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將相和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3.48W人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將相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將相和教學設計

教學目 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相、強、劃”,會寫“召、臣”等12個字,會寫“召集、大臣”等37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質。

4、結合課文內容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想象能力以 及口頭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感受人物形象。

2、瞭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

3、結合課文學習,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預習檢測

1.講述和氏璧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璞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鑑別玉的專家來鑑定,鑑定的專家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爲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璞玉奉獻給武王。武王也讓鑑定專家來鑑別,結果也說是塊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像你這樣痛哭的,你怎麼哭的這麼悲傷呢?”卞和回答:“我不是爲我的腳被砍掉而悲 傷,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 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於是,文王派人對這塊玉進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塊寶玉,文王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爲“ 和氏璧”,和氏璧夜能發光,冬能取暖,價值連城。

2.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書課題:將相和)齊讀課題——。 故事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之後100多年,西漢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史記》中記載了這個故事,(板書:《史記》)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根據它改編而來的。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解讀課題:看到課題 ,你想知道什麼?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小聲自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質疑交流。

3、出示生字、詞語:讀準字音,指導字音、字形。隨機展示圖片“鼓瑟”“擊缶”。指導書寫“荊”,注意“荊”左右結構,左邊的部分寫短一些,收一些,右邊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同學們都讀過了課文,知道了課題中的“將”是指——(廉頗),“相”是指——(藺相如),題目是“將相和”,那麼之前兩人之間因爲什麼原因不和呢?我們先來關注兩個詞語,這是戰國時期兩個官職的名稱,誰來讀一讀:上大夫、上卿,(指名讀,正音、齊讀)你們讀了課文,知道這兩個官職誰更高嗎?(上卿比上大夫級別更高,相當於宰相。)

2.課文圍繞着“將相和”講了三個小故事,下面我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小故事中小結性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並試着找出關鍵詞概括小標題。(學生交流)

(1)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標題概括——完璧歸趙,看老師把這個詞語寫到黑板上,(板書:完璧歸趙)“璧”其實就是一種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這個故事裏的這塊璧可不是一塊普通的璧,它是無價之寶——和氏璧。

(2)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爲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澠池是一個地名。在這段課文中還有這幾個詞語比較難讀,誰來試試——鼓瑟 侮辱 拒絕 擊缶;(指名讀,正音、齊讀)第二個故事用小標題概括——澠池之會(板書:澠池之會或澠池立功)

(3)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用小標題概括——負荊請罪。理解“負”(揹着) (板書:負荊請罪)

(4)這三個小故事合起來就是“將相和”。請大家把 這3個小標題端端正正地寫在相應的故事旁邊,寫詞語的時候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照,寫整齊,寫美觀。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繫呢?學生交流,師小結。

(起因——發展——結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