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1.27W人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家講壇觀後感15篇

百家講壇觀後感1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着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瞭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就應一分爲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十分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爲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價值,併爲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百家講壇觀後感2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的解讀《三字經》,裏面的內容令我記憶深刻。錢文忠教授講了人之初性的善惡,他講了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同樣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相距很大,看起來他們根本不像兄弟。還講了周處,本性不壞,但由於他父母雙亡,沒有良好的後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後,誠心改過,爲人們做了許多好事。《三字經》認爲,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歷史上的唐伯虎,從小繪畫就很有天賦,他的母親送她去沈周那兒學繪畫,學了一兩年,他想:哎!師傅繪畫也不怎麼樣,說不定我比他還好呢!然後,他向師傅提出結束學業,他的師傅知道後也同意他滿師了。

唐伯虎離開之前,師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個唐伯虎沒有去過的房子裏,唐伯虎走進房子,看見裏面居然有四扇門,每一扇門外都有不一樣的景色,他先不吃飯,看看門外的風景。“咚咚咚”他的頭上撞了三個包,終於他知道那些風景是師傅畫出來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驕傲了,後來他專心致志地學習。

這告訴我們: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纔會有所成。《三字經》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很善良,並不壞,主要是後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才能成爲人才。

百家講壇觀後感3

在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收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是由教授于丹講的《論語》。她在這裏講述瞭如何以道德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對待身邊的一切事情。聽着她的演講,我一次次地感悟着。暢想着……於是我寫出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論語》就是講道德的,

剛纔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播發的對待中國遊客提出了幾條建議和意見,讓大家遵守道德的規範,其實這些建議都是在《論語》裏說過的話,也是孔子讓人在小時候樹立的禮貌行爲。如果我們在小時侯都能學學"論語","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在課堂上的課堂筆記,後來讓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教材。其實如果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會從小樹立起來。那麼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就會提高一些。就不會有說隨地吐痰和出口不遜的事情出現。于丹教授說:學論語對創造和諧社會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當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播放學習論語的原因。

論語裏述說的就是要學會感激。于丹教授說:學會了感激,就學會了如何樂觀的生活。她還說:如果你對經常爲一些小事流淚,那麼你就看不不見星星和太陽。對世界上的萬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單調,而會顯得更加美好。一個人要懂得學會感激,感激是一個人應樹立的美德。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素質。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啊,我認同于丹教授的觀點,也同意論語裏說的哲理性的話語。我認爲:要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錯,那是一種豁達和寬容的體現。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胸就會是寬廣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胸懷是無比的寬大。人生是一場戰鬥,需要你有技巧,讓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講壇觀後感4

百家講壇是我少有喜歡看的科教類節目。遺忘看的那些教育節目都覺得很是乏味、枯燥總覺得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百家講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看的這期節目,我就受益匪淺。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這是爲什麼?就是由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些許偏差,應早些意識到這個問題。

百家講壇觀後感5

百家講壇是我在科教頻道中最喜歡的欄目之一,可以說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講人們在講壇上繪聲繪色、揮灑自如地講述着,時常讓我沉醉其中。

在商傳先生的《永樂大帝》中,我看見了一代明君的成長、發家,在靖難中奪得皇位,君臨天下,治國安邦,御駕親征,直至踏上最後的征途,結束他輝煌的一生。

我又在《漢代風雲人物》中認識了忍辱負重,熟讀兵書的偉大軍事家、戰略家韓信,爲他的命運扼腕;瞭解了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善於聽人勸告,總是問“爲之奈何”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見識了勇猛過人,力能扛鼎,在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最後因爲政治糊塗,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蒙曼的《武則天》中,我見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宮、出宮,及再次入宮,由天真的少女蛻變成叱吒風雲的女王,勵精圖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錢文忠娓娓道來,在一個個小故事中,《三字經》、《弟子規》也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周思源正說三國人物,揭示了許多歷史真相——劉備並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鞭打督郵居然是出自於劉備之手,周瑜並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他反而是一個豁達、心胸寬廣的人,也沒有總在諸葛亮之下。相反,諸葛亮在歷史上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他幾乎成爲《三國演義》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爲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在娛樂中培養了對歷史的興趣。

百家講壇觀後感6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衆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啓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衆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鑑《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爲了引起觀衆緊張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爲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可以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鑑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大量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通過借鑑與鑽研,一樣可以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鑑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現在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衆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着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7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衆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啓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衆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鑑《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爲了引起觀衆緊張而期盼的情緒,《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爲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能夠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鑑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超多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透過借鑑與鑽研,一樣能夠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鑑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此刻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衆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着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透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必須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8

百家講壇是我少有喜歡看的科教類節目。遺忘看的那些教育節目都覺得很是乏味、枯燥總覺得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百家講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看的這期節目,我就受益匪淺。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這是爲什麼?就是由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些許偏差,應早些意識到這個問題。

百家講壇觀後感9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羣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麼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爲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係。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裏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着,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係着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百家講壇觀後感10

所謂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這是《三字經》中的說法,“才”一字既寫出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敬畏,又表達了人類對於自身能力的期望。這句話貫徹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學習,也堅定不移地相信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

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在她對於論語的解讀中說到要講究天人合一,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的確,從人類的起源開始,我們就通過不斷地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學習,從燧人氏鑽木取火到打火機的發明,從倉頡造字到如今文化科技的高度繁榮發達……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們人類不斷的學習,實踐,探索,總結,改進的成果嗎?

我們今天的學生就好比站在中華民族這個五千歲的巨人肩上,我們更應該循着先人的足跡,不斷前進。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孔子說人要“恕”,但是作爲獨生子女的我們,卻完全沒有恕的概念,只一味的知道惟我獨尊。當然我身上也有諸如此類的各種毛病,所以我們更應向天地學習那種包容萬物的浩然之氣。所謂有容乃大,就是這種境界。

天地人之道,說白了就是爲人處事之道,人與自然之道,作爲新生代的人,完美的處理好這些關係,是在這個社會上的立足之本。

百家講壇觀後感11

今天中午,我打開電視機,又開始看百家講壇了。

這次主要講了對事情瞭解不夠清楚明白時,不能輕易發表意見,不能任意傳播不合儀禮的事,不要輕易答應。說話時,對於沒有把握的事,千萬不能亂講亂說。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並且,對一些謠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傳播。錢文忠教授說了一句話:“謠言止於智者。”謠言對於智者來說已經沒有用了。所以,我們對那些瞭解不夠清楚的事情千萬不能傳播,萬一它是一句謠言呢?而對於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諾別人。如果已經承諾了,那就要想方設法地去做到,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錢文忠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名字叫《荊棘刻猴》。從前,有一個皇帝,非常喜愛收藏各種奇珍異寶。有一天,一個衛國人來找到他,說他能在荊棘尖上刻一隻猴子。其實他根本就刻不成。過了幾天,皇帝問他刻好了沒有?可是他根本就沒有刻。他只好說:“刻好了,但是你必須半年不進後宮,半年不吃肉、不喝酒。還要趕上一個雨後天晴的日子,並且要在那陰晴轉換的一瞬間才能看見。”

後來,一個鐵匠聽說了這件事,來問皇帝:“看見那隻猴子了嗎?”皇帝說沒有,並不把那些衛國人說的要求說了一遍。鐵匠聽後說:“你可以問他有沒有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衛國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來。原來早已逃跑了。承諾是沉重的,衛國人本來就做不到,可他還是承諾了,最後進入了進退都錯這種地步。我們千萬不能學他,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看完這期節目後,我學到了很多,以後一定按照《弟子規》上的要求去做。

百家講壇觀後感12

今天,我們一起看了百家講壇之天地人之道,于丹用它自己的語言爲我們解讀《論語》。看了之後,我感觸博深。很多我們現在煩惱着的問題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經爲我們解決了。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依據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本書的核心就是“仁”“恕”等。宋朝宰相趙普曾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他對《論語》的推崇至極。其實不僅僅是他,整個封建社會都以儒家學說爲基礎的。而我們,更應該瞭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論語》。

聽着于丹的講解,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學生曾問過孔子,一個人貧賤而不爲此感到恥辱,富貴而不感到驕傲,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則用商量的語氣回答道還不錯,但最好的就是貧賤而樂在其中。由此可見,我們面對苦難的最高境界就是樂在其中,或許,我們會認爲這是不思進取,但其實,這卻是讓我們的心靈放鬆,讓我們的身心愉悅的最好辦法。

而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仁”與“恕”。在我們這個充滿了競爭的社會中,我們更應該能寬恕別人,愛別人。常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每當別人做了什麼讓你感到難以理解,讓你厭惡的事情,你應該去懂得寬恕別人,只有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態,你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當今社會中有着較好的人際關係。而好的人際關係又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一項。且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着的世界,但我相信,無論社會怎麼變,擁有一顆寬恕的心依舊是最重要的。反而,如果沒有一顆寬恕別人的心,那我們不僅會讓別人不快樂,也會使自己的心進入一個困局,讓自己身心疲憊。

所以,作爲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更應該閱讀《論語》,去學習《論語》中的優秀品質,學習中華民族的精髓,讓自己盡善盡美。

百家講壇觀後感13

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連孔子也曾向他請教。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深深的影響着中國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鋼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點,弱一點,低調一點,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剛。這讓我想起了張三丰的太極拳,據說當時張三丰正在樹林中練功,看到一隻蛇和一隻烏龜正在惡鬥,便靜靜的站在一旁仔細的觀察起來。蛇的動作迅速而凌厲,烏龜的動作緩慢而精準,神奇的化解了蛇的進攻,最後居然一口咬住蛇頭,贏得了這場惡鬥,佇立在一旁觀看的張三丰被這出奇制勝,以柔克剛的招式給震撼了,之後由此悟出了“太極”的概念,以柔克剛,獨步天下,傲視羣雄。這和老子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太極拳也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老子思想的精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老子曾問他的弟子們,天下最弱的是什麼?弟子們答,是水。老子又問,那天下最戰無不勝的是什麼?弟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此時,老子悠然答曰,水能滅火,水滴石穿,則天下至柔即爲天下至鋼,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無爲則無不爲。

我不禁愕然,這高深莫測的語言中包含着人世間最真摯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時候,退讓並不是懦弱,這恰恰是一種人生智慧。

百家講壇觀後感14

今天中午,我繼續收看了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這次主要講了關於飲食方面的禮節。

在飲食方面,不能挑食,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們時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總會不停地吃,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從來不吃一口。這樣不僅不會營養均衡,在和別人吃飯的時候,也會給對方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我們平時總是隻吃自己喜歡吃的,別人對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們看見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要暴食暴飲。在飲酒方面,我們不能飲酒,而有些家長卻十分喜歡飲酒,我們要經常提醒家長。

錢文忠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叫鄭浣,已經當了官,他是一個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遠方孫子要看他,這個孫子是農間種地的,並沒有見過面,也不懂禮節,衣服很破。鄭浣沒有嘲笑他,問他想做什麼?孫子說他想當縣尉。鄭浣便想去找相關的人說一說,並在晚上讓他和他一塊兒吃飯。那天吃的是蒸餅,他發現孫子只掏裏邊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試想,如果給我們一個蒸餅,相信我們也會吃只瓤,對外面的餅皮視而不見。就是因爲這麼一個小細節,使本來對孫子印象很好的鄭浣,對孫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極點。

看完這期節目,我發現在飲食這麼一個小的細節中,我還有很多禮節沒有做到。

百家講壇觀後感15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由王立羣老師爲我們解讀《史記》———秦始皇之唐人論秦。

本節主要講了唐朝人是怎樣評價秦始皇的,他們評價秦始皇有什麼特點。

通過王立羣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一的評價,有批評也有肯定,但從很多評秦的史料來看,秦始皇備受唐人的關注。但他也成了一個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員,王立羣老師說,皇帝是需要人來約束,沒有約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權,正是因爲這點,大臣們纔有機會教育皇帝,於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選,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對許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時,晚唐大詩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在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提出,秦國的速亡,是因爲秦王太過於驕奢淫逸,太重視自己的享樂了。而且,一個帝國的滅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對他的臣民不施仁義,不愛自己的老百姓,心裏沒有老百姓,最後所有的老百姓都會拋棄這個君王。在後人感嘆秦國的速亡的時候,沒有吸取到秦國速亡的經驗,結果自己又亡國了。在秦朝,還有一件大事——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有兩種記載,一是司馬遷,二是衛宏,在衛宏的記載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馬遷的記載中,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學者——顏師古、張守節、李善、李賢在爲古書作註釋的時候都選擇了衛宏的說法。由此可見,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個及其陰險的暴君。

在唐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與王立羣老師的講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樣性的,每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不一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