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集錦15篇

本文已影響 2.12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集錦15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

3月13日,有幸參加了在三中舉行的“同課異構”活動。作爲執教者之一的我,頗有收穫,可謂經驗與教訓並存。現將我個人的些微粗淺的認識及反思寫在下面,以期得到各位專家朋友的指點。

一、把握學情,確立授課重心

教師上課前首先應該確立本節課的授課重心。教學目標可以有多個,但重心只能有一個。所謂授課重心,即一節課的重點教學目標中的重點。這是教師在裸讀文本時就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確立了授課重心,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有了方向,因爲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圍繞這個重心來設計。否則,教學過程就會顯得支離破碎,或有大卸八塊之感。

我所教授的《老翁捕虎》,授課重心確定爲把握文章主旨,即讓學生明白一切技藝皆從習(堅持鍛鍊)中得來的道理。所以在教學中我努力把學生往這個方向引領。無論是導課時的課前交流還是結課時的拓展提升;無論是獨學階段的初讀正音,對學階段的翻譯概括,還是羣學階段的質疑交流。一切都是爲了讓學生能夠更深的理解文章主旨而設計的。

當然,一節課的授課重心可以從多個方面確定。比如《老翁捕虎》這節課,疏通文意、思想內容、結構形式、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寫作手法、語言特色、積累文言字詞等都可以確立爲授課重心。而我把授課重心確定爲把握文章主旨,但遺憾的是授課時分析太過於膚淺。

二、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層層深入

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設計了獨學、對學和羣學相結合的形式。獨學有利於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是爲了彌補獨學時的不足,而羣學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問題設計上,獨學時對學的基礎,而兩者又是學生羣學的基礎。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沒有獨學、對學階段的字、詞、句、段、篇的疏通和理解,就沒有羣學階段對文章主旨的感悟,更談不上最後的拓展與提升。也許新穎的環節設計是我這節課的最大亮點。

三、適時鼓勵評價,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課堂上,我最擔心的是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無人舉手,無人主動發言,課堂氣氛沉悶。此類情況,常常令我束手,以至於影響了我的授課情緒。而呈平老師的課堂卻每每精彩異常。他的課前交流與課堂上的各種鼓勵性評價,他的幽默與機智,往往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呈平老師會“煽情”,而且往往煽得恰到好處。而我卻常常錯失機會或不慎“煽”滅學生在課堂中偶爾迸發的“情感火花”。曾經聽過呈平老師的三節課,也深受啓發,但真的學不來。不過,私下以爲本節課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方面做得還算差強人意。

四、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對於文言文教學,教師的範讀確實很重要。但我認爲,並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老師去範讀。有些文章可以放手學生範讀,有些文章可範讀其中的一部分。對於《老翁捕虎》,我建議教師僅範讀第二段就可以了。因爲有些文言文篇幅實在太長,範讀會花費很長時間。精選其中的一部分給學生作個示範,然後放手學生朗讀,可以節省一些時間以便更好地去完成其他更重要的教學環節。

再說,教師的範讀畢竟不能代替學生的朗讀,而學生讀的形式又是靈活多樣的。教師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以朗讀指導。

這節課,我應該範讀第二段,可沒讀成。留給學生的僅僅是獨學階段的自由讀和羣學之後的齊讀第二段。讀的深度還不夠。

五、夯實練習環節

課堂練習是對所學知識的量化檢測和落實,是文言文教學的要義之一。對於文言文教學確實很難花樣翻新。既想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又想夯實文言基礎,確屬兩難。練習的設計,既可以鞏固學生課堂所學又可以豐富學生文言儲備。而我在練習環節只是蜻蜓點水似的一晃而過,致使課堂變得華而不實。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望批評指正。

願在學習交流中不斷進步!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之“我的語文生活”要求最終實現的學習目標是:一是養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二是嘗試擬寫廣告詞、對聯,通過小組評比,創建分享園地等文學活動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學情分析】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初步瞭解到語文學習的範圍不僅僅包括課堂,還包括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招牌、廣告語和對聯等事物非常熟悉,但是如何鑑賞、評價卻是困難的。同時,學生的關注熱情也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被壓制。

【教學目標】

1.蒐集並瞭解各種各樣招牌的含義。

2.發現招牌中的不規範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範用字的良好習慣。

3.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發現招牌中的不規範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範用字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一:解讀名字,走近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出示“千仞岡”羽絨服店的招牌)猜猜看,這樣起名是什麼用意呢?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對名稱含義的思考,以趣味引入,讓學生認識到招牌和姓名一樣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其中蘊含着不同的獨特含義。

活動二:交流收穫,解讀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各小組已經收集到了相當豐富的關於招牌的信息,小組代表依次展示。

1.首先指出招牌中的錯別字現象,組員可以補充。

2.呈現本組對招牌的分類情況,概括招牌取名的規律。

【設計意圖】1.全班參與,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慾望,讓討論聚焦到招牌的語言文字和表達含義上面。

活動三:迴歸生活,延伸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若干年後,你長大了。假如你成了一名創業者,你準備開一傢什麼樣的店鋪?

1.請你爲自己的店鋪設計一塊有創意的招牌。

2.通過招牌“拍賣”活動,學生展示、解讀自己創作的招牌。

【設計意圖】換位思考體驗爲店鋪起名的過程,從而瞭解到招牌的命名,不管運用哪種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大家眼球,招攬四方賓客。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2、學習對比的寫法。

3、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

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解決生字詞:(讀一讀寫一寫)

覷鬣剽悍疆場馴良勇毅窺伺迎合瘡痍枉然闊綽

觀瞻妍麗庇廕遒勁獷野畸形顎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

有過之無不及

2、朗讀全文,思考課後“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代表作爲博物志《自然史》。

2、導語:

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當你看到一匹拉着車的馬喘息着默默地走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廣漠的草原縱情奔騰的成羣的野馬,它們的生存狀態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嗎?下面我們一起研討布封的《馬》,大家一定有所收穫。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課文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找找看課文那些地方各寫了那一種馬?

明確:

第一部分(1~2)寫人類馴養的馬。

第二部分(3~5)寫天然野生的馬。

2、討論:人工馴養的馬有什麼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

⑴無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興奮鼓舞,精神抖擻,耀武揚威。

⑵馴良的性格,剋制,屈從,捨己從人,迎合,無保留地貢獻着自己,捨棄生命。

3、天然野生的馬有什麼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

⑴美質:動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氣”,“強壯、輕捷和遒勁”,“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⑵美德:“絕不兇猛”,“豪邁而獷野”,“互相眷戀,依依不捨”,“和平生活”,“慾望既平凡又簡單”不“互相妒忌”。

⑶美貌:“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它的頭部比例整齊,卻給它一種輕捷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與頸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貴姿態”,“它的眼睛閃閃有光,並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長得好,並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襯着它的頭,裝飾着它的頸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豪邁的模樣;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蓋着、並且美觀地結束着它的身軀的末端。”

四、問題探究

1、文章在描述馬的外在特徵時,用了其他七種動物作比較。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通過比較突出的描寫馬的身體是大自然的傑作,盛讚馬的`高貴姿態。

2、本文既寫了人工馴養的馬,又寫了天然野生的馬。反覆閱讀課文,說說這兩種生存狀態中的馬各有什麼特性,你更欣賞哪種馬?爲什麼?

明確:(根據課文內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體驗與反思

1、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馬的朋友呢?

明確:人對馬是“養育”“訓練”“驅使”“奴役......馴養”,馬成爲人的奴隸。不僅如此,人還用“鞍轡”“羈絆”約束它,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使“它們渾身的姿態都顯得不自然”。更悲慘的是有些人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擺闊綽”,“壯觀瞻”,給馬“戴上黃金鍊條”,把馬的“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着絲綢和錦氈”,“侮辱馬性”,使馬成了人類的玩物。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

明確:首先,“教育”一詞是擬人化用法,指的是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餵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覓食;“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

(1)指馬被套上繮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爲馬的天性。文章用這一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刻同情。同時也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結

這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馬匹”的由衷讚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七、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2、反覆朗讀,體味歐化語言。

3、學習本文寫法,課外仔細觀察動物的活動,寫一篇以動物爲主角的散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二、領會本文內涵深厚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葉聖陶先生寬人律己的品性。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複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脩潤 生疏 商酌 懇切 譬如 朦朧 累贅 彆扭 拖沓 妥帖 誨人不倦 不恥下問 顛沛流離 以身作則

二、導入。作者:張中行,(1909-20xx),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屬天津)人,學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隨筆集《負暄瑣話》等。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學生快速朗讀課文,大致瞭解其主要內容。儘量在5分鐘內讀完。

(二)再細讀課文,放慢閱讀速度,邊讀邊思考以下兩個問題,並畫出疑難的地方。

1、本文記敘的都是葉聖陶先生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卻給予極高的評價。找出文中評價性的語句。

2、作者在第1段說“心裏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這“雙層的悲哀"的含義是什麼?文中還有類似這樣含義豐富的語句,再找出一些出來做評析。

學生朗讀結束後,請2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三、精讀課文。先自己思考,再在上組內交流,最後請6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找出文章中評價葉聖陶先生的語句,對照所記敘的事情,談談你的看法。

1、在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輩說,葉聖陶先生總當排在最前列。葉聖陶先生是單一的儒,思想是這樣,行爲也是這樣。

(高度評價了葉聖陶先生總是將立德放在第一位)

2、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

(這是對葉聖義氣先生品德的過人之處總的評價)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

(通過送客、回信兩件事來表現葉聖陶先生待人寬厚)

4、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讚揚了葉聖陶先生事事躬行,嚴於律己)

5、在我認識的一些前輩和同輩裏,重視語文,努力求完美,並且以身作則,鞠躬盡瘁,葉聖陶先生應該說是第一位。

(高度評價了葉聖陶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則,鞠躬盡瘁)

(二)葉聖陶先生說:“寫成文章,在這間房理念,要讓那間房裏的人聽着,是說話,不是念稿,纔算及了格。”怎樣理解這種“寫話”的主張?本文具有這樣的“寫話“的風格嗎?

葉聖陶先生的語文主張:“寫話”。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緻懇切,念,順口,聽,悅耳,說像話還不夠,就是話。還特別重視“簡潔”。本文敘述平實,語言樸素,所寫正是簡明而有條理的口頭語,文字轉換之處,下筆至簡,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又如”以上說待人厚,是葉聖陶先生爲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些地方都是文意轉換的地方,作者均以一句話就完成了轉折。

四、課堂總結:本文作者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躬行君子、堪爲師表的忠厚長者獨具而可貴的精神風貌。學習本課以後,我們平時待人應該寬厚,學習應該認真、努力,一絲不苟。同學們寫作文時,也要力求簡潔。

五、作業:

1、葉聖陶先生關於寫文章要簡潔的觀點,對你有啓發嗎?拿出自己最近寫過的作文,看看有沒有累贅的地方,做些修改。

2、課外閱讀呂叔湘的《懷念聖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寫了哪些事?從中你還看出葉聖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質?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5

(一)導入新課

由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醜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然後,啓發:同學們,當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你是一味埋怨命運不公,還是勇敢地與命運抗爭?讓我們看看俄國詩人普希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二)瞭解作者

(三)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

(1)應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詩歌(或用錄音機播送課前錄製的配樂朗誦帶),有音像效果營造詩美的氣氛,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

(2)指名某同學在全班朗讀後,根據學生朗讀情況作初步的報導,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感情。

2、解讀詩歌

教師介紹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的紀念冊上的。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並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堅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3、合作探究

(1)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2)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4)從剛纔初步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了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面對困境時的.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可是,從詩句上看,我們只能說“不要悲傷”是一種樂觀;可詩人又說“須要鎮靜”,“鎮靜”豈不就是“忍耐、忍讓”那不就是消極、無所作爲嗎,難道這也能說是“積極樂觀”?

(5)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成爲親切的懷戀”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普希金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體會了作者身處困境時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再次領略了詩美的藝術魅力。對我們今後在人生道路上經歷風雨,經受磨練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義。

最後,讓我們一起,再次來齊聲朗讀(背誦)這位偉大詩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播放音樂,讓學生和着音樂吟誦這首詩,以加強對詩歌的思想感情的領悟和詩歌藝術美的品味。)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學習生字和新詞。

二、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感情。

三、揣摩語言,領會語句的意味。

四、學習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徵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楊絳(1911-20xx),江蘇無錫人,作家、翻譯家。代表作有散文《幹校六記》、譯作《堂吉訶德》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讀的時候思考下面三個問題:一是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錢給老王,錢起到了什麼作用二是爲什麼要詳寫“老王來送香油雞蛋”這部分內容三課文結尾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爲什麼“愧怍”這種“愧怍”的感人之處在哪裏

(二)自主解決生字和新詞。 蹬 繃 捎 腫脹 荒僻 取締 降格 鑲嵌 門框 滯笨 侮辱 愧怍

三、精讀課文

(一)四人小組討論,然後每組選一名同學在全班交流。讀完這篇課文後,也許你會不是剛纔下面這些詞語:貧苦、命運、平等、尊重、同情……請你結合課文內容,圍繞其中的一兩個詞語談談感受。(本文裏的老王,身體差,有一隻眼睛看不見,另外一隻眼睛視力也不好,靠蹬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掙錢養活自己,是一個貧苦者。而作者對他很同情,經常照顧他的生意。)

(二)文章結尾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爲什麼“愧怍”這種“愧怍”的感人之處在哪裏

老王送給作者香油和雞蛋,“反正意思很明白,是送給我們的`。”但是作者又拿錢給老王,老王身體有病,是上門表達謝意,作者沒有領會老王的用意,只是以錢回報,沒有與老王更多地交流,感覺對不起老王的情意。作者認爲自己自命清高而“愧怍”。作者對自己的行爲進行反省,體現了知識分子可貴的自省精神。

(三)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錢給老王,試着找出相關的語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錢起到了什麼作用

尊重老王的勞動,對生活困難的老王表示同情和關懷。

(四)細讀課文中“老王來送香油雞蛋”的段落,探究下列問題。

1、爲什麼要詳寫這部分內容

這一部分寫了作者一家和老王的珍貴友情,也是寫老王向作者一家表達謝意,令作者感動的一幕。

2、在這部分中,又爲什麼要詳寫老王的肖像、神態以及“我”的心理活動

暗示作者從直覺出發,隱約感覺老王病得厲害,身體狀況差。詳細寫老王的肖像、形態,爲後面自責因受驚嚇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鋪墊。

3、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可是我害怕得糊塗了”被老王的病容嚇倒了。

(五)聯繫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粗詞表情達意的效果。

(1)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半收費。

表示肯定不要他減半收費。“當然”用在這裏,流露了作者同情老王的心理。

(2)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沒想到這點。”從“和“壓根兒”表示老王做生意一直誠實。

(3)我也趕忙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託人捎了。”表示作者一定要給老王錢。

四、小結

這篇課文,作者用簡潔、樸實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產生驚人的震撼效果。同學們,今天,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讀書,我們是多麼的幸運啊!幸運者應該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我們應該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同學們,讓我們學習楊絳女士把愛之光分一些給身邊的人。

五、作業

抄寫“老王來送香油雞蛋”的段落。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寫爲小說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導學生了解小說景物描寫的特點。

三學習小說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教學設想:

一以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爲教學重點。

二採取閱讀、討論、講解、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寫作能力。

三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進一步熟悉課文,對易讀錯的字正音,梳理結構。

二體會、揣摩小說在安排材料上詳略得當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用投影幻燈出示詞語,給加點的字注意: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二、補充註釋:(可先讓學生查詞典,養成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煙霧。

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着。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開闊。

糾葛:指糾纏不清。

三、結合預習分段,歸納段意。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然後進行討論,指名回答。教師明確:

這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爲依據,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來到平橋村後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其中刻畫了一羣農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我”隨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簡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緣由,同時介紹了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夥伴們到趙莊看社戲。這是課文主體部分,可分四層:

第一層:(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看社戲前的波折。小夥伴們幫助“我”實現了看社戲的願望。

第二層:(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小夥伴們愉快地架櫓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和途中的見聞。

第三層:(從“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在趙莊看社戲的情況。

第四層:(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戲後深夜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第二天,我向午纔起來”到全文結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對昨夜看戲、吃豆的懷戀。

四、作品在組織材料上做到了有詳有略,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地體會、揣摩。

(一)教師提問:小說的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是詳寫還是略寫?不寫這些內容行不行?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摘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後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這部分寫了三個內容:

1、“我”跟隨着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因爲這裏不僅能免讀《詩經》之類的書,還能看到社戲。

2、這裏有與“我”年紀相仿,不拘行輩,嬉戲玩鬧的小夥伴們(正是這些小夥伴實現了“我”看社戲的願望)。

3、平橋村這塊樂土上可以釣蝦、放牛、無拘無束、趣味無窮。

然而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略寫,雖是略寫,卻又不能不寫,因爲這些內容跟看社戲有不可分的聯繫,它們爲看社戲做了有力的鋪墊。

(二)教師提問:看社戲出發前遇到了一些波折,這裏是詳寫的,爲什麼?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後回答詳寫的原因。教師明確:

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夥伴們解決了: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小夥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敘事非常詳實,這樣寫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三)教師提問:在看社戲的途中,作者詳寫了什麼?各採用了怎樣的筆法?

要求同學討論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寫了小夥伴們開船,側重於寫動作:

點、磕、後退、上前、出,採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們的精明能幹;還寫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側重人的感覺寫;寫山,以動襯靜地寫;寫漁火,由遠及近地寫。這些描寫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幅江南水鄉夜景圖,讀後彷彿使人置身於江南水鄉之中。

(四)教師提問:“在趙莊看社戲”這一節中,作者詳寫中又有略寫,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要求學生在書上摘出內容,作比較後回答。教師明確:

詳寫的內容是:雙喜述說鐵頭老生翻筋斗的本領,“我”喜歡看“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個紅衫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捱打的一折,讓孩子們厭煩的老旦的踱來踱去不停的唱。總之,作者抓住了孩子們看戲的興趣和對臺上表演的反映進行詳寫。

在詳寫中也有略寫,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詳略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根據中心主題的需要,做到詳中有略,略中有詳,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師提問:看社戲夜歸途中,作者可寫的東西很多,卻只詳寫了“偷吃羅漢豆”的情節,應如何理解?

要求同學們能夠複述這一段(因爲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然後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作者濃墨重彩敘寫了小夥伴們偷吃羅漢豆,着意刻畫了小夥伴這個羣體,他們天真、淳樸、熱情、聰明、能幹。另外,究其實,那夜的戲讓小夥伴們看得失望,僅讓“我”看社戲的心願得到了滿足;偷吃的羅漢豆,不是珍饈美味,不過是普通的豆,卻構成了“我”的極大快樂,這樣寫又與小說的結尾緊緊呼應起來,“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五、佈置作業:

(一)背誦“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並加以體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認真學習小說對人物的刻畫。

二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

三檢查作業,複習鞏固上一課時所學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集體背誦、個人背誦相結合,課上背誦、課下背誦相結合。

二、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投影幻燈片,要求學生做在筆記本上。)請按照敘述的先後,重新編排給出的情節的.順序,並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F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

2、詳寫的是:

3、略寫的是:

[參考答案]

1、G、F、C、B、A、D、E

2、A、B、C、D

3、E、F、G

三、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的段落和語句。

(一)教師提問: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描寫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二)教師提問:雙喜是小夥伴中的代表人物,試分析雙喜這個形象,從中瞭解他的性格特徵。

要求同學們討論後自由發言。教師明確:

雙喜這個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看戲前,當“我”因爲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夥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幹。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後,雙喜認爲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得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採用了白描的手法,運用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很成功。

(三)對於小說中的其他幾個次要人物,教師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夥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麼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夥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着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爲準確、生動。

四、教師引導學生領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色。

(一)教師提問:作者幾次描寫景物的立足點在哪裏?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小說中的“我”,在船上描寫了月夜行船、船頭觀戲、深夜歸航幾個畫面,景隨舟移,情隨景遷,彷彿使讀者身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師提問:“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寫景段落,它有什麼特色?

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認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

(三)教師提問:至於“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另外,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五、教師提問:小說的結尾應如何理解?(作爲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點問題處理。)

要求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並不怎麼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藉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夥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課堂寫話。

學習了“偷吃羅漢豆”一節後,請同學們寫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課上時間不夠,課下繼續完成。)

七、佈置作業:

完成書後練習二中的1、3兩題和練習四的1、2兩題。

[參考答案]

1、(1)免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2)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

(3)可以釣蝦、放牛,有許多生活樂趣。

3、拔、點、磕、退、上、架,表現了小夥伴們駕船嫺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幹的性格和去看社戲的愉快心情。

1、不直接寫船,寫岸邊的景,反襯船走得快。

2、這個比喻能使人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寫老漁父喝采是從側面烘托船走得快,搖船的本領高。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紙船》是一首外國散文詩,詩的作者是印度近代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匠師。他長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兒童生活和情趣爲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題是歌頌兒童,表達詩人對兒童的熱愛與同情。《紙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這首詩充滿童稚的想象,細膩的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富於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想象能力和欣賞能力。這首詩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極好教材。

【設計思路

《紙船》是一首外國散文詩,它是泰戈爾《新月集》中有代表性的一首。這首詩充滿童稚的想象,細膩的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富於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想象能力和欣賞能力。這首詩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極好教材。

1、詩歌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着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我設計了“美讀亭”,試圖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讀,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2、這首詩充滿童稚的想象,細膩的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富於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因此,我設計了“品詩軒”,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去體會詩人通過奇特非凡的想象來表現至純至美的童心。

3、想象豐富奇特,引人遐思。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聯想、想象的能力,我又設計了“創意閣”,在這裏,同學們可以放飛聯想、想象的翅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反覆朗讀,掌握朗讀方法,使學生能準確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從而把握這首詩的意境。

(2)通過創設情境,開發學生思維,鼓勵大膽想象,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和創新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去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去完成聯想、想象的訓練。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詩人通過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現了至純至美的童心。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揣摩關鍵詞語,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聯想和想象的作用並形成能力。

【教學方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於優化語文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創設一個輕鬆活潑的學習詩歌的良好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項基本要求。《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多媒體計算機的運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實現這個重要目標。

2、誦讀法

詩歌的教學尤其注重朗讀。針對學生實際,瞭解學生實際朗讀水平,有效地指導朗讀,在停頓、輕重、節奏、情緒等的處理上着重指導強調。朗讀可由聽讀、試讀、仿讀、指名讀、賽讀、齊讀等,形式多樣。通過反覆朗讀品味,體會詩中巧妙的藝術構思,強烈的感情色彩,優美的意境,凝練的語言,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從而理解詩的內在思想意義。

3、啓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紙船》詩人通過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現了至純至美的童心。因此指導學生也要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品味詩歌的意境和蘊含。並放飛自己聯想和想象的思緒。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起興趣,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一組圖片:

1、教師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份禮物,看,這是什麼?(教師拿出紙船)大家都放過嗎?很好,那麼你們回憶一下放紙船的經歷。把時間、地點、當時的感受甚至放的招式都可以向大家介紹。(學生自由發言)我們看到這紙船,就會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那種感覺特美好。今天老師就來幫你們找回那種美好的感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散文詩《紙船》,看看能否從這首詩中找回被我們忽視甚至忘卻的東西。

(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經歷。)

大詩人泰戈爾把自己放紙船的經歷寫成了一首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他的詩歌《紙船》。

2、檢查自主學習: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學生課前蒐集,課上交流。)

二、美讀亭

1、聽讀: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聽朗誦,注意體會詩歌的節奏和重音,並適當標註。

2、試讀:自己試讀,讀出節奏和重音。(可以參看大屏幕。)

3、仿讀:教師播放錄音,學生仿讀。

4、指名讀,師生評點、指導,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5、指導朗讀:在朗讀的時候要做到:

(1)用普通話正確有感情地朗誦。

(2)注意節奏和重音。

(3)語氣語調要做到:輕鬆、柔和、舒緩。

6、賽讀小組內賽讀,推選最好的再進行比賽。

宣佈比賽規則:同學們當評委,負責找他們的優點,誰的優點多誰獲勝,老師當主持,負責宣佈結果,併發給獎品。(紙船)

7、齊讀。

三、品詩軒

1、內容探究

(1)默讀思考:圍繞“紙船”,詩人描繪了哪些內容?

明確:圍繞“紙船”,詩人描繪了兒童的奇思妙想。首先想到: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寫在紙船上,放入急流,渴望異地的人知道我是誰。然後想到

船載着秀利花平安地帶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小朵白雲放在河裏來與我的紙船比賽。最後想到夢裏睡仙坐在船裏。

(2)詩人寫“紙船”爲了歌頌什麼?

明確:童心的天真,童趣的自然。

2、寫法探究

(1)這首詩中哪些詩句體現了詩人奇特非凡的想象?爲什麼?

(2)你最欣賞詩中的哪一處用詞?說出理由。

3、小結: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過渡:歌唱家告訴我們:乘上歌聲的翅膀,我們可以到達那最美的地方,那麼,老師要告訴你們,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讓我們文采飛揚。通過剛纔的品讀賞析,也打開了我們思維的閘門,下面,老師想看看我們同學誰的聯想、想象力最豐富?)

四、創意閣

放飛聯想、想象的翅膀(把同學分成三組,各組自選一個主持人,每說出一個加10分,根據各組的得分情況,評出最佳合作小組。)

1、(大屏幕)波浪線

同學們:“~~~~~~”這是什麼?學生答:波浪線。

問:那麼,由這條波浪線,第一小組的同學定會浮想聯翩。

2、(屏幕顯示)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組畫面:即水滴圖,你們想到了什麼?請第二小組的同學奇思妙想:

3、出示“1+1=1”,問:“1+1”在什麼情況下等於1?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看它到底能夠表達些什麼含義?

結束語:想象,要衝破牢籠,讓思想自由馳騁於古今中外;想象,要求新求異,努力創造新形象,表達新思想。同學們,讓你的思維插上飛翔的翅膀,在寫作的天地中自由的翱翔。

五、積累深化:如果你也有一艘載夢的船,你將放進怎樣的夢?試着做一首小詩,把你的夢想寫出來。

【板書設計

紙船

泰戈爾

①希望紙船讓異地人得到

②想到用紙船載花平安到岸上→描繪兒童的奇思妙想→表現了童真稚趣

③想到天上的船放下來比賽④夢見睡仙坐在船裏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一、能複述故事。

二、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尊敬父輩、理解父輩的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複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檢查預習情況。

生字和新詞: 啃 蹦 撬 磕 門檻 厚道 糟糕 醒悟 晌午 煩躁 頭顱 自言自語 言外之意 微不足道 大庭廣衆

二、請學生速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要讀出聲。朗讀時思考三個問題:

1、父親爲什麼想造一個有高臺階的屋子?

2、父親是怎樣造有高臺階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

學生朗讀結束後,請3名同學在全班交流。(明確:父親總是覺得自家臺階低;父親一年到頭不停地勞動,積攢錢造房子;新屋造好了,父親身體也垮了。)

三、精讀課文。小組合作,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後請5-6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1、爲什麼詳細寫父親洗腳,是要表現什麼?

要表現父親常年在外勞動。

2、臺階的高低象徵着地位的不同,所以父親總說“我們家的臺階低”。你怎樣理解這種心態?

想要在住房條件上搞好一點,覺得自己應該造一個高臺階的房子,同時也覺得自己有能力造一個高臺階的房子。

3、搖放的樹枝,搖不散的目光。父親此時的心理是怎樣的?

看着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父親心裏在思考,我一定要造一個高臺階的房子。

4、從課文中選取使用準確、生動的動詞,作一兩句話做點評。

(……父親的頭髮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着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承前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這裏的”挑“字用的準確、生動)

5、小說用第一人稱敘述了“我”父親與臺階的故事。對父親來說,臺階既是他的物質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當父親用汗水和辛勤勞動砌成了嚮往已久的臺階後,他卻處處感到“不自在”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寂寞。你是怎樣看待“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應該如何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

(1)父親一生勤勞、頑強、倔強,淳樸、善良、謙卑;有志氣,不甘人後,不怕千辛萬苦,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2)父親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農民,憑着自己一身力氣,辛勤勞動,平時省吃儉用,積攢費用,建起了九級臺階的新房。

6、找出小說中圍繞父親和臺階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

(1)”隔天,父親就用手去按一按臺階,說硬了硬了。再隔幾天,他又用細木棍去敲了敲,說實了實了。“

(2)”塞角票的瓦罐滿了幾次,門口空地上鵝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四、總結。父親是一個淳樸的農民,辛勤勞動,勤儉節約,憑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九級臺階的新房。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另外,要學習本文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五、作業。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讚頌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3、讓學生體會詩歌蘊含的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培養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作者,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張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詩人、文學評論家。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播放錄音範讀,學生聽讀。在聽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感情。

2、找出生字新詞。巔峯 劈 氣魄 狂瀾 濁流 宛轉 屏障 哺育 榜樣 浩浩蕩蕩

3、學生自由讀課文。提出朗讀要求。

三、精讀課文

分小組朗讀課文。

1、詩人從哪些方面讚美了黃河的英雄氣魄?靜下心來想想,體會一下中國人民在抗戰時期發出來的磅礴的愛國激情。(詩人四個方面讚美黃河:分別是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徵、黃河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黃河已成爲民族精神的城防。)

2、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頌”字,表達了對黃河的熱愛和歌頌。無論哪個時代,黃河都象徵着中華民族博大的血脈和精神。詩人作爲時代的歌手出現,站在高山之巔,代表英雄的兒女,向着黃河發出了頌歌。)

3、“頌黃河”之前,作者望到黃河什麼景象?由哪一個字統領?統領了哪些內容?這些景象分別從哪些角度去觀察、描寫的?表現了黃河怎樣的'特點?(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婉轉/結成九曲連環;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望”字統領,“望”字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部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象,選擇不同的立足點,對黃河全方位進行描寫: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婉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崑崙冊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表現了黃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特點。)

4、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借歌頌黃河,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5、課文反覆出現“啊!黃河!”起什麼作用?(“啊!黃河!”反覆出現,把詩歌的主體部分分爲三個層次,即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着中華民族。由實到虛,環環相扣,逐步深入。)

6、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詩歌朗誦比賽。設計好領誦、男女生分聲部朗誦、合誦。

四、作業

課外閱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首篇課文。該單元主要通過體味作者對藝術的獨特體驗,使學生在閱讀中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點敲出的豪放詩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熱情讚歌。作者通過一羣樸實得像紅高粱一樣的陝北後生在黃土高原上展現的雄渾豪放的腰鼓場面的'描寫,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藝術風情,顯示了生命的活躍和強盛,抒發了中華民族掙脫束縛與羈絆、閉塞與保守後的歡樂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語言頗有氣勢,短句鏗鏘激昂,極富音樂美。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了完美和諧的統一。交錯出現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達得熱烈、淋漓、酣暢,充分體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學情分析

學生對腰鼓這種民間藝術大都接觸過,但瞭解不多,加之農村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匱乏,所以本文教學要注重在多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圍繞“讀”來進行的,讓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和課文錄音,通過“讀”來體會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氣勢,雄渾的場面,感受課文所表現出來的美。

過程與方法:看錶演、聽錄音、讀課文,積極的參與學習,主動的進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章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讚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動和力量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場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從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難點:理解文章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讚美,感受其中生命的偉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2

知識與技能:

疏通全文,識記並積累“熬、霎、粼”等字詞,感知親情。

方法與過程:

掌握文中的寫作技法--如開門見山、細節描寫等,並讓學生能理解和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明白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體驗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重整體感知、品味。

2、學以致用、課堂遷移。

[教學設想]

力圖以此文爲例,教給學生學習此類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內容、美點追蹤;而且,教學中將以學生爲主體,採取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等學習方法;教師只在適當之時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教學平臺展示]

一、話題談說,導入新課。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孩子,一隻遞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朝露,一隻遞給晚霞;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歷史,一隻遞給未來;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早春,一隻遞給金秋;

……

你有過如此“愛的感動”嗎?請把你家裏最令你心動的愛的鏡頭展示出來,與大家共享!(讓學生自由談說,時間在2分鐘左右)

當然,如此之鏡頭,定然不勝枚舉--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家是愛的港灣,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滿溢親情的濃漿,縱然是一次極平常的散步,也能讓人體會溫馨的親情。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孫三代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二、聽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讀的字音、停頓、抑揚頓挫,輕重緩意。

2、能就你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從你喜愛的或理解的角度給文章擬個副標題並簡述理由嗎?

(二)明確

1、字音認讀

熬ǎo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讓學生自由重擬標題,並讓學生點評。

如(1)親情 (2)三代 (3)溫馨的家庭 (4)一家人

……

三、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1、點撥:美點尋蹤即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爲寫得最恰當、最生動形象的給人以強烈美感、給人以有力感染,給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內容,以及文章自身語言、結構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說話)

2、示範:文章的開頭美,美在“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個詩意的鏡頭。

3、學生討論、美點尋蹤

4、學生髮言,加以明確

(以下舉一些學生髮言的例子)

例1:你看,這裏其實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麼輕鬆、多麼愜意,甚至可以說是多麼浪漫、多麼幸福;再有這初春的美景:那有濃有淡的大塊小塊的新綠,那樹上逐漸顯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着春天即將來臨的冬水……一切構成了美麗而溫馨的圖畫,可以說就不止是一個家庭的世界了嗎?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魚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無言的細節,你看: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

……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就是愛,這就是家庭。

四、學法實踐:感知內容、美點尋蹤

要求:速讀《三代》一文,試着實踐(1)重擬標題;(2)美點尋蹤

1、讓學生思考、自由討論。

2、讓學生自由發言,在發言中加以評點明確。

以下是一些同學的發言:

如:重 ①交叉路口

擬 ②家

標 ③感人的畫面

題 ④責任

⑤遲緩的背影

……

(注:發言時可讓學生稍加解釋重擬此標題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點尋蹤

你看,那感人的`畫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牽着一個剛會走路模樣的小男孩,一手拿着一個步履蹣跚的年老中風病患者,三個腳步遲緩的背影……讓我覺得“家”的偉大的力量。

……

五、小結

同學們,剛纔你們自由地談了家裏最令你心動的鏡頭;又在課文的指引下,感受了兩家祖孫三代那溫馨的親情以及對美點進行了尋蹤--其實,對於一般的美文,我們一般要這樣去學習:先感知內容,再尋蹤美點,這也是我們學習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學們今後能按此方法進行美文欣賞學習。

六、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後蒐集一篇有關“親情”的文章,摘錄或記誦其中令你感動或心動的地方。

示例:這裏是一位回家探望母親的大學的一段感人的話:

……我身在城市,心卻總是不由自主地飛回屬於我和母親的田地裏,飛回母親育我養我的那兩間茅屋裏,飛回母親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車回來時,天還未亮,不顧路途的疲勞,心急火燎地趕着山路,進入我祖居的村子。母親不在,茅屋的門鎖着,我的淚頓時流出來,那是熱辣辣的淚,那是滾燙的心……

希望同學們今後養成蒐集、摘錄或記誦的好習慣,習慣養成的話,一定對你們的寫作會大有益處的。那時的你們,一定“文采飛揚”!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感受“最後一課”的異樣氣氛,爲下文蓄勢。

2、抓住文中精彩語段,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教具準備:

班通

教學過程:

一、誦讀文章標題

投影: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係多麼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都德(法國)

1、師讀第一句,生齊讀第二句。 2、板書課題

3、理解“最後一課”指什麼?把“最後一課”還原到文本中誦讀。

投影: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引導:抓住不同的重點誦讀此句,感受沉痛、悲傷地內心。

二、走進異樣課堂

1、過渡:今天我們就帶着這份沉痛走進這“最後一課”,先來感受這課堂的氣氛。

投影: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着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着,“靜一點,靜一點……”

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着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

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着皺邊的領結,戴着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後邊幾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2、學生自讀,說說讀出了怎樣的信息?

交流:請用你的朗讀來表現這課堂與平時的不同。

3、今天的課堂這樣的異樣,這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1871年,法國戰敗,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了普魯士。普魯士爲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個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

《最後一課》就反映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內心

1、過渡:這就是他們的最後一節法語課了,可憐的孩子們呀!可憐的韓麥爾先生!他們該怎樣度過這一節課呀!

2、他們學習了那些內容?

交流:生說,投影

說到這裏,他就翻開書講語法。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

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

接着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bi,bo,bu。

交流:請同學們關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話真真切切表達了他們的這種內心。

投影: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送)我們的腦子裏去。

4、聆聽韓麥爾的內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交流1、“只許”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們能不能把“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此兩句去掉?

交流2、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表達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內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

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着,我心裏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交流:你讀出了小弗朗士怎樣的內心?

6、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放學了,一切就要結束了,

他們不得不告別這難忘的最後一課。

他們不得不告別 。

他們不得不告別 。 (仿寫)

四、肅立告別定格

1、師範讀結尾。

交流:你又怎樣的感受?請帶着你的理解讀。(難過、悲傷、沉痛……)

2、他爲什麼而沉痛?他的沉痛具體表現在哪兒?

3、讓我們再次懷着沉痛的情感齊讀向韓麥爾致敬。

五、小結

投影:

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係多麼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都德(法國)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4

一、學習目標:

1、領悟詩詞佳句,感悟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和所創設的美妙意境

2、積累詩詞名句

二、重點難點:

重點:感悟詩詞表達的真摯情感和創設的美妙意境

難點: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許多詩詞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我們也要掌握一些詩詞名句,這對於提高文學修養,增強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養成好的誦讀習慣。今天學習的古詩詞五首就需要我們背誦的。

(二)、誦讀方法:

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學完一首馬上背誦;二是要理解詩詞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三是學會斷句、停頓,不破讀;四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在想象中誦讀。如果在今後兩年的時間裏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後的詩歌鑑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並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三)、講授新課:

第 一 首:離京

一、作者、背景簡介:

龔自珍,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其祖、父皆爲進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寫到“官吏士民狼艱狽厥,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餐菸草,習邪教,取誅戮或凍餒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認爲清王朝是“衰世”。他屢試不第,38歲才中進士,只做了幾任小京官,後辭官。他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專制,要求進行社會改革,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氣勢磅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一八三九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下了短詩315首,題爲《乙亥雜詩》。本詩是第一首,寫他被迫辭官,離開北京時所抒發的感想。

二、範讀:

三、詩意講解: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究竟愁什麼呢?詩人離京時,正是有害物質戰爭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願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爲國家的命運憂愁,爲封建統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浩蕩”本指水勢浩大,在這裏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爲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用晚景襯托離愁。詩人通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吟鞭東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很難再回京城,用誇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並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並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願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爲獨香,而爲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着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爲傳世名句。

四、名句欣賞: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達自己雖前途不暢也不忘報國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離 京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浩蕩(比喻)—離愁—(襯托)日斜

落紅 ———————————護花

(自比)

脫離官場——————不忘報國

第 二 首 : 夜 雨 寄 北

一、作者、背景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25歲中進士,曾做過幾任小官,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詩很著名,尤其“詠史”和“無題”最著名。本詩是客居四川時所作。

二、範讀:

三、詩意講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終身潦倒,四處漂泊,此時正在四川做幕僚,與親人團聚遙遙無期,第一句就用問答的形式,表現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和不能團聚的無奈。然後,以景襯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寫襯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綿綿,以使池塘漲滿,孤燈隻影,更能引起對親人的思念。李清照詞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剪燭”,可見談話時間之長;“共”,更能見關係之親密;“西窗”,西,鳥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鳥棲,故以爲東西之西,後用此指家中,並非實指西面之窗。詩人由實轉虛,設想日後相逢,窗下剪燭,促膝暢談此時的巴山夜雨、吟詩寄北的情景。以會晤的歡愉,襯托客居的寂寞,不僅使思念之情表達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轉化成對未來的希冀,格調更高,情味更濃。

四、名句欣賞: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如今常用“剪燭西窗,共話夜雨”來表達懷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時再聚之情。

五、板書設計: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隱——唐代詩人

歸期難定 思念 剪燭西窗

巴山夜雨 深長 共話夜雨

(孤寂思念) (擬想會晤)

六、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理解名句含義。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3、情感目標 同學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2、聯繫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爲自身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2、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同學自主閱讀課文下注釋。)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認讀: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全班齊讀。 解讀:邊大聲朗讀課文邊根據課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釋疑:交流討論不理解的語句。 故事複述。

2、議一議:

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爲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保護。)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爲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慾見。)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後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體驗反思

1、模仿扮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後進行對話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後同學作點評。

2、體驗反思: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麼啓示呢?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訴我們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爲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課外延伸:

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並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學了本文後你的體會。 課後背誦全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