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詩歌

關於高三詩歌鑑賞

本文已影響 1.22W人 

一.高考要求:

關於高三詩歌鑑賞

①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複習內容:

詩歌鑑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要從字詞句篇入手。所謂的字,在詩歌鑑賞中地位特別重要,因爲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所以必須弄清每一個字詞的含義;同時,因爲詩歌形式上的一些特點,有時候字詞的運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間的對應,比如對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對的關係,還有,詩歌語言因爲是高度凝練的,所以經常會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來表達相對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詩歌的句不但是相對固定的,比如律詩中的起承轉合,比如詞中的過片,上下片之間內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規範,爲我們準確地理解詩歌提供了鑰匙。任何一篇詩歌的鑑賞必須從具體的字詞句入手。

在理解詩歌字詞句的基礎上,就要進一步鑑賞詩歌中的形象,表達技巧,以及思想內容。這些內容以下會詳細講解。

第一、二課時 鑑賞詩歌語言

關於詩歌的基本知識,我指的是體裁方面的知識,因爲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講過,此地處不再涉及。

(一)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

進行詩歌鑑賞,首先要了解詩歌語言的特徵,即要懂得“詩家語”,懂得詩歌對語言的變形。這是詩詞鑑賞的基礎。同時,也是高考詩歌鑑賞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當然也是語言的藝術。詩歌藝術分析的依據首先就是語言。嚴羽說“詩有別材”,其實,詩也有“別語”。詩歌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中國詩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詩,一首詩裏面的詞語數量並不多,蘊含的意象卻非常豐富。要藉助非常儉省的語言外殼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還要符合音韻的需要,詩歌非對語言作出變形不可。實際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說話的語言來做詩,如果有的話,也是可笑的打油詩。(靜夜思是個例外吧!)

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爲: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瞭解詩歌語言組織的規律,就能迅速進入詩歌的語境。

(1)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中國古代詩人爲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要詳加分辨。例如:

何遜“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前兩句: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本篇描寫與友人惜別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與友人話別時的環境氣氛,是歷來傅誦的名句。前一句寫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靜,唯有雨點滴落在臺階上,發出單調的音響。詩中雖然沒有寫人的活動和感受,但是通過“夜雨滴階”的情景可以體察到離人心中的淒涼,冰冷的雨點彷彿滴在他們的心上。後一句寫室內:天已破曉,油燈將要燃盡,充滿離愁的屋子顯得一片昏暗。破曉之際屋子感覺上比較暗,夜間與白天則不然,觀察何其細緻!從“夜雨”到“曉燈”,暗示一個不眠之夜過去了,“空階”和“離室”,則渲染出人們心境的悽惶。

例1、王維“下馬飲君酒”(《送別》王維: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着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於爲什麼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裏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裏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例2、“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王維: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峯。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評析】這是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用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雲峯”、“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後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誥》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爲煉字典範。)

例3、常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後禪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評析】:詩旨在讚美後禪院景色之幽靜,抒發寄情山水之胸懷。詩人清晨登常熟縣的破山,入破山寺(即興福寺),在旭日初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走到幽靜的後院,面對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賞,寄託自己遁世情懷。“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靜淨。起句對偶,頷聯反而對得不工整,雖屬五律,卻有古體詩的風韻。

例4、王昌齡“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

例5、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

例6、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例7、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風已老,鶯正年輕。梅子熟了,果肉鮮圓(“風老鶯雛,雨肥梅子”。雖然是描寫江南的初夏,但實在抵不了這一“老”一“肥”的誘惑,把它放到春天來了。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我們的古人慣於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作動詞,且一作就作的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艱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後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牆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後還是在雨裏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青青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甜,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飲”、“冷”、“悅”、“空”、“淡”、“綠”、“紅”、“綠”、“老”、“肥”,均爲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爲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感染力。

(2)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

1.主語後置。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歷歷”、“萋萋”之後,看起來好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

2.賓語前置。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溼雲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象他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着幽香的濛濛霧氣彷彿沾溼了她的頭髮,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裏的“溼”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雲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麼會酷似三國時的諸葛亮呢?原來作者是把他們二人都用來比喻友人陳亮的,分別說明陳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實爲“看風流酷似淵明、臥龍諸葛”。賓語“淵明”跑到了主語的位置上。另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詩:“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後之竹,愛夕陽時之山。)

3.主、賓換位。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也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門戶生光彩),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等。

4、定語的位置

在偏正詞組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這是古今漢語的一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後。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a.定語挪前。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爲“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爲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劉叉《從軍行》詩:“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聞橫笛聲)都是同類的例子。陸游《晝臥》詩:“香生帳裏霧,書積枕邊山。”(帳裏生香霧,枕邊積書山。)

b.定語挪後。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月夜”這個偏正詞組本爲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爲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於句末,彷彿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詩:“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錦官城花重)

5.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