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教育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精彩閱讀大綱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有一個小孩,早上上學之前,到寺廟裏,見到香燈法師,說:“師傅,我撿到十塊錢,給你供香。”香燈法師說:“哦,這麼乖,拾金不昧。”香燈法師還說了很多好話,小孩心滿意足地走了。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精彩閱讀

第二天,這個小孩又來到廟裏,“師傅,我又撿到十塊錢,給你供香。”香燈法師很奇怪:“怎麼有這麼好的運氣啊,我怎麼撿不到。”但他還是表揚了小孩,小孩又心滿意足地走了。

第三天,小孩又拿着十塊錢來了,這次香燈法師就問:“你的錢到底是哪裏來的?”小孩說:“師傅,我家裏有錢,但是我不快樂,爸爸媽媽常常吵架,他們一吵架就罵我,說我沒有用,罵得好難聽。你說的話都很好聽,我想聽你說話,就來給你十塊錢。”

很多家長請教星雲大師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星雲大師講了這個故事。

說好話

蘭溪:我有一個三歲的兒子,我在他身上寄託了全部的希望,但是很不安,感覺孩子就像手裏的沙子,抓緊了會流走,鬆了怕抓不住。不知道該怎麼教育。

星雲大師:中道很重要。就像到寺廟,進門時迎接你的是彌勒佛,笑口常開,感受到的是歡喜,出門時看到的是韋馱天將,感受到力的折服,二者,都是護持。

鄉間的老太太跟別人聊天喜歡寒暄:“哎呀,你看你家小孩又聰明又聽話,我的孩子又笨又不乖。”一旁的小孩正好聽到:“哦,原來我在大人們心目中就是這樣啊,那我就做個不好的事情給你看!”孩子需要的是肯定,聽好話。所以,不必讓自己的小孩到香燈法師那裏聽好話,自己講給他。

中道教育,嚴厲適中,不說破。

有一個寺廟裏的小沙彌,覺得廟內生活無聊,夜晚翻牆出去玩,他的師父良寬禪師發現了,就站在牆邊等。小沙彌玩夠了,翻牆回來,正踩到禪師的肩膀上。這時候,如果是父母會怎麼跟孩子說?“可讓我抓到了!”但是你看禪師怎麼說。他等小沙彌從他肩膀上下來,說:“天氣涼了,趕快回去,加一件衣服。”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外出夜遊。

教育,要保存孩子的顏面,不是沒有規矩。

不怕你們笑話,我們的佛學院很多女生,也有很多十幾歲的小姑娘,她們很小就出家了,還有很多事情好奇,沒有穿過玻璃絲襪,沒有擦過口紅,沒有穿過高跟鞋。孩子嘛,不必爲難她們。我就讓外出的師傅帶給她們。到了海關檢查的時候,有人笑話:“和尚怎麼還用絲襪、口紅啊。”我們就說,帶給我們的學生啊。

做大人做父母,孩子們正當的要求要滿足。愛要適當,不一定要嚴苛。

哪裏來的壓力

蘭溪:現在的孩子壓力很大,很多孩子情緒失調,父母、師長又當如何教育學生、子女,纔不會造成孩子心理的障礙?

星雲大師:有人說情緒失調等問題,是由於壓力太大所造成,其實不能把這些完全歸罪於壓力。我幼年在叢林出家,接受嚴苛教育,也沒有躁鬱、憂鬱症啊!就是苦不堪言,還是要忍耐。說實在,這個時代就是太自由、太開放,有了胡思亂想的空間和機會,纔會造成這麼多精神疾病的問題。

打開報紙、電視,幾乎都是社會亂象的報道,沒有深度、沒有道德、沒有真善美的社會,怎麼不會引發精神疾病呢?

人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過度的情緒反應,卻是可以避免的。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更要避免消極的勸阻,改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慈愛代替呵罵、以關懷代替放縱、以溝通代替隔閡。其實,佛陀教育弟子也不用打罵、責備的方法,大都是用譬喻、鼓勵的方式,讓弟子知道善美的人生,而不傷害他的尊嚴。

不侵犯

蘭溪:現在孩子的問題越來越複雜,輕則逃學、拉幫派、沉迷網絡、離家出走,重則犯罪,有什麼辦法對治嗎?

星雲大師:今日青少年偏差行爲的造成,不是沒有原因。比如,父母一心一意地賺錢養家,卻忽略了對子女的關懷,孩子內心孤獨寂寞,便逐漸尋求外在的支援及娛樂的刺激。當然,也不只是單一原因造成這些現象,家庭暴力、交友不慎等等,也會影響青少年的.行爲。

對於青少年偏差行爲,觀念的建立,遠勝過事情發生後的輔導。比如守五戒、明是非、知人我、知罪福,都是預防之道。

五戒(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基本精神在於“不侵犯”,站在羣我的關係上,也就是我與大衆要慈悲相處,我與金錢要能知善用,我與衣食要惜福不奢,我與社會要廣結善緣,我與身心要淨化莊嚴,我與朋友要真誠對待,我與世界要注重環保,我與自然要同體共生。因此,守五戒具有止惡行善的積極意義。

有的人開口閉口只會說:“我的性格,我的性情,我就是這樣!”其實,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心中除了有自己,還要有別人的存在。一味地孤芳自賞,只會孤立了自己。

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一個人沒有因果觀念,爲非作歹還以爲沒人看到。其實,就如俗語所說:“舉頭三尺有神明。”青少年心中建立了因果觀念,自然不會胡作非爲。

愛己及人

蘭溪:中國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集幾輩人的寵愛於一身,那麼,怎麼讓他們學會關心別人呢?

星雲大師:人活在世間,不能一味只想到個人的利益,因爲人的生存,是靠着家庭、學校、社會,乃至全世界的人類、士農工商各階層賜予的資源和關注,甚至是大地的普載,上天的護覆,山川、海洋、空氣、日月的滋養才得以存在。既然人生是在這麼多善因善緣的成就之下而存在,不也應該主動回饋、主動關懷別人嗎?

我有個信徒,他家有小孩,每到吃飯的時候就吵鬧不休,說飯不好吃,很多年都這樣,他爲此很煩惱,來問我怎麼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啊,但是我做師父,總要高明一點。我告訴他,以後吃飯的時候,跟小孩說,爸爸賺不了多少錢,沒有錢給你們買好吃的,就請你們幫忙,將就一點吧。他這樣說了,那小孩一聽就說:“哎,好吃,好吃!”

愛的教育也不必說到多偉大,父母也有無奈,兒女知道爸爸媽媽很辛苦,自然比較孝順。

父母的言行也能影響孩子的行爲,好比父母樂於助人,也會薰陶小孩子更關心別人。其實,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關心別人的潛力。報紙曾經刊載,英國一位父親發病昏倒,年僅二歲的女兒從廚房裏拿出一袋糖,一匙一匙餵食,因而救活了他。除此,對於受傷的動物,小孩子也會積極展現幫助的行動。及至長大,因爲受環境、教育方式等影響,才造成少部分青少年的冷漠無情。

要讓青少年學會關心別人,首先必須讓他懂得關心自己,好比學習規劃自己的生活,愛惜身體,關心自己的前途,加強學業,注重儀容整潔,禮貌周到等等。倘若連關心自己都不會,哪裏談得上關心別人呢?(蘭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