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2015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

本文已影響 2.62W人 

  篇1

2015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

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進入老齡化階段。就形勢來說,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老年人口還將以較快速度增長。採取積極措施,加強老齡工作,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國家和政府十分重視關心老年人。近幾年來國家頒佈實施了一系列維護老年人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強了尊老敬老思想教育。在此背景下,我們進行的關愛空巢老人活動也是響應國家號召,推行國家政策的一部分。

空巢老人是指沒有兒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他們或者無兒無女,或者子女不在身邊,不得已寂守空巢。隨着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已經成爲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我們去走訪的老人今年已經81 歲高齡了,她的丈夫幾年前因病去世,兩個孩子都不和自己住在一起。她家的生活還算殷實,可從的她和我們說話的字裏行間都可以感受到她的孤獨與寂寞。平時沒有人陪她說話,所以我們的到來讓她感到特別開心。 本來我們是想爲她做頓飯讓老人開心開心,後來我們發現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做只是陪她說說話她就已經很滿足了。老人的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她說她的物質生活條件很好,平時什麼都不缺,可是她並不感覺幸福。確實,人到老了物質條件雖說重要,但充實的精神生活同樣是幸福老年的必然要求。

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了老年人的優惠政策,包括健全了基本養老金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健康保健服務制度等。空巢老人在物質和健康方面的情況有所改善。以後國家的政策應該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度。我們應該推廣更多的政策讓空巢老人獨居而不孤獨。社區要多組織一些適合老年人的活動,讓空巢老人真正的參與到活動中,給他們機會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交到朋友,讓友情彌補缺失了的親情。

  篇2

今天,我來到社區張大爺家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幫助老人擦玻璃、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張大爺今年73歲,腿腳不靈便,生活比較困難。張大爺一見到我們志願者既高興又感動。我耐心的與他談心溝通,宣傳保健知識,並幫助老人做家務。臨別時,張大爺滿含熱淚與我握手道別,並不顧腿腳不靈便,執意將我送到門外。

張大爺是位樸實的老人,日子過得挺困難,卻有着最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們能給予他的幫助實在是太微薄了,其實,老人們的要求很低,只要有人關心他們、聽他們訴說,哪怕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句簡單的問候,帶給他們的卻是我們無法體會的需要,特別是那些行動不便的人,他們的活動範圍就只是在那個屋子裏,當聽到他們說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這麼坐着,什麼也做不了,那悲傷的語氣令人心疼,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安慰他們,只能用手心傳遞一點溫暖,此時,雖然我們之間的語言不能相互溝通,但我們的到來讓他感到無比的高興,眼角里掛着開心的淚水。

我會把關愛孤寡老人的心意持續下去,將不斷爲這些孤寡老人送關懷、送溫暖,要通過自己的行動,讓老年人體會到社會的關愛。

  篇3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我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美德源遠流長,凝聚成了許多有價值的精神文化成果和民族傳統美德,諸如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勤勞節儉,團結互助,熱愛祖國,艱苦樸素,努力創業等等,尤其是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更如一泓清泉,流淌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

翻開歷史長卷,可以清楚地看出,尊老倫理乃是我中華精神文明的源頭,它早在“孝道”之前便已形成。據考證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今之存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所養,不敬何以別科?”這是說,作子女的能活下來,是因爲有父母的養育,就是犬馬也是如此。如果只養老人,而不尊敬老人,這與犬馬有何區別。孟子則進一步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不僅要求人們尊敬自己的老人,而且要尊敬自己老人以外的其他老人。從此把尊敬老人提高到應有的高度。在這些人道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出現了木蘭代父從軍的楷模和王祥臥冰的佳話。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和耐人尋味的故事,感人肺腑、潤人胸襟,引人嚮往。特別是周代的“鄉飲酒禮”,漢代的“舉孝廉”,清代的“千叟宴”又都以行政措施促使尊老敬老的實現。可以說,中國曆代尊老風俗、禮制,足以寫出一部專史。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老年人的行爲、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出現了一些怪異現象。對於這些,我們當中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還歧視老人。其實,這樣對老年人是很不公平的。因爲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功能有一個從幼稚到成熟、老化,直至死亡的過程,人格發展也有一個從私我到自我、超我的過程。例如:3-4歲的孩子,想要的東西,不管是自己的、別人的、能要的、不能要的,他們都要。因爲這時,他們還沒有什麼道德觀念的邏輯思維,人格處於“私我”階段;以後隨着年齡的增長,才分得清自己的和別人的,懂得了只拿自己的東西,進入“自我”階段;最後才形成明確的道德觀念,知道犧牲自己的利益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進入“超我”階段,成爲一個成熟的“社會人”。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大腦老化後,人格又會向“自我”和“私我”逆向退化,人也就會出現一些幼稚的、類似孩子的行爲。因此,從生理上講“年幼無知”與“老糊塗”都是大腦功能不健全引起的。某些老人變得令人生厭並不是他們自己的過錯,而完全是“身不由己”造成的。

因此,我們應該像理解、遷就孩子們的失誤和自私行爲一樣去對待老人,使他們得到應有的尊重、關心、愛護、幫助和照顧。

老人,是我們的長者,是我們的前輩。他們爲國家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貢獻和努力;他們爲社會的全面進步奉獻了自己的精力和體力。老人們的奮鬥,爲後人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他們應該得到我們的尊敬。每個人都會有肌體衰老、生命漸逝的一個過程。老人最希望有一雙溫暖有力的手幫助扶持;老人最希望有一雙溫暖的眼睛撫慰。關懷和尊敬老人,就是關懷和尊敬生命的圓滿;關懷和尊敬老人,也是關注自己的明天。用心去體味老人們的甘苦,用情去化解老人們的煩悶,你傳遞的那份情,會永遠停留在老人們的心裏。現在,很多老人還在爲國家民族奮鬥不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這是我們民族奮鬥不息精神的體現。“人生易老天難老。”我們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們民族的生命將無限延續,我們的事業也將無限延續,每個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讓我們爲自己的下一代做個楷模。

尊敬老人是人的善良本性,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歷經數千裁,這一美德傳承下來,在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朝氣蓬勃的青年,要與飽經風霜的老人們一同攜手走向新的時代,用我們青春的火焰,照亮他們人生的旅程,用我們的愛心共同營造和諧社會,讓青春與夕陽交相輝映!讓我們用深刻的思想這一撇和堅實的行動這一捺,共同支撐起不俗不凡的“人”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