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詞名句

《雨》詩詞15篇

本文已影響 9.03K人 

《雨》詩詞1

重陽陪諸鄉丈游水樂洞過風篁嶺龍井張飲觀雨

《雨》詩詞15篇

[宋] 程公許

凜秋天氣佳,令節天賜沐。

客居意莫展,勝賞諾已宿。

風澹湖不波,霧斂山更簇。

畫舫厭囂喧,筍輿恣追逐。

間尋水樂洞,嵌空韻琴築。

煙雲互吞吐,臺館適涼燠。

非無人力勝,亦自天巧足。

側步滑青苔,醉面爽飛瀑。

風篁轉幽徑,龍井鑑寒玉。

默堂定未起,清風誰與續。

四海兩仙翁,三生緣契熟。

定知明月夜,屐響答空谷。

歸路取名園,移尊屢更僕。

凍雨不成泥,騶騎未須趣。

峨岷渺何在,萬里勞遠目。

安得天瓢翻,盡把邊塵沃。

文昌靠邊宏毅,承旨氣肅穆。

溫雅奉常卿,跽載膠庠博。

宮講靜有儀,正字竭忠告。

而我贅其間,自省羞樸樕。

明堂索桴棟,底用採捲曲。

平生邱壑姿,本耐羈束。

撫事長鬱陶,臨觴轉顰顣。

故園府大江,繞屋藝嘉木。

何以娛歲晚,籬落森杞菊。

糗糧幸有儲,那不返耕築。

《雨》詩詞2

1、一犁足春雨,一絲搖晴風。葉茵《耕釣境》

2、此情誰會,梧桐葉上疏雨。黃升《酹江月夜涼》

3、屏風圍坐鬢毿毿,絳蠟搖光照莫酣。虞集《聽雨》

4、清虛界,任風敲雨篩。沈自晉《玉芙蓉雨窗小詠》

5、雨窗和淚搖湘管。許棐《後庭花一春不識西湖面》

6、睡覺綠鬟風亂,畫屏雲雨散。韋莊《歸國遙春欲晚》

7、渭城絲雨勸離杯。晏幾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厭落梅》

8、雨後輕寒猶未放。歐陽修《蝶戀花面旋落花風盪漾》

9、乳燕雛鶯弄語,對高柳鳴蟬相和。元好問《驟雨打新荷》

10、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蘇軾《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

11、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范成大《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

12、盡日空濛無所見,雁行斜去字聯聯。韋莊《登咸陽縣樓望雨》

13、任老卻蘆花,西風不管。王月山《齊天樂夜來疏雨鳴金井》

14、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疆。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15、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閒。薛時雨《臨江仙大風雨過馬當山》

16、雨霽巫山上,雲輕映碧天。毛文錫《巫山一段雲雨霽巫山上》

17、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18、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麗詠白菊》

19、三章既沛秦川雨,入關又縱阿房炬,漢王真龍項王虎。王象春《書項王廟壁》

20、流鶯枝上不曾啼,知君腸斷時。佟世南《阮郎歸杏花疏雨灑香堤》

21、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歐陽修《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

22、十日雨絲風片裏,濃春豔景似殘秋。王士禎《秦淮雜詩二十首其一》

23、怪雨盲風,留不住江邊行色。劉克莊《滿江紅和王實之韻送鄭伯昌》

24、夜來雨橫與風狂,斷送西園滿地香。阿魯威《湘妃怨夜來雨橫與風狂》

25、偷彈清淚寄煙波,見江頭故人,爲言憔悴如許。袁去華《劍器近夜來雨》

《雨》詩詞3

1、暗燈涼簟怨分離,妖姬,不勝悲。——閻選《河傳·秋雨》

2、大堤楊柳雨沉沉,萬縷千條惹恨深。——何希堯《柳枝詞》

3、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曹雪芹《詠白海棠》

4、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5、山冥雲陰重,天寒雨意濃。——王炎《南柯子·山冥雲陰重》

6、長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過秀州城。——查慎行《曉過鴛湖》

7、九畹芳菲蘭佩好。——辛棄疾《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岩石浪》

8、岸柳垂金線,雨晴鶯百囀。——顧敻《醉公子·岸柳垂金線》

9、喚起湘累歌未了。——辛棄疾《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岩石浪》

10、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司馬光《客中初夏》

《雨》詩詞4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咸陽值雨

咸陽橋上雨如懸,

萬點空濛隔魚船。

還似洞庭春水色,

曉雲將入岳陽天。

宿城南亡友別墅

水流花落嘆浮生,

又伴遊人宿杜城。

還似昔年殘夢裏,

透簾斜月獨聞鶯。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陝西省長安縣南。

(1)兩首詩分別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還似”二字在兩首詩中不同的表達效果。

(3)《咸陽值雨》首句用一“懸”字,有什麼表達作用?次句用“空濛”二字表現出什麼情景?

答:

(1)《咸陽值雨》表達了閒適之情(或愉悅之情等),《宿城南亡友別墅》表達了人生無常的感傷之情(或物是人非的悵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2分。一點1分。意思對即可)

(2)《咸陽值雨》中的“還似”二字將洞庭曉景和咸陽雨景聯繫了起來,突出了景色的煙水空濛,描繪出了一幅壯闊飛動、無比清奇的圖畫。《宿城南亡友別墅》中的“還似”二字將前兩句的“撫今”——由自然界的變化覺人世間的無常,和後兩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殘夢猶存的孤寂悽清聯繫了起來,突出了感傷之情。(4分。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兩個“還似”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實及虛,通過活躍的聯想構成了奇妙的關聯)

(3)用“懸”寫雨,寫出雨腳綿延雨簾高掛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氣勢。“空濛”二字烘托出雲行雨注、水氣蒸騰的景象。寫出了這場雨引起周圍環境色調的變化。

《雨》詩詞5

你是我

散落天涯的一滴雨

任我將一闋春詞寫到柔軟

又把一紙相思描成風月無邊

//

隔着風,隔着

望不穿的歲月闌珊

我做了梅邊吟笛的少年

一曲悠悠我心,青青我意

把豆蔻梢頭的薄愁

氤氳成萬水千山,如畫,如幻的香軟

//

親愛的

你早已入住我的字裏行間

你看

那碧水無涯的相思旁就是你的

藍夢馨園

我願

拾季節的水墨

臨摹你的紅黃紫嫣

你可願

剪西風清揚

溫一曲有你有我的一生牽絆

//

今夜,我把思潮

氾濫在你的水湄心岸

你可曾把漣漪的心事也落於窗前

並我綻放馨遠

讓你我把清遠詩韻的光陰纖指輕彈

//

今夜,我又傾滿城的詩意

共相思,尋你在天涯

只爲與你修一場眸中的清涼

置一簾春夢於湄水

讓一切的樓臺悲歡,一切的字裏向暖

在途經的光陰裏怒放成

青梅的柔情

花徑裏不染蒼涼的風景

《雨》詩詞6

古詩原文

罩雲飄遠岫,噴雨泛長河。

低飛昏嶺腹,斜足灑巖阿。

泫叢珠締葉,起溜鏡圖波。

濛柳添絲密,含吹織空羅。

譯文翻譯

遠處的山巒籠罩着一片烏雲,大雨傾盆而下,河水上漲。烏雲低飛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風吹雨斜撒滿了山的曲折處。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又如珍珠般結在樹葉上;大雨在如鏡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陣陣漣漪。柳絲在雨氣中一片迷濛(或說迷濛的雨氣使柳絲密密麻麻的分不出個來了),連綿的大雨如簾,風吹雨絲在空中織起了一片片羅幕。

註釋解釋

“罩”的意思爲“覆蓋、籠罩”,“罩雲”的意思就是籠罩在天空中的烏雲。“遠岫”是指遠處的峯巒。“嶺腹”即半山腰;“巖阿”是指山的曲折處。“泫”的本義是“水珠下滴”;“泫叢”的意思是“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締葉”是說“(雨滴)結在樹葉上”。“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陣陣漣漪。“含吹”這兩個字是唐代纔有的詞,見於唐代的詩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風吹”。如唐.李嶠的詩句:“青苹含吹轉,紫蒂帶波流。”(〈萍〉)也許是古人認爲風是“風神”從嘴裏吹出的一口氣吧,所以把“風次”說成爲“含吹”。

詩文賞析

通過筆者的講解,我想大家可以發現,唐太宗寫的這首詩,每一句就如一段動畫,而整首詩又構成了一幅遠近景色結合的動態的“山雨飄灑圖”。各位讀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圖片,這張圖片用“珠締葉”三個字就說明了,而“泫叢(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動態景象卻看不到。換一句話說,筆者所找到的這張圖片只是“泫叢珠締葉”這個動畫片中的一個畫面。

這首詩還有一個寫作特點是每句都包含了一個動詞的片語,這些片語是 罩雲、噴雨、低飛、斜足、泫從、起溜、濛柳、含吹。這八個詞把雨寫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龍王、推雲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樣。現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認爲下雨是自然現象,其實就筆者個人在很淺的層次上所見,所謂的“自然”其實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着一切。請各位讀者權且相信有施雨龍王、推雲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的存在,並重新讀一下這首詩,可能您會發現對詩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剛開始讀的時候不一樣了。也許您會發現,萬事萬物在唐太宗的筆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的形式描寫出來了。

《雨》詩詞7

念奴嬌·宜雨亭詠千葉海棠

綠雲影裏,把明霞織就,千重文繡。紫膩紅嬌扶不起,好是未開時候。半怯春寒,半宜晴色,養得胭脂透。小亭人靜,嫩鶯啼破清晝。

猶記攜手芳陰,一枝斜戴,嬌豔雙波秀。小語輕憐花總見,爭得似花長久。醉淺休歸,夜深同睡,明月還相守。免教春去,斷腸空嘆詩瘦。

翻譯

巒疊翠的綠葉影裏,遍地的千葉海棠宛如燦爛的錦繡明霞。紫膩紅嬌的花兒彷彿永遠也扶不起的嬌弱美人般惹人憐愛。所謂好花看到半開時,此時正是最美好的觀賞時節。嬌巧的花朵因春寒而沒有完全綻放,卻被溫柔的春光滋養白裏透紅,彷彿白淨的美人塗抹了胭脂紅一般。小亭分外寂靜,沒有人聲,可這春日的寧靜又被那幼小的黃鶯一聲婉囀的啼鳴打破。

還記得當初與心愛的人兒攜手遊於花叢中的情景,我不時爲她擷取一枝美豔的海棠簪於鬢髮,風韻在她的神采之間流蕩。我們每一個軟語溫存的細節都沒有逃過花兒的眼睛,然而冬去春來,花兒在不斷地輾轉開放,我們那軟語相憐的情景卻再也沒有出現過。淺斟低酌,現在只是微微有些醉意,怎麼能夠就此歸去呢?夜深之時我還要與花同眠,即使到了明日我也還要在這裏與花兒相守。要不然等春歸去之後,又到哪裏去尋找詩料呢?恐怕到時即使是愁腸寸斷,也寫不出什麼詩篇來。

註釋

念奴嬌: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湘月”,得名於唐代天寶年間的一個名叫念奴的歌伎。該調雙調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後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韻。

宜雨亭:亭名,在張鎡的南湖別墅裏。

千葉海棠:海棠的一個品種。

千葉:指重迭的花瓣。

綠雲:喻指海棠枝葉的茂密。

明霞:形容海棠花的鮮豔美麗。

文繡:繡有花紋圖案的絲織品。形容花葉色彩之美。

紫膩紅嬌:指深淺不同的海棠花。

扶不起:這裏用擬人手法,寫出海棠嬌嫩之態。

好是:正好在於。

胭脂透:指花蕾尖紅透。

芳陰:花叢中。

雙波:指雙目含情。

小語:細語。

爭得:怎得。

相守:相伴。

詩瘦:爲吟詩而使人瘦。

賞析

上片,首起三句“綠雲影裏,把明霞織就,千重文繡”,總寫海棠花葉之美。從宜雨亭上望去,但見海棠枝葉繁茂,如綠雲鋪地,一片清影。而在這綠雲影裏,紅花盛開,明麗如霞,有如綠線紅絲織成的千重文繡。在這三句中,詞人連用三個比喻,濡染出紅花綠葉交相輝映的秀美景色。“綠雲”喻寫其枝葉之密,綠陰之濃,點出幹葉海棠枝葉茂盛的特徵。“明霞”二字,極喻海棠花紅豔之色。“文繡”則形容花葉色彩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繪出綠葉紅花重重疊疊,色彩斑斕的畫面。同時,綠雲與明霞,又是明暗的對比,實寫與虛想結合,立意構思,着實下了一番功夫。接下去的兩句,“紫膩紅嬌扶不起,好是未開時候”,寫海棠花嬌嫩之態。因花開有遲早之分,故色澤有深淺之別。深者紫而含光,淺者紅而嬌豔。後面以“扶不起”三字承接,便生動地描繪出海棠花嬌而無力的情態。“好是未開時候”,是由鄭谷《海棠》詩的“嬌嬈全在欲開時”變化而來。詩人賞花,全在情趣二字,張鎡和鄭谷都愛慾開未開的海棠花,是因爲那深紅的蓓蕾,在青枝綠葉的映襯中顯得格外嬌美。它蘊藉含蓄,內孕生機,有一種蓬蓬勃勃的青春活力,最易引發人們美好的情思。宜雨亭上,海棠叢裏,面對着那含苞欲放的嬌花新蕾,愈看愈美,於是再就“好是未開時候”的“好”字刻意描繪,寫出了“半怯春寒,半宜晴色,養得胭脂透”,具體而細膩地形容出海棠花欲開未開時的特殊美感。那點點蓓蕾,一半因春寒而不肯芳心輕吐,一半因映晴色而展露秀容,羞怯嬌嫩,直養得蕾尖紅透,豔麗動人。當此際,詞人完全沉浸在美的追索中。爲花的幽姿秀色而陶醉。“小亭人靜,嫩鶯啼破清晝”兩句,筆波一折,轉得好也收得好,而且一轉即收,恰到好處。一聲早鶯的啼鳴,打破了清晝的寂靜,也喚醒了詞人的沉思,極富搖盪靈動之感。上片亭中觀花的詞情至此辭盡意盡,歇拍自然,從而爲下片另闢詞境作好了過渡。

下片由寫花轉而寫人。換頭以“猶記”逆入。連寫五句,記昔日與情人賞花情景。前三句“猶記攜手芳陰,一枝斜戴,嬌豔雙波秀”,回憶芳陰下攜手同遊,她鬢邊斜插着一枝紅豔的海棠花,雙眸明秀,秋波含情。後兩句“小語輕憐花總見,爭得似花長久”,寫兩人在花前小語,輕憐密愛,此情當日,花總也得爲見證吧。如今花開依舊,而情人不見,深覺情緣之事,“爭(怎)得似花長久”!這是詞人的感傷,一句又轉回現在。詞人獨自賞花。小亭淺酌,觀眼前景,想心頭事,流連徘徊,不願歸去。因此吟唱出“醉淺休歸,夜深同睡,明日還相守”。在酒意微醺的朦朧醉境中,思人戀花,情意綿綿,暗中叮嚀自己休要歸去,今夜與花同睡,明日與花相守,日日夜夜與花作伴。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夜深”句,字面用蘇詩,而又自立主意。“同睡”,連下句言相伴守而睡。這幾句寫得纏綿悱惻,婉曲細膩,對花無限眷戀的深情盡皆傾吐出來。末兩句,“免教春去,斷腸空嘆詩瘦”,緊承上三句寫出。訴說他所以與花相守,形影不離,乃在於深恐韶光倏逝,花與春同去。這樣就在愛花情中又加上惜春之情,感情分量更重,詞意也隨之打進了一層。意謂若教春去,就要爲之斷腸,就要作詩遣懷,就要因詩而瘦。“詩瘦”本於李白戲贈杜甫詩:“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爲從前作詩苦。”(見唐孟綮《本事詩·高逸》)這兩句機杼自出,翻出新意,技巧亦高,深刻地揭示了一位詞人不負韶光的心理活動。讀來真摯懇切,直語感人。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張鎡本是南宋“中興四將”之一張浚的曾孫,生活豪奢。他曾歷任大理司直、直祕閣、婺州通判、司農少卿等職。曾卜築南湖,有園林之勝。這首《念奴嬌》,就是他在南湖別墅宜春亭上賞千葉海棠時,有感而發,援筆寫成。

《雨》詩詞8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雨》詩詞9

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

五風十雨亦爲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當知雨亦愁抽稅,笑語江南申漸高。

翻譯

風調雨順本是上蒼的褒獎,可如今難得一見哪!每到夜晚,皇帝都要焚香禱告,祈求風凋雨順,香菸陣陣沾染着龍袍。

皇上您也應當知道,雨不下來,是雨也害怕而今的捐稅呀!當年的申漸高不就笑着這樣給他的主子解釋過這種現象嗎?

註釋

都城:京城,指北京。

渴雨:乾旱無雨。

攤稅:攤派稅賦。

五風十雨:五日一風,十日一雨,指風調雨順。漢代陰陽家以爲“五日一風,十日一雨”,是太平的徵象。

褒:讚美言詞。

薄夜:傍晚;夜初。

薄:迫近。

御袍:皇帝的龍袍。

創作背景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初夏,京畿大旱,神宗皇帝依歷代舊制在宮中露天焚香祈雨,一批幫閒文人到處宣揚天子的美德。而當時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廣大市民正紛起反對明王朝的苛捐雜稅。其時,湯顯祖剛棄官歸隱,目睹這一鬧劇,憤而寫下了這首政治諷刺詩。

賞析

《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詩歌巧妙用典,寓莊於諧,以輕鬆幽默之筆,寫憂民之心。

首句“五風十雨亦爲褒”,用語含蓄,謂五風十雨原是古代對政績的一種褒美之辭,如今“都城渴雨”,則政績無由得見。言外之意,而今大旱是上蒼對朝政混亂的怪罪。

次句“薄夜焚香沾御袍”承首句,寫神宗皇帝祈雨時的情景,皇帝夜間焚香祈雨,以致龍袍上都沾滿了露水。乍看對神宗有讚美之意,詩人似乎是在恭維神宗皇帝,其實只是詩人慾抑先揚,明褒實貶的手法而已,詩人的揶揄之意十分明顯。

三四句筆鋒陡轉,引用典故,詩人借用申漸高的故事進一步譏評時弊,對神宗皇帝的祈雨進行了嘲諷。申漸高是五代時吳國樂工,當時關稅很重,商人苦之,正逢都城大旱,中書令徐知誥問左右:“近郊頗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漸高作諧語答曰:“雨畏抽稅,不敢入京耳。”皇帝應該明白,雨也害怕抽稅,一方面是裝模作樣,惺惺作態地薄夜焚香,另一方面卻又巧立名目,對人民苛捐重稅盤剝,橫徵暴斂,搜刮民脂民膏,顯得是十分滑稽可笑。這正說明了上層統治集團的虛僞和無恥。神宗祈雨的虛僞,至此被揭露無遺。

這首詩語意含蓄,用典貼切,諷刺性強,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雨》詩詞10

【原文】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其五)》

作者:蘇軾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註釋】

①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長於原野沙地。

②耦耕:兩人各持一耜(sì,古時農具)並肩而耕。

③潑:潑水。形容雨後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澤明亮,猶如水潑其上。

④蒿(hāo)艾(ài):兩種草名。

⑤薰:香草名。

⑥元是:原是。我原是農夫中的一員。

【翻譯】

衣巾在風中簌簌作響,棗花隨風飄落。村子的南北頭響起剿車的支呀聲,是衣着樸素的農民在賣黃瓜,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豔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賞析】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當時有人傳言:將虎頭置於潭中,即可致雷雨。作爲州官,蘇軾曾依其說到離城東20裏遠的石潭求雨,並作有《起伏龍行》詩以記其事。得雨後又赴石潭謝雨。其關懷民生之心,從這一求一謝中表露無遺。蘇軾於謝雨道上作《浣溪沙》組詞,共五首,描寫了途中見聞和村野風光,具有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北宋農村詞中的佳作,與他的其他題材和風格的詞作皆是異樣出色。此詞是《浣溪沙》組詞的最後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

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慼與共的作風。作爲以鄉村生活爲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爲豔科”的藩籬,爲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鬆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後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後,淨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於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並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裏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着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着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兩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塗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後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光似潑”用實筆,“氣如薰”用虛寫。虛實相間,有色有香,並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結句,畫龍點睛,爲昇華之筆。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作者身爲“使君”,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樂於如此,確實難能可貴。細味其詞,蓋有三意:

其一,蘇軾早年即傾慕莊子,志於逍遙逸世,見此景此境,益堅其志;

其二,蘇軾雖久慕此境,不意長期錯入仕途,此時重睹此景,不禁有悵然若失之感,對其久困官場,也不免有後悔之意;

其三,蘇軾雖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時把握,則迷途知返,猶嘗未晚,是又信心再起,歸宿重定。一句之中,寫盡種種人生滋味,用筆簡約而意趣豐盈,可見蘇軾心理世界之豐富複雜。然其對田園生活的謳歌和對歸耕桑麻的嚮往,是昭昭乎情見於辭的。

這首詞結構既不同於前四首,也與一般同類詞的結構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詞全是寫景敘事,並不直接抒情、議論,而是於字行之間蘊蓄着作者的喜悅之情。這首用寫景和抒情互相錯綜層遞的形式來寫。

上片首二句寫作者於道中所見之景,接着觸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願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這樣寫,不僅使全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昇華。特別“軟草平莎過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雋永之妙。

《雨》詩詞11

和朱公掞禱雨五龍廟

[宋] 李復

太師佔歲驗律管,氣來姑洗聲猶短。

野欠告病三月餘,公堂嚴齋五日滿。

相招禱雨陟南山,出城鞭馬追飛繖。

林鳩怒鳴競逐婦,穴蟻移居自銜卵。

迎路商羊舞若飛,隨車少女風不斷。

陰昇陽交兆已見,神意感通知憫旱。

焚香瀝酒灑枯地,草根清流忽盈碗。

茲事舊傳或未信,誠禱靈答知非誕。

祠亭豐碑高突兀,歲紀神{上鹿下加}魏所篡。

道武開國始南征,矯首據鞍思勝筭。

雲間仰見黑龍來,翔戲下山五爲伴。

考卜推爲受命符,將拜帝休先沐澣。

前瞻雷電塞空山,築宮岧嶢敢辭懶。

鬼神填委煥丹青,草木森嚴無冗散。

登山層級繞巖巒,趣門一徑極平坦。

簫鼓於今幾百年,暘雨無愆雩萗罕。

今朝霢霂千里蘇,太守憂民罄誠款。

四郊宿麥遠青青,土膏脈潤天已暖。

明朝牲幣躬脩報,豈憚陟降步巘窾。

魯無禾麥書春秋,須知民事不可緩。

《雨》詩詞12

一、出處

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全詩內容爲:

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譯文

【譯文】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

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

向人詢問酒家哪裏有,

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

【註釋】

紛紛:形容多。

斷魂:形容十分傷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本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三、全詩賞析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裏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着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溼漉漉的。詩人

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裏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雨》詩詞13

古詩原文

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着無人喚。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譯文翻譯

一半的煙霧一半的雨滴呈現在那溪水橋旁,捕魚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沒有人前去叫喚一聲更沒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懶散而不受約束的意味兒是何等的深長啊,春風吹拂着花草還散發着幽香。

山山水水如果有什麼等待的話,這其中的意味兒也只有陶淵明理解得最明朗。你若問我離開要到什麼地方去,你跟着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註釋解釋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薩篁》、《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等。

集句:即集句詞,即用前人詩句雜綴成詞。

梢梢:樹梢。

關情:使人關情。

疏懶:懶散、悠閒,不習慣於受拘束。

有待:有所期待。

陶潛(qián):即陶淵明,名潛,東晉詩人。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宋元豐七年(1084年)春,時值黃庭堅過金陵、揚州赴德州德平鎮任。王安石曾在宋元豐五年(1082年)營居半山園時作了一首集句詩《示元渡》。詞人曾批評王安石的這首詩是“百家衣”,以爲“正堪一笑”(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後來自己也效法王安石寫了這首集句詞。

詩文賞析

這首詞詞人移花接木,詩人諳熟前人的詩句風韻,考慮到句式長短、對偶聲韻,使這首詞詞情達意、情思連續,使之如出己口,置身於寬闊寂寥的環境,突出隱逸的主題,同時表達了詞人對於榮利的摒棄以及對先哲的崇敬之情。

上片描繪了一幅閒適悠雅的溪橋野漁圖。在一片氤氳迷濛的山嵐水霧中,是煙是雨,叫人難以分辨,真是空翠溼人衣。在溪邊橋畔,有漁翁正在醉酒酣睡,四周闃無聲息,沒有人來驚破他的好夢。“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這就是杜甫的兩句詩“無人覺來往,疏懶意何長”(《西郊》)、“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的十分熨帖的表現,而且從原作的意境看,也與上片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過這詩句的媒介,使讀者感受到杜甫的詩境,這些詩境又反過來豐富了這首詞本身的意蘊。從“春風花草香”會使人聯想到“遲日江山麗”以至整首杜甫絕句。由聯想再回到詞意,在“春風花草香”後面,不單是春風花草的幽香,而且是“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美麗的景緻讓詞人沉浸其中,如癡如醉,一幅風光明媚生機勃勃的春天畫面。

下片寫江山形勝,四時的美景吸引自古至今着無數的隱人逸士。“江山如有待”是杜甫《後遊》中的詩句,作者嚮往大自然的美好,卻推開自己不說,而從對面着筆,將自己熱烈的感情移植到無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過擬人化的描寫,表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那種人與自然交流相親、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緒,黃庭堅巧妙地移植了這一詩意,將前面“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詞意發展爲對自然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這時候,作者自然地想到了開隱逸風氣的陶靖節先生,又隨手拈來了杜甫的另一句詩“此意陶潛解”(《可惜》),使讀者想到陶潛返樸歸真退居田園的隱逸事蹟,將自己對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實到對這位拋棄榮利的田園先哲的.景仰上,從而挑出了全詞隱逸的主題。“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杜甫《可惜》),杜甫感嘆生不逢時,恨不能與陶淵明同歸田園。這首詞的最後二句“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是接住杜甫詩意,表明自己的態度,他不學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後塵。詞人決心歸隱,但到底去何方,是山野,是林莽,是田園,卻無可奉告,不過如隨之而去,一定會明白他的蹤跡。這二句詩句在這首詞裏,貫串下面的情志意趣,結束得非常工穩,飄逸而含蓄。

整首詞雖連綴前人詩句而成,但是主題集中,聯繫緊密。上下相承有序、言近而旨遠,憑着自己的詩才學力,通過精心的構思安排,卻創造出比原句更高的美學價值。這篇詞是集句詞的代表詞作。

《雨》詩詞14

古詩原文

紅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成行,整鬟飄袖野風香。

不語含嚬深浦裏,幾回愁煞棹船郎,燕歸帆盡水茫茫。

註釋解釋

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水中,味苦,可作藥用。紅蓼:開紅花的水蓼。

整鬟:梳理髮鬟。

含嚬(也作“顰”):愁眉不展。浦:水濱。

愁煞(shà):愁極了。棹(zhào)船郎:撐船人,即船伕。

帆盡:船已遠去,不見帆影。以“帆”借代船。

詩文賞析

薛昭蘊不是畫家,但他的這首《浣溪沙》卻給讀者描繪出了一幅蒼涼寂寞的秋雨渡頭待人圖。

詞的上片寫沙灘上秋雨中的渡頭,水邊長着紫紅色的蓼花鷗跡成行,描繪出渡頭的蒼涼、寂寞。在這樣的環境中,卻孤零零地站着一個盛裝的佳人。這三句給讀者在聽覺上的是風雨聲,在視覺上的是熱色的紅蓼花,成行的沙鷗足跡和盛裝的佳人,在嗅覺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但這些並沒有使畫面熱鬧起來。秋風、秋雨、紅蓼、鷗跡、孤獨佳人,使人突出地感覺到的是渡頭環境的蒼涼和寂寞。第三句“整鬟飄袖野風香”還給讀者留下了這佳人站在渡頭要幹什麼的懸念。“整鬟”,在這裏不僅有盛裝的意思,還包含着“女衛悅己者容”的意思。

過片“不語含嚬深浦裏”承上啓下。“不語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飄袖”的佳人,這是承上。爲什麼“不語含嚬”,這是啓下,也是詞人安排的又一個懸念。緊接着“幾回愁煞棹船郎”寫佳人心事重重地皺着眉,默默地立在渡頭,又不要擺渡、放舟,所以“愁煞”船伕。這裏並沒有有些注家所講的要“放船自適”、“臨流往返”的意思。“煞”是表示極甚之辭,不過“愁煞”在這裏是“爲難了”、“難壞了”的意思,愁的分量是很輕很輕的。詞的最後一句,拓開一層講:“燕歸帆盡水茫茫。”說在佳人默望中,燕子歸去了,江上的征帆過盡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至此,方點明瞭懷人的主題,暗示了佳人的癡情和痛苦,也解開了上文一個又一個的懸念,結束了全詞。最後一句,從表面上看來,燕歸、帆盡、水茫茫,都是寫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懷人之情,卻緊扣讀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語”中。這樣以一個饒有餘味的畫面結尾,既合水鄉秋景,又關人物心情,景情俱佳。

《雨》詩詞15

聞雨 韓偓

香侵蔽膝夜寒輕,

聞雨傷春夢不成。

羅帳回垂紅燭背,

玉釵敲着枕函聲。

以雨入詩,並不少見,而這首卻與衆不同,須細細體味。從蔽膝、玉釵等詞,知道所寫的是一位女子。詩的第二句不僅暗合了聞雨的題目,而且點出了傷春的旨意 。而從夢不成的遺憾, 則知她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憧憬這顯然是愛情的提暗。於是,我們可以明白:她傷春的真正底蘊原是相思 ,而聞雨則是強化這種相思的一個媒介。 詩打起始就着力於氛圍的烘托。夜寒輕,既點出時間 ,又說明天氣 。輕字把寒說得似有重量,是用通感。春天本來就是煩人的季節,春夜則又增添了獨處的靜謐和境象的朦朧。天氣乾燥人易煩悶,天氣寒冷人易瑟縮,唯有這輕寒較爲適合,因而也最宜於情思生髮 。更何況閨房內又是這般的香氣氤氳呢! (蔽膝,是古時婦女護膝的圍裙 ,作跪拜之用 。)

深受韓偓影響的後世才女李清照寫道 :乍暖還 寒時候,最難將息。(《聲聲慢》)更兼春雨淅瀝,閨人傷之如何?夢是願望的達成,這女子多麼渴望在夢中與自己的愛人相會呀!但是銷魂刻骨的相思卻又使她不能入睡,因而好夢難成,這又反轉來加重了她的相思。這樣,我們便看到了雨的特殊作用。

第三句進一步烘托環境氣氛,寫眼之所見。羅帳四面低垂,其後紅燭高照,環境華美,無奈只是女主角獨自一人,不勝寂寞孤獨之感。末句則寫她輾轉反側之狀 。釵是一種由兩股簪子合成的婦女首飾 。枕函 是中間可放置物品的匣狀枕頭 。閨人翻來覆去,輾轉難眠玉釵便在枕函上敲擊有聲。這聲音與雨聲相和鳴,形成了一種抒情色彩濃郁的節奏,女主角的無限寂苦之狀越發凸現了。

本詩在短小的篇幅中盡力加大容量,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描寫來加強整體效果。它廣泛調動人們的嗅覺(香)、觸覺(寒)、聽覺(聞雨 、敲着枕函)、視 覺( 蔽膝、羅帳、紅燭 )等,這一切又互相融合交織 ,共同構成了一個感情網絡 ,一個幽美氛圍,一個聞雨傷春的總體心境。其中着意突出了夢幻與現實的矛盾,對夢境雖然作了虛幻的處理,但它卻始終是現實的一個潛在的參照系,正是這一對照,所以才把或當視爲美好的現實境遇襯得苦不堪言。

愛情甜,相思苦,春雨中的相思之苦尤甚。雨能將人的恬靜心態擊破,而引起節奏雜沓的共鳴,使人在縹緲的、音樂般的境界中去作感情的遨遊,接受痛苦的洗禮。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