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縱筆三首古詩翻譯賞析

本文已影響 1.07W人 

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縱筆三首古詩翻譯賞析

[譯文] 獨自站在溪邊古路的三岔口上,迎着斜陽餘暉,一個個地數着過路的行人。

[出自] 北宋 蘇軾 《縱筆三首》其二

(其一)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其二)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現宰官身。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其三)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知祭竈,只雞斗酒定膰吾。

註釋:

蕭散:稀疏。

滿霜風:比喻毛髮白,也寓有風摧霜打而如此。

烏角巾:隱士或退隱官吏的帽子

宰官身:泛指官吏的身形。

祭竈:舊時風俗,臘月二十三送竈神上天,叫祭竈。

膰(音“凡”):古代祭祀用的熟肉,這裏用作動詞:給……吃。

譯文:

其一:蘇東坡這個言語不多的病老頭,白鬍子稀疏,一副風摧霜打的樣子。孩子們總以爲我面色紅潤身體健康,哪裏知道我這是因爲喝酒臉紅的關係啊。

其二:鄉親父老看我這個頭戴烏角巾的老人,適應機緣也曾做過官吏。如今卻是站在溪邊古路的交叉路口,在斜陽中數着過往的行人打發時間。

其三:北方運糧的船沒有來到,米珍貴得像珍珠一樣,每日飲酒度日,已經過了半個月蕭條的日子了。明天是祭竈的日子,鄰居定會請我去吃雞飲酒。

賞析:

公元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大詩人蘇軾由惠州貶所再貶儋州(今屬海南省),時已64歲,且病魔纏身,正處於“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藥,出無友”的困境。《縱筆》三首即作於此時。蘇軾被貶廣東惠州時,住在一座寺院裏,蘇軾曾寫過一首《縱筆》詩,說“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牀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據說這首詩被當時的權臣看到,笑着說:“蘇軾還這麼快活嗎?”便把他貶到更遠的`海南島去。兩次“縱筆”,密切相關。

第一首詩嘆老,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一波三折,樂境寫哀。仕途失意,年老有病,詩人悲哀之情不難想象。但與同題材的詩作相比,此詩不是直言悽楚,而是曲筆寫來,使之頗具戲劇性。全詩雖僅有四句二十八字,卻一波三折,三掀波瀾。詩的開篇“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主要藉助於白描手法,使一個蒼顏白髮、孤獨多病的老翁形象活現於讀者的面前,令人沮喪。繼而,詩人筆鋒一轉,不寫悲傷、流淚之類的場面,而是一反沉重抑鬱基調,使滿頭飛霜的老翁頃刻間變得硃色童顏、神采飛揚,令人的精神爲之一振。然而,正當人們爲這種突變既感歡欣又覺突兀之時,“一笑”使真相大白,詩人臉紅、精神煥發原來是喝酒的緣故,這又讓人斂顏正容,心情沉痛。寓悲憤和幽怨於詼諧、幽默之中,令人歎絕。這樣,詩人以其精於變化的筆調,使一首小詩幾起幾伏,讀者的感情也隨之而波動。

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云:“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以兒童入詩,(反)襯托詩人離別家鄉之久。蘇軾的這首《縱筆》也以兒童入詩,狀出了兒童的誤會,乍看,似乎是詩人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細節增強詩作的喜劇色彩,但稍作體會則不難看出這是以樂境寫哀。詩人以兒童的天真與現實的真相之間的強烈反差,將病老之哀加以深化,“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白居易《醉中對紅葉》),這就“倍增其哀”。

自33歲“烏臺詩案”入獄之後,才華橫溢的一代文豪蘇軾不爲權貴所容,屢貶黃州、惠州、儋州,仕途坎坷,心力交瘁。這首自我解嘲的嘆老之作,正可讓讀者看出詩人的心跡。不過,既是解嘲,心中當有不滿,而這種不滿又從一個側面表現了詩人蘇軾的欲有所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