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3.22W人 

作爲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1

  一、 教學目標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確切含義,能用它解決簡單問題。

3.能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學重點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三、教學難點

正確區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教學過程

從力的概念我們已經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體必有施力物體,那麼兩物體相互作用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是我們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須探討的問題。

(一)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車的後輪(驅動輪)上緊發條,使它做逆時針轉動,然後抓住汽車頂部,把它按在墊着試管的薄木板上。在起點處,轉動的後輪給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於是木板向右運動,這時木板對後輪有沒有作用力?再把汽車拿起,使木板制動,然後使後輪再轉動,把玩具汽車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運動的同時,玩具汽車向在運動,說明後輪對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時,木板對後輪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這兩個均爲摩擦力,且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通過學生的觀察,教師的引導得出結論:

1. 力是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我們把這一對相互作用的力稱爲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同時存在,同時消失。

【演示】把兩個相同的彈簧秤A和B連接在一起,用手拉彈簧秤A,可以看到兩個彈簧秤的指針同時移動,彈簧秤B的示數指出彈簧秤A對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彈簧秤A的示數指出彈簧秤B對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兩彈簧秤的示數是相等的,改變手的拉彈簧秤的力,彈簧秤的示數隨着改變(同時增大,同時減小,同時爲零),但兩個彈簧秤示數總相等,方向總相反。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在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相互作用的物體上。

(二)牛頓第三定律

1. 牛頓第三定律的表述: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 牛頓第三定律的數學表達式表述:F=-F′(負號表示反作用力F′與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深層理解:

⑴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作用時間相同,力的性質相同,總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等性質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還必須具有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纔可肯定其爲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總是"這兩個字是強調對於任何物體,在任何條件下,這兩個相等的關係都成立即;不管物體大小形狀如何,例如大物體與大物體之間,或大物體與小物體間,還是任何形狀的物位之間其相互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體的運動狀態如何。例如靜止的物體之間,運動的物體之間或靜止物體與靜止的物體之間,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⑶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產生和消失是同時的。因爲兩者中若有一個產生和消失,則另一個必須同時產生或消失。否則其間的相等關係就不成立了。可見認爲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產生有先後的說法是不對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區別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雖有相似之處(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但更重要的是它們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

⑴ 作用物體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兩個不同物體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個物體上。

⑵ 力的性質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質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質不同的一對力。

⑶ 力的作用時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消失,而一對平衡力中的一個消失,另一個可以存在⑷ 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兩個不同物體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平衡問題。而一對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處於平衡狀態。

可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異體(相互作用的兩物體)、共線(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質相同)、同存(同時存在同時消失)",平衡力是"同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共線、等值、反向".

【例1】一個大人跟一個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氣,結果大人把小孩拉過來了。對這個過程中作用於雙方的力的關係,不正確的說法是( )A.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B. 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C. 大人拉小孩的力與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同D. 地面對大人的最大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對小孩的最大摩擦力大【解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的,大人與小孩手拉手比力氣時,無論是相持階段還是小孩被拉過來的過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與小孩拉大人的力總是相等的。大人爲什麼能把小孩拉過來呢?關鍵在於地面對兩者的最大靜摩擦力不同。答案爲A、B.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點:

(1)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3)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2、能力點:

(1)通過實驗總結規律。

(2)在具體受力分析中應用牛頓第三定律。

  二、重點、難點和疑點

1、重點: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2、難點: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3、疑點: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它們能否平衡?

(2)馬拉車向前運動是因爲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對嗎?

  三、教具:

彈簧秤若干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步驟:

1、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舉例進行討論和分析:用手敲門、用腳踢球,你有何感受?

總結: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後一個物體也一定同時對前一個物體產生力的作用,我們把其中的一個力稱爲作用力,另一個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2、牛頓第三定律

演示、研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

互拉兩彈簧秤,請學生給秤讀數。改變拉力的大小,觀察兩秤讀數變化。

得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總是相等的。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繼續演示、分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其它特徵: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上)。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時存在、同時消失。

*作用力與反作用是性質相同的力。

3、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相同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不同點:作用物體(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不能平衡)力的性質(不能簡單認爲A對B的力與B對A的力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力的存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必須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不分先後。二力平衡中的兩個力,若其中一個消失,另一個不一定消失)。

4、總結與擴展:

(1)拔河比賽中,甲隊勝了乙隊,是因爲甲隊給乙隊的力大於乙隊給甲隊的力,對不對?(正確分析甲隊戰勝乙隊的原因)(2)用手壓彈簧,手先給彈簧一個壓力,彈簧形變後再給手一個彈力,對不對?

5、思考題

(1)人從地面上跳起是由於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大於人對地面的壓力,對不對?(正確理由是什麼?)(2)重力不計的細線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懸掛一個重物,試說明下列各組中給了的兩個力是什麼關係?能否平衡?

A、天花板拉繩子的力與繩子拉天花板的力

B、天花板拉繩子的力與物體拉繩子的力

C、繩子拉天花的力與繩子拉物體的力

(注意:此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D、繩子拉物體的力與物體拉繩子的力

E、繩子拉物體的力與物體的重力

F、地球吸引物體的力與物體吸引地球的力

(注意:此二物不接觸)

本題中,物體對豎直懸繩的拉力與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如何證明?

  六、作業:P56:5、6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三定律

1、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2、牛頓第三定律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特徵

3、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區別

《牛頓第三定律》一課的點評----

1、該內容在考綱、教學大綱中的地位都是須掌握的內容。運用牛頓第三定律來分析具體事例,屬Ⅱ層次要求,說明了此節課的重要性,這爲以後的物體受力分析、動量守恆奠定了基礎。

2、關於教學流程:教學環節各知識鏈連自然、合理、得體,講授知識由具體事例過渡到物理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重難點突出、明顯,教學環節有層次。

3、關於授課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幻燈片及動畫演示物理過程,知識過渡由淺入深,方法較爲靈活,且教學媒體的應用能突破重點、難點。

4、關於課堂觀察:在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踊躍,師生之間有較好的.配合,但學生回答問題略顯被動,一問一答式,勉強回答式突出。普通話標準,吐字清晰。

5、板書設計:較爲簡潔,擴大了課堂的容量,使寫板書的時間能更多地投入重點難的突破,戒除學生聽----記筆記----聽----學等機械性的聽課方式,使課堂活起來。

6、不足之處:有口誤,課堂訓練明顯不足,對達成目標不利。

7、總體點評:是一堂優質課,雖有缺點,但暇不掩玉,難能可貴。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3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課程整體而言,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牛頓第三定律作爲其中的一個獨立定律,應用極其廣泛。加之本定律可設計爲學生動手實驗、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價值和思想教育價值。

  教學對象

學生的學習動機

作爲高一年級實驗班的學生,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較強,有參與意識。這是在教學中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前提。

學生的接受能力

大多數人的接受能力較強。好奇心強是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已具備的知識情況

學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知識,對定律又有着豐富的生活經驗,故他們對定律的認識既熟悉而又較片面。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規律來彌補已有知識在處理相關問題時的缺陷。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功能及新課標的要求,並聯系學生的情況,我將教學目標定位爲: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3.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觀察、實驗總結規律的能力

2.在具體受力分析中應用牛頓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敢於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體驗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對稱美。

爲實現教學目標我確定的重、難疑點如下:

重點:

1.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2.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難點: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疑點: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它們能平衡嗎?

2.馬拉車向前運動是因爲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嗎?

爲此我打算採取以下解決方法

1.改演示爲學生實驗,讓他們從實驗中歸納出規律

2.例題練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釋疑

  教法學法

  一、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的本質就是活動的原則,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課採用的教法爲實驗法、探索法。我通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興趣,把教學引導到心理層面。再以問題爲中心,讓學生自主實驗探索,使學生積極參與建立物理規律的全過程,從而對所得結論深信不疑,體驗到創造的成功和快樂。

  二、學法指導

學而得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給學生恰當的學法指導可以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使教學輕鬆而高效。本節課主要教會學生“三會”:會觀察、會實驗探索、會分析總結規律。

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我對師生間的互動是這樣設計的。

  三、師生互動設計

1.教師設問提出研究問題,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

2.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總結相互作用力的特點。

3.應用討論,練習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4.鞏固練習。

  教學程序

爲突出物理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動的氛圍中學習,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程序,分爲以下五個環節:

  程序設計

逆向質疑,誘發探索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實驗探索,尋找規律

分析歸納,總結規律

鞏固反饋,知識遷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