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黑板報

三月三的黑板報素材

本文已影響 3.06W人 

農曆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爲典型。三月初三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下面爲大家帶來了三月三的黑板報素材,歡迎大家參考!

三月三的黑板報素材

三月三的徵文

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狀語交“窩埠坡”、“雙龍洞”。

壯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時,方圓數千裏的男女青年,都開開心心地穿上盛裝來參加,少則幾百人,多多則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響亮,成了歌的世界。搭綵棚、擺歌臺、拋綵球、則佳偶,別有風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羣,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的答應;彼此互相瞭解之後,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即編即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男女青年經過對歌接觸之後,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約下一次歌圩再會。

在歌圩上還有碰蛋的習俗:小夥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此外,還有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無綵鳳、武術表演、唱桂劇等,整個山鄉沉浸在節目的氣氛中。

三月三的美食

五色糯米飯

說起“三月三”,大家首先想到的美食就是五色糯米飯。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很多外地人好奇五色糯米飯是如何做出來的,記者近日來到南寧市水街一家老牌糉子店,老闆張美芬可是製作五色糯米飯的“專家”。她店裏售賣的五色糯米飯多年來特別受食客喜愛,常常供不應求,每逢“三月三”,店裏就忙得不亦樂乎。

五色糯米飯看起來很簡單,但工序卻有些複雜。據張美芬介紹,製作五色糯米飯的原料是紅藍草、楓葉、紫藍草、黃飯花、糯米。因爲所用的材料是純天然的,對身體有益。

五色中的“紅”是來自紅藍草。先把紅藍草在沸水中煮出顏色,再把糯米放入其中浸泡,蒸出的紅色糯米飯口味甘甜;“黑”是來自楓葉,先把楓葉打碎,用沸水煮或者浸泡,之後糯米泡5小時以上即可;“紫”是來自紫藍草,一小把紫藍草煮10~15分鐘就能把水染成紫色,然後再放糯米進去泡5小時左右;“黃”是來自黃飯花,將黃飯花煮或者浸泡出顏色後,然後放糯米進去泡,黃飯花是中藥材,上火可以食用。

艾葉粑

每逢“三月三”,大家在購買五色糯米飯時,會發現艾葉粑也很受歡迎。艾葉粑又稱蒿子粑粑,是一道傳統的漢族小吃,一般在清明節、寒食節食用。由於農曆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餈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清明前後,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爲鮮嫩的時節,艾葉粑是把清洗好的艾葉用水煮後磨碎,加糯米粉揉成麪糰,放入芝麻花生等餡料,包成一個粑粑,艾葉粑散發出艾葉的香味。

發糕

發糕算是老南寧過“三月三”的一道特色美食了。據市民陳小姐回憶,小時候過“三月三”,她都要纏着母親蒸發糕給她吃。

發糕有焦黃、泥黃、雪白三色,焦黃色發糕是最傳統地道的做法,後兩種是隨着市場的發展,顧客口味的差異化而演變出的新品種。每逢“三月三”,不少南寧人都會準備一些發糕拜祖祭祀。發糕口感鬆軟香甜,老少皆宜。

水油堆

柳江的水油堆,是壯家特色小吃之一。在柳江的一些老街或者學校附近,經常可以看到上了年紀的老人,僅憑着一個鍋頭,一堆炭火,一瓶油,一盆麪粉,一碗芝麻,轉瞬之間,白麪在油鍋裏上下翻騰,白進黃出,一股濃濃的香味在街道上空瀰漫,久久不散。水油堆一般在圩日時現做現賣,軟軟的水油堆,夾一個放進碗裏,再淋上紅糖水,咬一口,又軟又糯,又甜又香。

壯糉

壯糉是用糯米、豬肉等煮製成的一種大糉粑,是壯族在“三月三”特製的.傳統食品。壯家糉子起源於宋代。

雞屎藤面

“三月三”吃雞屎藤面,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雞屎藤面是選用剛採摘下來的新鮮的雞屎藤葉子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除了面,還有雞屎藤餈粑。

三月三民間傳說

相傳,遠古的壯鄉有個員外生了三個美若天仙的女兒,長女和次女都嫁給了大戶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麗妹的三女兒還沒有嫁出去。她聰明過人,能詩能歌,心地善良,經常揹着家人樂善好施。芳年十八時,儘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絡繹不絕,但她都一一回絕,弄得父母傷透了腦筋。

原來麗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貧窮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強哥。阿強雖出身貧寒,但心地善良,經常爲窮人做好事,無論誰家有什麼農活忙不過來,他總是擠出時間前去幫忙,他家有什麼好吃的,也少不了鄉親們,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愛-----。通過這次比賽,麗妹對阿強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尤其對他那聰明絕頂,現編現唱以及樂於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於是產生了愛慕之情。在大家離去後,麗妹有意留了下來,含情脈脈地對阿強吐露了自己的愛意,併發誓說:“如阿強不娶她,她也一輩子不嫁人。”對她的話,阿強十分高興,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難爲情地推辭說:“我出身貧寒,恐怕你父母不會同意這門親事的。”麗妹緊緊抱住他,告訴他:“不會吧,只要你登門求親,他們會同意的。”麗妹追求阿強哥相親們都知道了,他們都說願意爲阿強捐獻彩禮,只要員外家人開恩。

一個深更半夜,麗妹跳窗找阿強哥去了,正當他們相互傾吐衷腸之際,員外家丁闖了進來,強行把麗妹抓了回去,麗妹泣不成聲,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強的這門婚事。說阿強雖家境貧寒,但憑他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一定會有好日子過的。但固執的父母還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癡情的麗妹眼看不能與阿強結爲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發了輕生的念頭。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後,留下遺書,便懸樑自盡了。門外的丫鬟朦朧中醒來,聽到閨房內有異常,打開門一看,她簡直驚呆了,麗妹已經尋短見了。她拼命呼救,頓時,員外一家嚎哭起來,他們看着遺書,悔恨不該干涉女兒的婚姻自由,鄉親們聽到哭聲,知道了麗妹爲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憤怒死去,對她深感同情,對員外夫婦極爲憤慨。

再說阿強從員外家提親不成,回到家後,茶飯不思,一頭栽倒在牀上,父母怎麼叫喚他,就是不坑聲。當麗妹殉情的噩耗傳來,無疑是給阿強重大的精神打擊,他腦子嗡嗡作響,想到生不能結爲夫妻,死了再陰間也要結爲夫妻。想到這裏,他起身走出了家門,三步並做兩步,走到員外家,“哇”的一聲撲到了麗妹的屍體上,說時遲,那時快,他猛的起身一頭撞到樑柱上,也殉情了。這一天正是農曆三月三日,鄉親們見壯鄉的好兒子,好女兒雙雙殉情了,個個悲痛萬分,哽咽着,哭泣着。有的還以山歌老歌頌他們忠貞不屈的愛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後才隆重地爲他們倆下葬。

爲了紀念他倆,每年人們便在三月三這一天,蒸上糯米飯,帶上雞鴨魚肉,上山爲他們掃墓,同時聯歡唱歌,歌圩就這樣形成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