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感動中國》觀後感(通用22篇)

本文已影響 3.34W人 

導讀:感動中國評選的意義在於,它每一年都在不斷的提醒我們,即使在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勞俱增、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美德似乎逐漸消失的當下,我們身邊還是好人更多,勤勞、勇敢、善良、堅強的中國人還是會在角落中不經意的觸動我們。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的觀後感,歡迎參考閱讀!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感動中國》觀後感(通用22篇)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

平凡的生活中,總有一種愛讓人感動,歲月的滄桑中總有一種感動讓人爲之震撼,就像風的力量,那種感動足以讓整個民族爲之動容,無須張揚鋪排,卻能讓人銘記於心;無須渲染誇張,卻能使人感動不已。扛起一份責任,獻出一份愛心去詮釋和諧、詮釋人類的理性、詮釋2008的感動。

作爲一名普通人,我看完節目後深受感動,那十三個農民兄弟用純樸、善良和倔強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兄弟”的含義。千鈞一髮,四面危機之時,彰顯出經大忠心繫百姓、忠於職守,臨危不懼的共產黨人的本色,年輕的戰士武文斌用生命履行了他對老百姓和共和國的承諾,而金晶用她那殘弱的身軀捍衛了奧運精神,觸動了所有人的心絃,用美麗的微笑,傳遞力量。她讓全世界讀懂了奧運的神聖和中國人的驕傲。韓惠民用百姓最樸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爲深奧的問題:34年的光陰,青絲轉成白髮,真正詮釋了普通人的大愛“神七”航天員的太空漫步用中國人堅韌、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中華民族的篇章中總有一頁記的是他們的歷史,大家會用代代相傳的精神把他們銘記,頒獎早已不再重要,感動卻常留心中。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的社會會被感動洗滌得清澈,被感動淨化着心靈

儘管獲選的十個感動中國人物和羣體有着不同的社會和職業背景,也用着不同的方式感動着別人,但從他們身上,我們還是能夠看到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們所表現出來令人感動、爲人景仰的高尚精神,奠基和建構着和諧社會及其所特有的和諧文化。而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感動中國》“和諧爲美”的基本的創作審美觀,節目從社會實踐和普通羣衆的生動創造中吸取了豐富營養,把和諧理念和精神融入到創作當中,熱情地謳歌真善美,充分展示出了人性的善良和社會的美好,體現出了昂揚向上的正氣,引導了人們的價值取向。他們的這些行爲符合了中國人共同的價值標準,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符合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並和社會所倡導的道德價值取向完全一致,它觸動了所有人的心靈。

細細品味感動人物的事蹟,我以爲還有一個特質是相通的,那就是“責任”二字。他們也都是普通人,和我們大多人一樣。也許有人認爲這是很普通的工作,是他們份內的事情,甚至自己也能做到。可由於我們中不少人往往有始無終,中途因自身或外在的一些原因而不得不中斷,堅持不下,因此,很多人往往難以達到類似獲獎感動人物的事蹟或境界。

而今,有一種現象令人擔憂。如社會生活中,當人們遇到一些問題困難時,總有不少人一味地抱怨、埋怨問題及體制,甚至有人不是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反而玩世不恭,得過且過。這是極不可取的。也許我們會遇到一些困難,大至大範圍的天災,小至局部的個人苦難;也許國家還存在不少潛在問題,如體制不完善,局部落後、甚至不公等;也許社會還欠缺美好完善。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爲國爲民的奉獻精神,一份爲國爲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情愫,如果每個人都認真本着負責任的態度,我們的一些問題何愁難以解決;我們的社會何愁不進步,充滿美好與人性。這也是每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成熟公民應切實履行的責任。認真負責地做好本職工作,人人可以感動自己、感動別人。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2

很早以前,我的學校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開學第一天,全體師生都要一起觀看《感動中國》,今年也不例外。過去的2008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我們抗擊暴風雪、抗震救災、舉辦奧運會、神七航天員太空漫步……在這些事件中,我們經歷了太多悲滄和喜悅,但是我們用堅忍、勇敢、智慧向中國和世界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獲得2008年《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是:奔忙在冰雪地震災害前線的志願者唐山十三農民;累死在救災前線的青年戰士武文斌;帶領羣衆抗震救災的北川縣長經大忠;冒着生命危險在救災前線搶險的消防隊員李隆;維護奧運聖火尊嚴的殘疾人火炬手金晶;把聖火送上地球最高點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紮根懸崖小學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照顧癱瘓女友34年的蘇州市民韓惠民以及張藝謀奧運導演團隊。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懸崖小學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他們教學的地方在甘洛縣烏史大橋鄉二坪村,是涼山北部峽谷絕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絕壁都要攀爬5架木製的雲梯,進出極爲艱難,村民一年難得下絕壁一次。在如此艱險的環境下,他們卻義無反顧地在那裏教書十九年。如果沒有他們,二坪就不可能成爲如今的"文化村";如果沒有他們,149名學生就不可能看見世界的美;如果沒有他們,中國就失去了一片希望;如果沒有他們……

這是感動中國爲他們所寫的頒獎詞:“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懸崖邊拉起孩子們求學的小手,19年的清貧、堅守和操勞,沉澱爲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芽。”李桂林老師、陸建芬老師,你們用你們那赤誠的心,喚醒了多少迷茫,哺育了多少自信,點燃了多少青春,催發了多少征帆。我崇拜偉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想把我的敬意和讚美獻給兩位普通的人,那就是老師你們啊!祝願你們“桃李滿天下”。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3

許多成功人士走過的道路,都十分坎坷。但他們卻帶着自己偉大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雖然他們仍舊面臨着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但卻還是再一次帶着驚人的毅力,勇敢地走了下去!

劉翔,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他逾越了中國以前無人可越過的障礙,造就了他一生的輝煌。可就在這巨大的成功背後,又何嘗不是無數的艱辛與汗水!在訓練中,劉翔付出了比別人多許多倍的努力,任何疼痛他都強忍,也從來沒有放棄過。真所謂“努力鑄就真強者!”正如愛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被譽爲“美與人性的使者”的邰麗華,一場大病使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喪失了聽力,也失去了語言能力。但她沒有放棄對舞蹈的喜愛,雖然聽不見,邰麗華卻根據震動的節拍,努力記住舞蹈的節奏和內容,經常練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稍有鬆懈,她就在心裏告訴自己“不能停下!”。終於在2005年,由她領舞的《千手觀音》登上了春節聯歡晚會,在全球華人中引起轟動。正是不懈的努力鑄就她成爲了生活中的真強者!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其實很多偉大的成就都是從點滴做起的,不斷的堅持,一且就皆有可能。”曾記得,在我剛轉入學軍小學的時候,因爲沒怎麼好好鍛鍊身體,連體育都不達標。那時,我仰臥起坐一分鐘只能做二十幾個,一分鐘跳繩連80個都跳不到!當我發現這個問題後,就天天努力鍛鍊身體,加強體育鍛煉。在那一個假期裏,我天天都進行跳繩訓練。一開始,跳繩我主要練習連續跳繩,儘量不間斷,因爲一旦斷開,就要耗費許多時間。經過一個月的刻苦訓練,我可以做到很少斷掉了,甚至可以跳五百個都不中斷了,這對我來說真是個“大跨越”。

跳繩的穩定性有了,就只剩下“速度”問題了。我以前“一蹦、一跳”的肯定不行。這使我焦急萬分,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因爲縱使穩定性高了,速度上不去,那也是白搭。這時,我想起外婆曾對我說過她小時候跳繩跳得很好,我就急忙向她請教。經過外婆的一番指點,我發現只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把“兩蹦”之間的“一跳”去掉,速度就會提高很多。有了這個法寶,我又滿懷信心的開始練習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到了假期結束,我一分鐘能跳一百四十個了。在四年級上學期的一次跳繩測試中,我跳到了一分鐘一百六十四個的好成績,這個進步使我欣喜若狂。但是我並沒有因此而放鬆,依然天天堅持練習跳繩,終於在四年級下學期突破了一百八十個大關。直到現在,我的最高紀錄是一百九十七個,這個進步,一直使我和高興,因爲這都是我堅持不懈鍛鍊得來的!我想,只要我一直努力,就會更強!

我相信,努力,是黑夜裏的一盞明燈,他指引着我前進的方向;汗水,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階梯,他引導這我努力攀登;毅力,是人生道路中前進的動力,有了他,我們才能真正成爲生活的強者。願我們不要害怕失敗,帶着毅力勇敢地走下去,因爲努力鑄就生活真強者!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4

今年一月份我就開始關注感動中國評選了,而今年的頒獎典禮來的似乎也比往年早一點。和往常一樣,既有科學醫術界的泰斗,也有不辭辛勞的支教老師,還有來自民間的慈善家。

第一位是兩彈元勳朱光亞,嗯,符合感動中國“第一位出場爲科學泰斗”的定律,也許是距離我年代比較久遠吧,沒怎麼聽過朱老的名字。但我知道研究兩彈的都不容易,嗯。朱老兒子在作文裏寫感謝科學家們卻不知道自己父親就是科學家之一這個橋段感覺很有意思呢,爲了研究兩彈連兒子也不能告訴阿……向科學先輩們致敬,同時黯然神傷我小時候還想當科學家來着,現在看來沒可能了。

第二位也是慣例,支教老師胡忠、謝曉君夫婦,這個沒太感動,要是在之前我肯定又感動得鼻涕加眼淚,問題是感動中國年年找支教老師……徐本禹啊,陸桂林夫婦啊,看多了也就沒太大感覺了。不過胡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覺:要是強盜衝進來,第一個爲你們擋刀子的肯定是我!表示老師您激動了,這時候應該想辦法報警。好吧其實真的是一對好老師,謝曉君老師背疼的都哭出來還是要給孩子們代課,真的太不容易了。都怪感動中國,害得我一點也不感動了。

第三位,無臂鋼琴師劉偉,這個之前看太多了。看星光大道的時候被他感動壞了,感動中國怎麼今年才選他。老天爺也太不公平了,這個小夥子真的很堅強。沒有手拿獎盃挺尷尬,但是真的很帥。

第四位,肝病專家吳孟超,老人家真不容易,都80+了還堅持爲患者做別人都不敢做的手術,不顧自己名聲有可能破裂。而且確實有手腕,不愧是中國肝膽界泰斗級人物。但我總覺得找他做手術肯定不便宜。

第五位,楊善洲老人,雖然之前知道一點,但這次是我最完整的看楊老事蹟的一次,看着漫山遍野的綠色心裏發酸了。電視採訪楊老的老伴說:他老實啊……我就喜歡他老實。這句話一出我第一次飆淚了。表示這種地委書記估計現在沒了將來估計也不會有了,緬懷楊老的同時表示作爲環境工程專業我將來也要努力。

第六位,羊肉串慈善家阿里木,也是大名人了,我怎麼總覺得他媳婦嫁給他動機不純。好吧我過敏了。嗯很有愛的小夫婦,一起烤羊肉串的畫面很溫馨,印象比較深就是那個受資助的學校的校長說:阿里木助學金是我們這兒面額最小的獎學金,但也是分量最重的獎學金……好吧其實我很欽佩他,至少我是肯定做不到……感動中國就愛找民間慈善家的定律又實現了。還有新疆人果然很有意思,無論是說話還是表情。

第七位,來自臺灣的張平宜。果然是臺灣人,說話那個調,我覺得她是這屆裏最不容易的,海峽兩岸來回飛,爲了大陸的孩子,還是麻風病人的孩子,而且她還是個富家女。換成我們大陸人估計也沒幾個能做到的吧。和麻風病人一起住,一起吃飯,想想都嚇人。而且她又不懂簡體字卻又要教課,真的很難。說起來感動中國高調強調她是臺灣人的事讓我覺得很不舒服,人家做慈善事業還被你們弄成工具一樣宣傳。算了我不吐槽。要吐槽感動中國那可是三天三夜也吐不盡。

第八位,這屆最讓我敬佩加無地自容的,90後的孟佩傑。媽媽癱瘓在牀,小姑娘從8歲起獨自撐起一片天,注意是8不是18!而且這不是她生身母親,是她養母。那真叫一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對媽媽那沒說的。

誰說90後都是自私不懂事的!看看這個堅強的女孩子!想到她只比我大一歲而有這麼懂事這麼堅強這麼能幹這麼陽光。作爲一個大老爺們我感到了無盡的挫敗感。嗯我想我要向她學習!

第九位,來自杭州的最美媽媽吳菊萍,事蹟大家耳熟能詳了吧,救墜樓寶寶的那個。一開始覺得她沒啥了不起,後來想想要是我在沒準也袖手旁觀了。能做他人做不到的就值得稱讚,說起來前陣子還有個我們東北小夥也救墜樓孩子了啊怎麼沒選上。

第十位,救火的公安部副部長,好吧我對當官的沒感覺。但不得不說這場大火救得漂亮,問題是你是指揮官確實值得稱讚,親臨前線絕不後退的勇氣值得嘉獎。可那還有衝在一線的消防官兵呢。而且不愧是當官的,頒獎典禮來都不來,留了一封信,我該說你有分寸還是架子大呢。至於兩袖清風啥的真心不信,當那麼大的官一點都沒內幕?在天朝這根本不可能啊!

特別獎,白方禮們,說起白方禮老人我就來氣。年年進候選人,年年被感動中國遺忘落選。網上大家都不幹了,估計感動中國也知道自己不對,白巖鬆和敬一丹還解釋說很多人沒上感動中國。嗯我想白方禮老人應該是這屆最感動我的人物了,捐的款摺合起來相當於他踩三輪車繞地球赤道18圈掙的錢。聽到這個數字時瞬間飆淚。混蛋感動中國非得等老人去世這麼多年纔來一個追悼性質的。視頻里老人說一句我掉一滴眼淚,真的太感人了。再次強烈鄙視感動中國。

嗯,又一年感動中國結束了,總體上感覺沒去年感動?可能是自己長大了不那麼容易被打動了吧。雖然有着很多不滿,但還是又一次感動了一把。還有終於不用像看作文事例那樣看感動中國了,好開心。我想,明年我還是會一樣期待感動中國的到來,辦了十年,感動中國也該有點新特色了。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恆……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5

翻閱《教師感動中國》被其中每一位教師的事蹟所感動。書中的他們,雖是一個個普通的鄉村教師,但在災難降臨的那一刻,毅然選擇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真正含義;他們感動着中國,感動着全人類。

掩卷沉思,一個個鮮活的面孔在我眼前浮現……

地震發生了,51歲的譚千秋老師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弓着身子,張開雙臂趴在講臺上,用自己的身體死死護住4個學生,自己卻沒能再醒來。這個平時在學生眼裏不苟言笑,一向威嚴的教導主任,危難時刻義無反顧、張開雙臂,如同一隻護衛小雞的母雞,用自己的身體守護了四個年少的生命,當搜救人員在坍塌的教學樓廢墟中搬走壓在譚老師身上最後一塊水泥板時,所有搶險人員都被震撼、落淚。

被網友稱爲“美麗公主”的女教師袁文婷,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爲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孩子們的傷亡,她一次又一次地衝進教室,用她柔弱的雙手抱出了一個又一個孩子,教學樓轟然倒塌,水泥板壓住了她柔弱的身軀,她的青春永遠定格在26歲。

地震發生時,吳忠洪老師正在四樓第一間教室上課,面對即將倒塌的教學樓,在生死關頭,他選擇留下,去營救逃生掉隊的學生,而他,卻被無情地埋在了廢墟之下……像這樣用生命守護學生的老師,在地震中又何止這些。當我獲悉老師們的這些英雄壯舉時,就會感嘆他們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如此光輝燦爛,而生命又是如此的脆弱,就像那夜空中耀眼的流星,完美地劃出一道道弧線後,轉瞬間又消失了。他們的故事是那麼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很多人會問,是什麼原因促使老師們做出這樣的壯舉?在地震來臨的那一刻在劇烈的晃動中,儘管他們都明白等待着自己的是可怕的危險,儘管他們已隱約感覺到死神正無情地拽住他們的手。可他們沒有走,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留下,無怨無悔,這是爲什麼?爲救20多位小學生,頭、顱、臉嚴重受傷,縫合9針的王老師是這麼說的:“我和孩子們相處十分和諧,關鍵時刻衝上去救他們是我應該做的!我也只是盡了一個老師應盡的職責。”哦,我赫然明白,因爲他們是老師,保護孩子是老師的職責。地震發生後,很多老師都是這樣,在與家人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儘管內心倍受煎熬,卻仍全力投入營救學生。他們堅守崗位,不停地鼓勵學生;不停地用手刨磚塊;不停地用塑料盆往外邊運沙土,他們沒有被失去親人的傷痛擊倒,反而是鎮定自若,有條不紊地組織開展營救學生的工作。災難面前,他們牢記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

在這場可怕的災難中,無數師生倒下了,無數生命不在了,但我越發清晰地感覺到,有一種東西,一種平凡日子裏似乎感覺不明顯的東西,一種靈魂深處的東西,一種刻骨銘心的東西,正在我們人民教師的心中頑強地、蓬勃地生長着,那就是“師愛”,沉甸甸的師愛,就像學校裏奇蹟般屹立着迎風招展的紅旗一樣,大災中巍然挺立,大災中更顯亮麗!

災難無情地奪走了英雄教師們愛人的權利,相比之下,我是多麼幸運,親愛的老師們,當你有機會愛你的學生時,千萬不要吝嗇表達你的“愛”。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親切的問候、……在孩子看來,那都是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幸福。是的,師愛的付出對於我們教師而言,其實就是如此的簡單,但對於孩子、對於家長,師愛就像沙漠裏的一泓清泉、就像寒冬裏的一束陽光,溫暖着孩子,淨化着我們自己,讓我們無悔地付出吧!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6

伴隨着寢室、操場、過道的燈亮起,一聲聲口哨傳來,又是一個草原的早晨來臨了。

學生們都穿戴好有序地洗漱着;廚房裏,帶着口罩的大叔正攪動着大鍋裏的粥;畫面切換,大叔已拿着口哨在操場上指揮學生們做早操了。這位大叔就是,胡忠。

戴着一副無框眼鏡,個子不高的他已鬢角微白,卻還有着中氣十足的聲音,“老師,在哪裏不是教書?不是育人?”樸實的語言卻傳達着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這樣的氣魄纔是爲人師的表率。

短片進行到一半,他突然出發趕往一個地方,學生細心地爲他圍好圍巾,他們知道他們又將多一位新成員。學校裏共有143名學生,竟都是孤兒,在這樣一座簡陋卻溫暖的學校裏生活着。牆上貼着每個孩子的照片,正中間寫着“我們是一家人”,只這樣最簡單的一句話,卻最讓我感動。如果沒有胡忠爲這些孩子搭建這麼一個學校,給他們一個家,那麼此時,他們又該在哪裏挨餓受凍,在哪裏流浪?

已長達12年之久,擔任這座學校的校長,胡忠卻還是隻是志願者的身份,領着只要300元的收入養活了這一百多個孩子,也許正是這一百多個孩子給了他們支持下去的信心。他接回了一個小男孩,剛一回到學校還來不及抖落身上的風雪,就忙着給小男孩洗了個澡,給他穿上了自己的毛衣,還拿出一瓶別人送的護膚霜,滿滿的一看就知道沒擦過幾次。我甚至可以想象這一百多個孩子都曾被他這樣溫暖的父愛所包圍,在飢寒交迫的時候,是他伸出了溫暖而寬大的手掌。

來到草原,帶着妻子兒女,最放心不下的是在城裏相依爲命的母親和外婆,她們卻用一句“滿足”來更加堅定他的選擇。讓女兒拋棄城裏的生活,來到草原,是爲了讓她親眼見到父母是怎樣做人,讓她得到更好的教育;丟下年邁的親人,是爲了當更好地父母,當這一百多個孤兒的父母。

是他們,謝曉君和胡忠,正因爲他們心中的愛和信念,他們才成爲草原上的並蒂雪蓮。在物質繁盛的當今社會,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精神無敵。

他們追隨着白方禮的步伐,那位用自己血汗錢向我們訴說着慈善沒有門檻的真道理的老人,和義使巴郎相牽着手,向我們訴說着摯愛永恆。

我相信,又有了這許許多多的白方禮們,即使風雪離你很近,寒冷也會離你很遠。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7

2月14日晚,央視“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揭曉,鄭州10餘年賣唱養大5名孤兒的豫劇名家王寬成功入圍。他也成爲“感動中國”欄目開辦14年來第13位入圍的河南人。

王寬是周口市淮陽縣人,國家一級演員。1998年,王寬從鄭州市豫劇團退休,回老家探親時,陸續收養了5個孤兒,並將他們帶到鄭州養大成人。

爲了養育5個孤兒,這位豫劇“名角”穿梭於大大小小的茶樓“賣唱”,抓住一切機會拍廣告、演電影,雖勞累成疾,心臟病多次復發,醫院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但他仍揹着家人偷着唱。10餘年來,王寬夫婦通過“賣唱”向社會慈善事業捐款逾百萬元。

王寬的事蹟被媒體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他也成爲河南省2015年度向央視“感動中國”欄目組推薦的唯一候選人。

2月14日晚央視舉行的頒獎典禮上,王寬和妻子王淑榮在接受白巖鬆現場採訪時說,他們收養的大孫子已經結婚並有了孩子,大孫女今年5月2日準備結婚,現在家裏還有4個孩子。王寬說,賣唱救孤兒,妻子王淑榮一直在背後默默地支持他,如果說軍功章上的功勞按比例分,妻子應占60%。

採訪結束前,白巖鬆感概地說,《感動中國》欄目辦了14年,河南走出來的感動中國人物13位,幾乎一年一位,他有一個共識,就是以後大家別再說河南人、湖北人、廣東人、貴州人,其實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國人。

採訪結束後,王寬王淑榮夫婦帶着所有收養的孩子和觀衆見面,並現場表演了豫劇《我愛我孫》。

“感動中國”欄目組委會給予王寬的頒獎詞是“君子抱仁義”——重返舞臺,放不下人間悲歡,再當爺孃,學的是前代聖賢。爲救孤你古稀高齡去賣唱,爲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臺上你蒼涼開腔,臺下,你給人間作了榜樣。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8

在我們身邊意味着這些人可能是他或者他們,也可能是你或你們,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評選之所以有意義,恐怕更重要的是在於將“我與我們”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否則,每年一度的評選與頒獎就只是流一流眼淚、顫一顫心靈或是當作幾個月後中高考作文中的材料多次打磨後呈上考卷——除此之外,感動過後,再無其它——這絕對是一種再無可比的悲哀。能夠被感動,源於靈魂的不懈怠和心靈的不麻木,但這二者並不必然導致個體行爲上的改變和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換句話說,在感動與行動之間,存在一個距離。

感動中國評選的意義在於,它每一年都在不斷的提醒我們,即使在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勞俱增、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美德似乎逐漸消失的當下,我們身邊還是好人更多,勤勞、勇敢、善良、堅強的中國人還是會在角落中不經意的觸動我們,使我們明白自我內心中對善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美的嚮往,使我們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可以感動自己時,重新激發起對生活的信心和繼續前行的力量。在這個層面上講,感動中國評選出的每一個當選者,也許不都能讓你覺得感動,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一一效仿他們,但只要每年的10個人中,哪怕有1個能夠使你心生嚮往與渴慕,願意爲世界更美好努力一下,就算沒成功,也有積極且巨大的意義,愛與善從來也不是大而無當,非驚天動地不可的,它是每一個嚮往、渴慕、追尋的念頭、火花,匯聚在一起,纔是“大”中國。

感動到行動,存在一個距離。如何將這個距離縮短,不僅僅是一個感動中國評選可以單獨回答的問題。愛與善的傳遞,也許並不像人們一直以來所認爲的那樣簡單,否則何以解釋我們每每會留下感動的淚水卻還總是發現頻頻發生的假惡醜呢?縮短距離,必須承認個體的軟弱和不完美,檢討我們自身是不是讓太多的趨利避害遮蔽了愛同類的普世情懷?縮短距離,必須在着手於個體的精神建設同時,盯緊社會環境的引導和政府職責的追問,就像今年的當選者之一高淑珍,在她那個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心辦起的殘疾孩子學校事蹟中,爲什麼看不到政府相關部門的作爲?事蹟中的種種,的確越是艱辛就越是令人感動,但如果相關職能部門真的“及人之幼”,她是不是就能少一些苦苦支撐的艱難,或者讓更多有愛心但無力的人們更敢於出手相助?如果個人的愛心與善行,填補的是政府的缺位,那麼感動之前,更應該有對制度的追問和反思,否則,該管的卻沒管,再多的感動,也必然孤獨。縮短距離,就在於每一個做好自我本職工作的人,再多做一點的那一點智慧;也在於即使不能行善,也決不向惡行妥協的那一絲堅持;

有了這一點一絲,縮短的距離背後,就是愛與善的花朵,不止於感動而感動不止。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9

昨天我們看了2015年度的《感動中國》。

我覺得我最應該感動的是吳錦泉老爺爺,他已經87歲了。他不但是我心中崇拜的人,還是我心中大英雄。他索然很窮,但是他還爲別人着想,他是以磨刀維持自己的生活,他一天最多掙10元錢。吳錦泉老爺爺很節約,吃的菜是自己種的。他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吳錦泉老爺爺聽說雲南地震了,吳錦泉老爺爺就伸手捐了1000元。對已有些大人來說1000元不算什麼,可是對這位磨刀老人來說100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吳錦泉老爺爺又向孤兒院捐出了1850元,有些人聽說了吳錦泉老爺爺向災區1000元、又向孤兒院捐了1850元,有些人看不起他,以爲他是一個多大的任務呢!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就爲他是幹什麼的,一聽,是一位磨刀老人,他們都驚訝了,有些人不關自己家的刀鋒不鋒利,都讓吳錦泉老爺爺磨一磨,有一些人磨刀的時候就多給吳錦泉老爺爺,自從吳錦泉老爺爺的光榮世紀傳了出去,吳錦泉老爺爺一天就不僅僅掙10元了。

我有的時候也會捐一些錢,但我捐的很少很少,但我的媽媽捐的比較多,我們經常去五一公園玩,那裏有很多窮人,媽媽看到一個就給一個,我就問媽媽:“爲什麼給他們錢?問什麼不讓我花?”媽媽說:“這些窮人沒有了家,我們家又不是沒有錢,不就是給他們一兩塊。爲什麼不讓你買吃的,因爲都是垃圾食品,還不如讓給那些窮人。”從那以後,我看到了他們我就給他們。

我以後要向吳錦泉老爺爺一樣,不管自己以有沒有錢,只要自己有了錢,自己會捐出自己的錢,我很佩服吳錦泉老爺爺,向孤兒院或災區捐錢。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0

今天,下午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

我們都知道人造衛星,但是你們知道是誰設計的嗎?是孫家棟,你們知道他是幹什麼的嗎?孫家棟他是就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設計者,後來成爲了總設計師。當嫦娥九號發射成功時,大家都互相握手擁抱時,孫家棟就卻在一個角落裏偷偷抹眼淚。

王峯,凌晨一點鐘,一樓客廳着火了。他可以最先逃生,打他卻沒有。他把自己的家人救出,還把鄰居救出,樓上的人也救了出來,鄰居都得救了,而他卻被燒成了黑人。所有人都知道了,把這個故事打在報紙上。在100多天中治療,有人捐款,有人捐自己的皮膚。結果,在100多天的治療中,去世了。

支月英,她是山內的一名小學的教師。她的女兒對她說:“你是給好老師,但你不是好媽媽。”她還要做一名山內的教師,一直幹到自己幹不到爲止。

秦玥飛,他是大學生村官。他來得村裏,開始建設,建設許多村民用的,吃的東西。我感覺他很了不起。

我感到這些人都很了不起,我要向這些人學習。我們祖國能有這要的人,我很欣慰。總有一雙眼在注視着他們。

感動中國,就到這裏就結束了。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1

今天下午的第二三節課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

中國第一個人造衛星是孫家棟設計的。

有一次,某棟樓着火了,王鋒他爲了救四十多位人的生命,自己衝進火海中救了四十多人,本來自己能活下來,卻因爲自己衝進去救人自己去世了。

下一個是支月英,她是一個小學教師,她愛她的學生勝過她的女兒,甚至她的女兒說過她的媽媽是一個好老師,但不是一個好媽媽。她村裏邊的人都說她是一個傻子,她說:“我是一個傻子,山裏頭需要我這個傻子”。

支月英完了就是秦玥飛,他一到村裏不熟悉村裏的生活,村民們一開始都嫌他用水用的多,到了後面,他爲了修一條水渠從他的工資裏一點一點的攢了下來,最後他把這條水渠修好了,

然後就是張超。他是一名飛行員,在他第一次上艦的時候出了一次意外去世了,在他摔到地下之後問團長:“團長我還能不能上艦。”我佩服他的精神。

我從他們身上感到了很大的精神,有樂於助人的精神,還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也要幫助別人,長大後像他們一樣學習他們的精神,做一個勇敢、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2

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者——孫家棟,在當時,科技比較不發達,什麼儀器都沒有,也沒有多少錢,但是還是製造出來了。隨後,孫家棟又擔任了許多人造衛星,孫家棟中國航天達到五十八年。

王峯火海救人的故事讓我非常震驚。王峯用自己的命換取了四十多位鄰居的命,自己卻被燒黑了,樓道里都是他的血跡腳印。經過一百多天的搶救之後,病情惡化,因肺栓塞去世。

支月英是小學教師,別人都認爲支月英是傻子,但是支月英說:“是,我是傻子,大山裏需要我這樣的傻子。”學校裏的孩子沒有學習用品的時候,支月英走二十多裏地去買學習用品,她退休的時候還要去教學,她說:“我感到幹不動時候爲止。

秦月飛是大學生村官,他一開始來到村莊不習慣,所以他改掉了那些習慣。並從一個月一千多塊的工資裏擠出來錢修建水渠,修建路燈。並去發展當地的特產。

張超是飛行員它是最優秀的。但是,因爲一次事故去世了,因爲它離地面只有十幾米,所以降落傘沒有撐開,整個人重重的摔在地上,在他臨去世的時候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團長,我還能不能上飛機。”我欽佩他的精神。

李萬君是大國工匠,他說:“我手裏拿着焊槍,就想上戰場一樣,拿着槍殺敵。”他還說:“這是門藝術,就像練功夫一樣。”

郭小平是校長,它是一家醫院的院長,他專治艾滋病,後來,郭小平發現,所有學校都不收留患有艾滋病的孩子,所以,郭小平創辦了紅絲帶學校,後來,郭小平把三家醫院的主任職位辭掉了,郭小平希望儘量讓那個學校消失。

我看了感動中國以後非常感動,感動他們無私奉獻,感動他們樂於助人,感動他們勇敢!感動他們這種不怕死的精神,感動他們堅強不屈!我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3

有一種熾熱的情感不需要用語言傳遞就能感染,這就是感動。

——題記

感動!觀看完感動中國,讓我明白這些美妙的真諦,讓我流下一滴火花的淚珠。這些無私盡職的精神,無一不感動着我。有這樣一羣樸實的人民,沒有華麗的背景,甘願爲人奉獻。相比生氣,許娟於獎勵庫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的教師盧永根。有用自己辛勤指數換來羣衆的幸福指數,實現的貧困縣脫胎換骨的蛻變卻因公殉職的廖俊波。有滅火救援中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換來花季的成長楊科璋。還有家在哪,國就在哪心之所向是國家的卓嘎和央宗。

在這一位位令人感動,甚至有些奉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平凡人物中的楊科璋尤爲讓我感動。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消防人員。在2015年5月30日1:13楊科璋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爲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樓時,楊科璋緊緊抱住孩子,本來楊科刪掉六一個1.8米的電梯,只要將手臂張開,在網上扒一扒,就可獲救。可是楊科璋並沒有這樣做,他依舊保持抱着孩子不但沒有鬆開,反而抱的更緊兒,也因此,楊科璋獻出了自己27歲的生命。

“有速度的激情,滿是激情的生命,熱愛這崗位幾回出生入死和死神爭奪這一次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你護住了懷抱中最珍貴的花朵,你在時如熾熱的陽光,你離開是燦爛的晚霞。”這是譜寫的楊科璋的班長時對於我來說,楊科璋雖不如世界頂尖的偉人,但卻以自己平凡的職業守護了幾百條鮮活的生命,他亦是平凡的,但亦是偉大的。

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從容。仿徨的時候,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堅定。懷疑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什麼叫相信。奉獻的時候,他們讓我明白了感動的真諦。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4

時年25歲的郎平橫掃各大賽事,職業生涯正盛,本該蓄力再創巔峯。然而長期的高強度訓練,讓她在收穫成功的同時也被傷病折磨。郎平是一個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人。1985年,考量過自己的身體狀況後,郎平毅然選擇退役,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攻讀英語專業。後與丈夫白帆共同赴美留學。

出國前,郎平是排球賽場的王者,但是,經歷了一無所有的生活後,她要歷練成爲生活的王者。郎平在自傳裏這樣寫道:“因爲我拿的是公派自費的簽證,所以不能工作,沒有經濟來源。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現在,一下子落到最底層,還得靠人家借我汽車,給我買衣服,我所有的優勢一時都沒有了,心裏很難平衡。……後來,我慢慢地想通了,我來美國學習,就是要掌握自己過去沒有的東西,開始新的奮鬥。這段8年的海外生活經歷,歷練了我的心智,我已經把自己這個‘世界冠軍’一腳一腳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實。如果我沒有經歷過出國後‘一文不名、一無所有’的生活,沒有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經歷,我的人生不會有第二次起航。”

1995年,中國女排陷入低谷,在退役十年之後,郎平回國擔任女排主教練,她拋家別女一個人回到北京。僅僅一年,她就率領中國女排走出低谷,獲得亞特蘭大奧運會銀牌和第十三屆世錦賽亞軍。成績背後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半決賽前,郎平曾因過度疲勞、血液含氧量過低,跟隊員說話時突然暈倒,她卻憑藉驚人的毅力堅持上場,穩定軍心。

在郎平帶隊的1995—1998年這個時期,中國女排兩次大賽都闖入決賽,不過最終惜敗正處於白金一代時期的古巴隊,屈居第二。後來郎平辭職了。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5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物質匱乏,女排五連冠,激發了我們身處艱難卻不甘落後的勇氣和信心。

即將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國》,生動展現了這個橋段。歷經90年代成績下滑,再到“兩起兩落”重奪奧運冠軍,中國女排用頑強的意志證明了什麼叫永不言棄,什麼叫團結一心。“女排精神”逐步成爲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勵着一代代人爲國家爭光、爲人民建功。今天,中國實現了從落後時代到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的轉變,步入了更爲自信從容的發展階段。“女排精神”依然在國人心中激盪,它是國家直面挑戰、贏得更大勝利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女排姑娘們在賽場上團結拼搏、永不放棄的優異表現,既是民族自信的一部分,又爲這種自信不斷輸入新動能,讓更多人看到“中國人行!完全有能力達到甚至超過世界一流水平!”對於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中國來說,發展之路註定不會輕輕鬆鬆。繼續發揚包括“女排精神”在內的民族精神,堅定自信、敢於勝利,頑強拼搏、永不言敗,不懼任何風險挑戰,戰勝一切困難,才能以大國心態更加從容走向未來。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不僅是中國女排姑娘們的目標,更是每一箇中國人爲之奮鬥的目標。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這樣的精神激盪,讓我們不能不熱淚盈眶。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6

觀看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後,感動應該是每個觀衆最平常最真摯的感受,但是我覺得,除了感動,更應該有所感悟,甚至於感恩,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該從中體會人生,進而關注社會、關注民生!

從科技到、從軍人到醫生、從建國之初到21世紀的今天,他們代表的是一個時代,是他們讓這個時代的精神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也是他們讓一個古老民族的聲音在世界的東方一天天響亮起來。

李劍英,在16秒的時間內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擇。機毀人亡的畫面在腦海裏定格,震撼人心的感動在心頭盪漾。生命對於一個人來說意味着什麼,責任對於一個人來說意味着什麼,當生命與責任發生衝突時,選擇放棄生命、承擔責任的人該是一個怎樣大寫的人啊!帶着對人民羣衆的摯愛,帶着對飛行事業的眷念,帶着滿腔報國熱血?他走了,那顆本該跳動的心永遠地停留在了42歲這條完美的生命線上!用一個人的犧牲換回一個村莊幾千人的生命;用22年的飛行生涯,換來16秒永恆的瞬間。“生爲國榮,死爲國榮”,他用軍人的生命譜寫不朽的讚歌!

孟祥斌“風瀟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二十八歲的青春、永恆的使命,妻子、女兒的哭喊聲,被救女子的懺悔聲,千萬人民的讚歎聲,他卻永遠沒有了迴音,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留給我們的卻是一個溫暖的人間。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彭長城,對孟祥斌這樣評價:我們常常無時無刻地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也許意義不在於追問,而在於行動。而孟祥斌用縱身一躍放大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感動中國推選委員紀寶成,在推薦孟祥斌的時候這樣寫到:真的仁者視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願爲他人的生命付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7

今天,我們在學校觀看了《感動中國》。裏面一共介紹了10個人物,每個人的故事都很感動我,有一生奉獻給核事業,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的科學家林俊德;有堅持五年揹着生病母親上下班,爲年輕人作出榜樣的孝子陳斌強,但讓我記憶最爲深刻的是爲救出學生失去雙腿,被網民贊爲最美的女教師——張麗莉。

張麗莉是一名優秀的老師,她很愛自己的學生,每個同學也都很敬慕她,親切地叫她麗莉老師。在同學眼中看來,麗莉老師就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着他們,但是,不幸降臨在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身上:一天放學時,老師和幾個同學在過馬路的時候,一輛大客車迎面而來,麗莉老師奮不顧身地把其它學生推開,同學們安然無恙,可是麗莉老師卻終身失去了自己的雙腿。至今,張麗莉老師身體還在恢復中……

張麗莉雖然是一名普通教師,但她爲了別人不惜犧牲自己,有着常人不具備的`勇氣,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蹟。她不僅感動了你,感動了我,感動了他,還感動了全中國,我們應該向張麗莉老師致敬,並以她爲榜樣,向她學習。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8

今天晚上,我觀看了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節目,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于敏老先生,當主持人宣讀頒獎詞,於老先生的兒子接過獎盃的那一刻,距離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中國人只用了2年8個月。朱光亞院士稱,在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揮了關鍵作用"。

於老先生這一輩子爲中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他這種爲國家奉獻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學習,我要學習他那寬大的胸襟,堅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在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2015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感動我的有十人,他們分別是于敏,朱民才,孫麗娜,趙久富,張紀清,陶豔波,木拉提,西日普江,肖卿福,朱曉輝隴海大院,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

我看的過程中流了很多淚同時心裏又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無限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爲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捨己爲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爲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我在這裏敬佩你們,謝謝你們,,我以後將以你們爲榜樣,向你們學習,做一個對全人類有用的人。

今天老師說讓我們回家看感動中國並寫一篇觀後感,我非常開心,因爲終於有一個“藉口”可以看電視了,於是我在吃飯的時候就開始不安分起來,等啊等,終於到點了,我馬上拿來了一盒奶開始看了起來,一開始覺得挺有意思,但是等到全部演完了就覺得非常感動。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同桌媽媽—陶豔波,因爲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兒子一起學習,做兒子的老師、陪讀。在楊乃彬一歲的時候,因爲一次發燒導致耳膜出血,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能。於是她作出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辭職陪着孩子一起上學。看到這兒我就感動的快哭了。但是更催淚的還是主持人的頒獎詞“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

我們的媽媽真偉大,我們要好好愛媽媽。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9

今天是我第一次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他們有的爲了國家,有的是爲了親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就是這樣一羣平凡的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我要想學習,做一個好人,一輩子的好人。

孫麗娜夫婦是一對退了休的人,應該在家裏安享晚年,可是她們卻去了山村去當支教。她們在那樣艱苦的環境裏一下就堅持了十年,爲了貧困山區的孩子們能收到更好的教育奉獻了自己的晚年。她們用自己的事蹟在教育着我們,感動着我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感動着我們,我要向他們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1987年,江陰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用於敬老院建設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黃”,1000元的捐款金額幾近於當時一個人一年的工資。此後27年間,貧困學生、希望小學、敬老院、地震災區都陸續收到了署名“炎黃”的捐款。

“炎黃”究竟是誰?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試圖見到“炎黃”本人,可惜卻總是因“地址不存在”或“查無此人”而大失所望。直到2014年11月20日,張紀清在銀行向魯甸災區匯款後,突發腦梗暈倒,身上三張署名爲“炎黃”的匯款單暴露了這個善意的“祕密”,也讓這個百姓感動和牽掛了27年的好心人第一次出現在了大家眼前。

“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祕密,你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願,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你爲我們點燃。”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給“炎黃”張紀清的頒獎詞。

或許對於今天大多數習慣於功利、擅長於鑽營的我們來說,張紀清很傻,傻到放棄自己致富的機會,把財富用來資助素不相識的人們。在這個文化越來越豐富的社會,我們的價值觀也越來越多元,張紀清是凡人善舉的少數,所以他能夠感動中國。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改善世界的努力,哪怕力量微小,但堅守了27年。我們習慣於對社會發牢騷、對他人抱怨、也常常在對國家的指手畫腳中和麪對社會事件時那犀利的言辭中尋找存在感,但其實,社會不會因此而變得美好,它更需要我們付出實際行動。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悅的來源,但付出後的喜悅更持久。最近柴靜自己出資拍攝的霧霾紀錄片關注度很高,她充分利用自己的職業身份做到了讓大家關注這個問題,並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這也是改變世界的實際行動。如果我們還沒有張紀清心中那樣的大愛,也沒有柴靜的職業和知名度帶來的社會影響力,並不需要氣餒。不是每個人都要那麼高尚,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高尚。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和精力去主動行善、去改變世界,那麼我們可以從不傷害、不破壞、不賤踏的行動開始,先做一個溫暖的人。不要害怕被看做傻瓜,有時撇開功利和現實做一回傻瓜,心裏會灑進更多陽光。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20

今天我觀看了感動中國,他們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崗位。也是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長大以後,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尤其是孫麗娜那一家。他們爲了供山裏的孩子,把別人捐給他的錢都捐給了山裏的孩子,就是爲了讓他們上學,他做的這件事,非常值得我學習。

看了感動中國後,總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臺上,閃閃發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4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有十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爲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後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爲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後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着50多名學生。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裏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爲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着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爲之震撼的感動事蹟。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21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一羣人,他們並不富裕,但他們的精神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和衡量的。

醫者他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只有一位醫者做到了,那就是胡佩蘭老奶奶,她是一位婦科醫生,雖然已經退休了,但她仍然去醫治那些婦女,卻不在意自己也是腰間盤突出的病人。曾經有多少嬰兒在她的手上出生。她是醫生中一塊不倒的銘碑,給所有人都豎起了榜樣。

有這樣的一位老爺爺,他已經快90歲了,他的每次匯款雖然都是用幾十來計數的,但這些錢是他從自己的生活中,飯菜中節省下來的。他的一日三餐只是靠自己在垃圾桶裏撿來一些別人不要的菜葉爲持生活,他的錢來之不易,是自己撿來的一個又一個的塑料瓶,去賣掉後換取來的辛苦錢,他自己不用這些錢,卻用這些錢去匯款給那些撿來報紙中那些有困難的學生。政府給他的補貼費也存着不用,等到足夠了,再去匯款。他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他就是飽經風霜的劉盛蘭老爺爺。他的匯款是給所有中國人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他們雖然只是儘自己的一份責任,但他們的貢獻是誰都可以替代的,他們永遠是中國人的驕傲。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22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溼潤。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着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人是爲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爲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激活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打開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或許對今天習慣於功利也擅長於鑽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說,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爲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爲在追逐個人名利與權勢時,他們卻在爲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爲了自己,爲霞尚滿天。是啊,他們寧願爲了鄉村裏的小孩子能學習,放棄了安逸的生活;他們寧願住在醜陋的房屋,也不願住豪華的房子……他們是爲了什麼?他們是爲了讓涓涓見滄海。

我看完後,心裏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爲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捨己爲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