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必修二《元素週期律》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7.97K人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必修二《元素週期律》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修二《元素週期律》說課稿

  必修二《元素週期律》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選自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第二節。教材以1——18號元素爲例,從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幾個方面,闡述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導出元素週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原子結構的教學之後,由於元素週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的,原子結構知識是研究元素週期律的理論基礎,如此安排,既有利於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元素週期律,又有利於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將本節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元素週期表的教學之前,由於元素週期表是元素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建立在元素週期律的基礎之上。

本節教材內容屬於基礎理論的教學,在學生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鹼金屬、鹵素知識;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等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係,揭示元素週期律的實質。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既能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又能過渡引出元素週期表的教學,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啓後的作用;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以此爲理論指導,來探索研究以後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

(2)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對大量數據、事實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了解元素週期律的重要意義,認識事物變化由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對他們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2)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

(3)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2、難點: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

由於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是其他規律的基礎,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爲判斷元素金屬性強弱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是本節教材的重點。

二、學情分析。

到目前爲止,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鹼金屬、鹵素知識;初步接觸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這些爲學好本節創造了必要條件。但本節教材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爲使學生真正理解及靈活運用,須加強演練。

三、教學方法。

爲增強啓發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週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週期律。

本節教材可分五步進行: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律性

將質子數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數、元素符號和原子結構示意圖三項,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後向學生提問:從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兩個方面分析,同一橫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同一縱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已學過的鹼金屬和鹵素按上述規律應排入表格的什麼位置?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並在小結時指出:如果對質子數大於18的元素繼續研究,同樣可以發現,每隔一定數目的元素,也會出現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象Na到Cl一樣從1個遞增到7個,最後到8個電子的現象,從而揭示核外電子排布規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原子序數”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律性

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半徑依啓發學生根據電學知識,推測當電子層數相同時,原子內正負電荷越多,靜電引力越大,因而次減小。然後對照教材表5—5,對有關數據進行驗證,並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律性

組織學生根據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價。然後組織學生對照教材表5—5,驗證1~18號元素的主要化合價,並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性。

(1)借鑑已學鹼金屬、鹵素的知識,介紹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組織學生回憶分析,從哪些實驗事實可以說明鹼金屬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金屬性逐漸增強;鹵素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非金屬性逐漸減弱,從而歸納總結出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

(2)推測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性。組織學生討論並指出:當電子層數相同時,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最外層電子數從1遞增到8(或2),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原子覈對最外層電子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因而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即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3)實驗驗證對11~18號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進行實驗驗證及分析。建議增加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實驗。鎂、鋁與鹽酸的反應爲邊講邊做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得出按鈉、鎂、鋁的順序,金屬性逐漸減弱的結論與上面的推論是一致的。教學中,通過Al2O3,Al(OH)3與酸、鹼反應的實驗引入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鋁雖是金屬,但已表現出一定的非金屬性,歸納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質時,教師可和學生一起從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以及跟氫氣反應生成氣態氫化物的難易程度歸納出表5—10,從而得出從硅到氯非金屬性逐漸增強的結論。

還應當指出,對其他元素進行研究,如從鉀到溴,從銣到碘,也會出現類似的結論: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週期性的變化。

5、概括元素週期律。

組織學生將本節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元素週期律。

四、演示實驗說明和建議。

[實驗5—1]可以用鎂帶跟水反應,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鎂粉跟水反應。反應前要用砂紙擦去氧化膜,反應時要加熱試管至水沸騰。鎂跟冷水的反應相當緩慢,這是由於鎂的化學性質不如鉀、鈉活潑,並且鎂跟水反應時在鎂的表面會形成一層難溶的氫氧化鎂薄膜,阻礙內部金屬繼續跟水反應。因此必須在加熱的條件下才能看到反應迅速地進行。

鎂跟水反應生成的氫氣量較少,不易點燃。爲清楚看到氫氣泡,而不是加熱時由於水沸騰而產生的氣泡,應該在停止加熱,水不沸騰是立即觀察。

[實驗5—3]製取Al(OH)3沉澱時,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當。如果NaOH的量不足,試管中殘留有AlCl3,當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時,將會看到沉澱先增加後減少的現象;如果NaOH過量,試管中有部分Al(OH)3沉澱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時,也會看到沉澱先增加後減少的現象。上述現象都會影響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因此原則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體積應相等。

建議學生思考:如果將1mol/L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3mol/LNaOH溶液中,將會觀察到什麼現象?

五、佈置作業:

課本第101頁第一、三大題。

  必修二《元素週期律》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選自全日制高級中學化學課本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第二節。主要內容包括:原子序數和週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以及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等幾個部分。並認識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屬基礎理論知識範疇,不僅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重點。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它不僅對學過的鹼金屬‘鹵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規律性的總結,也爲即將學習的元素週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後元素的學習奠定了理論知識基礎。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同學們才真正打開了運用基礎理論知識系統性的學習元素及其性質的科學大門。

3、教材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元素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

(2)認識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3)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情感目標:熱愛、理解對規律探討的科學家

(二)能力目標:進行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觀點教育:量變引起質變。通過元素週期律的推出及運用,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歸納以及演繹推理能力;在學習中提高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

(三)德育目標:結合元素週期律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由量變到質變以及“客觀事物本來是相互聯繫的和具有內部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週期律的導出,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以及探求知識、不斷進取的優良品質。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核外電子排布與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難點: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

二、教學方法:

1、方法:誘思探究法──通過自學、討論、對比、實驗、設疑等方式誘導學生思考、觀察、分析、歸納、推理、探究。採用探索發現和遷移類比。思考討論,分析講解,探索規律,總結歸納,理解實質。結合週期律的推出,使學生初步掌握從大量的事實和數據中分析總結規律、透過現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科學抽象方法。

2、教具:投影儀、膠片。

實驗用品:試管、酒精燈、膠頭滴管、鎂帶、砂布、鋁片、蒸餾水、酚酞試液、1mol/L鹽酸、1mol/LAlCl3溶液、3mol/L硫酸、6mol/LNaOH溶液、培養皿

三學情分析:本節內容具有基礎理論知識的特點,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較多,且較爲抽象,理論性‘聯繫性較強。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學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使學生能條理清晰,有邏輯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節課所使用的資料及實驗等比較多。本節課因爲有演示實驗,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實驗,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授此課並不會顯得十分枯燥,但本節內容的目的是在實驗驗證的基礎上來幫助學生鞏固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的。若教師引導不好,往往易使實驗起到喧賓奪主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講授本節內容時,一定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其既動手練習,又動腦思考,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使其認識上升到認知的高度,並鍛鍊他們的抽象思維推理能力。因此,教師應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正確引導學生。指導他們刪繁就簡,學會舉一反三,更輕鬆有效的學習。

四教學過程

1、原子序數和週期性的概念的學習;運用生動的比喻—時鐘記時引出週期性的概念:這種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現象,就稱爲週期性。原子序數的學習則通過學習自學,歸納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的學習。通過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觀材料引導學生依次思考、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1)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2)原子半徑;(3)最高正價和負價;呈現怎樣規律性的變化?請學生總結並得出結論,教師予以糾正和補充。最後小結得出: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化合價均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

3、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以及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等幾個部分。

(1)通過複習鹼金屬元素與鹵素,引導學生回憶並得到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

(2)演示實驗A組鈉、鎂與水的反應。實驗B組鎂、鋁與鹽酸的反應鎂鋁6mol/L鹽酸學生做實驗。根據判斷依據得出結論金屬活動性順序:Na>Mg>Al再推廣展開到橫行縱列行與行之間,最終得出結論元素的金屬性也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元素非金屬性則通過對錶5—8的分析,通過學生與教師的共同探討,得出結論元素的金屬性也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

(3)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的類比引出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可由酸性氧化物和鹼性氧化物的概念類比引出。

4、思考元素週期律的實質並小結。得出結論元素性質隨原子序數的遞增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這個規律叫元素週期律。是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這就是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五、學生學習方法:

觀察法,分析法,推理歸納法。

六、反饋練習(投影)

  必修二《元素週期律》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元素週期律》屬於高一課本第五章第二節。物質結構和元素週期律是中學化學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對以往知識的規律性總結和學習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導,因此,本章是本書乃至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同時,還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在高考中重現率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中,元素週期律屬於知識教學要求的c層次,即懂得“爲什麼”。該層次要求學生能夠領會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義,能夠解釋和說明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本節教材有以下兩個特點:

(1)對與初中知識有交叉的內容,如核外電子排布、半徑大小的比較雖說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實際教學多數已達高中時的要求。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須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歸納,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採取綜合列表、討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討論並運用初中學過的知識,從中總結出規律性。

(2)元素週期律的導出以理論爲指導,以事實爲依據。元素週期律知識的得出,不僅有理論推導,還通過比較同週期元素的性質對理論推導進行了驗證。而且,理論推導也從陳述式改爲由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的方式進行。至此爲止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鹼金屬、鹵素兩個元素族的知識,初步學習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

爲了增強啓發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元素週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週期律。這樣對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

2、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能力目標:

1、通過對元素週期律的瞭解、掌握和應用,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及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對實驗的研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

2、通過對元素週期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觀點。

本節教學重點:

1、元素主要性質的週期性變化規律

2、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1、2兩點爲本節課重點)

本節教學難點:

1、元素主要性質的週期性變化規律

2、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二、教法分析

本課依教材特點,採用螺旋式發展,循序漸進,探究式、問題討論式教學。具體解決重、難點的方法如下:

1、“由舊引新,以舊帶新”的方法:學生新知識的獲得,必須由淺入深,由遠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如果學生對新知識課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就難以理解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培養目標,我將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採用探究式教學,引出新概念,從而使學生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含義和本質。

2、課堂上要有計劃地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練習:在此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規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一堂理論轉化爲生動,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討論、總結爲主的新課。既強化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元素週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離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呈現週期性變化的原因。

元素性質的內涵

原子半徑

微觀性質化合價

元素的性質電子得失能力

金屬性

宏觀性質

非金屬性

3、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爲切入點,以具體的數據爲判斷依據,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質疑,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己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4、重難點突破

元素主要性質的週期性變化規律和元素週期律的實質既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質的內涵,使學生明白,結構決定性質,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變化是導致元素性質週期性變化的原因,也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元素週期律的本質。

同時,從結構決定性質這一點上,對元素週期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觀點、從而完成本堂課的另外一個情感目標、

原子結構的決定元素性質的歸納出元素週期律

週期性變化反映週期性變化反映

內內內

容容容

原子的最外層原子半徑元素性質隨

電子數從1個主要化合價原子序數的

增加到飽和原子得失電子能力遞增而呈現

(2個或8個)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週期性變化

的穩定結構

三、學法方面

(1)在本節教學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爲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使學生基礎知識應該紮紮實實鞏固。在學習過程培養了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

(2)本節第二課時,我儘可能用實驗來引出問題,解決問題。目的在於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3)通過授課過程中一系列發散性的設問,使學生明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好理論重在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知識真正靈活地融入腦海之中。

四、教學程序

從時鐘轉一圈,地球的自轉、公轉引出週期,從而引出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週期呢?

<一>、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律性

從感性上理解元素週期律。在學習元素週期律之前,已經學習了鹵素、鹼金屬2個主族元素族。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在理解元素週期律時,以這些知識爲材料,將已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和新學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論,又能進一步認識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週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結構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週期性的變化。如何變化?請看VIIA族元素鹵素從f到At,原子結構如下:

隨着原子序數從9到85,原子核外電子層數從2層到5層,呈遞增趨勢(原子的半徑逐漸增大),最外層電子數都爲7個。

作爲金屬族的代表物鹼金屬族也有相同的規律。原子結構如下:

從3號Li到55號cs,隨着原子序數從3到55遞增,原子核外電子層數遞增,從2層到6層。原子的半徑也逐漸增加,最外層電子數都相同,是1個電子。

由此可見,用豐富的實際知識去理解一個新學的理論規律,便於掌握這一理論,從而也鞏固了已學的實際知識。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關數據,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表5—6,引導學生得出規律

表1

原子序數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達到穩定結構時的最外層電子數

1~21122

3~102188

11~183188

結論: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呈現週期性變化。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律性

啓發學生根據電學知識,推測當電子層數相同時,原子核內正電荷越多,靜電引力越大,因而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半徑減小。

再讓學生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

關數據,驗證規律是否與推測的相一致。

表2

原子序數原子半徑的變化

3~10逐漸減小

11~17逐漸減小

結論: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半徑呈現週期性變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律性

表3

原子序數化合價的變化

1~2+10

3~10+1+5

—4—10

11~18+1+7

—4—10

結論: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化合價呈現週期

性變化。

小結: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電子層排布,原子半徑和化合價均呈現週期性變化

通過對以上幾點的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實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二>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給出元素週期律的的內容,分析性質的週期性變化的本質是由於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週期性變化

補充:元素週期律的發現史,使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從而進一步完成我們的情感目標、

<三>元素的金屬性的強弱,非金屬性的強弱判斷依據

最高價氧化物的酸、鹼性強弱和氣態氫化物穩定性的判斷

<四>補充粒子半徑大小的比較規律

課堂練習:1、比較微粒間半徑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與Na+;cl與cl—

(3)o2—f—NeNa+mg2+

引導學生總結出比較微粒半徑的方法:

一看電子層數、二看核電荷數、三看電子數。

特別強調:電子層結構相同的離子,其離子半徑隨着核電荷數的增大而減小、

2最高正化合價與最低負化合價相關問題

課堂練習: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的離於方程式爲:Ro3n—+6I—+6H+=R—+3I2+3H2o

⑴Ro3n—中R元素的化合價是、⑵R元素的原於最外層的電子數是、

答案:⑴+5;⑵7、

解析:該題第二問易誤填爲5個。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最外層電子數=最高正化合價

以及|最低負化合價|+最高正化合價=8、

課堂練習:某元素的氣態氫化物化學式爲H2R,此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學式是()

AH3Ro3BH2Ro4cHRo3DH3Ro4

3有關半徑的判斷

課堂練習:已知短週期元素的離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則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A>B>D>cB、原子序數:d>c>b>a

c、離子半徑:c>D>B>AD、單質的還原性:A>B>D>c答案:c

解析:對於原子半徑與離子半徑的區別

4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鹼性與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問題。

其中,1、2、3、4點均爲學生易出錯的問題,因此,在講解這些問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若學生對知識點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臨時增加一些習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