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通用29篇)

本文已影響 1.57W人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朗讀者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朗讀者觀後感(通用29篇)

朗讀者觀後感 篇1

如今的董卿,可謂是央視一姐,而在一線主持崗位積累了豐富經驗的董卿,開始擔任節目的監製工作。近期,她負責籌備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上映後,好評如潮。

縱使節目好評不斷,可是我自作主張也來說說這檔節目的一些不足之處。《朗讀者》是一個安靜的文化節目,它慢慢的把觀衆帶到文學世界裏去了解作者的感情,每期都會有一個主題,而嘉賓也會圍繞這個主題講述自己的故事,分享文學的魅力。

第一期的節目,濮存昕分享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柳傳志朗誦了自己給兒子婚禮上的致辭,雖然感情動人,而且應該聽着更有感觸,甚至動情落淚,但是在節目進行過程當中沒有感受到這樣的魅力。

節目組邀請了衆多的名人大家參加。對於朗讀者的這個定位也很是準確,很多嘉賓分享 的故事也是感人淚下,但是節目中如果少一些形式,多一些親近就更爲好。

但是朗讀者作爲一個電視節目又會出現這樣一個誤區,既然是朗讀者,朗讀的部分應該更加多,而不是做成一個訪談的節目一樣,這樣就顯得冗長。

現在節目纔剛剛開始,希望《朗讀者》在之後的製作過程中,更加的優秀,辦得更好。

朗讀者觀後感 篇2

如今人們在綜藝電視節目上消磨的時間毫不亞於影視劇。有人說類似《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這樣弘揚文化的綜藝類節目的出現,預示着真正優質的“中國綜藝”,終於從《跑男》等真人秀節目所開闢的流俗泥沼中脫穎而出,並有望將主流的電視節目觀,引領到一個傳播文化、更具深遠意義的層面。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作爲主持人兼製作人早已圈粉無數的董卿必然是節目一大看點,關於節目走紅本身對“中國綜藝”的大局觀影響她也發表過這樣的見解:“我並不認爲《朗讀者》獲得關注標誌着文化節目就開始大火,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

任何時候,在任何國家,朗讀都是傳播文化、傳遞思想、傳承精神的最好手段。《朗讀者》的節目編排很簡單,每期會設定一個串聯全場的主題詞,比如第一期是“遇見”。以此爲題,以詩詞,散文等形式來分享嘉賓故事,感動觀衆。有些觀衆看過第一期後不由會想起《見字如面》,雖說實際《朗讀者》與其在企劃上並無關聯。但事實上,同屬三大“清流綜藝”的《中國詩詞大會》也曾採用過與之相似的形式,將參賽選手的“詩詞人生”植入節目內核,引起觀衆共鳴。

朗讀者觀後感 篇3

《朗讀者》第四期的主題詞是“禮物”。

孩子是上天送給父母的禮物。第一位朗讀者李亞鵬朗讀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並謹以此篇文章,獻給自己的父親。

創業是社會價值送給商業價值的禮物。第二位朗讀者,共享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朗讀的是蘇童的《自行車之歌》。長者是命運送給子女的禮物。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三位朗讀者,勝了自己命運的多戕倪萍戰,朗讀的自己寫的《姥姥語錄》中的篇章。

故宮是歷史送給國家的禮物。第四位朗讀者是故宮的看門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單霽翔朗讀的是《至大無外》。榮耀是堅持送給苦難的禮物。第五位朗讀者是趙蕊蕊,順利地完成了從排球運動員到作家的華麗轉身。她朗讀的文章是畢淑敏的《握緊你的右手》。

感謝是受助送給仁愛的禮物。第六位朗讀者,本應是座上賓的趙家和教授,卻在5年前去世。但他的仁愛依然留存世間。曾接受過趙家和教授資助的學生爲他獻上了汪國真的《讓我怎樣感謝你》。

無論是朗讀還是閱讀,都是爲了遇見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自己”也是自己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

朗讀者觀後感 篇4

曾幾何時,文化類綜藝總是會給人以"小衆"的印象,但近幾個月來,央視《朗讀者》卻憑藉強勢的表現顛覆了大家的想象。5月6日晚,《朗讀者》將迎來本季最後一期節目,在這場以"青春"爲主題的朗讀中,翻譯家屠岸、歌手老狼、導演馮小剛、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賓將共同現身與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出生在北京大院的導演馮小剛在節目中坦言,小時候最期待的事情,是每週五買電影票去大院禮堂觀看電影,"5分錢一張,那是我最愉快的時光。"大衆對馮小剛最爲推崇和喜愛的仍是他的馮氏喜劇,據馮導透露,他本人對於喜劇的喜愛,來自於年幼時在禮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雞叫》的喜劇動畫片。

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與女排運動員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雲麗也來到了本期《朗讀者》的舞臺上。里約奧運會後,不少媒體報道了郎平爲女排主攻手朱婷緩解壓力的細節。而郎平在舞臺上回憶了24歲時的自己。那年,她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塊金牌,同樣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對東道主承受的壓力絲毫不亞於朱婷。談及這段經歷,郎平透露靠流淚釋放壓力。

朗讀者觀後感 篇5

麥家說,剛播完這一期節目,他的手機就收到一大堆短信,“我每年至少要上兩三次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但以前好像沒有這麼大的反應。我覺得它的收視率不會差”。他認爲,《朗讀者》的特點就是反娛樂反時尚,可能很多人已經討厭這種碎片化娛樂至上的節目,所以教人智慧的反而會贏得收視率。

在麥家看來,創作者除了需要創作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還必須對受衆產生正面的影響。“我覺得《朗讀者》這個欄目你可以感覺到它向經典致敬,那種莊重性,是我們需要這些東西。”作爲曾經的電視行業從業者,麥家對電視行業的現狀明顯有些不滿,一些綜藝過分強調娛樂缺乏內涵卻美其名曰“滿足觀衆的娛樂需求”,在麥家看來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爲,“我相信觀衆的胃口都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調整的。作者、藝術家也好,包括做電視節目的相關人員也是這樣,你要拿出你的態度出來。”

在採訪中,當問到會推薦哪些朋友來參加《朗讀者》時,麥家同樣推薦了一位作家:莫言。“他知名度高,可以帶動這個節目收視率,關鍵是他的普通話也比我標準很多。”

朗讀者觀後感 篇6

在這個星期,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讀者》節目。剛聽老師說完,我很好奇,難道這個節目是一羣人在朗讀嗎?那該多無聊呀!爲什麼老師會讓我們看這種節目?

等看了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嘉賓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們的朗讀,也不是平白無趣,而是發自內心,充滿真情實意。當節目剛開始時,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簡潔明瞭地告訴了我們第一期節目的主題:遇見。在我心中,遇見這個詞是相當平常的,不就是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嗎?當我看到一個人時,我才發現遇見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他就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他曾經想當宇航員,可是沒能當選。這時他"遇見"了他的父親,是他的父親鼓勵他,使他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他選擇了新的行業,並且經過多番波折,當上了總裁。看完之後,我感慨萬千:人生是多變的,但有許多人都因失敗而沮喪。可他們都未曾想過,或許他們走另一條路,便可登上人生巔峯,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了放棄,在一條路上跌倒不起。哪怕當不上白領,董事長什麼的,只要勇於挑戰,不畏失敗,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通過這個節目,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做人道理。

朗讀者觀後感 篇7

我是一個喜歡文字的人,我喜歡把一份情懷寄託在一段段的文字裏,靜靜地思考,我也喜歡朗讀,我喜歡讀優美的文章給自己聽,手機裏面反覆播放着自己的聲音,雖然不能盡善盡美,但我很陶醉。最近更是喜歡上了董卿主持了《朗讀者》欄目,一直以來,董卿都是我的偶像,看着熒幕上的她激揚文字,我的嘴角總是會不自然的揚起一絲微笑,我感覺自己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對她的那種崇拜。

第四期《朗讀者》的主題詞是禮物,開場時她說:“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這幾句話讓我對禮物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總以爲禮物是物質上的東西,沒想到禮物還可以放大,變成精神層面的,我也沒想到,對禮物的詮釋竟可用文字描述得這麼美,一字一句,深入骨髓。

《朗讀者》是一檔充滿人文情懷的節目,每一期都讓我感受很深,每一位嘉賓的朗讀都會讓我陷入沉思,聽別人的故事,理自己的人生。

朗讀者觀後感 篇8

央視作爲國家電視臺,對於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說:“《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的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朗讀者觀後感 篇9

《朗讀者》已引來學術界的關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發文點評:“滿電視都在明星玩遊戲,央視這《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家裏人都興致勃勃地邊聽邊看邊議論。董卿團隊看來成了央視有意推出的文化品牌,節目也體現了人們對央視平臺。《朗讀者》證明着文化類節目未必‘冷’,央視文化綜藝的集結今年有新突破。”

知名演員濮存昕,一身中式大褂出場,猶如從改編自老舍名作的話劇《茶館》中走來。他朗讀的是老舍筆下《宗月大師》的節選片段。內容是關於宗月大師資助老舍上學的故事。臺詞功底深厚的濮存昕,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給觀衆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他透露,自己在生命中也曾遇到貴人相助。

原來,濮存昕小時候腿部殘疾,曾受到同學歧視,直到遇到一位叫榮國威的大夫,才治好腿疾,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所以讀到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感恩之情時,我也能感同身受。”成名後一直熱衷於公益事業的濮存昕坦言,“要記住幫助過自己的人,在我有能力的時候,也儘可能去幫助別人。”

朗讀者觀後感 篇10

今日我們全班同學和班主任在教室裏觀看了由董卿主持的朗讀者,並且還是第一期呢!它的主題是,遇見。

董卿親自去了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國家圖書館等等等等。最終尋找到了無數才華橫溢的優秀人才。其中第一期就出現了七位嘉賓。他們分別是知恩圖報的濮存昕,樂於助人的無國界婦產科醫生蔣勵,才華橫溢的商業大鱷柳傳志,相親相愛的周小林,殷潔夫婦,世界小姐張梓琳和中國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先生。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還要數樂於助人的無國界婦產科醫生蔣勵,她和她的團隊在阿富汗每一天最多接生四十多名新生嬰兒,並且無一傷亡,有的人會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只要技術高超就行了。可是當時的阿富汗是一個充滿硝煙的戰場,隨時隨地都會有生命危險。並且你根本就不會明白什麼時候會被從天而降的炮火“臨幸”,或是在睡覺時被孕婦的呻吟聲驚醒。而她和她的團隊們卻在那裏堅持了數十曰,他們真的太偉大了!

生命不會因沉默而沉淪,卻會因閱讀而閃亮。靜下心來聆聽心海的濤聲,不必在乎咬音嚼字,不必在乎抑揚頓挫,只要隨心而讀。我想這應當就是朗讀者的含義吧!

朗讀者觀後感 篇11

自從中央電視臺熱門綜藝節目《朗讀者》播出後,董卿口吐蓮花般的才華風韻讓大家敬仰。

最近一期節目,央視邀請到了拳王鄒市明一家四口,而兩個孩子絕不是安靜的乖寶寶,一頓鬧場把全場都給逗樂了。

鄒市明夫妻帶着兩個可愛的兒子一上臺,主持人董卿形容這一家是“剛柔並濟”。相比鄒明軒的活潑,弟弟鄒明皓則文靜不少。看着弟弟發呆,董卿問皓皓想什麼呢,哥哥機智回答“在想你漂亮不漂亮!”,軒軒的情商真是高呀!

錄製現場,在鄒市明和冉瑩穎讀完作品後,兩個孩子感覺到解放了,現場互相撕扯起了對方的臉蛋,場面完全失控。

見過大風大浪,主持了13屆春晚的央視主持人董卿,面對這樣混亂的場面依然淡定從容,但她半開玩笑的吐槽說“這是我們節目錄制到目前爲止,我覺得最失控的一次。”不過緊接着“失控”,董卿又補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讓我們覺得最快樂的一次”。

朗讀者觀後感 篇12

近日,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火爆熒屏,朗讀的莊嚴感賦予了這檔朗讀性節目獨有的精神面貌和氣質,使它與時下某些油腔滑調、痞裏痞氣、沒有正經、缺少底線的娛綜節目區別開來。

朗讀賦予了讀者莊重的情感體驗和怡情審美的精神愉悅,它的魅力來自於真情實感的外化和其中所蘊含的超功利的神聖之美。朗讀從來不只是嘴皮子上那點事兒,而是從心底裏流淌出來的歌聲。它是深沉隆重的內心表白和直擊心靈的情感活動,是讀者對作者的一次莊嚴致敬。

通過朗讀,讀者和作者瞬間打通了“任督二脈”,將彼此對生命的感悟和體驗融爲一體,讓智性的文字轉化成富有感染力的聲線,共同完成對文字音色內涵的塑造和養心怡情的審美創造,讓人在詩詞意境 。

朗讀者觀後感 篇13

《朗讀者》每期設置一個主題,由五六位嘉賓分別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朗讀能表達自己情感的文字,董卿負責串聯。節目近幾期主題爲“遇見”“陪伴”“眼淚”“第一次”,嘉賓則包括楊利偉、劉震雲、濮存昕、斯琴高娃、蔣雯麗、許淵衝、柳傳志等,將於18日起每週六日在央視一套、三套晚間播出。

董卿說,《朗讀者》的朗讀文字包羅萬象,有翻譯家許淵衝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爲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爲妻子獻上的自創情詩;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大衆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的個人感受。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說。

她認爲,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爲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爲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

朗讀者觀後感 篇14

朗讀者麥家,著名作家,他曾經獲得過茅盾文學獎。他是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之後唯一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中國當代作家。

他說,他曾經和父親十七年沒有說過一句話。現在,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壞基因,三年都將房門緊閉,不與父母溝通。他覺得這是他的罪過,也是對他的懲罰。他說,他是一個小心翼翼的父親。

後來,兒子要去美國留學,他在行李箱裏給兒子塞了一封信:“要保護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衝突……讀書就是回家。”他說他不想兒子。但是字裏行間,滿滿的都是愛。他的兒子在大洋彼岸看了這封信以後,僅僅給他回了一個兩行淚的表情圖,爲此,他卻感動得淚流滿面。

麥家朗讀的是自己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至信兒子》,送給天下所有像兒子一樣的年輕人。

看到這裏,我想到我的父親,他永遠那麼慈祥,那樣慈愛我們兄弟姐妹。父親在世時,沒有說過我一句重話,沒有在我面前舉過一次巴掌。

嗚嗚,父愛如山!

朗讀者觀後感 篇15

每個人在生命的途中

總會遇到很多的第一次

會讓人永生銘記

就像第一次"卿"聽《朗讀者》

第一次遇見《朗讀者》

才知文字與人生有如此多的巧合

一顆鑽石的形成要經過數不清的次數不斷地打磨,一個人的成長也要經過不斷地磨練,這過程中我們要經歷很多的第一次!當你呱呱墜地的那一瞬間,你就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奇妙之旅,你第一次大哭,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學,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開始求學之旅,第一次工作,第一次喝酒,第一次抽菸,第一次打架,第一次通宵玩耍,還有和第一次和異性牽手,接吻,那麼多的第一次,充滿誘惑和挑戰!人生中有太多的第一次,但我們不可爲這第一次大費周章,而是把它靜靜地放在腦子深處叫記憶的一本書裏,時而拿出來翻一翻,然後輕輕地笑

朗讀者觀後感 篇16

週六晚八點,我準時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爲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美好,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朗讀者觀後感 篇17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着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彷彿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衝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看完《朗讀者》以後,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後的日子裏,朗讀更多的書籍。

朗讀者觀後感 篇18

中央一套又播出一臺新的節目《朗讀者》,由董卿主持,這一次的主題是"遇見"。五位嘉賓的故事都很吸引人,合適的時間遇見合適的人,使故事延續。

遇見對的人,就是真愛。

一對夫妻"周小林,殷潔"的生活方式和心態令人神往。

丈夫因妻子的一句話,用了十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個一千兩百畝的鮮花山谷,這就是他們的伊甸園。

其中夫妻倆的一句話道出了令人羨慕的神仙眷侶的生活。

妻子殷潔說:"我們一直都在談戀愛,他就是一個很浪漫的男人,而我是一個特別幸福的小女人。"

丈夫周小林說:"她是我的妻子,也是我的情人,還是我永遠的夢中情人。"

董卿也被他們感動,送給他們一句沈從文的詩:"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珍惜眼前人吧!

遇見對的職業,就是一種永不泯滅的熱情。

一位96歲高齡的亞洲第一翻譯人許淵衝,一生執著翻譯,用延續白天的模式來工作(董卿笑侃:就是熬夜),對於走過的日子不記多少,只記得有多美好。而且患有直腸癌數年,在醫生宣佈最後的日子裏,非但沒有停止翻譯工作,還拿到了人生的最高獎項,並延續生命7年。翻譯工作從不停止,還要在百歲之前完成莎士比亞的翻譯。多麼令人欽佩!

我們這些正常的,健康的,但懶惰的,無所追求的人啊!醒醒吧!好好利用有效的時間來學習,工作和生活,讓有限的時間變得的有質有量而精彩吧!

期待下一期的《朗讀者》。

朗讀者觀後感 篇19

丁一舟賴敏,一對患難夫妻,縱然歷經重重磨難,他們不曾流淚,而爲了孩子,他們淚灑現場,留下了深情的眼淚。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這是丁一舟賴敏兩位年輕人的愛情。

妻子身患絕症,丈夫不離不棄,他們憑藉着一輛三輪車在中國版圖上開啓了心形的愛之旅。旅途雖然艱辛,但他們卻倍感幸福。

意外懷孕,讓他們進退兩難,難以抉擇,只能聽天由命。“也許在你成長道路上,希望媽媽能夠參與進去,但是媽媽有很多無奈,也希望你能夠理解”,致信孩子路遙,賴敏幾度哽咽,難掩淚水。

有個不羈之心,也如三毛始終在路上,她把《你是我不及的夢》獻給丈夫丁一舟。“畢竟,就算是一小束吧,那也是愛情”,有限的'陪伴纔是最深情的告白,一句“我愛你”才越顯得彌足珍貴。

朗讀者觀後感 篇20

這次品綜課,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節目《朗讀者》。這是董卿阿姨自己花多年時間製作的節目。

第一期的'主題詞是“遇見”。這次我遇見了朗讀的魅力。

不管是創業人、無國界醫生、世界小姐還是話劇演員、相戀二十多年的夫妻,他們都愛朗讀,都是朗讀者。他們從不同角度,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濮存昕朗讀是因爲他心懷感恩,感恩改變他命運的榮大夫。他讀文章的時候,雙手捧着書,來回有韻律地走着。當讀到高潮部分時,他一隻手揮起來,好像表達自己對榮大夫說不盡地感恩。《宗月大師》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感恩宗月大師給他學費,而我感恩的人是小嬋老師,是她教會我朗讀,並與我一起堅持已有30多天。

柳傳志朗讀是因爲他慶幸自己兒子終於成家,四十多歲終於找到配偶。

蔣勵朗讀是因爲她很同情剛出生的嬰兒,希望阿富汗不再被攻擊,希望孩子都好好地活着。

周小林朗讀是因爲他深愛他的妻子,希望給妻子最好的一切,種出最美麗的花。

這幾周我也堅持朗讀課文,不知不覺也漸漸成爲了朗讀者。我會沉浸在朗讀的喜怒哀樂中,享受朗讀帶給我的體驗。看了《朗讀者》後,我才明白這就是朗讀的魅力,遇見朗讀,遇見魅力。

朗讀者觀後感 篇21

看完每一期的《朗讀者》,心中都有一種感慨,原先綜藝也能夠這樣“非同尋常”!或許是隨着年齡增長的緣故,對於那些“整人”的綜藝,總覺得十分“假”,十分“作”。

開學第一週的週末,我無意間在網上發現了這個節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相對於那些“整人”節目,我更傾向於內心的表達,因爲它能真實地反映我們生活的世界。每次看節目,每個人物背後的故事,無不都深深地打動了我。與其說節目煽情,更不如說它真實。不是拼“明星”,笑得“前仰後合”才叫綜藝。《朗讀者》它告訴我,有時候,觸動內心的世界也是不失爲一種“精神食糧”。無聲的文字,有聲的傾訴。《朗讀者》絕對值得一看!

朗讀者觀後感 篇22

冬日小雪,閒暇時刻到書店轉了轉,偶然的看到了《朗讀者》這本書。聽的最多的是節目,卻未曾好好地看過一次。翻看了幾頁,決定將這本書帶回家。“你有多久沒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爲很多人都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不,朗讀屬於每一個人。”這段作爲朗讀者的開場白,記在了每一位人的心裏,包括我自己。這本書在衆多書中也僅是普通的一本書,也許正是它的普通,才使我心緒萬千。

平凡,一個似乎從來不被我們提起的字眼,從小到大,聽到過各種各樣的偉人、知名人以及明星,似乎在聚光燈下的生活,纔是評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似乎只有夢想着成爲這樣那樣的名人,纔是一個人有理想的表現。即使《平凡的世界》像我們展現了幾個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但是”偉大”、”成功”等等纔是我們現代人的字眼。什麼纔是成功?那些被人熟悉的名字的人就是成功麼?他們就不是普通人麼?似乎已經形成了共識。

讀完《朗讀者》我最大的感觸是什麼,也就是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態。能站在朗讀者這個講臺上的人,不是我們聽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名字就是做了普通人都不敢做出的事情,也許這些人的生活總有那麼一兩個被我們所憧憬;也許朗讀者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揭露了隱藏在這些人光鮮亮麗背後的事情。

生活是平凡的,每個人都是如此,無論是富是貧,是人前還是人後,當我們用崇拜的眼光看着那些聚光燈下的人時,自動的劃清了界限,他們不是平凡的人,是一些離我們很遙遠的人。當董卿和朗讀者們一問一答講述着各種生活中的事情時,原來他們的生活離我們如此之近,原來他們的生活也是平凡的……

朗讀者觀後感 篇23

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別人的故事裏流着自己眼淚的優秀演員,這一次在《朗讀者》現場,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淚都屬於她自己。

斯琴高娃,縱橫影壇50多年,完美的熒屏形象和淋漓盡致的演技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觀衆。她是《大宅門》的白文氏,《康熙王朝》的孝莊太后,她飾演了不下20個母親的影視形象。

無論演哪一位母親,她都會想到自己的母親。她是在體會自己母親的母愛中深入劇情,去理解詮釋天下間各不相同的母愛。

生活中,她遺傳了母親的堅強和剛毅,縱然三次從馬上摔下來,她也不曾落淚。

“現實中,我媽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大聲哭泣啊”,唸完這一刻,回想起摯愛的母親,她熱淚盈眶,觀衆包括董卿在內不禁潸然淚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她奉勸我們趁父母還在,好好珍惜孝順他們。

朗讀者觀後感 篇24

上週末首播的《朗讀者》,以“遇見”爲核心線索。在各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與董卿圍繞“遇見”對談,分享人生故事,並傾情朗讀一段打動自己的經典美文。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朗讀的是他在兒子婚禮上的致辭。當他大聲讀出這段情真意切的致辭時,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的複雜情感是來自他最真實的內心,引得觀衆掌聲不斷;世界小姐張梓琳與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親角色的轉變,世界小姐帶給她的是驚喜,而作爲一位母親則是更多感性和感動。也正如她在節目中給孩子朗讀的《願你慢慢長大》:“願你被許多人愛,如果沒有就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夠睡到自然醒。”

朗讀者觀後感 篇25

著名作家曹文軒作爲“告別”主題這一期的嘉賓,將他和父親的真實經歷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筆觸中。在他朗讀半自傳式的作品《草房子》時,雖然文中沒有明顯地提及告別,但從這個他根據自身經歷改編的故事裏,觀衆分明感受到了告別在他的生命裏留下的痕跡。

十四歲那年,曹文軒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離開世界時,他在腦海裏描繪了無數次和家人告別的場景,那時會有多麼難過。在生病的那段時間,父親揹着曹文軒四處求醫,終於在一個權威的醫生的診斷下,確診所謂的“絕症”只是淋巴結核,一切都會好起來,父親當場又是淚流滿面。這是他人生中一次“虛擬的告別”,讓曹文軒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愛。

然而他與父親“真實的告別”,並沒有提前想象,就那樣來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電話,從電話裏得知父親突發心臟病,想與他說說話。父親用微弱的聲音叮囑他:“我會好起來的,你不急着往家趕,你寫你的東西。”又過了半個小時,曹文軒拉開門正要回家,接到了電話。那邊一片哭聲:“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說,文軒是個大孝子”這是父親留給他的最後一句話。這一次“真實的告別”讓他痛徹心扉。

父親的離去並不是分別,而是訣別。那些真正讓人難過的,不是告別,而是來不及的告別。曹文軒說:“文學千百年來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離死別。”節目播出後,有網友留言道,“這一期的主題擊中我的淚點,趁親人還在,好好盡孝,珍惜眼前人”、“曹文軒老師代表了我的青春年華。《朗讀者》是一個能讓人找回感人記憶的節目。”

朗讀者觀後感 篇26

上週末開播的《朗讀者》,以“遇見”爲核心線索。各領域具有影響力的人來到現場,與董卿圍繞“遇見”對談,分享人生故事,並傾情朗讀一段打動自己的經典美文。在這樣的設定下,文字不再只是別人筆下的世界,更融入了朗讀者的精神世界。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朗讀的是他在兒子婚禮上的致辭。他深情轉送了一句他父親的話給兒子,“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傳志說,“在我的一生中,經歷坎坷,天上地下,水中火中,但這句話,讓我直面環境,坦蕩相對。”經歷半生商場拼殺的柳傳志告訴兒子,“正直兩個字,包含了忠誠坦蕩、光明磊落等多種真善美的內涵,我還想加的半句話是,懂得融通,也就是有理想而不理想化。”當他大聲讀出這段情真意切的致辭時,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的複雜情感來自他最真實的內心,引得觀衆掌聲不斷。

朗讀者觀後感 篇27

朗讀屬於每一個人,文字之美難以抗拒。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涵的節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

《朗讀者》已播出兩期,在這些朗讀者中,有大師、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話大王,我們能從他們的朗讀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實,也能體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動於著名翻譯大家許淵衝先生的“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園夫婦“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這樣簡單又充滿情深的話而落淚。

而筆者,則在柳傳志先生給兒子的新婚致辭中,聽到了滿滿的愛與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麼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聲。

世界小姐張梓琳有感於與女兒的“遇見”,朗讀了學者劉瑜寫給女兒的信《願你慢慢長大》。“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簡單又平常的小願望中,我們聽到了一個母親對女兒成長之路殷殷的祝福與期盼。

如果說“遇見”是一種美妙的緣分,那麼“陪伴”一定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是無悔的付出:陶豔波媽媽16年如一日陪伴兒子楊乃斌,和兒子做同桌,充當兒子的耳朵,風雨兼程,讓兒子無聲的世界勝有聲。

陪伴是無聲的挽留:童話大王鄭淵潔對爸爸說:“只要您和我媽媽活着,我就一直把他(童話大王)寫下去。”父親又對他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讀者》這兩期的主題,我們和孩子也是緣始於“遇見”,情長於“陪伴”,希望在與孩子的相互陪伴過程中,我們都能收穫滿滿的愛與幸福。

如果說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詮釋“陪伴”的含義,那鄭淵潔的《父與子》當之無愧虧。

朗讀者觀後感 篇28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從文字中獲得過快樂。與其說朗讀者在傳播文字,不如說也在傳遞文字背後的人生”。董卿的話道出了本次尋找的意義,聲音傳播情感,情感滋養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讀書”,董卿尋找的是朗讀者,更是關於文字、關於閱讀最原始的熱愛,最原始的快樂。

央視作爲國家電視臺,對於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

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說:“《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朗讀者觀後感 篇29

對於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着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衆情不自禁地投入、並靜靜欣賞着傾聽着。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並滋潤着每個人的心絃。

這是繼詩詞大會後,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週日晚央視三套、於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爲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衝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爲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採訪,有嘉賓帶着不同口音的朗讀,紮紮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0年主持人,而今彷彿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於一檔有着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於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裏默默地由衷讚歎!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着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加之觀衆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裏閃着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