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大綱

本文已影響 3.03W人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1

爲期3天的鎮校級暑期研修剛剛結束,7月9日,我們又匆匆趕赴縣實驗中學,參加縣級研修。雖然身體比較累,但還是對縣級研修充滿期待:縣裏會怎樣組織呢?會有哪些活動?我們鎮的數學老師一致認爲,我們的數學教研員韓國棟老師歷來求真務實,工作講求實效,瞧好就行!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

果真,第一天的研修活動就讓我們眼前一亮。韓老師將小學數學組的研修活動準備得井井有條,非常精彩。

首先,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力圖通過研修,使每一個數學教師學會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設計課、講課、說課、說講課、評課,提升每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其次,他爲我們組建了一個非常棒的培訓團隊。培訓團隊成員全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全縣小學數學界腕級人物,有高春霞、成玉麗、趙立芹、郭軼順、孫秋生、張清芳。爲我們準備課例展示的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響噹噹級人物,是翟慧、張玲、郭長寶、張敏四位年輕教師。他們不但水平高、能力強,而且對此次研修非常重視,都做了充分的準備。

第三,活動的各個環節清晰、條理、科學、高效。韓老師首先給每位教師發放了一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並將標準的三項十五條分爲四部分,然後把全體參加研修的數學教師也分爲四個研討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除了全面關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外,重點關注評價標準裏面的四部分之一。研修的基本路子是,首先由課例展示的教師進行說講課,聽完課後分組到指定地點進行主題研討,每組一個培訓團成員負責組織和指導並彙總意見,最後回到原地集合,進行集體交流。

分組研討能夠使每一位教師都有發言的機會,而集體交流又實現了集體智慧的大融合。老師們都說,活動的目標明確,方法得當,節奏合理,科學高效,這樣的研修好!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2

今天上午聽了翟老師的課,感覺很受啓發,從教學目標的設定,到教學流程的解讀,無不透出翟老師對這堂課的理解和思考,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數學課。

當然,精彩並不意味着完美,美中也定會有不足。下面提幾點個人的看法:

1.教學內容設置的有些多,且有重複設置的地方,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要想完成這些教學任務有些困難。

2.這次研究《軸對稱圖形》,不是初步認識,初步認識的重點是體驗、感受,而中高年級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讓學生用比較規範的語言去總結、去歸納,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上。感覺對“什麼是軸對稱圖形?”這一概念的總結概括的力度差了點。

針對上述問題,我個人的思考是這樣的:

把第一環節導課激趣用的遊戲“米奇的耳朵”與第二個環節探究用的“各種美麗的軸對稱圖形”進行調換,賦予他們新的教學任務。把最後欣賞用的“軸對稱圖形圖片”刪除。

這樣第一個環節,就是呈現各種對稱圖形(呈現的方式最好是學生自己蒐集的圖片或自己製作的圖片),展示後,共同探討他們它們的共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去總結歸納出定義——沿一條直線對摺時,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

第二個環節,繼續用“粘米奇的耳朵”這一素材,但是作用要重新定位,一是激趣,二是探究畫軸對稱圖形令一半的方法。以“米奇的耳朵應沾到那裏?這個問題爲導火索,引導學生去探究確定耳朵位置的方法。

孩子們知道米奇的圖片是軸對稱圖形,在確定耳朵位置的時候,很多學生可能會想到用對摺的方法,還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測量的方法。想到測量的同學會發現,左右兩邊沿着對稱軸對摺的時候,任何一組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的。只要按照左耳距對稱軸的距離到右邊測出同一水平線上的相同距離,就能找到右耳朵的粘貼位置。而這種方法正是我們在畫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時最常用的。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3

今天下午聆聽了周局長關於《改善心智模式,做最有價值的教師》的報告,感觸頗深。

所謂心智模式,即人們看事情、想事情的那些方法。報告通過幾個心智模式的心理測試,就說明了這一點。同樣一幅圖,在每個人的眼裏就有了不同的答案。心智模式的不同,對每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傳播方式也就不同,對每一件事情所產生的反應也不同。你對正在發生的事件的反應模式決定了你的未來。

小實驗折射出大哲理。實驗一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學習是無止境的,只要你用心去做,就能創造出奇蹟,工作也是這樣。實驗二告訴我們學會因材施教,只有磁鐵才能吸引鐵屑,正如我們在工作中,要做一個有吸引力的老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根據孩子的不同興趣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實驗三,要做一個有價值的教師,必須要有全局的`意識。在工作中要學會從整體看問題,弄清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做事情要從大局出發,你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什麼樣的心智模式,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在教學實際中,要用良好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領導、同事和學生。

成功的方法是有保質期的,不要讓心智陷阱阻礙我們的發展。成功的經驗往往會成爲前進中的絆腳石,所以要用於前進,掃除一切心智陷阱,嘗試着每天改變一點點,我一定會成功。

怎樣做才能使自己成爲有價值的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身懷謙卑之心,尊重每一個學生,對生命充滿敬畏,對未來充滿渴望,懷有必勝的信心,客觀地看待學生和自己的功利,奇蹟就會發生。

做一個有價值的教師,還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感恩父母、感恩領導、感恩同事、感恩學生,只有懷着感恩的心態,才能欣賞每個人,才能做一個有價值的優秀教師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4

觀看了課堂觀察與如何評價講座,使我對一節好課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葉瀾老師提出的五實即“紮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對我啓發很大。在討論交流中博奧的馬老師拋出瞭如何上好一節平實的課引發了我的思考。是的,我們大部分老師上課時都不會像上公開課那樣去設計。我認爲一節平實的好課應具備以下幾點:

一是,一節平實的好課教學目標的定位必須有針對性。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目標時有大局觀,要綜合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而定。如果教學對象學生髮生了變化,教學目標也要相應調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研修中觀看的錄像《9的乘法口訣》一課,教師兩節課對教學目標修改,是我以後制定教學目標的榜樣。

二是,一節平實的好課應該是一節優缺點共存的課,它沒有優質課的完美,而只是教師通過綜合分析對教學內容的最好預設與學生碰撞產生問題的一節有價值的課。在這樣的課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爲我們以後的教學提供了新的課題。

三是,平實的好課中應有所生成。學生的錯誤往往是我們生成的導火索,在一年級教材中有分類與比較一課,教材提供了很多蔬菜水果讓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分,有的學生按顏色,有的學生按形狀還有的學生按水果、蔬菜分,有個孩子的回答很混亂,我問他原因時感覺很欣慰。他說是按自己喜歡吃的和不喜歡吃的分的類。其實當我們分析學生的錯誤時往往有學生特殊的思維。而這正是我們經驗積累的最好時機。

四是,一節平實的好課還應包括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數學不同於其它學科的特點在於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在這三天的培訓中很多老師修改了情境圖,我想很大原因在於老師們關注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吳正憲老師在評價一節課時曾說從學生角度看,上完一節課時學生的臉上應該是紅撲撲若有所思的樣子,因爲他們沉浸在數學的思維裏,那麼應該說是一節好課。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5

情境的創設是小學數學青島版教材的一大亮點,所以每一個用青島版教材的數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都會遇的創設情境的問題。以前我在教學中都是想好了教學過程,最後想想用什麼情境導入就行。以前的我感覺情境就是導課用的,所以在備課的時候不是很注意。通過今天的專家培訓,我對情境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一個好的情境不但能讓你導入新課,而且更應該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由已知引入未知,進而學習新的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怎樣去創設情境呢?反思我自己的教學我歸結了幾點:

一、低年級教學的情境創設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爲主。

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孩子的注意裏比較分散,對不感興趣的東西根本引不起他的注意,更何況學習知識了。所以對低年級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以動畫、現實的生活情境爲主,讓學生一看能夠引起他學習的興趣,然後在引導他們學習裏面的數學知識。例如郭長寶老師講的《角的認識》的導課是借用的課本上的教學情境,當然也很好,但是如果改成是一個動畫或者是孩子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給他們介紹是不是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中高年級的教學情境創設就不能只是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要有數學的知識或者是能夠給學生學習的動力或者發現的源泉。

對於中高年級來說,他們有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做基礎,能夠在一些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也具有了能夠解決一些問題的知識基礎,所以對於中高年級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就不能以單單引起興趣就好,而是要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同時有一定的思考,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然這個思考要是學生能夠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例如《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一案例,執教的老師試講和正式講課的時候創設的情境是不一樣的。一開始她用了金箍棒的情境,孩子很有興趣,因爲金箍棒可以變大也可以變小,從而對分米和毫米進行認識。後來他換了一個給照片按相框的情境,在這個情境裏學生要想辦法按相框然後在按得過程中對分米和毫米進行認識。兩個情境的創設都讓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後者裏面去包含了一些數學的思想和方法。

當然這只是我的粗淺認識,作爲一個年輕教師來說要學習要反思的還有很多。培訓雖然告一段落,但我的學習卻不能告一段落。希望自己在暑期培訓的基礎上更好的去學習、進步。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6

  1、教學目標的制定

三維目標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中教師應處理好學習創新與繼承傳統的關係,在實踐中思考,並在思考中實踐,拋開形式主義的束縛和功利主義的誘惑,使我們的課堂真正達成“三維目標”,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創設好的教學情境

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能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泉,人人輕鬆愉快,個個心馳神往,從而使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學生對老師產生良好的情感,則一定會遷移到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中,形成一股積極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師應當從思想、生活、學習上關心學生,瞭解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困難;瞭解他們的生活、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尤其是差生,他們由於成績差,長期被自卑所困擾,教師應當更多地注入愛的甘醇,使他們的心理保持平衡。

  3、利用好課上的生成資源

課堂上,當學生心靈開放,思維多向,行爲活躍時,一定會出現不可預測的因素。這偶然的因素到來,就會使教師措手不及,造成教學秩序的暫時失控,但是,我們不能迴避,若能巧妙地處理不可預測的因素,將其轉化爲教學資源,定能掀起學生認知衝突的高潮,激發學生的情緒,激活學生的思維。課堂,也會因此而更加生動活潑,充滿生活的樂趣。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7

今天上午博興一小的張玲老師爲大家展示了一節非常精彩的說講課,贏得了與會老師們陣陣地讚歎,讓我十分佩服。張玲老師的這節課所追求的是一種簡約而不簡單的教學課堂,讓我受益匪淺。

她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不只重在教師怎麼“教”,而是重在引導學生如何“學”上。整個教學過程,都貫徹了“教”爲“學”服務的理念。

張老師根據我們這的學生實際出發,在引入部分,把教材上創設的情境稍作修改,改成老師買海寶,雖然仍舊是原信息窗的數據,但她把題目改得更生活化、實用化,貼近生活,使學生易於理解,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在探究新知環節中,張老師又能放手讓學生嘗試用自己學過的本領來解決新問題,學生順理成章地完成了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過程,通過探究,學生自己能一步步得出結論。整個探究過程,完全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只不過起到了一個引導啓迪作用。算法優化部分,雖然是教師在黑板上板演過程,但主要豎式計算過程也是由學生來講,這樣既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概括能力,也規範了學生豎式計算的書寫,一舉兩得。這一環節往往會出現教師的總結過多,而剝奪了學生講的機會。可張老師沒有,非常值得我學習。

這三天的縣級研修活動,令我發現自己教學經驗之匱乏。真的感謝領導給我們教師搭建了這個平臺,讓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反思自己,塑造完善自我。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8

今天上午,作爲縣數學研修的開篇,翟慧老師爲我們展現了一堂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多樣的說講課。在全課中,教學流程一氣呵成,節節深入,不愧是新理念下的“優質課”。

課堂開頭以“米奇的耳朵”爲切入點,讓學生動手貼,這樣的設計肯定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還記得翟慧老師說“貼錯了會使得鬨堂大笑”,我想,放在任何一節課堂上都會產生如此效應。但是笑過之後,如何使學生能快速地調整思路迴歸課堂這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思考。

在調控課堂時,我們經常說“請用你的坐姿告訴老師你已經完成了,請同學們坐端正,請繼續看”等,這樣確實能拉回大部分同學的思緒,但是總有個別學生自顧自地玩耍、做小動作,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有意注意時間比較短,大大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怎樣能改變這種狀況呢,請韓老師和各位老師指教。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9

今天到縣裏去參加暑期研修,一直困擾在我心中的一個問題今天終於有了結果——說講課,在此之前我已經聽張玲老師提到到縣裏參加培訓有一項活動是說評課,什麼是說評課?沒有學生如何講課?雖然參加工作近十年了,只知道什麼是說課、如何說課,但是對於說評課我真的感覺非常陌生,但是今天的研修卻讓我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一絲清涼。

今天上午的活動在緊張有序的安排中進行,首先是教育局的韓主任進行培訓動員會,之後由樂安實驗學校的翟慧老師進行說講課,然後大家分小組針對這節課進行評課,雖然與平時的評課有些不同,但大家都暢所欲言,其中博興一小的宋春景老師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許多共鳴,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啓發和思索,我感覺我們這些年輕的教師就應該多思考、多交流,不同的思想產生碰撞、探討,纔會有提升。

感謝教育局爲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平臺,我也很有幸能參加這次研修活動,讓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

小學數學暑期教師研修的心得體會10

案例:在學習了升和毫升的認識以後,老師問同學:“你們有什麼問題或想法嗎?”

這時,有一個同學提出:“1毫升等於多少克?”這時,老師說::“毫升和克能比嗎?”同學們都笑了。有同學例舉說明毫升和克兩個單位不同,不能比。提問題的學生一臉茫然地坐下了。

大家都知道毫升是容積單位,而克是質量單位,二者不能比較。爲什麼解答後,學生0還是“一臉茫然”呢?聯繫生活經驗,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去設想: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瓶裝的水、飲料、奶製品等,在瓶子上有時是標着多少毫升,有時卻是多少克?那個學生其實是想問1毫升的水或其他液體等於多少克呢?所以纔有了“一臉的茫然”。

因此,老師可以換種方式去處理學生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想的?爲什麼會想到毫升和克之間建立聯繫呢?”“課下你可以自己想辦法研究一下1毫升水等於多少克水。1毫升牛奶等於多少克牛奶?”我想這樣的處理,既瞭解了學生提出問題的初衷,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慾,又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很有意義。因爲問題的背後其實蘊含着物理學上的密度問題。只是,學生的問題表述不夠完整而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