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宋濂《嘗與客飲》原文及譯文

本文已影響 2.98W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道士,浙江省浦江縣人。漢族,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方孝孺之師,曾任翰林,修《元史》,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宋濂《嘗與客飲》原文及譯文。歡迎大家閱讀!

宋濂《嘗與客飲》原文及譯文

  【原文】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爲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郡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餘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採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

(《明史-宋濂傳》)

【譯文】

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祕密)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東西?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皇帝笑着說:“確實如此,你不欺騙我。”皇帝間或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皇帝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瞭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能瞭解他們。”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萬多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說:“這裏不敬,這裏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夠重責(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我)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人物成就:宋濂立像

宋濂對於佛、道二氏,尤其對於佛教典籍,也曾潛心研究,並多所汲取。在天道自然觀方面,他借用醫家與早期道家所使用過的.“氣母”即“氣者生之母”的說法,認爲宇宙的升降運動和四季庶物的欣榮藏息,是“氣母”即“元氣”運行的緣故。這種“氣母”或“元氣”,“其出無根,其人無門”,無涯無際,人們雖不能覺察它,但它確實存在。宋濂認爲,理,亦即天地之心,是絕對的,它通過元氣而致有萬物和運動。自然界所以充滿生機,就是因爲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通過元氣在起作用。他認爲,求道問學,修養道德,就在於體認和獲得這個“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夠“衝然”、“淵然”、“渾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與天地並運,與日月並明,與四時並行,於是便實現了“君子之道”。而人所以能體認“天地之心”,則是因爲“吾心”本具“太極”,它無大不包,無小不涵,因而能與天地之“太極”感應而“桴鼓”相應,所謂體認“天地之心”,原不過爲發抒“吾心”本有的“天地之心”而已。六經的實質就是記錄“吾心”所具之理,故六經與“心”同樣具有絕對性,“心之爲經,經之爲心”,如形影不可分離。此種態度,反映了金華朱學重經史的傳統。

對於“吾身之心”,宋濂稱之爲天下“至寶”,因而人“心中自有聖人”,不勞外慕,關鍵在於如何去“識心”、“明心”。而“識心”、“明心”的方法則爲不斷克除“人僞”,做到“存心”。克除“人僞”之法又在於學,學的內容就是記錄聖人之心的六經。同時,宋濂也曾談到格物致知,但未論述其具體的方法、步驟,而更熱心於倡導佛教破二邊的不二法門,以佛教爲“人道之門”。因而宋濂之學兼有朱學、陸學的特點,並受佛學的影響。其學說爲元代開始的朱陸合流到明中期王學出現之間思想嬗變的環節之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