向深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談話入手,給學生以鼓勵和提醒;接下來讀寫生字“螳螂”,繼續加強生字詞的教學;並以螳螂、蟬、黃雀三個小動物的圖片展示再次吸引學生興趣,以次引出文章中“螳螂捕蟬”的故事,要求學生反覆讀並能夠複述;整節課中,我只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吳王究竟突然間明白了什麼?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縱觀全文來分析,從而加深學生對故事整體情節的把握,同時又能使學生完成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這一教學重點。另一個問題是:少年所講的故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吳王爲什麼就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反而就相信了少年的話呢?也可以問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向吳王講述這個故事?這個問題牽扯到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學生思維發散的最佳時空,更是所有學生在各自不同能力的基礎上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是老師賞識學生、給予學生課堂體驗之快樂的機會。給學生極少的且有思考深度的問題,學生纔不至於感到思考的勞累與無效,反而會頗具挑戰性,會上心勁兒。可以看出,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並沒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寫作順序進行教學,我覺得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更容易給學生以明晰的知識框架。我用這個班的學生已經兩次了,而這次學生積極的發言以及對課堂的悉心關注是我意料不到的,尤其是一位學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當我提問說:“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向吳王講述這個故事呢?”這位學生答道:“少年只是一個侍衛官,根本就沒有向君王提建議的權力……”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課堂,給學生足夠的空間,給學生以有效的指引,學生將有活躍的思維,將有成功的體驗,將有積極的思考,將有不同於其他學生的發現,將有創新幼芽的萌動……。

熟能生巧,對教材的熟知、對重難點的'熟知、對教學環節的熟知、對三維目標的熟知、對每一個舉措目的的熟知等等,對一節課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關注的內容方方面面,面面都很重要,哪怕是一句小小的評語,都有可能關乎到學生的學習態度等。只有熟知課堂中的一些“必備”,才能夠隨心所欲,使課堂遊刃有餘,有所聲色。而我,在課件播放時,一句總結性的話語竟忘記了出示,對課堂雖說影響不大,但卻能反映出我在此方面的不足。也有時候,我會一心想着下一步的環節,從而忽視了學生的表現情況或者板書等環節,在這兒,我給自己提個醒,課堂中,“熟”字難得。還有,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一部分,我面向了全體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鍛鍊,但學生個體展示的機會少了,我還看見很多學生都高高地舉着手,那種踊躍積極的勁頭兒讓我心裏倍感溫暖,最起碼孩子們願意,可我卻沒有爲孩子們創造更多的表現自我的機會,實在愧疚。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有一點,那就是給學生清晰的課堂指令,會讓學生“有所適從”,而不在模棱兩可。

對於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我會不斷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彌補。一次,我克服不了自己所有的缺點,但我能夠在多次的嚴格要求下克服一個缺點,並使自身的優點和從書中、從優秀老師身上學到的經驗點點滴滴滴“常態化”,使它們不再難得一見,而是隨處可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