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文化苦旅課文讀書心得

本文已影響 3.45W人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課文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課文讀書心得

文化苦旅課文讀書心得1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歷史之盛衰。——題記

中國燦爛的禮貌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裏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向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爲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爲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並且也爲當代散文領域供給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着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此刻不一樣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能夠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着少年的活力,享受着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所以,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着不一樣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禮貌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禮貌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爲了保留住以往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夢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必須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爲,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以往,便永遠無法活着走出來。所以,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爲這是餘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爲,僅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我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文化苦旅課文讀書心得2

有時候,我真想像餘秋雨先生一樣,縱橫華夏大地,遍訪名山大川去尋訪文化,求索人生,讓思緒在一個個歷史的烙印前飛越浩浩廣宇,俯視芸芸衆生。可此刻的我只能“泛舟題海上,枯坐書齋中”,即然如此,我就只能讓我的心跟着餘秋雨先生,一齊進行一次“文化苦旅”,一齊邊走、邊看、邊思索......

漂泊遠方

人爲什麼要漂泊?

爲謀生嗎?這是肯定有的,不然歷史不會留下那一串攝人心魄的詞語: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但,漂泊僅僅爲了謀生嗎?

突然想到了李白,這位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一生都在漂泊,以至此刻的學者對於他的籍貫都還存有爭議。李白可稱得上是才氣縱橫,筆尖一點,即成浩浩太平正氣;繡口一吐,便是煌煌盛唐雄風,以他之才,仕於臺閣,作玄宗的御用文人,不只可御手調羹,美人呵筆,還能夠文章傳世,百代流芳,可他偏偏要去漂泊,偏偏要把那酒氣與墨香,流瀉在整個神州大地。

也許,李白不需要理由,他只是在用最質樸、最原始的方式把生命盪滌乾淨。李白是真正的漂泊者,對他來說,“醉過之處,皆非他鄉。”遠離故鄉又能怎樣,有酒、有詩、有月,足矣!

真正的漂泊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加一個的話,那就是生命!化生命爲一場偉大的漂泊,在這漂泊中找尋生命的意義,在這漂泊中把生命盪滌得如同水晶般明徹,讓生命綻放出驚世亥俗的瑰麗。

我真想成爲一個這樣的漂泊者,任獵獵西風撕扯着我的衣角。而我,則義無返顧地走向遠方。

千年。百年

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我們曾驕傲地振臂高呼:“人創造了歷史!”可當歷史的滾滾洪流在我們面前奔涌而過時,我們會發現,自已是這樣渺小,小得彷彿寄於天地的一隻蜉蝣,渺於蒼海的一粒粟米。

我們是偉大的嗎?如果是,那麼那些以往叱吒過,呼號過,自以爲把握住了歷史方向的人,爲什麼最終都化爲塵土,被來自歷史深處的風吹得一乾二淨?

我們是渺小的嗎?如果是,那麼這塵一般渺小的生命又何以造就千年的禮貌史,我們之於歷史,到底是什麼?

人生之長,百年而終,比之千年的歷史,確實可謂“白駒過隙”,百年的人生,再怎樣瑰麗奇特,又怎能造就這漫漫千載人類禮貌史呢?

應當說,人類是智慧的。因爲人類懂得傳承(這也是人類“偉大”的原因吧。)人類很清楚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但不能丟,還要去發揚。於是彷彿一場接力賽,一個個由血緣連接起來的民族,從各自的祖先那裏接過錘子和鑿子,畢其一生去雕鑿、修補,最終雕成了泱泱千年的人類禮貌。

我們應當敬畏歷史,因爲那是我們的祖先用生命寫下的。但敬畏的同時,不要彎曲我們繃直的雙膝,因爲歷史,我們也要寫下去。

傳承文化

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會是個什麼樣貌。

前不久,我剛剛讀完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老實說,這本書有些難懂,其格調也略顯沉重,可是,我在讀完後突然驚訝地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居然是這麼廣袤與深邃,我彷彿觸碰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虯脈縱橫的皮膚,那種蒼健的感覺,使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情感:作一回中國人,值了。可當敦煌、白蓮洞、青雲譜、柳候祠、天一閣。一個個千年的意像在我心頭閃過時,我又浮起了另一種情感,這種情感讓我渾身冰涼。

我們究竟還保有多少傳統文化?有人說,這個問題太刻薄了,可如果我們連這個問題都答不上來,那麼我們對自已的文化是否太刻薄了,中華民族曾用同化力極強的文化征服了無數快馬彎刀打天下的民族,但此刻,我們卻在用冷漠摧殘這種偉大的文化,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好比行屍走肉,內核已被掏空,只剩一副皮囊,如果中華民族到了這個地步,嗚呼!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坐公交車回家,各商店門口都豎立着高大的聖誕樹,心裏真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不知該高興,還是該悲痛......

文化苦旅課文讀書心得3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爲完整纔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期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以往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爲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往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爲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爲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課文讀書心得4

古樸的字體,灰綠色的封面,給人一種簡約卻又極富文化內涵之感,第一眼看到這本書便是這種感覺。可看完本書後給我的感覺卻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震撼。

書中的大多篇目以遊記爲主,當然也有些人物的部分。如寫著名作家巴金,藝術家謝晉,作者的母親等。

給我印象較爲深刻的是寫山西的一篇。作者給寫山西這一篇目的題目爲《抱愧山西》,由此可見作者對山西這一文化底蘊頗深之地的讚美。餘秋雨的文字總是能從細微之處可能出大學問,在寫山西的晉商文化時,追朔歷史,從商人的一舉一動看出晉商的不易,從輕快的詩歌中到處兄妹離別是的不捨,從古書記載中悟出山西人致富的艱難。可如今山西卻成爲了一個知名度不是十分高的省,這與餘秋雨的文字所描述的樣貌大相徑庭。

僅僅是這一點就將自我的民族意識喚醒,產生的沉重與悲哀之情可想而知。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時,卻無不隱含這這樣一種情感。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簡便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我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終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書中的文字看似冷酷,卻處處包含溫情。每一點都能夠引發國人的思考,對於我,一個高中生來說更是如此。

五千年來,中國所受的種種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雲煙。而我們能做的則是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於華夏大地!

同時,看完此書,也又重新定義了我對旅行的看法——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不純粹的看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走,不爲那終點,只爲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爲已耗下的生命。

將中華文化銘記心中,在旅行多去感受文化的力量,這是我讀完此書最大的收穫。

以本書作者餘秋雨的一句話結尾:千般荒涼,以此爲夢。萬里蹀躞,以此爲歸。

文化苦旅課文讀書心得5

餘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所以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着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那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當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頭。

中國燦爛的禮貌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裏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向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爲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爲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並且也爲當代散文領域供給了嶄新的範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