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通用14篇)

本文已影響 1.57W人 

在平日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通用14篇),歡迎大家分享。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通用14篇)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1

文言文,完成小題 。

[甲]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僞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節選《包拯》)

[乙]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①。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②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着?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勉諭兒輩》

【註釋】 ①費用:花費錢財。②紗絹:一種細薄的絲織品。

【小題1】解釋文中的劃線的詞語。(4分)

⑴惡吏苛刻__________⑵飲食如布衣時__________

⑶若思得之艱難__________⑷可辦粗衣幾件__________

【小題2】把下面兩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⑵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着?

【小題3】[甲][乙]兩文都有寫主人公對後代的要求, [甲]文側重對子孫在__________方面的要求是__________;而[乙]文側重對兒輩在__________方面要求是__________。(4分)

【小題4】[乙] 文中“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是一警句,若你要向別人推薦,能說出其中蘊藏的含義嗎?(3分)

答案

【小題1】⑴ 憎惡,討厭⑵指平民⑶ 得到⑷置辦

【小題1】⑴ 不遵從我的意願,不是我的兒子和孫子。 ⑵ 不餓不冷就足夠了,何必要求吃好穿好呢?

【小題1】[甲]從政清廉[乙]生活節儉

【小題1】示例:要懂得居安思危,珍惜擁有的日子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認知能力。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捨去的主語才行。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文章的內容來填寫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句的內涵的能力。根據警句的意思向別人推薦即可。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2

(一)共7分

1.B

2.(鄭燮)立即發放穀子給災民,救活了一萬多人。

3.清正廉明、愛民如子、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二)共7分

4.(1)先前,原先(剛纔) (2)暗中 (3)交換(3分,每詞1分)

5.(唐臨)始終沒有張揚家僮的過錯。(2分,意對即可)

6.示例1:贊同,他們二人爲人寬厚,善於待下,這是一種美德。示例2:不贊同,他們的做法,是對下屬的縱容,容易導致下屬再次犯錯。(2分,根據表達,酌情給分)

(三)共8分

7.C

8.B

9.“驚慚”的原因是打死的鴨子是能言之鴨,進貢之鴨,名人之鴨。內官是個懼上欺下的人.

(四)共10分

10.⑴給 ⑵等到(等)⑶於是,就⑷書寫(寫)

11.A

12.入抱犢山,學書三年;未得筆法,捶胸嘔血;盜墓求書;學書畫被過表;精思學書,如廁忘歸;每見萬類,皆書象之。

(五)8分

13.⑴得到 ⑵但是、然而 ⑶除掉、去除 ⑷這(或“它”),代指竹子 (4分,每小題1分,意思基本對也給分)

14.我們江南人砍掉竹子把它們當柴燒(2分,意思符合即給分)

15.“物以稀爲貴”、“不同地方的人對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事物的好壞貴賤是相對的”(2分,意思基本對即給分)

(六)12分

16、雲 來 時/ 睢 陽 之 人 不 食 月 餘 日 矣/ 雲 雖 欲 獨 食 /義 不 忍! /

17、C

18、①南霽雲知道賀蘭進明終究沒有爲自己發兵的意思,就騎馬迅速離去。 ②這隻箭就是用來做標記的。

19、拔刀斷指、寧死不屈

(七)18分

20.① 習:學習,研究,熟悉 ② 發:打開 ③ 爲:擔任 ④ 明日:第二天

21.①太祖皇帝常常勸他好好讀書。②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一讀就是一天。 ③趙普的臉色沒有絲毫改變,鎮定的跪着撿起來退下。

22.①年輕的時候熟讀官員官吏制度治理國家方面的書籍,精通選賢任能治理國家。 u ②深入研讀《論語》以其理論來治理國家。

23.太祖皇帝剛開始對趙普舉薦的人不瞭解所以“不用”,後來趙普再次舉薦,太祖仍不瞭解還是“不用”並對趙普有些煩了,最後趙普堅持舉薦,太祖由此看出趙普的忠心盡職,且體會到被舉薦人的不一般,所以“重用”。

(八)共10分

24.(1)買 (2)曾經 (3)離開 (4)正好(恰好)

25.B

26.我的心才變得坦然,不再掛念(這件衣服)

27.只有不被外物拖累,人才會變得坦然。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4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爲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爲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爲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字。

持就火煬之 則字平如砥

以手拂之 未爲簡易

不若燔土 爲餘羣從所得

【小題2】選出下列各句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 ( )

A.有/奇字/素無備者

B.若/印數/十百千本

C.用訖/再火令/藥熔

D.其印爲/餘羣從/所得

【小題3】選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內容解說正確的一項: ( )

A.其法:用膠泥刻字(指代畢昇)

B.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鐵板)

C.則以一鐵板按其面(指鐵框)

D.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指先設的鐵板)

【小題4】從下列各組裏選出劃線字的意義或用法,與另外三句不同的一項 ( )

A.唐人尚未盛爲之

B.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

C.其印爲予羣從所得

D.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爲一板

【小題5】選出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 )

A.活板的製作和印刷過程主要經歷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

B.印刷術的發明、製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徵在“活”字,集中體現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於便於貯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膠泥而不用木料製作,是因爲木料質地太軟,且不宜用“火煬”。

【小題6】根椐說明內容,寫出活板印刷簡要的工作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7】根據文意說說活板印刷術提高工效的關鍵是:

【小題8】活板跟雕版相比,具有什麼優點?活板到底“活”在哪裏?

【小題9】《活板》一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出實例並分析其作用。

答案

【小題1】煬:烘烤。砥:磨刀石。拂:拭擦,撣去。爲:算是。燔:燒。爲:被。

【小題2】A

【小題3】D

【小題4】C

【小題5】D

【小題6】刻字——製版——排版——印刷

【小題7】①用兩塊鐵板交互使用,這樣可以連續排版。② 是採用了按音韻貯存字模的科學檢字法。

【小題8】活板跟雕版相比,優點是:以一個個活字爲單位,按照書稿排字,發現錯誤,可以隨時改正;使用靈活,一個活字可重複使用,節省資源;排版方便,速度快,質量好。活板“活”在:刻字靈活;製版靈活;印刷靈活;拆版靈活。

【小題9】1、打比方:“薄如錢脣”,“字平如砥”。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字印的形狀。

2、列數字:“數十百千本”。具體說明了活板印刷迅速的優點。

3、作比較:“若印……,極爲神速。”“不以木……殊不沾污。”突出說明了活板印術的顯著優點。4、舉例子:“如‘之’、‘也’等字。”具體說明了有些字是使用頻率高的字。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煬,形聲字形旁表義,“火”字旁,烤的意思。砥,意爲磨刀石。成語“坦蕩如砥”中的“砥”也是這個意思。拂,形聲字形旁表義,“扌”字旁,拭擦,撣去的意思。燔,形聲字形旁表義,“火”字旁,燒的意思。“未爲簡易”的“爲”動詞,意爲算是;“爲餘羣從所得” 的.“爲”介詞,意爲被。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對文言詞語的解釋。

點評:對文言詞語的解釋,要特別注意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一詞多義現象,以及通假字現象。平時的記憶、積累是關鍵。

【小題2】試題分析:B項中,“數十百千本”是一個意義單位,應連起來讀;C項中,“令藥熔”是一個意義單位,應連起來讀;D項中,“爲餘羣從”是一個意義單位,應連起來讀。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斷句能力。

點評:斷句的基本原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單位,不能分開讀。

【小題3】試題分析:A項中,“其”是代詞,那,指製作活板的方法;B項中,“其”代詞,那些,指字印;C項中,“其”代詞,指排好的字印。故選D。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其”的用法。

點評:在文言文中,“其”通常都是用作代詞,代次具體指代的內容需要聯繫語境來考慮。

【小題4】試題分析:A項中,“爲”是動詞,做的意思;B項中,“爲”是動詞,發明的意思;C項中,“爲”是介詞,被的意思;D項中,“爲”是動詞,做的意思。故選C。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爲”的用法。

點評:“爲”是常考的文言字詞,常常用作介詞、動詞。

【小題5】試題分析:結合“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可知: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膠泥而不用木料製作,是因爲木料質地有疏有密,水浸後會變形,容易與藥粘在一起。所以,D項說法錯。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對說明內容的辨析。

點評:A、B、C、D各項說法是否錯誤,逐項對照文章內容考察是穩妥的辦法。

【小題6】試題分析:活板印刷簡要的工作流程可分爲四步。“其法用膠泥刻字……火燒令堅”介紹的是第一步:刻字。“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介紹的是第二步:製版。“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則字平如砥”介紹的是第三步:排版。“若止印三二本……瞬息可就”介紹的是第四步:印刷。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對說明順序的把握。

點評:對說明順序的把握,需要分清說明內容的層次,逐層概括。

【小題7】試題分析:活板印刷術提高工效的關鍵是什麼?首先我們要找到說明活板印刷術工效的文字:“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由此可知,活板印刷術提高工效的關鍵是:①用兩塊鐵板交互使用,這樣可以連續排版。② 是採用了按音韻貯存字模的科學檢字法。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對信息攝取的能力。

點評:攝取信息,首先要找準區間,然後再簡要概括。

【小題8】試題分析:活板跟雕版相比,具有的優點是什麼,需要明確雕版具有的缺點:雕版每部書需要雕刻許多塊木板;製版需要耗費時間;發現錯誤不好改正;印好之後便沒有用處,浪費了資源。而這些缺點,都是活板都進行了有效的解決。活板“活”在哪裏,聯繫說明內容便可得知:每字爲一印——字是活的; 密佈字印——排版是活的; 每字皆有數印——字印數目是活的;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做法是活的; 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概括起來,便是:刻字靈活;製版靈活;印刷靈活;拆版靈活。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對說明對象的特徵的把握。

點評:說明文都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進行介紹說明,因此,對說明對象的特徵的把握是考查說明文閱讀時常考的知識點。

【小題9】試題分析:

1、打比方,是通過比喻的方法來說明問題。文中採用打比方的文字有“薄如錢脣”,“字平如砥”,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字印的形狀。

2、列數字,是通過具體的數據來說明問題,文中採用列數字的文字有“數十百千本”,具體說明了活板印刷迅速的優點。

3、作比較,是通過把不同事物進行對比,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點或優點。文中採用作比較的文字有“若印……,極爲神速。”“不以木……殊不沾污。”突出說明了活板印術的顯著優點。

4、舉例子,是通過列舉事例來具體地說明問題,文中採用舉例子的文字有“如‘之’、‘也’等字。”具體說明了有些字是使用頻率高的字。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對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點評:對說明文的考查,對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是常考知識點。需要掌握常見說明方法的特徵,並結合具體文字分析其作用。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5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節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 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峯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②,皆無此奇。然十二峯者不可悉見。

所見八九峯,惟神女峯最爲纖麗奇峭。……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③,惟神女峯上有白雲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節選自陸游《入蜀記》)

[註釋]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賢的處所。②太、華、衡、廬:泰山、華山、衡山、廬山。③翳:遮蓋,這裏指雲。

【小題1】解釋下面句中劃線字的意思。(2分)

① 沿溯阻絕 溯: ② 或王命急宣 或:

③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 ④ 然十二峯者不可悉見。悉: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

【小題3】[甲] [乙]兩文段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這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題1】①逆流而上 ②有時 ③飛奔的馬 ④全,都

【小題2】①遮蔽天空,擋住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時候,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②議論的人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種奇異的景象。

【小題3】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解析【小題1】這是對文言實虛詞考點的考查。要求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小題2】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關鍵性詞語,瞭解句子間隱含的語意關係、有關的指代以及與本句有關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譯力求表達準確爲好。其中“隱、蔽、曦議”等重點詞語要理解準確。

【小題3】這是考查對文言文中心主題理解和表達。要求學生通過感知文本內容,繼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選文主要是通過內容,來表達一種主題情感,回答時意思表述正確即可。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6

秦有尊盧沙者,善誇談。秦人笑之,尊盧沙曰:“勿予笑也。吾將說楚以王國之術。”翩翩然南。

至楚境,關吏縶①之。尊盧沙曰:“慎勿縶我,我來爲楚王師。”關吏送諸朝。大夫置之館,問曰:“先生不鄙夷敞邑②,不遠千里,將康我楚邦。姑聞師楚之意,何如?”尊盧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進於上卿瑕③。瑕客之,問之如大夫。尊盧沙愈怒,欲辭去。瑕恐獲罪於王,亟言之。

王趣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反見,長揖不拜,呼楚王謂曰:“楚國東有吳越,西有秦,北有齊與昔,皆虎視不瞑。臣近道出晉郊,聞晉約諸侯圖楚,爲壇而盟曰:‘不禍楚國,無相見也!’王尚得奠枕⑤而寢耶?”楚王起問計。尊盧沙指天曰:“使尊盧沙爲卿,楚不強者,有如日⑥!”王曰:“然,敢問何先?”尊盧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爲卿。

居三月,無異者。已而晉侯帥諸侯之師至,王恐甚。召尊盧沙卻之。尊盧沙瞠目視,不對,迫之言,乃曰:“晉師銳甚,爲王上計,莫若割地與之平⑦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⑧而縱之。

[註釋]①縶(zhí):拘捕。②敝邑:自己國家的謙稱。③上卿瑕:一個名字叫瑕的高級官員。④趣:催促。⑤奠枕:穩穩地安放枕頭。⑥有如日:古代發誓用語。⑦平:講和。⑧劓(yì):割鼻。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姑聞師楚之意(當……老師)

B.聞晉約諸侯圖楚(考慮)

C.居三月,無異者(過了)

D.劓而縱之(釋放)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A.吾將說楚以王國之術 醒能述以文者

B.大夫置之館 輟耕之壟上

C.瑕恐獲罪於王 皆以美於徐公

D.使尊盧沙爲卿 是以衆議舉寵爲督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瑕客之,問之如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爲王上計,莫若割地與之平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尊盧沙的“善誇談”具體表現在哪裏?你怎樣看待這類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AD

3.①瑕以賓客之禮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樣地問他。

②(我)認爲大王最好的辦法,不如割地與晉國講和。

4.表現:自以爲是,要做楚王的老師;發誓能使楚國強大。看待:沒有真才實學,只靠欺世盜名,最終必將自食其果。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7

桓公明日弋①在廩,管仲、隰朋②朝。公望二子,弛弓脫釬③而迎之曰:“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時,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於天下乎?今孤之不得意於天下,非皆二子之憂也?”桓公再言,二子不對。

桓公曰:“孤既言矣,二子何不對乎?”管仲對曰:“今夫人患勞,而上使不時;人患飢,而上重斂焉;人患死,而上急刑焉。如此,雖鴻鵠之有翼,濟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將若君何?”桓公蹴然④逡遁⑤。

管仲曰:“昔先王之理人也,蓋人有患勞而上使之以時,則人不患勞也;人患飢而上薄斂焉,則人不患飢矣;人患死而上寬刑焉,則人不患死矣。如此,則四封之內視君其猶父母邪!四方之外歸君其猶流水乎!”

公曰:“孤之聞二子之言也,耳加聰而視加明。”

公輟射,援綏⑥而乘。自御,管仲爲左,隰朋參乘。

(選自《管子·戒》)

【註釋】 ①弋:泛指射獵。 ②隰(xī)朋:齊桓公的重臣。 ③釬(hàn):臂鎧。

④蹴然:侷促不安的樣子。 ⑤逡(qūn)遁(xún):遲疑徘徊。 ⑥綏:登車時用的繩子。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弛弓脫釬而迎之曰 弛:

②濟大水之有舟楫也 濟: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而”與“人患死,而上急刑焉”中的“而”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諸葛亮《出師表》)

B.日出而林霏開(歐陽修《醉翁亭記》)

C.黑質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說》)

D.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蒲松齡《狼》)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如此,則四封之內視君其猶父母邪!

譯文:

(4)請分別用一個詞或短語概括管仲和齊桓公在本文中的表現。(2分)

答:

(5)管仲的民本思想,是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關鍵。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也有一些體現民本思想的語句,請寫出其中的一句。(2分)

答:

10.(1)①放鬆,這裏指卸(放)下 ②渡,渡過 (2分,每空1分,)

(2)D(2分)

(3)這樣,全國上下對待君主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啊!(2分)

(4)答案示例:管仲:能言善辯 聰明智慧 心懷天下 雄才大略

齊桓公:雄懷大志 善納忠言 知錯能改 愛惜人才 禮賢下士

(2分,每空1分)

(5)答案示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2分,寫出其中一句即可)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8

閱讀《小石潭記》的節選文字,回答9—11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9.下面句中的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水尤清冽

冽:涼B.卷石底以出

卷:彎曲C.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可以D.乃記之而去

去:離開

10.下面句中的加點詞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D.其岸勢犬牙差互

11.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寫隔竹林,聞水聲,“伐竹取道”才見小潭的經過,給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寫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二者相互映襯,具有畫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爲“其境過清”,面對悄愴之景,作者心境不免淒寒悲涼。

D.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繪之中,直抒胸臆,表達了被貶流放的憂傷怨憤。

閱讀文言文,(本大題共3小題,共7分。)

竹似賢,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體道④;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⑤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⑥名行⑦,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爲庭實焉。

【註釋】

①本:根。②建:樹立。③倚:偏頗。④體道:包含仁德。⑤虛受:虛心接受。⑥砥礪:磨練。⑦名行:名節操行。

1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2分)

(1)竹本固 固:

(2)夫如是 如是:

13.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故君子人多樹爲庭實焉。

14.文中“竹似賢”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2分)

答案

9.C

10.A

11.D

12.(1)穩固 (2)像這樣(2分)

13.因此君子大多種植竹子,作爲庭院中的觀賞物。(3分)

14.竹“本固”“性直”“心空”“節貞”,如同君子的美德。(2分)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9

孟德傳

【宋】蘇轍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爲兵,不獲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華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自念:吾禁軍也,今至此,擒亦死,無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復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脹懣,無所不至。既數月安之,如食五穀。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飢。然遇猛獸者數矣,亦輒不死。德之言曰: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爲動。須臾奮躍,如將搏焉。不至十數步,則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試之前後如一。

(2)後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爲候者所執,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爲自告者,置之秦州。張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爲民。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

(3)夫孟德可謂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顧,故有所慕,有所畏。慕與畏交於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見於面顏,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見侮,強者見笑,未有特立於世者也。今孟德其中無所顧,其浩然之氣發越於外不自見,而物見之矣。推此道也,雖列於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選自《欒城集》,有刪改)

書《孟德傳》後

【宋】蘇軾

子由書孟德事見寄,餘既聞而異之,以爲虎畏不懼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見虎而不懼者,則斯言之有無,終無所試之。然囊餘聞雲安多虎,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虎自山上馳來,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觗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選自《東坡全集》,有刪改)

1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吐利脹懣,無所不至 利:通痢,腹瀉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觸,庶幾其一懼 庶幾:差不多

答案 D

解析 D項庶幾:希望、企圖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表明孟德生存艱難和無所畏懼的一組是 ( )

A.既爲兵,不獲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食之 須臾奮躍,如將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顧死,未嘗爲動

D.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 雖列於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

答案 C

解析 A項: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爲兵,不獲如志。句子是說其志向沒能實現;B項: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爲動。須臾奮躍,如將搏焉。這是孟德介紹猛獸情況;D項: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雖列於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評論感想。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孟德在山中的幾年裏多次與猛獸相遇,瞭解到它們大多有能辨識人氣的習性。

B.宋孝孫認爲孟德不像是惡人,於是派人向上級報告,並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蘇軾認爲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識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氣,而外物感覺得到。

D.蘇軾的《書<孟德傳>後》寫了一則小兒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沒傷害小兒的故事。

答案 B

解析 B項:宋孝孫並沒有派人向上級報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爲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後,知州讓他作爲自首者將其安置在泰州。該項無中生有。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10

遊雁蕩記 清·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人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蹟多榛蕪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①日:盍記之?餘日: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②中一邱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③,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爲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爲茲山之巖壑也。

而餘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峯,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爲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痞壁藿④然而人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⑤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遊者欣然而樂。

而茲山岩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⑦相接焉。察於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聖賢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見矣。

[注]: ①鮑甥孔巡:鮑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鮑氏,孔巡即其子。 ②荒陬(zou鄒),荒涼偏遠之地。陬:角落,引伸爲偏遠的地方。 ③幽尋句:深入探尋山水(寄情山水)以打發日子。 ④疳(wei戳偉):瘡。壁(ju6掘)然:驚心。 ⑤鳩工:集聚工匠。鳩:聚集。標揭:標榜揚名。 ⑥冥:脆隱滅。 ⑦一:完全

22.(2分)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農曆______月。金陵之攝山中的金陵是指現在的_______(地名)。

23.(2分)對茲山不可記也的理由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雁蕩山實大且多應着眼於它整體的內在精神。 B.求其形似容易,繪其神似太難。

C.作者無心花費筆墨描景狀物。 D.抓住特點將遊山的樂趣引向哲理探索。

24.(2分)對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一句的理解最恰當一項是 ( )

A.雁蕩山就這樣纔沒有被愚僧俗士的剝落斧鑿所污辱啊。

B.雁蕩山因爲這樣才能沒有被愚僧俗士的剝落斧鑿所污辱啊。

C.這就是雁蕩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的剝落斧鑿所污辱的原因。

D.這就是雁蕩山始終拒絕愚僧俗士的剝落斧鑿所污辱的原因。

25.(4分)作者欣賞雁蕩山的兩點,一是雁蕩山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二是這一特點符合作者_______________的心境。(用文中詞句回答)

26.(3分)從文中看作者遊雁蕩山悟出的道理是:(用自己的話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22 八(月)或秋天的第二個(月) 南京 23 B 24 C 25 完其太古之容色 嚴恭靜正 26 欲使自己不受侮辱,就要遠離受侮辱的環境;與成就別人,首先要成就自己,使自己有很高的品德。

[參考譯文]:癸亥年中秋節前一日,去遊雁蕩山,遊玩了兩天才回來。山中的古蹟大多已荒蕪,被叢生的草木掩蓋不能探尋訪遊了。而雁蕩山的山峯姿態、峭壁風光與我從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寫篇遊記?。我答到:此山不可記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過是荒蕪地方的小山溝,柳宗元貶官居永、柳,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篇章辭藻來形容。而雁蕩山則盤曲在浙江東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險怪,奇形怪狀的山峯,不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詞句來形容雁蕩,則只能將雁蕩風光形容得與其他名山相類,而不能將它的獨特之處顯現出來。而我以爲雁蕩的獨有之處有兩點。

以前所見過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峯,它們的山峯崖洞並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這些被雕鑿鐫刻的山如同長了傷疤一樣慘不忍睹。而雁蕩山獨能保持山的原貌。這是因爲雁蕩山壁立千仞,不可輕易攀援,又處在僻遠的地方,富貴及有權勢者一般沒有特殊的原因不會來此,即便來了,也不會久留,花費時間財力來表明自己到此一遊,這就是雁蕩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剝落斧鑿所污辱的原因。

秀麗明媚的山川,能使遊者欣然而樂。但雁蕩山巖深壁削,時需仰觀,時需俯視。俯仰之間,肅穆端靜的感覺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會消失,而本心開始與天地之精神相連接。

知曉了這兩點,那麼高潔之士守身處世的學問,聖人賢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瞭解了。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11

林蘊,字復夢,泉州莆田人。父披,字茂彥,以臨汀多山鬼淫祠,民厭苦之,撰無鬼論。刺史樊晃奏署臨汀令,以治行遷別駕。

蘊世通經,西川節度使韋皋闢推官。劉闢反,蘊曉以逆順,不聽。復遺書切諫,闢怒,械於獄,且殺之,將就刑,大呼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得死爲幸矣!”闢惜其直,陰戒刑人抽劍磨其頸,以脅服之。蘊叱曰:“死即死,我項豈頑奴砥石邪?”闢知不可服,舍之,斥爲唐昌尉。及闢敗,蘊名重京師。

李吉甫、李絳、武元衡爲相,蘊貽書諷以:“國家有西土,猶右臂也。今臂不附體,北彌豳郊,西極汧、隴,不數百里爲外域。涇原、鳳翔、邠寧三鎮皆右臂,大藩擁旄鉞①數十百人,唯李抱玉請復河、湟,命將不得其人,宜拔行伍之長,使守秦、隴。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有權臣制樂曲,自立喪紀。舜命契:‘百姓弗親,五品②不遜,汝作司徒。’唐以皋、佑、鍔、季安爲司徒,官不擇人。盧從史、於皋謨罪大而刑輕。農桑無百分之一,農夫一人給百口,蠶婦一人供百身,竭力於下者,飢不得食,寒不得衣。邊兵菜色,而將帥縱侈自養。中人十戶不足以給一無功之卒,百卒不足奉一驕將。”六事皆當時極敝。蘊亦韋皋所引重,嫉其專制,感憤關說。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

滄景程權闢掌書記。既而權上四州版籍請吏,而軍中習熟擅地,畏內屬,挾權拒命,不得出。蘊陳君臣大誼,諭首將,人人釋然,於是權得去。蘊遷禮部員外郎。刑部侍郎劉伯芻薦之於朝,出爲邵州刺史。嘗杖殺客陶玄之,投屍江中,籍其妻爲倡,復坐贓,杖流儋州而卒。

蘊辯給③,嘗有姓崔者矜氏族,蘊折之曰:“崔杼弒齊君,林放問禮之本,優劣何如邪?”其人俯首不能對。

選自(《新唐書·卷二百·儒學下》)

注:①旄鉞:白旄和黃鉞,借指軍權。②五品:指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③辯給:口才敏捷。

1.下列加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有誤的是( )(3分)

A.西川節度使韋皋闢推官闢:徵召

B.闢惜其直,陰戒刑人抽劍磨其頸陰:暗中

C.武元衡爲相,蘊貽書諷以諷:譏諷

D.杖流儋州而卒卒:死亡

2.下列各組中分別直接表明林蘊正直和有口才的一項是( )(3分)

A.①‘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得死爲幸矣! ②嫉其專制,感憤關說。

B.①闢知不可服,舍之,斥爲唐昌尉。②其人俯首不能對。

C.①死即死,我項豈頑奴砥石邪?②崔杼弒齊君,林放問禮之本,優劣何如邪?

D.①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②蘊陳君臣大誼,諭首將。

3.下列對文段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基於臨汀山鬼祠廟多,百姓厭惡痛恨的情況,林蘊寫了《無鬼論》。由於刺史的賞識,他擔任了臨汀令,不久升爲別駕。

B.林蘊曾勸劉闢不要謀反,但劉闢不聽他的意見,極力的勸諫,差點招來殺身之禍,好在劉闢愛惜人才,最後只把他貶爲唐昌尉。

C.李吉甫、李絳、武元衡等人擔任宰相時,林蘊直言勸諫,道出了他們執政中存在的問題。加上他喜歡嗜酒,多有違逆常理之事,所以宰相都不任用他。

D.林蘊曾經杖殺了門客陶玄之,把他的屍體扔到江中,並把他的妻子充入娼妓,弄得別人家破人亡。這是他人生的一大污點。

4.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⑴闢知不可服,舍之,斥爲唐昌尉。

⑵蘊陳君臣大誼,諭首將,人人釋然,於是權得去。

答案:

1.C

2.C

3.A

4.⑴劉闢明白不能讓他屈服,就放了他,把他貶爲唐昌尉。(“服”“舍”“斥”各1分)

⑵林蘊陳說了君臣大義,曉諭爲首的將領,大家都放下了心,這樣程權才得以離開。(“大誼”“諭”“釋然”各1分)答案解析:1.

試題分析:諷諫,勸諫。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意義的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重點考語境義,本題選詞較好,幾個詞都可通過語境來推斷其含義,重點考查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還考到了考生靈活運用課內知識,舉一反三的能力,如“諷”的意義。

2.

試題分析:A項,②不是表現其口才的,而是他痛恨韋皋的專制;B項,①是間接描寫其正直;D項,①是寫他嗜酒,常做一些違背常理事,宰相於棄置不用他。

考點:本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

點評:本題既是考查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也借林蘊正直的品性給考生以思想上的教化,體現了高考的選拔功能。

3.

試題分析:A項,所指應爲林披,即林蘊的父親。

考點:本題考查理解並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點評:本題在原文有選擇性的設置了一個小陷阱。沒牽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難度不大。只要學生比對原文就比較容易看出來,符合考綱中“淺易”的要求。

4.

試題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現象:⑴服:使動用法,使……屈服。舍:釋放。斥:貶。

⑵陳:陳說。大誼:大義。諭:曉諭。得:得以。

考點: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時考查理解文言實詞、虛詞的能力。

點評:本題句子選得較好,重點考查重要實詞、虛詞的用法意義。另外這兩個句子很多地方要求考生結合上下文補充內容,所以考生平時學習要多培養語感,將句子翻譯得更加通順。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12

閱讀課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爲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爲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1.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詞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

A.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 (耽誤)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土地方圓)

C.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順父母)

D.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年成)

3.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爲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②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

B.①夫誰與王敵?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①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D.①王如施仁政於民 ②師不必賢於弟子

4.下列句子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B.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C.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D.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5.下列說法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文章由小及大,從舉例入手,運用了對比手法和排比句式,邏輯謹嚴,層層深入,議論風發,氣勢磅礴。

B.本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孟子認爲,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無道,則無敵於天下。

C.孟子首先批評了樑王只圖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然後講到行仁政能使國富民強,天下無敵。

D.孟子重點批評了梁惠王因喪師失子,兵挫地削而施暴政,用棍棒和刀子殺人,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

參考答案:

1.(1)用棍棒和刀子殺死人,有什麼區別嗎?”(2)可以讓手裏拿着棍棒的人跟擁有堅實盔甲和鋒利武器的秦、楚軍隊相對抗了。

2.C

3.A

4.C

5.D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13

兩段文言文,完成文後題目。

(甲)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葉奕繩①嘗言強記之法:“某(我)性甚鈍。每讀一書,遇所喜即札錄之,錄訖朗誦十餘遍,粘之壁間,每日必十餘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閒步,即就壁間觀所粘錄,日三五次以爲常,務期精熟,一字不遺。壁既滿,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俟再讀有所錄,補粘其處。隨收隨補,歲無曠日。一年之內,約得三千段。數年之後,腹笥漸滿。每見務爲氾濫者,略得影響③而止,稍經時日,便成枵腹④,不如予之約取而實得也。”

註釋:①葉奕繩:清代文人。 ②笥(sì):裝書、紙的器具 ③影響:指印象。

④枵(xiāo)腹:空腹,這裏指沒有學問。

【小題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語。(2分)

①走送之___________ ②務期精熟___________

【小題2】選出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 ( )(2分)

A.手自筆錄 即札錄之

B.既加冠 壁既滿

C.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日三五次以爲常

【小題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②不如予之約取而實得也。

【小題4】甲文告訴我們要想學業有成必須 、 、 。(3分)

【小題5】乙文中葉奕繩的讀書方法可以概括爲 、 。(2分)

答案

【小題1】①跑 ②一定。

【小題2】C

【小題3】①家裏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 ②不如我學習精要而實際有收穫。

【小題4】刻苦 博覽羣書 虛心求教。

【小題5】摘錄法 誦讀法 粘貼法

解析【小題1】這是對文言實虛詞考點的考查。要求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小題2】C中:因爲/認爲

【小題3】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翻譯句子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能通過增補、替換、調整等手段來準確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題4】這是考查對文言文中心主題理解和表達。學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容的基礎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敘述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的主張和看法。能結合文章做具體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題5】這是文言文中內容理解考點。學生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學會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容。此處能概括出“摘錄法 誦讀法 粘貼法”三中讀書方法即可。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篇14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爲楚懷王左徒②.博聞強志③,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④,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爲令,衆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爲‘非我莫能爲’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節選自《屈原列傳》)

【注】①〔楚]指楚國王室。②[左徒]楚國官名,是一種官階較高的職官,次於令尹,相當於上大夫.③〔志〕同“記”。④〔造爲憲令〕制定國家的法令。⑤〔伐〕自我誇耀。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2分)

A.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疾:生病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直:正直

C.離騷者,猶離憂也離:同“罹”,遭遇,遭受

D.嫺於辭令嫺:嫺熟、擅長

【小題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3分)

(2)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3分)

【小題3】、通讀選文,談談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讒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4分)

答案

【小題1】( A )(2分)

【小題1】(1)竭盡忠心和智慧來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離間,可以說是處境艱難了。(3分)(譯出大意計1分;落實“智”“窮”意思的各計 1 分 )

(2)誠信卻被懷疑,忠貞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憤嗎? (3分)(譯出大意計1分;落實“而”“謗”意思的各計 1 分 )

【小題1】才華橫溢、耿直方正、真心爲國,不肯和他們同流合污而遭遇妒忌,而遭受讒言。可見,屈原是一個剛正不阿、不趨炎附勢的愛國志士。(4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