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

從翻來這本書第一章開始,我就有感覺,這將會是一趟長途跋涉,是目光和靈魂在書中的跋涉,是思想和視野的一次開拓。

它並不是快消文學,它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帶給人厚重感,帶給人思考的空間,要讀懂,還得放慢速度,細細品味。

文化之苦,在於創造,而問尋文化創造之路,必是苦旅。問極蒼穹,文化的宿命在於此。

想象着,爲了寫這本書,餘老先生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河流山川,一遍遍叩尋着中華文明的歷前世今生。用腳步度量腳下這塊大地,撫摸着前人留下的文字,觀察着前人留下的足印,在一個個深夜久久思考,執筆把這些觀察感悟寫下來。

除此外,他還要走一條世界古文明探尋之路,把目光投向世界,以世界的眼光,以多種文明相比較的角度,來反思中華文明。

穿過戰火紛爭不斷的國家地帶,在海上承受暴風雨的打擊,在沙漠裏不畏艱苦地行走。文學的考察,不再只侷限於前人的書,而化作了一步一腳印的實地考察。

中華文化缺乏的實證精神,從這裏開始踐行。古人有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句話不是說,書就不必讀了,就去像個苦行僧一樣去人間遊歷體驗就好。書對於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而言,永遠都是滯後的,有些內容可能寫下來就已經過時了,早已經有更新的內容取代了它。但是,書的價值在於,使文明得以延續,使過去的事變成故事。

這就是沉澱,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沉澱。只有記得來時的路,他日我們才知道應該走向何方。所以,學者不僅要讀萬卷書,但是更要行萬萬里路,所謂知行合一,該是如此。

餘老先生之大學問在乎行,更在乎筆端,所以他在遇到危險時,其他的東西可以不要,但是筆和紙,一定隨身攜帶。他讓我感覺到大學者風範就在這些小細節中,而非印象中的高談闊論,指點江山。

現代文明的足跡從哪裏開始?

他從本身出發開始探尋,然後從本國國土國情開始探尋,再放眼世界,最後回到本國近代文明的創造者身上,如此高屋建瓴的氣魄,令人眼界頓開。

在他走出來的小山村裏,有一羣女教師承擔起了文明開化的責任,而她們本身是封建禮教的被迫害者,正是她們把更多的學子送出了大山,而餘老先生正是其中一個。一位老師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不要太黏着故土,只有來來去去,人活了,地方纔會活了。

所以他邁出了小山村,邁向了更廣大的世界。

我說得太多反而多餘了,去書中看看餘老先生行走中記錄的世界吧。心疼餘老先生在國內的遭遇,敬仰他高尚的人格,感謝他堅守文學的傳播,爲普世大衆留下珍貴的資料。

我相信,即使再過二十年,經典依舊經典,快消文化只會隨着時代變遷而被世人遺忘。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2

第一次讀得這本書時日已經頗久了,只記得當時讀完其中的一篇便已被餘秋雨先生嚴肅深沉卻又遼闊邃遠的筆觸深深折服了。之後這本書便在腦海裏久久揮之不去。輾轉良久,在一家書店購得此書,心裏甚爲歡喜。讀完這本書卻還是很久之後的事了,至於如此,一是正因自己生性懶散,雖喜愛讀書卻極少認真坐下來耐住性子讀書,當時學業也頗爲繁重,二是此書實在太過於厚重,整個散落於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一代一代的中國文化都被餘秋雨先生拖曳、描摹出來,若匆匆瀏覽此書也罷,要是細細品味的活,不啻於同餘秋雨先生一道在那些隱匿着中華文化的山川河流、塔窟寺廟、湖鎮樓閣走了一遭,原本頗爲閒散的心境變得肅然,也會被這些撲面而來的還帶着些山水氣息卻磅礴浩蕩的文化格律壓抑的靈魂一緊,心頭便沒由來的多了幾許沉重之感。便再也簡單不起來了。家訪小結

餘秋雨先生也在自序中說,“我本爲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遊,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要蒼老。”

中國古代的文人基於傳統文化的定位,大都有“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報效祖國的理想,世世代代也都揹負着這種宿命。於是,他們十載寒窗苦讀,只爲有朝一日能夠入朝爲官,既光耀了門第,有爲國家盡了些許力量。然而,官場的黑暗卻是他們沒有想到的,帝王的昏庸也是他們沒料到的,奸佞之臣矇蔽着皇帝的眼睛,魅惑着皇帝的心術,整日過着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們無奈了,彷徨了,想要喚醒着腐朽的朝廷,卻觸怒了權貴,被佞臣們視爲骨中之刺,於是,幾番讒言便被罷黜貶謫,流放到千里之外。滿腹才華卻遭人妒忌,也罷,這高堂容不下我,便揮揮衣袖,整整衣冠,去那些個山水之間吟詩作對罷。只是這離去的背影,多少有些踉蹌。

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處,便把滿腹衷腸向那裏的山水吐露,滿腹悲哀與無奈也向這山水吐露,醉於山水,嘆於人生,他們不想這樣,卻只能這樣。在這種與自然互相傾吐的過程中,生命和自然水融,自己的文化人格深深淺淺也就烙印在這些山山水水裏了。這幽翳的高山綠水之間,藏着多少故事,多少無奈與控訴,可惜,這山常青,水長流,這無聲的嘆息與詢問只換來幾聲山澗鳥鳴罷了。

如今,我們在人類禮貌建造的城市裏研究思考着古文化,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而一個有着極其敏銳的文化視覺和極其敏感的文化良知的人在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處,那些個亭臺樓閣湖光山色中藏匿倒映着的文化脈搏豈能不一一跳出來訴說着自己千百年來的寂寞和無奈,這樣的旅途,豈會簡單。跋山涉水勞累的身體,疾筆思索勞累了靈魂,不正是一場“苦旅”嗎。

歷史總是嚴肅的,維繫着一個民族靈魂發展以及走向的文化也是輕率不了的,當我們從歷史當中尋找文化存留下來的腳印的時候,這無疑會變成最嚴肅枯燥甚至有些沉悶卻又絲毫不敢懈怠的工作了。哪怕他們藏匿於山水之中,帶來了山的靈動與水的柔美,更多的是增添了幾分山的巍峨與水的磅礴。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文化的民族,五千年的積澱凝聚着這個民族的血脈根源。這片土地養育了這個民族,凝練了這股血脈,也鑄就了這種人格。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千年,早就和這片土地融爲了一體,她記載着我們的歷史,蘊藏着我們的文化,昭示着我們的人格,每走一步都能找到讓人思索回味的事蹟。這天,物質生活日益滿足,可我們的精神又該向哪個方向走呢?歷史流淌到這天,前路該怎樣走,或許該回頭看看來時的路,看看古人走過的那些山山水水、樓閣棧道。我們的歷史文化藏在於山水之間,腳步太過幽深,不踏破鐵鞋又怎會柳暗花明。我們現代人的人格該如何構建,或許還是該看看古人的人格構建,這是我們的血脈,而這又該去問那些個高山深谷。

歷史在嘆息,在訴說着一個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只願那些先知先覺關心着我們精神走向的站在時代之前的人們,多去聽聽這山谷的足音,或許我們就該知道明天該往哪兒走了。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3

拿到《文化苦旅》這本書,並沒有立即閱讀,而是盯着封面上四個大字“文化苦旅”思索:書中會講些什麼呢?

稍加思索後開始拜讀,全書是從家鄉的“牌坊”着筆的,這也是作者決定苦旅的起點,特別是文中何老師所說的話“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不要太黏着鄉土。只有來來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想想這樣樸素的話語是何其的經典,走出去才能引進來,變才能通,通才能遠,這不正是社會發展的前奏嗎?

有人說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而作者卻說,沒有兩者,路,就是書。是的,書就是路,路就是書,哪有人能把它們分的清,又豈能劃分的清楚。在閱覽羣書行走苦旅之後,作者最大的醒悟就在於發現一切文化的終極基準,人間是非的最後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確切的說,是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給予的生存許諾。這種醒悟和當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何其相似。

閱讀到“道士塔”和“莫高窟”篇章,給我一種有對民族屈辱歷史的感嘆,有對中國古代燦爛文化被毀的悲哀,作者進行了痛苦的反思。他眼中的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佛號、誦經聲、木魚聲、旌旗飄蕩聲,民衆笑語聲,還有石窟外的山風聲、流水聲、馬蹄聲、駝鈴聲。身不由己,踉踉蹌蹌,被人潮所挾,被聲浪所融,被一種千年不滅的信仰所化。

“世人皆嚮往巔峯,嚮往高度,並且不予餘力的爲之奮鬥,但有誰能想過,當你真正登頂後會發現巔峯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駐足久坐?世間美景皆都熨貼着大地,潛伏在深谷。”簡單的絮語,這是何其深的人生感悟駐足高處不勝寒之地纔有的至理箴言,對於我們每個人的心境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如飢似渴的拜讀完整本26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書名雖有“旅”字,雖然描述的都是作者腳步所能丈量到的所見所思所想所悟,但全本讀完我的心情卻很沉重,很有一種滄桑的氣概和蒼老的心境。這種滄桑和蒼老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歷史,從步子的艱難跋涉到心靈的強烈洗禮,從聽聞到見證到感悟:"每到一個地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着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如夢起點的出發,中國之旅的感嘆,世界之旅的尋源,人生之旅的積澱,文人的腳印和人生的苦旅兩種鏡頭和濾光交替輝映,厚重的文化氣息圍繞墨香,縈繞我的心絃。讀着讀着,光與影的歷史畫面就會映入腦海,久久的連貫回放;讀着讀着,我就覺得有種慾望衝破大腦,也想尋着作者的印記走一遍書中所描繪的地方,實地感受一下,無數高貴的生命支撐起的歷史與文化的寬度與厚度。

文化瑰寶,苦旅傳承,這也許就是作者筆下文字的初衷!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4

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訴說着一個個中國古文化,中國文明的盛興、衰落。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跟隨餘秋雨先生踏上游歷中國文化古蹟的旅途,感受歷史名跡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所沉澱出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遊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去到了某一個地方參觀旅遊,總是會不自覺地回想那裏發生過的'一切,曾經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走過,又發生過的什麼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裏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裏,那所有的一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會油然而生,歷史古蹟所蘊藏着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了一般。而我們人社工作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日常的下鄉檢查工作過程中,我們與山水、羣衆做着不同的互動,看着匆匆往來的羣衆,不知他們從何而來,又向和而去?我們的腳步只能緊跟着自身的職責,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時刻維繫着人民羣衆的安危,此時作爲一名人社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

讀《文化苦旅》並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着我們的心靈。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啓迪,一種精神的寄託。文化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裏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機關事業單位是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我們只能夜以繼日的工作在第一線,默默地服務好人民羣衆。

讀着《文化苦旅》,讓我漸漸地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想,讀一本書除了能夠獲得理性和知識的收穫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種喜悅,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種喜悅。讀《文化苦旅》並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爲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讀着讀着,便會有所收穫。猶如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自己的成長和發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更加無法整齊劃一。循着一本紙色泛黃的《文化苦旅》,拂開瀰漫千年的歷史塵埃,我追溯到遠古文明的源頭,掬一捧最清的,感受它帶給我的闃靜之中最沉重的呼吸。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5

這本書對我來說真的很難讀。《文化苦旅》到《文化苦旅》,悠悠黃沙始於外地人的腳步,從20xx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到20xx年後一個不平凡時代的烏江船,這是一段名副其實的苦旅,涵蓋太多,承受太多。它讓一顆難以承受的心,用無聲的淚水,回答了歷史上太多的委屈、痛苦和無奈。

本來散文真的能寫出歷史的分量。餘虞丘老師的文采當然好,辭藻優美,文筆工整流暢;但最吸引我的是那張穿透文字背後歷史迷霧的圖。越是平凡簡單,越是動人。王道士看了看外國學者,拿着裝滿敦煌文物的大車後座。天一閣門口齊膝深的水,閣底的棗石,牌樓下尼姑裏羞澀的年輕女教師,踩着前牌樓雕刻的布鞋,送走孩子揮動小手絹,兩個小護士舉着紫綢傘爲臘梅花瓣。畫面定格在一個人物身上,停頓了一下,跳到另一個場景,然後,一個停頓,一個停頓,一個停頓,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歷史就會有一個形象,一種精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甚至連屈辱的部分都會宣泄出來。

就我個人而言,最感人的文章一定是《道士塔》:“我爬天一閣樓梯的時候,腳步很慢。我一直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中國學者?”這個問題居然讓我半夜看書哭了。對於一個22歲就離開故土的流浪者來說,我從來沒有對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學者”這個詞離我個人的旅程太遠了。我問自己,是什麼觸動了一個連歷史都抗拒的陌生人的神經,讓他的心痛和感情如此尖銳,以至於他幾乎要從胸膛裏爆發出來,只能用微薄的淚水與千里之外的另一個靈魂產生共鳴?整本書《風雨天一閣》我仔細看了兩遍,還是沒敢寫讀書筆記。直到看完《文化苦旅》,我才最終決定寫下自己的想法和想法。這些文字下蘊含着怎樣的精神力量,讓我的筆飄忽不定,內心震撼,肅然起敬?

第一次看《山居筆記》的時候,對這本書感覺很複雜,除了感觸很深之外,也厭倦了某些章節中的某些腔調。這種厭倦感主要出現在作者不時從歷史代言人的角度表達自己感受的那一刻,甚至在一篇《文化苦旅》中達到頂峯。那些大而空洞的發言、呼籲、名詞、慷慨的陳述,對中國文化的總結性陳述的語氣,古今文人命運的對比,讓人不自覺地感到不滿和不耐煩:這是誰,敢狂妄地把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整個故事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可無聊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他的準確。比如文章《狼山腳下》,既揭示了上海人的辛酸與斤斤計較,又通過謙遜與不謙卑的比較,深入到單位與多元世界觀的差異。爲什麼不從小見大呢?我只是很反感《上海人》裏的“造”和“召喚後代”這兩個字。翻了幾頁後,蘇杭和江南散落的小城,輕輕用吳儂的軟語抹去了相反的情緒。但在詹妮弗的同時,“性格取向和地域取向”又蹦了出來,讓我不得不撇撇嘴,放下書,嘆口氣又看了一遍。

如此複雜的情緒一直伴隨着我讀完最後一頁。既然不清不楚,不講道理,那就一定要再讀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緒平復下來,所有的感情沉澱下來,然後才深深體會到,每一個字裏都充滿了深沉真摯的情感和自信,就像那句“你在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學者?”,揹負着太多的壓力和積蓄,以至於不得不爆發出深深的悲痛和憤慨,這個話題本身。

這份真誠,在《五城記》裏是苦澀的,在《廢墟》裏變成一種沉默,在《漂泊者》裏變成一聲長嘆。突然冒出來的大詞讓我皺眉,因爲我的心情太迫切,同時也爲這樣一種真摯而急迫的感覺而哀嘆。沒錯,如果他不站起來揮手大喊,不管他的語氣是否謙卑,不管語氣是否太吵,在我們這個時代,誰更有資格,更應該肩負起這樣的重任?或者說,你真的想有一些資歷和一些背景站出來喊嗎?在這個時代,文化只是精英的特權嗎?

寫作的完美雖然難,但卻是一種“技巧”,可以培養,可以學習,可以提高,可以標榜,可以虛張聲勢;文字背後的真正的社會責任感和緊迫感,文字之外的一種思想提煉,一種肯擔重擔、敢吃苦的力量,是《三十年的重量》不同於其他散文的核心,讓我爲對歷史不感興趣的讀者失去敦煌文物而深感悲痛,也讓我在夢裏努力想象夜船的聲音,河水流過的聲音,讓我幾次跪倒在天一閣朱虹門前。

文化,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怎樣的文明,都是一種凝聚的精神激勵,是一種超越一切政治因素和社會習慣,真正定義一個人的本源和基礎的力量。

話,因爲是真的,所以會吃虧。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6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優美卻又言之有物的書。這本書讓我遊歷了大江南北,帶我穿越時空,領略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本書寫的是中國名處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可按以說是一本遊記;而在其中又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一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爲一部很不錯的散文集。

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爲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這本書裏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成了一篇篇絕妙的文章。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個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自己不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我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啓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裏,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爲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才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着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苦與甜本是一家,先苦後天,才知甜滋味。正如餘秋雨把書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處處有希望的曙光。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7

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爲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爲裏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爲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羣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啓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裏,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爲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着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着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着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儘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爲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殞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餘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着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8

厭煩於平時的行政煩囂、人事喧嚷、滔滔名利、爾虞我詐,嚮往安靜平和的生活,於是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江南小鎮尋找失去的寧靜,餘秋雨亦是如此。

餘秋雨說:江南小鎮使飄蕩在都市喧囂間惆悵鄉愁收伏在無數清雅的鎮色間,在文化意義上走向充實,也許正是這種感覺讓無數作家對江南小鎮流連忘返,讓無數人在夢裏再現江南小鎮那“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傍河而築的民居……”。喜歡讓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聲音中聽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會走進一種清空的啓悟之中,流連忘返。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着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於是江南小鎮的與世無爭,悠閒自在使無數作家、藝術家神往,成爲他們心中的“桃花源”。

江南,一點兒也不像大家閨秀,它沒有大紅大紫過,但它像位小家碧玉,平實而耐久!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9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在海內外講學、考察旅行時所作的散文集。初得此書,是在上大學的時候,那是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像往常下課一樣,徑直走向食堂。和以往不同的是,這天道路兩旁擺滿了小攤,全部都是賣二手書的。原來又到了一年一度畢業季,學姐學長們將自己讀過的書擺出來以近乎白送的價格賣給學弟學妹們。路過一個學姐的攤位,看到了一本斑駁的映着餘秋雨先生頭像的書,學姐只要兩塊錢,我從學姐那兒買了過來。於是這本頁面老黃質地低廉的書陪着我度過了好些些零下三十幾度的日子,陪着我度過了一個個不回家的寒暑假,也陪着我度過了好多個勤工儉學在外打工無法入眠的夜晚。成長,是一場必經的苦旅。

八年後,我已回到自己的家鄉,有了正式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某一天陪着妻子在書店裏閒逛,一本精裝版的《文化苦旅》映入眼簾。瞬間各種記憶的畫面放電影般一幕一幕的閃現,打開書本那行行文字帶來的是一種相識已久的孤獨、又是一種相似而又迥異的悽苦。就像是喝慣了的茶,喝在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心境,卻有着不一樣的味道。原來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苦旅?

由於她的極度暢銷,盜版的數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毋庸置疑,我花了兩塊錢從學姐手裏買來的,也是盜版。原來,自己欠了先生八年的書本費。盜版盛行,也使她成了一個文化熱點,正如同老話所講“槍打出頭鳥”,一時間,她遭到報刊媒體的各種攻擊。久而久之,它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一個廢棄的箭靶子,成了一個“外出的浪子”。時隔多年,餘秋雨先生在自己編選的《文化苦旅》這個版本里(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作了新版小敘,對重新編選的原因作了說明:“畢竟過了二十多年了,原來裝在口袋裏的某些東西已經不合時宜,應該換一點更像樣的裝束。艱苦跋涉間所養成的強健身材,也應該更坦然地展現出來。”遊子歸來,雖傷痕累累但身心猶健,器宇軒昂。對作品而言,《文化苦旅》本身,也是一場苦旅。

再讀《文化苦旅》,已是而立之年。或是在週末閒暇午後,亦或是睡前的片刻間隙,每多讀一頁,心中更多一份從容與淡然。而今邁步從頭閱,不僅僅是再次體味文化旅行路途的苦,更是爲了分享文化自信的甜。文化興則國運興,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裏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的方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祝願你的旅行:千般荒涼,以此爲夢;萬里蹀躞,以此爲歸。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0

近段時間雖然比較忙,但我還是做了一件我認爲最有意思的事情。我把餘秋雨教授寫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

雖然來不及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至今都使我記憶猶心。一個家族揹負着艱守一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範欽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現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塵還是將它掩埋了。範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正式餘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麼呢?

範欽曾經頂撞過擁有巨大權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獄。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後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一個古代藏書家,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出來的超越常人的強健的職業道德品質。

說到這裏,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我們這些教師,有哪一個能像範欽那樣監守正義,監守自己的崗位。或許有但也是極少數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來諷刺現代人,但是我還是要批判我們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內,所有讀書的人們,我們早就應該反省一下了。對我們來說範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連他的二分之一都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學成之後又爲了什麼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繼續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範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後一刻都要監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現在,有誰會願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要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範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範天衝毅然的選擇了子承父業,他繼承了藏書樓。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爲有了像範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保存到現在的。

說到這裏我又要開始批判些什麼。想到讀書人,現在的讀書人(有些人)說說是書生,毫不考慮自己的言行舉止,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動作。而且讀書爲的盡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爲那黃金屋或是顏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對自己要求很低對別人則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萬事大吉,毫不顧慮別人,更不用說是監守崗位和保護民族的歷史文化了,一點都沒有範欽那樣的奉獻精神

還有那些可惡致極的貪官污吏,他們絲毫沒有一點職業道德,簡直像行屍走肉一樣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範欽好比是天使,而這些貪官,濫用職權的人就是惡魔,總有一天這些惡魔,會被天上的那些像範欽這樣的天使給帶去,進化那骯髒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爲自己,要爲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讀書人。

而且我們所學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換來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自不意的文化,不虛度光陰,真正的領悟中華民族的優異文化,並且發揚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堅決不做學成之後,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爲挫折和困難而放棄學業的人。

一個人擁有了良知和強大的毅力才能領悟到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炎黃子孫數千百年來的優良傳統。餘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導航船,她將帶領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的發展史。我也會將其細細品嚐的。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1

我想必每個人對旅程的感覺應該都是美好的,因爲我們可以去一個自己不曾生活過的地方。穿過這個陌生地方的每一條街道,領略不一樣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同樣,這些也是我對旅程的一個想法。所以當我第一眼看到餘秋雨先生的遊記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時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點疑問。

首先,散文集多是一些優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當然也有一些敘事性的,比如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裏面就重點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瑣事。但是這些散文類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當看到一本以遊記爲主題的散文時,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類型的遊記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應該是享受的、快樂的,餘秋雨先生爲何要在“旅”這個字前面放一個“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們的旅程又有別樣的不同。

最後,我們現在的旅遊理念多爲拍拍照,買買紀念品之類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華城市,名勝古蹟。這種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們忘了一個地方它那從千古傳遞過來的文化底蘊。作者書中的足跡斷不了一些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著名景點,但也不少濃墨着筆於一些不爲我們熟知的地方。一種把旅程賦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帶着這些想法和疑問,我慢慢的閱讀了這本散文集。《文化苦旅》這本散文集中在我閱讀過的文章,作者的修辭、語言都較現在流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區別。現在散文多是優美、細膩之詞,讀後讓人聯想到的是嬌柔之美。但是在這本書中的散文,各個旅程的描寫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多是樸實的文詞。讀起來讓人感覺是那種肅穆的靜謐的美感。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作者靠着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處此地當時的心境和生活。比如作者在《三峽》中寫到了漂泊江湖的李白;在《陽關雪》中寫到了送別故人的王維;在《柳侯祠》中寫到了遭到貶謫的柳宗元等等。這些類似的篇目中我不僅閱讀到了青山秀水的壯麗,更讀到了古人的心境與情懷。此時才懂得了文化的傳承對古蹟的重要性。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2

《文化苦旅》是當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級文化學者餘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他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爲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寫出了因爲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爲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

他的筆觸時而奔放,時而靈動,有時像大江奔騰,洋洋灑灑,蕩氣迴腸;有時像小溪宛然,曲徑通幽,砉然流芳。他的氣勢磅礴,凜然睥睨天地,有時好像在放肆地喊着:“我要遨遊九天而天威耐我不得,我要逍遙九地而地塹縛我不得”;而有時卻又好像在苦苦地尋覓,爲中國的文化,歷史尋覓一條出路,一條重獲新生的出路。然而,最讓我觸動的卻是他那不羈的文思,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讓人不禁歎服。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深省。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令人扼腕,往往在讀他的散文時總能體味到原來不曾想到的東西……

真正的歷史是沉默而寂靜的,它無言,用沉默傲視人間,傲視人間的斗轉星移,王朝更迭。它任憑人們在他身上居心叵測的塗抹着,不屑與何人爭辯。“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它沉默不是因爲他懦弱,它的力量足以拖垮無數的霸業,再強的盛世在他眼中也不過曇花一現。“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對他最好的形容。力拔山河的項羽能怎樣,羽扇綸巾的周瑜能怎樣,立馬橫刀的張飛又能怎樣,歷史的一個轉身就讓他們灰飛煙滅,終成一抔黃土。只有歷史以真正的王者身份永存,跨越了空間,穿越了時間,創立下獨屬於它的基業。

可不幸的是,每當翻開厚厚的歷史書,總會被蕩起的濃濃灰塵迷住了雙眼。

小時,曾相信歷史,相信史官筆下那一個個棱角分明的人物,後來才漸漸懂得,所謂歷史不過是人之歷史,變成了一些人爲了取悅另一些人的工具。那一幕幕,一場場,滌盪着對與錯、善與惡的史實也只是陰謀家的說辭。在歷史之流中,永沒有善惡,存在的只是解釋。浩瀚五千年留下的文明,在一次次刪改中扭曲了原來的模樣,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梗概。善惡、對錯有時並非由什麼定義,而區別它們的往往卻是勝敗強弱。一切正如尼采所言“歷史沒有正義,只有利益”,在無窮的利益的驅使下,歷史也淪落成爲了工具。追溯過去,不知有多少人在歷史的夾縫中苟延殘喘,他們被歷史所遺忘,被歷史所判定,更可悲的是判定他們功過是非的是那些別有用心之人。若他們地下有知,會不會發出一聲長嘆,嘆息這民族的哀魂。我無力扭轉歷史的滄桑,更無能評判一個民族的優劣。我只知道,有太多的人未能瞑目,卻又匆匆流逝于濤濤的歷史洪流之中。

然而,我相信,某些史官一杆竹管筆塗劃的文字,哪怕能鐫刻山河,能雕鏤人心,卻又怎能羈絆住歷史的腳步,它放肆奔騰,橫無際涯,一紙丹書又怎能成爲它的囚籠;我相信,總有一天它能突破黑暗重回光明,讓世人重新去評判它,還它一坦蕩蕩的模樣。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3

是的,透過《文化苦旅》,我瞭解身爲一箇中國文人的自尊、自卑、自憐,對一些不可挽回的淪喪、記憶,對歷史中的苦難,對文化在未來欣欣向榮的生命力,惟有明白過去,明白一切的弊病,纔可以用澄明的心去接受那坦然而透徹的生命!

餘秋雨說“一提起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我也時常在青春年華的歲月中,體悟到蒼老的悲涼,卻隱隱透着靜謐,當我們的心頭上的年齡互相矛盾時,不妨去走走吧!

定要走過生命的歷程,才能迴歸寧靜;定要走過文化的苦旅,才能體悟其中的恆久。在案頭,我時常伴着古人放達的腳步,走走那千年的山水,縱使不能在古蹟下憑弔,我可以試想文辭中的意境,於此,千年的靈魂才得以交融,這不是人生中另一次的旅程嗎?

即使現今的我無法揹負歷史的重擔、文化的苦旅,我卻可以用一種千年的文字,去看看漂泊者對中國文化的叩問與辯證,看看生命在劫難後的停駐與重生!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4

手杆《文化苦旅》,連同作者的筆觸,字裏行間走遍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的時候,我本應該陶醉在祖國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卻無法陶醉自己,一種苦澀的感覺莫名其妙地從心裏涌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裏的“苦”字感到不解。一開始我以爲這不外乎是旅行的辛苦,現在才知道這太天真了,不懂。其實身體苦不要緊,心苦纔是真苦。作者曾感慨地說:“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相連。”在我看來,這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後,總會有一絲回味。——.對歷史的理解,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考,都融化在這苦澀的回味中。

虞丘老師說:“如果人生是一條直線,那麼只有一些點有保留價值。”是的,人生無非是一段漫長曆史的縮影。歷史從古至今,還會繼續下去。歷史的足跡已經成爲無數人一生的執着追求。歷史的魅力在於,它的足跡總是藏在山河之間,難以尋覓。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找不到這些無價之寶的。毫無疑問,餘虞丘教授是探索寶藏的贏家,他的收穫就是這個《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引領我遨遊歷史長河。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歷史舞臺上上演過的強大而華麗的現場劇,出現過的偉大人物。他們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人格,但大多數人仍然逃脫不了悲劇的結局。我心都碎了!但是這顆破碎的心真的懂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大量具有巨大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爲歷史歡呼。然而,歷史上演了一場極其荒謬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把一箱箱珍貴文物搬到他們的博物館。也許歷史就是爲了刻意磨礪那些執着的歷史學家,讓他們只能依靠國外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片來研究中國的敦煌研究。同時我們要問歷史,這種削尖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當然,這段歷史留給我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思考。

“對歷史的激情總是會增加生活的負荷,歷史的滄桑感會引發一種生命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啓發。一個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曲折的;回頭看身後留下的腳印,在驕傲的同時難免會感到一絲惆悵。因爲無論你的成功多麼輝煌,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河之間跋涉,爲了記錄歷史的足跡和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是爲了記錄生活的真諦。

看完《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的回味;那麼漫長的人生之後,我們會留下什麼呢?

來自新華文軒書店的感受:在山水中讀歷史,在歷史中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靈魂受文化影響,受精神洗禮,這是我讀《文化苦旅》時得到的最強烈的感受。也許,我還沒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深刻含義。也許,我還沒有真正讀懂這本書的含義。然而《文化苦旅》的苦澀哀愁奏響了時代的最後的聲音,警示世人,令人惋惜!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5

我正好手頭有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裏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着,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於有一天顯現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化於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裏,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成神廟,供奉着“大公伯”,然後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着,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情結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