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

本文已影響 1.27W人 

成語】:

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

膾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釋】:

膾:切細切薄的肉、魚;炙:烤。烤熟的肉。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現在比喻人人讚美和傳誦的好詩文。

【出處】: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牀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舉例造句】:

《紅樓夢》是一部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

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爲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皙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爲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爲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辨析】“膾炙人口”常誤寫爲“燴炙人口”,應注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