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 2.02W人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集合15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

(一)導入新課

由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醜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然後,啓發:同學們,當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你是一味埋怨命運不公,還是勇敢地與命運抗爭?讓我們看看俄國詩人普希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二)瞭解作者

(三)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

(1)應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詩歌(或用錄音機播送課前錄製的配樂朗誦帶),有音像效果營造詩美的氣氛,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

(2)指名某同學在全班朗讀後,根據學生朗讀情況作初步的報導,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感情。

2、解讀詩歌

教師介紹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的紀念冊上的。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並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堅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3、合作探究

(1)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2)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4)從剛纔初步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了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面對困境時的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可是,從詩句上看,我們只能說“不要悲傷”是一種樂觀;可詩人又說“須要鎮靜”,“鎮靜”豈不就是“忍耐、忍讓”那不就是消極、無所作爲嗎,難道這也能說是“積極樂觀”?

(5)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成爲親切的懷戀”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普希金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體會了作者身處困境時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再次領略了詩美的藝術魅力。對我們今後在人生道路上經歷風雨,經受磨練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義。

最後,讓我們一起,再次來齊聲朗讀(背誦)這位偉大詩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播放音樂,讓學生和着音樂吟誦這首詩,以加強對詩歌的思想感情的領悟和詩歌藝術美的品味。)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2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理解“饒頭、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將、十九”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瞭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及《伊索寓言》《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過續編或自編進行想像思維訓練。

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誦讀;教給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義”的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經驗,選定角度靈活理解寓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跟錄音仿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節,理解關鍵語詞的表達效果。

2.自讀與點撥相結合。所選四則寓言故事精短,構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過藝術地設計提問,把學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學生的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寓言的內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過探究、比較性題目的設計,如將故事情節作改變、刪節,看錶達效果的變化等,拓展想像空間,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選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導入,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同學們,這個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處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伊索寓言》)那麼,誰還能講出這部古希臘寓言彙編中的故事呢?(學生講述)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兩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請同學們從閱讀提示中圈點出有關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識要點。

二、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爲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爲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於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彙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

三、師生共同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學生自由誦讀,思考:恰如寓言詩人拉封丹對寓言的形象概括,讀寓言,要從“身體”讀出“靈魂”,也即從所述故事讀出道理。那麼這則寓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師明確: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2.研習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

學生集體誦讀,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動、鮮活。刻畫人物的方法是對話描寫爲主,試比較赫耳墨斯與雕像者三問三答中句式、語氣的起伏變化。

(2)對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輕輕一句“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饒頭,白送”答語,卻見其情節波瀾,就其表達效果試作分析。

(3)梳理、歸結故事的情節脈絡。用簡練的話語填充:全篇故事分兩層,其起因和開端是,發展和結局是。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1)故事主要是通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問三答的對話來敘述的。問句中同中有變,“值多少錢”四個字用反覆,而主語在第一次發問時省略,第二次點寫明,第三次則用代詞。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區別,第一次用確數,第二次比較而言,只說概數,第三次不用數詞,貶低得一分不值。

(2)雕像者的答語,如烘雲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轉,給人以巨大反差,諷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3)赫耳墨斯到雕像店裏去了解自身價值。敘述赫耳墨斯與雕像者的對話。

3.品味關鍵詞語,理解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性格。

(1)聽讀錄音,圈點勾畫出寓言的關鍵詞語,一“笑”、兩“想”、三“問”。

(2)組織討論:

①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動機和目的是什麼?

②赫耳墨斯笑着問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中“笑”說明了什麼?

③“後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爲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這個想法表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①“虛榮的人,注視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關心的不是怎樣造福人類,而是自己的身價和榮譽,“想知道”是掩飾之辭,實際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

②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赫耳墨斯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他驕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躍然紙上。

③這段着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動。他心想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他竟然認爲自己的身價能超過父親——作爲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話下,是多麼狂妄。他自以爲身爲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勢利的,阿諛奉承的,他這樣猜度別人,足見其心靈的卑劣。

(3)表情朗讀,說說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內容的修飾語:寓言中刻畫的赫耳墨斯是一個的形象。

學生填充,教師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等。

(4)小組成員分角色朗讀。然後推舉代表在班上表演,學生評議。

(5)這則寓言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請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對寓意的理解。

(6)鼓勵學生將故事情節作適當的改變,看看寓意會有什麼不同。如將“還要貴一點”以下的情節改爲:“赫耳墨斯聽後,默不作聲,悄悄離去。或者赫耳墨斯來到店裏,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果會怎樣呢?”

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進行討論,進一步領會作者安排情節的.意圖。

(7)集體誦讀。讀出語氣、語調。

四、指導學生自讀《蚊子和獅子》

1.自由誦讀,理解寓言大意。

教師提示:這則寓言的結構安排和前一則相同,也是分敘講述故事,結敘點明寓意。

2.集體誦讀,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節。

教師明確:本文構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節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故事由兩部分內容組成,先寫蚊子所獲得的勝利及其原因,後寫蚊子所遭遇的悲劇及其原因。

3.暢讀課文,圈點品析文中的兩“吹”一“嘆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點及其故事的寓意。

問題討論:

(1)這則寓言以動物喻人,語言精練,具有強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麼文中是怎樣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2)寓言用動物之間的關係來概括社會現象,諷喻了什麼?下列成語中:驕兵必敗,不自量力,大意失荊州,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哪一則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臨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過哪個詞語表現出來的?它的悲痛說明了什麼?

(4)蚊子敢於向獅子挑戰,而且能夠取勝,這說明了什麼?

(5)蚊子如果不先發表“挑戰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果仍然是戰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會有怎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本文的擬人,能抓住蚊子和獅子的自然特徵,擬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把蚊子的叫聲說成“吹着喇叭”“唱着凱歌”,以狀其戰勝獅子得意忘形之態,十分新鮮、妥帖。

(2)描寫蚊子和獅子“戰鬥”的過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真是兩相妙合。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驕兵必敗”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3)蚊子的醒悟是通過“嘆息”表現出來的。

“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句中的“最強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形成強烈反差,兩相比照,尖銳地諷刺了勝利後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識。

(4)蚊子的“挑戰宣言”貌似狂言。實際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抑制了獅子的優勢。它的膽量、信心,是建立在敵我雙方力量進行冷靜分析的基礎上的。啓示人們,世上萬事萬物,各有所長所短。強者有短處,弱者也有長處。弱者如果能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5)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結合情節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

4.跟錄音仿讀,體會擬人的妙用和情節的起落。

五、課堂練習

展開想像、續編情節。

1.赫耳墨斯聽說自己的雕像當饒頭只作“白送”之用後,他的心情、神態會怎樣?會說些什麼掩飾這難堪、尷尬呢?

2.想像一個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蹟情節,給寓言安排一個與課文不同的結局。

教師提供示例(一):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時刻來臨時,松樹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網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六、課堂小結

這兩則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動物;赫耳墨斯有“權力”,蚊子有打敗獅子的驕人勝利花環。它們的共同弱點是——不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特別是在權力、榮譽面前不能夠正確對待自己。這兩則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們。

七、佈置作業

自編寓言。題目(1)嘴和眼的對話;(2)樹和斧子。

要求:任選一題完成。運用誇張和擬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先小組內交流,然後推舉想像新穎、合情合理的佳作在班上講述,大家欣賞、評議。

二、指導自讀《智子疑鄰》

1.資料助讀

投影: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貴族,屢次上書向韓王進諫,改革政治,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均未被採納。後來,得到秦始皇的賞識,在秦國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學李斯等人讒言所陷,下獄後被逼自殺,死時47歲。他著有《韓非子》一書,共20卷,55篇。筆鋒犀利,說理透闢,常用寓言故事闡明道理,富有說服力。其中許多寓言故事一直流傳於世,《智子疑鄰》就是其中的一篇。

2.放多媒課件,學生欣賞畫面,感知寓言。

3.自由誦讀,教師提示下列字詞:

(1)智子疑鄰:智,聰明,這裏意思是“以……爲聰明”。讚賞兒子聰明,懷疑隔壁老人(偷盜)。

(2)不築:修補。

(3)暮而果大亡其財:暮,晚上。果,果然。亡,丟失。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

4.請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口頭把故事譯成通暢的現代漢語。思考:因“天雨”而導致“牆壞”,因“牆壞”而致失盜,對此兒子和鄰人之父都有相同預見,而宋國富人卻“智子疑鄰”,這說明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寓言的本意是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言者的關係,如果關係疏遠,即便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如果從積極方面就可以引申爲: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5.請學生設想一下,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懷疑對象,會有怎樣的反應?爲寓言寫一個合情合理的續編。

三、師生共同研讀《塞翁失馬》

1.資料助讀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時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陰陽家的思想,成爲一部雜家著作。這部書在闡明哲理時,涉及很多奇物異類、鬼神靈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話材料,曲折地反映了遠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媧煉石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都通過這部書的保存而流傳至今。

2.聽讀錄音,注意下列字詞。

教師提示:

(1)馬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2)何遽(jù):就,竟。怎麼就,表示反問。

(3)其馬將(jiānɡ)胡駿馬而歸:帶領。

(4)墮(duò)而折其髀(bì):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

(5)人皆吊之: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戰: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開弓弦。

(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絕大部分。

(8)此獨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3.暢讀寓言,結合提示譯成現代漢語,感知文意。

4.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出自於此篇,那麼寓言中禍與福是怎樣相互轉化的?

教師明確:

寓言用一連串事實來說明禍與福之間的相互轉化:“馬無故亡而入胡”是禍,待到“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就轉化爲福了;後來,其子騎此駿馬,“墮而折其髀”,福又轉化爲禍;最後,塞上丁壯同入侵胡人作戰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徵,得以“父子相保”,禍再次轉化爲福,如此循環往復,所以動人。

5.這則寓言故事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那麼這對我們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態度有什麼積極的啓示呢?請同學們聯繫生活、學習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點撥:

啓示:(1)禍福可以轉化,不要靜止地看待;學會在禍中看到福,從禍中考慮到怎樣求得轉化,不要消極悲觀,或者在福中看到禍,加以戒備。(2)禍福之來,確實有許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並不都是可以預料的。考慮力求周全,處事力求慎重,多一些應付不測之變的準備,少一些不着邊際的幻想;一旦面臨禍患,可以處變不驚,可以減少後悔。這也是一種成熟生活態度的養成。

6.集體誦讀,深層體味。

四、課堂練習

投影:

閱讀短文,完成習題。

孔子的弟子曾參,品德高尚,一貫講信用,重諾言。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上去。他幼小的兒子哭鬧着,要跟媽媽一起走。妻子哄騙他說:“你不要鬧,媽媽從市上回來,就把家裏的那頭豬殺了給你吃。”

妻子一回到家,曾參真的捉住那頭豬要宰殺。妻子急忙阻攔:“這頭豬正在長膘,殺了多可惜啊!”

“你不是答應孩子,要殺掉它嗎?”

“唉,你怎麼這樣死腦筋!我不過哄哄孩子罷了,哪裏真的要殺豬吶!”

“不!”曾參堅決地說,“孩子年紀小,一切都學父母親的樣子。你如果欺騙了他,這不是教他養成欺騙的壞習慣嗎?再說,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就不會再相信母親的話了。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辦法啊!”

曾參終於堅持殺了那頭豬,實現了妻子許下的諾言。

1.曾參說:“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辦法啊!”你認爲正確的辦法是什麼?請大致按曾參這段話的格式把它表述出來。

2.請用簡潔的話概括這個故事的寓意。

3.請爲這個故事擬個恰當的標題。

參考答案:

1.孩子年紀小,一切都學父母親的樣子。你要用誠實來教育他,他不就養成了誠實的好習慣嗎?再說,母親有好榜樣,孩子就會學着這麼去做人了。這纔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辦法啊!

2.說明成人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做父母師長的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

3.曾子殺豬

五、課堂小結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見世界的窗口。《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國諸子百家著作雖然年紀很老,卻是孩子們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個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走開時,卻突然變成一個個哲理,嚴肅認真,催人深思,讓人感悟現實,體會人生。這就是它的風采、它的魅力。

六、佈置作業

(分發講義資料)

1.大公雞是那麼的漂亮神氣,你看它:紅色的大冠子,紅光發亮帶有金色的羽毛,走路挺胸昂頭。啼鳴時,總愛站在高處,引頸高歌。

請發揮想像,編寫一個小故事,中心是揭示公雞驕傲的害處,使讀者受到教育。

注意要符合寓言的特點,題目自擬。

2.閱讀語段,完成1~5題。

大魚和小魚

小魚問大魚道:“媽媽,我的朋友告訴我,釣餌上的東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點兒危險,要怎樣才能嚐到這種美味而又保證安全?”

“我的孩子,”大魚說:“這兩者是不能並存的,最安全的辦法就是絕對不去吃它。”

“可它們說,那是最便宜的,因爲它不取任何代價。”小魚說。

“這可完全錯了,”大魚說,“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貴的,因爲它希圖別人付的代價是整個的生命。你知道嗎,它裏面裹着一隻釣鉤?”

“要判斷裏面有沒有釣鉤,必須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呢?”小魚又問。

“那原則其實你都說了。”大魚說,“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價,釣鉤很可能就藏在裏面。”

1.這是一篇寓言,它構思的突出特點是通過展開情節內容。

2.文中加粗的“必須”用“必需”替代行嗎?試分析兩者的異同。

3.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正確理解文中“釣鉤”的含義。

4.“大魚”說話很注意限制性詞語運用,請從畫橫線的句子中找出兩個這樣的詞。

5.如果你是“小魚”,你覺得“媽媽”講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話是 。

參考答案:

1.對話(或語言描寫)

2.都有“一定要”的意思,“必須”有強調的意味。

3.致命的陷阱(或“騙局”)

4.最安全的、絕對

5.“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價,釣鉤很可能就藏在裏面。”

或“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貴的,因爲它希圖別人付的代價是整個生命。”

●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獅子

層次:宣戰 交戰 被俘 嘆息

(弱)飛 衝 戰勝 (強)飛 粘 被吃

吹喇叭,唱凱歌 被粘住 被消滅

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3、情感目標 同學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2、聯繫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爲自身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2、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同學自主閱讀課文下注釋。)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認讀: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全班齊讀。 解讀:邊大聲朗讀課文邊根據課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釋疑:交流討論不理解的語句。 故事複述。

2、議一議:

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爲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保護。)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爲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慾見。)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後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體驗反思

1、模仿扮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後進行對話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後同學作點評。

2、體驗反思: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麼啓示呢?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訴我們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爲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課外延伸:

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並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學了本文後你的體會。 課後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爲理想和自由獻身的革命精神以及樂觀豪邁的革命情懷。

2、體會詩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爲革命獻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

教學難點

借代與借喻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背景

陳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國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在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難時刻,深陷困境的陳毅寫下了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

這組詩詮釋了爲理想而犧牲生命的革命精神,這組詩讚揚了爲自由而奉獻頭顱的豪邁情懷,

詩歌學習,朗讀爲本。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着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裏。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而去。

二、反覆朗讀,把握情感

請同學們自由通讀全詩,要求借助註釋理解字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結合朗讀指導品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一致的基礎上,每個同學的朗讀體味是不一樣的。

生自由讀。齊讀。

2、比賽讀。

下面我們來一段朗誦比賽。咱們班朗讀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們女士優先吧!

女生讀。男生讀。

三、瞭解內容,體會革命精神

1、這幾首詩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詩前小序交代了寫詩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寫作緣由,從“旋圍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陳毅同志後來補記的,這三首詩是在“慮不得脫”的絕境中作爲絕命詩而留下來的`,“留衣底”是爲了勉勵戰友,表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詩各寫了什麼?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精神?

(1)解讀第一章:

——這首詩着重寫陳毅身在必死險境,回憶艱難創業的征戰過程,申明此生若不見革命勝利,死後也必定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鬥,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讀第二章:

——這首詩着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倖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之“我的語文生活”要求最終實現的學習目標是:一是養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二是嘗試擬寫廣告詞、對聯,通過小組評比,創建分享園地等文學活動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學情分析】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初步瞭解到語文學習的範圍不僅僅包括課堂,還包括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招牌、廣告語和對聯等事物非常熟悉,但是如何鑑賞、評價卻是困難的。同時,學生的關注熱情也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被壓制。

【教學目標】

1.蒐集並瞭解各種各樣招牌的含義。

2.發現招牌中的不規範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範用字的良好習慣。

3.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發現招牌中的不規範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範用字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一:解讀名字,走近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出示“千仞岡”羽絨服店的招牌)猜猜看,這樣起名是什麼用意呢?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對名稱含義的思考,以趣味引入,讓學生認識到招牌和姓名一樣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其中蘊含着不同的獨特含義。

活動二:交流收穫,解讀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各小組已經收集到了相當豐富的關於招牌的'信息,小組代表依次展示。

1.首先指出招牌中的錯別字現象,組員可以補充。

2.呈現本組對招牌的分類情況,概括招牌取名的規律。

【設計意圖】1.全班參與,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慾望,讓討論聚焦到招牌的語言文字和表達含義上面。

活動三:迴歸生活,延伸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若干年後,你長大了。假如你成了一名創業者,你準備開一傢什麼樣的店鋪?

1.請你爲自己的店鋪設計一塊有創意的招牌。

2.通過招牌“拍賣”活動,學生展示、解讀自己創作的招牌。

【設計意圖】換位思考體驗爲店鋪起名的過程,從而瞭解到招牌的命名,不管運用哪種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大家眼球,招攬四方賓客。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寫爲小說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導學生了解小說景物描寫的特點。

三學習小說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教學設想:

一以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爲教學重點。

二採取閱讀、討論、講解、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寫作能力。

三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進一步熟悉課文,對易讀錯的字正音,梳理結構。

二體會、揣摩小說在安排材料上詳略得當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用投影幻燈出示詞語,給加點的字注意: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二、補充註釋:(可先讓學生查詞典,養成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煙霧。

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着。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開闊。

糾葛:指糾纏不清。

三、結合預習分段,歸納段意。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然後進行討論,指名回答。教師明確:

這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爲依據,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來到平橋村後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其中刻畫了一羣農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我”隨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簡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緣由,同時介紹了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夥伴們到趙莊看社戲。這是課文主體部分,可分四層:

第一層:(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看社戲前的波折。小夥伴們幫助“我”實現了看社戲的願望。

第二層:(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小夥伴們愉快地架櫓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和途中的見聞。

第三層:(從“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在趙莊看社戲的情況。

第四層:(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戲後深夜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第二天,我向午纔起來”到全文結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對昨夜看戲、吃豆的懷戀。

四、作品在組織材料上做到了有詳有略,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地體會、揣摩。

(一)教師提問:小說的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是詳寫還是略寫?不寫這些內容行不行?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摘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後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這部分寫了三個內容:

1、“我”跟隨着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因爲這裏不僅能免讀《詩經》之類的書,還能看到社戲。

2、這裏有與“我”年紀相仿,不拘行輩,嬉戲玩鬧的小夥伴們(正是這些小夥伴實現了“我”看社戲的願望)。

3、平橋村這塊樂土上可以釣蝦、放牛、無拘無束、趣味無窮。

然而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略寫,雖是略寫,卻又不能不寫,因爲這些內容跟看社戲有不可分的聯繫,它們爲看社戲做了有力的鋪墊。

(二)教師提問:看社戲出發前遇到了一些波折,這裏是詳寫的,爲什麼?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後回答詳寫的原因。教師明確:

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夥伴們解決了: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小夥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敘事非常詳實,這樣寫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三)教師提問:在看社戲的途中,作者詳寫了什麼?各採用了怎樣的筆法?

要求同學討論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寫了小夥伴們開船,側重於寫動作:

點、磕、後退、上前、出,採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們的精明能幹;還寫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側重人的感覺寫;寫山,以動襯靜地寫;寫漁火,由遠及近地寫。這些描寫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幅江南水鄉夜景圖,讀後彷彿使人置身於江南水鄉之中。

(四)教師提問:“在趙莊看社戲”這一節中,作者詳寫中又有略寫,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要求學生在書上摘出內容,作比較後回答。教師明確:

詳寫的內容是:雙喜述說鐵頭老生翻筋斗的本領,“我”喜歡看“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個紅衫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捱打的一折,讓孩子們厭煩的老旦的踱來踱去不停的唱。總之,作者抓住了孩子們看戲的興趣和對臺上表演的反映進行詳寫。

在詳寫中也有略寫,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詳略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根據中心主題的需要,做到詳中有略,略中有詳,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師提問:看社戲夜歸途中,作者可寫的東西很多,卻只詳寫了“偷吃羅漢豆”的情節,應如何理解?

要求同學們能夠複述這一段(因爲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然後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作者濃墨重彩敘寫了小夥伴們偷吃羅漢豆,着意刻畫了小夥伴這個羣體,他們天真、淳樸、熱情、聰明、能幹。另外,究其實,那夜的戲讓小夥伴們看得失望,僅讓“我”看社戲的心願得到了滿足;偷吃的羅漢豆,不是珍饈美味,不過是普通的豆,卻構成了“我”的極大快樂,這樣寫又與小說的結尾緊緊呼應起來,“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五、佈置作業:

(一)背誦“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並加以體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認真學習小說對人物的刻畫。

二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

三檢查作業,複習鞏固上一課時所學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集體背誦、個人背誦相結合,課上背誦、課下背誦相結合。

二、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投影幻燈片,要求學生做在筆記本上。)請按照敘述的先後,重新編排給出的情節的順序,並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F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

2、詳寫的是:

3、略寫的是:

[參考答案]

1、G、F、C、B、A、D、E

2、A、B、C、D

3、E、F、G

三、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的段落和語句。

(一)教師提問: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描寫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二)教師提問:雙喜是小夥伴中的代表人物,試分析雙喜這個形象,從中瞭解他的性格特徵。

要求同學們討論後自由發言。教師明確:

雙喜這個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看戲前,當“我”因爲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夥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幹。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後,雙喜認爲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得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採用了白描的手法,運用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很成功。

(三)對於小說中的其他幾個次要人物,教師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夥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麼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夥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着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爲準確、生動。

四、教師引導學生領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色。

(一)教師提問:作者幾次描寫景物的立足點在哪裏?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小說中的“我”,在船上描寫了月夜行船、船頭觀戲、深夜歸航幾個畫面,景隨舟移,情隨景遷,彷彿使讀者身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師提問:“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寫景段落,它有什麼特色?

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認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

(三)教師提問:至於“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另外,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五、教師提問:小說的結尾應如何理解?(作爲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點問題處理。)

要求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並不怎麼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藉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夥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課堂寫話。

學習了“偷吃羅漢豆”一節後,請同學們寫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課上時間不夠,課下繼續完成。)

七、佈置作業:

完成書後練習二中的1、3兩題和練習四的1、2兩題。

[參考答案]

1、(1)免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2)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

(3)可以釣蝦、放牛,有許多生活樂趣。

3、拔、點、磕、退、上、架,表現了小夥伴們駕船嫺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幹的性格和去看社戲的愉快心情。

1、不直接寫船,寫岸邊的景,反襯船走得快。

2、這個比喻能使人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寫老漁父喝采是從側面烘托船走得快,搖船的本領高。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

一、授課內容

11、《愚公移山》

課 時

2課時

授 課 時 間

20xx年6月

教 學 目 標 ( 知 識 , 技 能 , 情 感 態 度 、 價 值 觀 )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有感情地、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工具書,準確翻譯文章內容。

(3)分析人物和寫作特點。

(4)領會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現實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藉助工具書把握文意。

(2)小組探究,對比人物言行,分析人物特點。

(3)探究、分析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愚公精神,正視生活中的困難。

二、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導入:《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典籍,這是列子及弟子以及後學著作的彙編,一共八篇,一百四十章,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善於用寓言來表達精微的哲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預習準備:1、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2、藉助工具書初譯課文,劃出疑難。

課堂交流:1、朗讀比賽。

2、介紹生字詞。

3、介紹列子。

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師學友藉助工具書,通譯全文,探討疑難。

2、從文中找到橘子來回答:

①愚公爲何要移山?

②愚公移山面臨着哪些困難?③愚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按要求口譯課文,

探討有疑問的句段。教師適時點撥。

3、尋找、分析,回答提問,學生整理成板書。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查找工具書的習慣。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對比課後第二題,同樣是對愚公年齡大和挖出的土石無處安放存在疑問,兩人的用詞、態度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學生探討、交流。

學生彙報探究結果。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4、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小結:概括事件主要內容。

學生自由交流。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回顧導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

學生回顧生字詞;快速口譯課文

鞏固基礎知識。

2、分層提高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梳理本課一字多義現象和通假字。

一字多義:且、始、其

2、愚公的和智叟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是什麼?你如何評價愚公和智叟?

3、對智叟和愚公的妻子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學生按要求整理,交流。

探討兩個問題

(愚公挑戰遠勝於己的自然界困難,儘管自己享受不到自己努力的'便利,但他有遠見,大智若愚;智叟從現實利益出發,目光短淺。)

培養學生的整理習慣和理解能力。

3、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小結:

1、看課後第三題,你怎麼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爲?

2、這個故事給予你什麼樣的啓示?

學生自由表達。

參考:文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下定決心、不懈奮鬥才能克服困難的道理。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4、拓展提高

教師安排任務:

1、收集表現“困難”的名言警句。

2、以《困難》爲題,完成作文。

學生收集整理,完成作文。

學生展示。

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板書

愚公 畢力平險、達於漢陰 勇於挑戰

聚室而謀曰 發動羣衆 正面描寫

愚公移山 箕畚運於渤海之位 思慮周全

愚公妻 疑 君 其如土石何 (關愛、擔憂)

智叟 笑 汝 甚矣,汝之不惠(嘲諷) 側面襯托

四、反思

列子,本名列禦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著有《列子》。 “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他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列子故事:杞人憂天、薛譚學謳、疑鄰盜斧、高山流水、楊布打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4、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5、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6、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克服困難:知其不可而爲之!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望江南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詞作者的生平創作。積累相關名句。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詞曲的朗讀及對名句的理解,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和詞曲的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學習中理解詩人所表達的對現實的思考。

教學重點

積累相關名句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詞曲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

朗讀 感悟

課時設計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詞的風格導入詞的學習

二、簡介溫庭筠

三、讀順全詞

1、讀出節奏 。

2、讀出重音。

3、 示例:“獨”“盡”“千帆”“皆不是”“脈脈”“悠悠 ”“腸斷”。

讀懂大意

1、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詞的大義。

2、用一句話準確概括全詞內容。

四、讀出層次

建議你再讀全詩,從“時間、景物、情感、手法、表達方式”等角度說一句話,表示你讀懂了課文。

1、從時間來看,全詞 描繪了一位獨處深閨的女子從清晨到黃昏一天的活動。

2、從景物來看,全司 的.景物猶如一個個掃描鏡頭,從家中→樓頭→千帆→江水,最後定格在白頻洲。

3、從情感看,全詞 女主人公從滿懷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 ,因而肝腸寸斷。

4、從手法看,全詞 沒有粉飾、刻板之語 ,多 用白描、直敘的手法,卻又含蓄、細膩。

5、從表達方式看,全詞 第一句敘事,第二句描 景,第三句抒情 ,[敘一筆,描二筆,抒一筆],構成敘→描→抒的模式。

小結模式:敘一筆、描一筆、抒一筆(或事一筆 、景二筆、情一筆)

五、讀出情味

“梳洗”一詞表現了女主人公滿懷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妝打扮,是相信愛人今天必定會回來。

小結:

1、“獨”字,說明她是在等候選行愛人的歸來,寫出了這一個女子孤單寂寞的生活處境,同時又引出一個懸念:行人到底歸來沒有?

2、“千帆”點明她看到許許多多帆船從樓前駛過,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歸舟,作者通過她看遍一艘艘駛過的客船,來寫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體現了她從希望到捻的心理變化過程與內心的痛苦(改變語序“千 帆過盡皆不是”)

3、“脈脈、悠悠”描繪了夕陽即將西下,江水不斷東流的自然景象,同時也是在表達這一女子的思想情緒,她從清晨到黃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結果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終究沒有回來。江水悠悠,預示着她明天后天還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預示着她的孤獨生活也將不斷地持續下去。夕陽有意,江水有情,思念無窮。

4、“腸斷”寫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極點,把視線從“千帆”“斜暉”和“江水”那呈收攏回來,集中在“百頻洲”,那是她當初同愛人分手的地方,當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腸寸斷的地方。 (聚焦定格情頭)

六、讀背全詞

屏幕顯示關於詞的來源及特點。

根據學生積累介紹作者

指導朗讀

再讀全詩

深入理解

建議你再讀課文,就課文中的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談 談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教學回顧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9

一、學習目標:

1、領悟詩詞佳句,感悟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和所創設的美妙意境

2、積累詩詞名句

二、重點難點:

重點:感悟詩詞表達的真摯情感和創設的美妙意境

難點: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許多詩詞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我們也要掌握一些詩詞名句,這對於提高文學修養,增強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養成好的誦讀習慣。今天學習的古詩詞五首就需要我們背誦的。

(二)、誦讀方法:

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學完一首馬上背誦;二是要理解詩詞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三是學會斷句、停頓,不破讀;四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在想象中誦讀。如果在今後兩年的時間裏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後的詩歌鑑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並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三)、講授新課:

第 一 首:離京

一、作者、背景簡介:

龔自珍,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其祖、父皆爲進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寫到“官吏士民狼艱狽厥,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餐菸草,習邪教,取誅戮或凍餒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認爲清王朝是“衰世”。他屢試不第,38歲才中進士,只做了幾任小京官,後辭官。他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專制,要求進行社會改革,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氣勢磅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一八三九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下了短詩315首,題爲《乙亥雜詩》。本詩是第一首,寫他被迫辭官,離開北京時所抒發的感想。

二、範讀:

三、詩意講解: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究竟愁什麼呢?詩人離京時,正是有害物質戰爭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願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爲國家的命運憂愁,爲封建統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浩蕩”本指水勢浩大,在這裏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爲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用晚景襯托離愁。詩人通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吟鞭東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很難再回京城,用誇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並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並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願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爲獨香,而爲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着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爲傳世名句。

四、名句欣賞: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達自己雖前途不暢也不忘報國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離 京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浩蕩(比喻)—離愁—(襯托)日斜

落紅 ———————————護花

(自比)

脫離官場——————不忘報國

第 二 首 : 夜 雨 寄 北

一、作者、背景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25歲中進士,曾做過幾任小官,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詩很著名,尤其“詠史”和“無題”最著名。本詩是客居四川時所作。

二、範讀:

三、詩意講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終身潦倒,四處漂泊,此時正在四川做幕僚,與親人團聚遙遙無期,第一句就用問答的形式,表現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和不能團聚的無奈。然後,以景襯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寫襯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綿綿,以使池塘漲滿,孤燈隻影,更能引起對親人的思念。李清照詞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剪燭”,可見談話時間之長;“共”,更能見關係之親密;“西窗”,西,鳥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鳥棲,故以爲東西之西,後用此指家中,並非實指西面之窗。詩人由實轉虛,設想日後相逢,窗下剪燭,促膝暢談此時的巴山夜雨、吟詩寄北的情景。以會晤的歡愉,襯托客居的寂寞,不僅使思念之情表達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轉化成對未來的希冀,格調更高,情味更濃。

四、名句欣賞: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如今常用“剪燭西窗,共話夜雨”來表達懷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時再聚之情。

五、板書設計: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隱——唐代詩人

歸期難定 思念 剪燭西窗

巴山夜雨 深長 共話夜雨

(孤寂思念) (擬想會晤)

六、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理解名句含義。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0

知識與技能:

疏通全文,識記並積累“熬、霎、粼”等字詞,感知親情。

方法與過程:

掌握文中的寫作技法--如開門見山、細節描寫等,並讓學生能理解和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明白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體驗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重整體感知、品味。

2、學以致用、課堂遷移。

[教學設想]

力圖以此文爲例,教給學生學習此類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內容、美點追蹤;而且,教學中將以學生爲主體,採取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等學習方法;教師只在適當之時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教學平臺展示]

一、話題談說,導入新課。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孩子,一隻遞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朝露,一隻遞給晚霞;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歷史,一隻遞給未來;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早春,一隻遞給金秋;

……

你有過如此“愛的感動”嗎?請把你家裏最令你心動的愛的鏡頭展示出來,與大家共享!(讓學生自由談說,時間在2分鐘左右)

當然,如此之鏡頭,定然不勝枚舉--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家是愛的港灣,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滿溢親情的濃漿,縱然是一次極平常的散步,也能讓人體會溫馨的親情。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孫三代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二、聽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讀的字音、停頓、抑揚頓挫,輕重緩意。

2、能就你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從你喜愛的或理解的角度給文章擬個副標題並簡述理由嗎?

(二)明確

1、字音認讀

熬ǎo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讓學生自由重擬標題,並讓學生點評。

如(1)親情 (2)三代 (3)溫馨的家庭 (4)一家人

……

三、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1、點撥:美點尋蹤即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爲寫得最恰當、最生動形象的給人以強烈美感、給人以有力感染,給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內容,以及文章自身語言、結構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說話)

2、示範:文章的開頭美,美在“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個詩意的鏡頭。

3、學生討論、美點尋蹤

4、學生髮言,加以明確

(以下舉一些學生髮言的例子)

例1:你看,這裏其實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麼輕鬆、多麼愜意,甚至可以說是多麼浪漫、多麼幸福;再有這初春的美景:那有濃有淡的大塊小塊的新綠,那樹上逐漸顯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着春天即將來臨的冬水……一切構成了美麗而溫馨的'圖畫,可以說就不止是一個家庭的世界了嗎?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魚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無言的細節,你看: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

……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就是愛,這就是家庭。

四、學法實踐:感知內容、美點尋蹤

要求:速讀《三代》一文,試着實踐(1)重擬標題;(2)美點尋蹤

1、讓學生思考、自由討論。

2、讓學生自由發言,在發言中加以評點明確。

以下是一些同學的發言:

如:重 ①交叉路口

擬 ②家

標 ③感人的畫面

題 ④責任

⑤遲緩的背影

……

(注:發言時可讓學生稍加解釋重擬此標題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點尋蹤

你看,那感人的畫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牽着一個剛會走路模樣的小男孩,一手拿着一個步履蹣跚的年老中風病患者,三個腳步遲緩的背影……讓我覺得“家”的偉大的力量。

……

五、小結

同學們,剛纔你們自由地談了家裏最令你心動的鏡頭;又在課文的指引下,感受了兩家祖孫三代那溫馨的親情以及對美點進行了尋蹤--其實,對於一般的美文,我們一般要這樣去學習:先感知內容,再尋蹤美點,這也是我們學習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學們今後能按此方法進行美文欣賞學習。

六、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後蒐集一篇有關“親情”的文章,摘錄或記誦其中令你感動或心動的地方。

示例:這裏是一位回家探望母親的大學的一段感人的話:

……我身在城市,心卻總是不由自主地飛回屬於我和母親的田地裏,飛回母親育我養我的那兩間茅屋裏,飛回母親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車回來時,天還未亮,不顧路途的疲勞,心急火燎地趕着山路,進入我祖居的村子。母親不在,茅屋的門鎖着,我的淚頓時流出來,那是熱辣辣的淚,那是滾燙的心……

希望同學們今後養成蒐集、摘錄或記誦的好習慣,習慣養成的話,一定對你們的寫作會大有益處的。那時的你們,一定“文采飛揚”!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1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

這篇小說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抒寫了成長的體驗,文中童年的故事、成長的感受能很快激起學生共鳴。教學時不必囿於課文分析這分析那,宜通過反覆朗讀讓文章的情、理自然注入學生心田,再引導學生以“長大的感受”爲契合點銜接課內外,從他人的故事和文章中獲得有益的啓迪。

【教學步驟】

一、反覆朗讀課文

速讀,圈出生字新詞,查閱工具書,落實。

再讀,理解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內容。

細讀,體會文中爸爸對女兒的深情,體會作者文字中滲透懷戀童年之情。

自由讀,領悟文章情韻。

二、深入課文,看變化

英子的成長,是通過她的變化看出來的。

請同學們深入到文中找一找,她有哪些變化表明她由一個少不經事的孩童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大人”。

學生結合課文敘述,自由發言,大體上明確英子的長大主要表現爲:

行爲上的進步:過去懶惰,現在勤勉了;過去不會做事,現在會做許多事了……

心理上的成熟:過去膽小,現在勇敢了;過去懦弱無能,現在獨立而堅強,甚至能處亂不驚遇事從容了;過去愁悶,現在開朗了;過去不聽勸導,現在善解人意了……

三、關聯課內外,說體驗

1、結合英子的成長曆程談談你對成長的體驗: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與課文所述吻合即可。

從磨練角度:“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不經事,難成人;不闖練,難成才……

從父母角度:父母是孩子成長途中最重要的啓蒙老師。父母的鼓勵和希望是孩子成功之路上最重的砝碼。愛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饋贈。愛能化解一切怨恨。給子女一罐蜜,不如逼他去釀蜜。嚴格的要求和溫暖的關懷對孩子來說,一樣都不能少……

從苦難角度: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苦難是成長路上的仙果。“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扎克)……

成長感受:長大不是年歲的增長,不是年級的增加,長大意味着進步與成熟,意味着更多的責任,更強的能力……

2、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談談你對成長的體驗:

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一篇動人的童話、一首怡人的歡歌。想一想你成長經歷中最重要的人,給你影響最大的幾件事,讓你一直銘記在心的幾句話,說說他(它)們是怎樣促進並伴隨你成長的.。

學生用“簡單敘事+體驗”的形式說。可從與課文相同角度說,也可說不同的,如自身修養、成長環境、師長教育等。

四、回想發言,集素材

回想同學們的發言,把你認爲有價值的東西寫下來,爲寫作蒐集一點素材。

五、完成一則練筆《成長的感覺》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

本設計用換位改寫的方式,換小英子自己的回憶爲她身邊人關於小英子成長的見聞感受,對課文內容以事件爲分界線作分散改寫處理,訓練學生變換看問題的角度、變換敘事的方式。這一設計意在把繁瑣、機械的教學程序簡明化、靈活化,豐富學生的表達體驗,促進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

【教學步驟】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理解課文內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長足跡。

2、體會文中豐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換位改寫

通過朗讀課文,我們知道課文是以小英子的回憶爲線索串起她成長的經歷的,作爲她身邊的人,溫柔善良的媽媽、性情質樸的爸爸、親愛的韓老師、她要好的同學、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廚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長與遭遇,他們的心理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對課文作換位改寫。

1、選擇改文的敘事者和所敘事件:

提示:所敘事件可是單一事件,如爸爸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爸爸逼“我”去上學、畢業典禮、爸爸愛花、爸爸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聞聽爸爸死後“我”的鎮定,也可是以上某幾件事件的組合。

2、確定敘事的方式和側重點:

提示:是沿用倒敘?是敘議結合?是敘親見還是敘耳聞?側重於家庭裏的英子還是校園裏的?或是父女情?

3、給改文擬一個新穎而有情味的題目:

如:《孩子,別怪你爸》(媽媽)、《我的愛,你可能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師)、《令人羨慕的英子》(同學)、《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寫、交流、互評。

三、總結改寫要領

(注:改寫可以換位,當然也可不換位,就以英子的口吻來寫,用內心獨白的形式寫,有側重地寫。如《愛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兒》《雨中情》《驚聞噩耗》《我的畢業典禮》等。)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

有人評說林海音的小說“技巧完美”,本文就是一個例證。何不把此文當作學生學習小說的啓蒙課,以美點欣賞帶動學生探究?即使全是老師分析給學生聽,做個啓蒙的例子也不賴呀。

【教學步驟】

一、反覆朗讀課文,充分理解課文內容

二、美點欣賞與探究

有人說林海音的小說“技巧完美”,你能針對本文作一點美點欣賞與探究嗎?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可適時用問題將探究引向深入,可明確如下一些角度:

一語雙關的文題──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一方面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

插敘的手法──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雙線並行的結構──一是以花爲線索貫穿小說始末,二是畢業典禮,兩線相互輝映,既有利於情節的展開,又使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

圓熟的過渡──課文有回憶有現實,但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因此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

巧妙的暗示──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瀕死,但文中處處有伏筆,事事有照應,沉鬱的氛圍和喪父的傷痛一直籠罩着全文。

凝練的語言──文中有簡潔而富哲理的話語,有生動而傳情的語詞。

鮮活的形象──文章雖不是以寫人爲主,但人物性格都非常鮮明,媽媽溫柔慈愛,爸爸性情質樸、充滿愛心,“我”聰明懂事、惹人喜愛、卓爾不羣。

三、知識小結與遷移訓練

小結小說欣賞相關知識。

《城南舊事》部分篇章賞析。

(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觀看電影《城南舊事》)

【資料整合平臺】

1、作者簡介(見《教師教學用書》)

2、練筆借鑑:任真妮《長大的感覺真好》(見《作文通訊》2003年第7期)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詩歌四步教學法:讀詩—說詩—悟詩—品詩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2、難點: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選擇的路》的象徵手法

三、學情分析:兩個班的學生都存在語文基礎知識不紮實,主要表現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學生拼音知識不過關,有二分之一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深層次的文本意蘊無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都很薄弱。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1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我們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

三、學習基礎知識:

1、生字:佇(zhù)立、涉(shè)足、延綿(mián)、萋萋(qī)

瞬(shùn)息、憂鬱(yù)、幽(yōu)寂、尷(gān)尬(gà)

2、解釋: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鎮靜:情緒穩定或平靜。憂鬱:憂傷,愁悶。

3、誦讀

①師範讀,讀出節奏來。②生練讀。③生有感情讀。

④說題目:“欺騙”——理想與現實的一種距離⑤生齊讀。

四、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著名詩作有《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等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着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五、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讀詩

採用的方式:範讀或聽讀,抽讀,齊讀。

教學時注重讀詩的節奏和重音。

2、說詩

①詩的主題是什麼?、告訴人們要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從詩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中的過去、現在、未來嗎?

過去的已經成爲歷史,不可挽回,只是懷念;現在只是暫時的,一切都將過去;將來纔是永久,我們要面向未來。

③假如把這首詩分成兩部分,請各用一個詞來概括其內容。

勸告、希望

教師小結:這首詩沒有什麼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悟詩

①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②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爲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4、品詩

⑴你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爲普通的感覺。詩人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一個角度說,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⑵、這首詩中詩人對生活是什麼態度?

強調“熱愛、積極樂觀”

六、小結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當堂背誦)

七、作業、:抄寫生字詞;仿寫詩《假如……》

第2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導入: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麼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作者簡介: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農民詩人。被認爲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也被稱爲“交替性的詩人”。代表作有《波士頓以北》(1914)《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流的小溪》(1928),《見證樹》(1942)以及《林間空地》(1962)等。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着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

的思考。這裏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

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嘆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爲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4、品味一句話:“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中的“往事”指什麼?“輕聲嘆息”是詩人後悔嗎?

“往事”是指當年就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作出的選擇輕聲嘆息“並不是後悔,而是想到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條,人生卻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休的遺憾。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五、分清象徵與比喻的概念。

1、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

明確: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爲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2、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哪一首詩用了象徵,哪一首詩用了比喻?

象徵手法的運用。

象徵一般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未選擇的路》用生活中的路,來象徵人生的道路,生活的路有選擇,而人生的路更需要選擇,其實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六、讀一讀,想一想,這兩首詩給了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啓示?

《假……》告訴我們: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這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的。

《未……》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2、說說兩首詩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假……》先用假設的方式提出問題,然後用勸告的口吻,闡述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未……》前三節寫林中兩條路的不同,難以選擇。最後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寫未選擇的路。

七、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地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願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八、板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欺騙、不悲傷、樂觀

不憂鬱、懷念

《未選擇的路》

選擇前的沉思、慎重(久久佇立)

未選擇的路、選擇了更幽、更美、人跡很少的一條路、千萬條之多

(自然之路)、(暗含充滿挑戰、艱難之路)、(象徵)、選擇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開始艱難跋涉、人生之路、因不可逆回

(岔路口)、感嘆“未選擇的路”也許更美卻捨棄、顯憂鬱惆悵

(一種捨棄美——缺憾美)

九、作業設計

1、抄寫生字詞。背誦兩首詩歌。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紙船》是一首外國散文詩,詩的作者是印度近代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匠師。他長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兒童生活和情趣爲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題是歌頌兒童,表達詩人對兒童的熱愛與同情。《紙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這首詩充滿童稚的想象,細膩的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富於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想象能力和欣賞能力。這首詩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極好教材。

【設計思路

《紙船》是一首外國散文詩,它是泰戈爾《新月集》中有代表性的一首。這首詩充滿童稚的想象,細膩的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富於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想象能力和欣賞能力。這首詩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極好教材。

1、詩歌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着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我設計了“美讀亭”,試圖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讀,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2、這首詩充滿童稚的想象,細膩的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富於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因此,我設計了“品詩軒”,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去體會詩人通過奇特非凡的想象來表現至純至美的童心。

3、想象豐富奇特,引人遐思。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聯想、想象的能力,我又設計了“創意閣”,在這裏,同學們可以放飛聯想、想象的翅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反覆朗讀,掌握朗讀方法,使學生能準確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從而把握這首詩的意境。

(2)通過創設情境,開發學生思維,鼓勵大膽想象,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和創新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去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去完成聯想、想象的訓練。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詩人通過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現了至純至美的童心。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揣摩關鍵詞語,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聯想和想象的作用並形成能力。

【教學方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於優化語文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創設一個輕鬆活潑的學習詩歌的良好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項基本要求。《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多媒體計算機的運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實現這個重要目標。

2、誦讀法

詩歌的教學尤其注重朗讀。針對學生實際,瞭解學生實際朗讀水平,有效地指導朗讀,在停頓、輕重、節奏、情緒等的處理上着重指導強調。朗讀可由聽讀、試讀、仿讀、指名讀、賽讀、齊讀等,形式多樣。通過反覆朗讀品味,體會詩中巧妙的藝術構思,強烈的感情色彩,優美的意境,凝練的語言,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從而理解詩的內在思想意義。

3、啓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紙船》詩人通過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現了至純至美的童心。因此指導學生也要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品味詩歌的意境和蘊含。並放飛自己聯想和想象的思緒。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起興趣,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一組圖片:

1、教師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份禮物,看,這是什麼?(教師拿出紙船)大家都放過嗎?很好,那麼你們回憶一下放紙船的經歷。把時間、地點、當時的感受甚至放的招式都可以向大家介紹。(學生自由發言)我們看到這紙船,就會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那種感覺特美好。今天老師就來幫你們找回那種美好的感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散文詩《紙船》,看看能否從這首詩中找回被我們忽視甚至忘卻的東西。

(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經歷。)

大詩人泰戈爾把自己放紙船的經歷寫成了一首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他的詩歌《紙船》。

2、檢查自主學習: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學生課前蒐集,課上交流。)

二、美讀亭

1、聽讀: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聽朗誦,注意體會詩歌的節奏和重音,並適當標註。

2、試讀:自己試讀,讀出節奏和重音。(可以參看大屏幕。)

3、仿讀:教師播放錄音,學生仿讀。

4、指名讀,師生評點、指導,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5、指導朗讀:在朗讀的時候要做到:

(1)用普通話正確有感情地朗誦。

(2)注意節奏和重音。

(3)語氣語調要做到:輕鬆、柔和、舒緩。

6、賽讀小組內賽讀,推選最好的再進行比賽。

宣佈比賽規則:同學們當評委,負責找他們的優點,誰的優點多誰獲勝,老師當主持,負責宣佈結果,併發給獎品。(紙船)

7、齊讀。

三、品詩軒

1、內容探究

(1)默讀思考:圍繞“紙船”,詩人描繪了哪些內容?

明確:圍繞“紙船”,詩人描繪了兒童的奇思妙想。首先想到: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寫在紙船上,放入急流,渴望異地的人知道我是誰。然後想到

船載着秀利花平安地帶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小朵白雲放在河裏來與我的紙船比賽。最後想到夢裏睡仙坐在船裏。

(2)詩人寫“紙船”爲了歌頌什麼?

明確:童心的天真,童趣的自然。

2、寫法探究

(1)這首詩中哪些詩句體現了詩人奇特非凡的想象?爲什麼?

(2)你最欣賞詩中的哪一處用詞?說出理由。

3、小結: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過渡:歌唱家告訴我們:乘上歌聲的翅膀,我們可以到達那最美的地方,那麼,老師要告訴你們,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讓我們文采飛揚。通過剛纔的品讀賞析,也打開了我們思維的閘門,下面,老師想看看我們同學誰的聯想、想象力最豐富?)

四、創意閣

放飛聯想、想象的翅膀(把同學分成三組,各組自選一個主持人,每說出一個加10分,根據各組的得分情況,評出最佳合作小組。)

1、(大屏幕)波浪線

同學們:“~~~~~~”這是什麼?學生答:波浪線。

問:那麼,由這條波浪線,第一小組的同學定會浮想聯翩。

2、(屏幕顯示)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組畫面:即水滴圖,你們想到了什麼?請第二小組的同學奇思妙想:

3、出示“1+1=1”,問:“1+1”在什麼情況下等於1?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看它到底能夠表達些什麼含義?

結束語:想象,要衝破牢籠,讓思想自由馳騁於古今中外;想象,要求新求異,努力創造新形象,表達新思想。同學們,讓你的思維插上飛翔的翅膀,在寫作的天地中自由的翱翔。

五、積累深化:如果你也有一艘載夢的船,你將放進怎樣的夢?試着做一首小詩,把你的夢想寫出來。

【板書設計

紙船

泰戈爾

①希望紙船讓異地人得到

②想到用紙船載花平安到岸上→描繪兒童的奇思妙想→表現了童真稚趣

③想到天上的船放下來比賽④夢見睡仙坐在船裏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4

【目標展示】

1、進一步瞭解名著,激發學生熱愛讀名著的興趣。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活動內容】

同學們也許都讀過四大名著,或者讀過其中的一兩本。其中哪些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請選一個人物形象來說一說他的特點,他的個性,他的言行舉止,他的典型事件……讓大家猜一猜你說的人物是誰。看誰說的生動到位。

【活動指導】

1、預先閱讀四大名著,瞭解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

2、蒐集學過的與四大名著相關的課文。

3、說一說你最喜歡哪部名著裏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學生自由討論後全班交流。可以從人物的語言動作談;可以從人物的裝束性格談;可以從故事情節的安排談。

4、每個人選擇一個角色,將這個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情了等解透徹,準備表演。

5、傾聽描述,欣賞表演,猜人物。

(1)認真傾聽、欣賞表演者的每一句話、每個動作、每個神情。

(2)猜一猜表演的是哪個人物形象。不僅要說出答案,還要說出是怎樣進行推測的。

(3)評價。(先肯定優點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動作、神情入手。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4)評選最佳演員。(不僅動作形象逼真,而且語言表達生動流暢。)

【活動要求】

1、描述人物形象時,用詞要準確,表意要清楚,避免產生歧義,造成誤解。

2、表述不要過於直白,不能說出人物的姓名、綽號等直接信息。

3、聽的時候注意把握講述者所描述的人物特徵,並快速進行分析和推測。

4、猜人物時不僅要說出答案,還要說出怎樣進行推測的。

【範文引路】

《西遊記》孫悟空: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藤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餘多。

取金箍棒: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鬥來粗,二丈有餘長。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唸,手顛着道:“再短細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長短,碗口粗細。

人物外貌描寫的語段:

《紅樓夢》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

《水滸傳》林沖: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後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身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繫一條雙獺背銀帶;穿一對磕爪頭朝樣皁靴;手中一把摺疊紙西川扇子;生的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級。

《三國演義》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課後反思查漏補缺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注意積累重要字詞;在課堂學習中學習能結合文意品味語言,解釋詞義。

2、通讀課文,能把握文章情節,概括文章內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領悟作者寫作意圖,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個性化的解讀。(難點)

教學流程預設:

一、導:

師:貓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動物。今天課前,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關於貓的視頻材料,請大家欣賞。

生看視頻“世界上最搞笑的貓”。

師:看了這段視頻,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覺得貓是怎樣的小動物?--生談看法。

師: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先後養過三隻小貓。從這三次養貓的經歷中,他又感受、領悟到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貓》。

二、讀

1、請速讀課文,思考:文章到底寫了些什麼?讀完文章後,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麼?

2、生談自己最想搞明白的問題。

3、師: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問題,請思考:文章寫了什麼人?寫了什麼物?又寫了什麼事?--師生互動明瞭

三、議

1、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幾隻各不相同而又活靈活現的小貓躍然紙上。如果有這麼一個機會讓你選擇,你會領養哪一隻小貓?

生獨立思考後交流,在師生互動中追問如下問題:這隻貓有什麼特點?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然後引導學生朗讀、品味關鍵語句。

以下爲備用材料:

(1)關於第一隻貓

特點:活潑可愛

關鍵語句: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陽光裏滾來滾去。/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詞語滾來滾去等)

(2)關於第二隻貓

特點:更活潑更有趣

關鍵語句: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裏曬太陽。(品味其中的動詞)

(3)關於第三隻貓

特點:憂鬱懶惰

關鍵句:它不活潑,也不像別的小貓之喜歡遊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憂鬱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品味若有若無)

2、師:然後,這三隻貓的結局各不相同:他們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隻貓的亡失讓我刻骨銘心。爲什麼?也許就是因爲這隻貓的憂鬱懶惰,也許就是因爲它的外表醜陋,讓人既可憐又可厭,這隻貓最終被冤死在鄰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從頭再來,你認爲文中的“我”會更願意再養哪一隻貓?

1、對第一隻貓

“我”的態度:感覺到它的可愛,討人喜歡,對它的病亡感到一縷酸辛、可憐,表示要再要一隻。

2、對第二隻貓

對它的被捉感到悵然、憤恨並咒罵,對它的丟失很不高興,心裏牽掛;好久不養貓。

3、對第三隻貓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小動物,決定自此,永不養貓。

五、辯

然而,雖然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貓終究是貓,它是不能說話的,生活也無法從頭再來。因此,作者只有用質樸的語言、動情的敘述告訴我們他的教訓和反思。那麼,我們能不能從中讀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讀了文章後得到了這樣的啓發:從第二隻貓的討人喜歡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讓自己活潑些開朗些,這樣纔能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尤其在注重團隊精神的今天,更應善於與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體中去。

2、你從中得到什麼啓發?師生互動中完成對文章主題的多元解讀。以下爲備用說法:

(1)從第三隻貓的死,我們應該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觀臆斷,妄下斷語;否則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2)從家裏人對待第三隻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改變自己的性格,要活潑開朗,有真才實學;應該適當地注意自己的外表,這樣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不好印象。

(3)從家裏人對三隻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對人時不能以外貌和性情來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

(4)三隻貓都是社會中的弱小者,命運都掌握在別人手中。因此,作爲社會中的弱者,應該自立自強,這樣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人。

六、結

1、師:正如剛纔同學們多樣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訴我們的那樣,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樣的收穫。但《貓》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有善於反思、勇於自責的精神,要學會從生活和經歷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這一點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樣,讀了文章後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這麼一首小詩表達我的感受:活潑可愛小貓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憂鬱懶惰醜陋貓,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詩填寫並交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