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綠皮書觀後感12篇

本文已影響 3.67W人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綠皮書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綠皮書觀後感12篇

綠皮書觀後感1

一個擁有雙博士學位黑人鋼琴家僱傭了一位粗鄙貧窮的白人做司機,去種族歧視很嚴重的美國南方巡演,於是一系列矛盾衝突就此展開。黑人鋼琴家唐。雪莉上層出身,教育良好,富有天才,拿了兩個博士學位,鋼琴演奏全國聞名。但這黝黑的皮膚帶給他與白人構成的上流社會的隔閡,又無法和普遍貧窮落後的黑人同胞相融合。於是他像困在一座城堡中的孤獨的國王,痛苦自知。託尼。李普,意大利裔美國人,生活拮据,吹牛鬼混,粗魯圓滑。但至少在種族觀念嚴重美國社會中,還不至於被歧視和侮辱。當雪莉開出優厚的條件徵集一名司機陪他去南方巡迴演出時,託尼放下了對有色人種的成見,爭取到了這份工作。

當兩人在一輛車上行駛,矛盾衝突就不可避免。雪莉看不慣託尼粗陋的行爲習慣,託尼看不慣雪莉的膚色黑黑還要拿着上層社會的所謂教養和精緻。雪莉看不慣託尼抽菸,說大話,賭博,貪便宜等壞習慣。而託尼覺得你個黑人還裝什麼優雅。硬把炸雞塊塞到從下就用刀叉吃飯,講究形式和禮儀的雪莉手裏。而雪莉也慢慢接受了從前不屑一顧所謂下層社會的率真的粗鄙行爲。

隨着兩人的磨合和相互理解,彼此慢慢接受了對方。但衝突和意外還是接踵而來。雪莉爲白人上流社會追捧,但卻不被允許和白人住一個賓館,用一個廁所和試衣間,在同一個餐廳吃飯。酒吧的混混,公路上巡邏的警察也找雪莉的麻煩。放在當過夜總會領班的託尼那裏總能設法化解危難。雪莉用正直要求和教育託尼。當託尼在無人售貨亭揣了塊玉石放口袋時,雪莉嚴令託尼放回去;當託尼把飲料杯扔在公路上時,雪莉不容妥協地要求託尼把車倒回去,把杯子揀起來。通過一路陪伴,兩個男人培養出很深的友誼和感情。雪莉博士指導託尼寫給妻子的家書,使得接到信的妻子熱淚盈眶。

綠皮書是美國種族歧視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年代,給黑人司機的工具書,他標明瞭哪些旅館允許住黑人,哪些飯館可以接待黑人等。影片用綠皮書做名字頗有意義。

電影節奏流暢,情節步步遞進,戲劇的張力恰到好處,演員表演上乘,調子溫暖光明。最終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男配角(阿里飾演的雪莉),和最佳原創劇本三項大獎。可惜的是維果飾演的玩世不恭,痞裏痞氣,粗魯冒失,實則內心善良男主角託尼沒有得獎。很佩服維果把這樣一個混跡於社會底層中年男人演地活靈活現。需要說的是,電影裏所有演員的表演都很優秀。

電影有個光明溫暖的結尾,作爲老闆的雪莉開車把疲憊不堪的託尼送回家,剛好趕上家庭的聖誕聚餐,託尼開始變得文明精緻了不少。雪莉勇敢地堅持了自己,挑戰了種族歧視依然嚴重的南方社會。愛心,寬容,妥協和堅持原則,使得社會歧視有色人種的習慣勢力有所退卻。雪莉和託尼成爲好朋友,並拜託了內心的孤獨。總之,這是一部暖心的電影,藝術上乘的電影,有教益和值得咀嚼回味的電影。奧斯卡獎的加持一點不過分,我給9。2分。(豆瓣8。9分)屬於絕對要看的電影。

綠皮書觀後感2

《綠皮書》是一部將反對種族歧視表達的很到位的一部電影。故事發生在1963年的美國。

託尼爲了賺更多的錢交房租,不惜爲黑人音樂家唐當司機。因此,他告別家人,開始了與唐八個星期的旅行。在一路上,唐一直在遭到白人的歧視。託尼從一開始的不滿情緒,逐漸的同情他,併爲他打抱不平。

兩人一路上的互相影響,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託尼對唐關於種族歧視的態度。託尼讓唐手抓雞塊吃雞,唐沒有辦法,只好用手接住雞塊,但卻擺着蘭花指,表示沒有餐具沒法“享用”,這時,邊開車邊吃雞的託尼就與唐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個吊兒郎當,一個紳士味十足。最後,他怮不過託尼,只好和託尼一樣用手將雞塊往嘴裏塞。唐問託尼吃完的雞骨怎麼處理,託尼直接打開窗戶,將雞塊丟出車外,唐沒辦法,只好也丟出窗外。託尼對唐採取的是“軟式影響”,即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唐的性格,而唐對託尼采取的是“硬式影響”,即用不可抗拒的命令來使託尼更紳士。如:在託尼把飲料瓶丟出車外時,唐叫他重新撿回來;在託尼給妻子寫信時,唐教會了他如何表達對妻子的思念;在監獄裏,唐讓他懂得了拳頭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只有尊嚴纔可以。若託尼違反這些命令,那麼他就會被扣工資,所以託尼只能接受。

當然,影片中的種族歧視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唐爲白人們演奏,但酒店服務員卻不讓唐上酒店裏的廁所;託尼打了警察,警察卻把兩人都抓起來,原因是唐“那討人厭的膚色”;西裝店裏的服務員不讓唐試穿衣服;一對情侶看到一個白人(託尼)在給一個黑人(唐)開車,感到十分驚奇;餐廳的服務員不讓唐在餐廳內用餐,即使今晚他纔是主角……

那麼,唐爲什麼要來南方演出呢?他在北方豈不更好,工資高,人緣好,不會被歧視……影片中也給出了詳細的解答:唐爲了讓白人知道,黑人也能彈出和白人一樣的曲子,所以他不惜冒着被白人暴揍一頓的危險,也要去各地演出,他身穿西裝時的紳士範,是幾乎所有黑人都沒有的。他們只知道爲白人工作,爲白人當奴隸,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白人的心,奴性心理已經在腦海裏根深蒂固。當託尼的車拋錨時,他們停在了一羣工作的黑奴前,黑奴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看着眼前這一幕驚奇的畫面:一個白人在忙前忙後,而黑人卻坐在車裏休息。當地的種族歧視是很嚴重的,唐在那時還堅持南下演出,可見他的決心和毅力。

“綠皮書”作爲影片名字,在全電影作貫穿線索的作用。它裏面詳細的羅列了黑人可以住的旅館,更是爲了體現電影的主題:種族歧視。綠皮書中的很多內容,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黑人的自由,他們只能在固定的旅館入住,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和路線通行。

在當時如此嚴重的種族歧視下,唐並沒有因此而喪失對生活、對人種平等的渴望,更加堅定的想要改變人們對膚色的偏見。他反對種族歧視下的執着,決定了他的命運,他對自己的命運打抱不平。

影片的最後,唐在平安夜來到了託尼的家裏。託尼和家人雖然都是白人,卻都很熱情的接納了他。這也預示着唐的願望終將會達成。

綠皮書觀後感3

先看了《觸不可及》,所以大概會在主觀上完全的偏向,其實反應的方向不盡相同,綠皮書會更加偏向於現實處境的反映,悲涼無奈的現實。

唐·雪利,一名鋼琴家,說來諷刺,因爲黑人身份竟然不能彈奏自己最愛的古典樂,算是因爲膚色,被迫轉向流行樂的領域。他是爲了什麼呢,在這個不被人尊敬的年代,幾近對於整個制度發起衝擊,算是維護自己的尊嚴,維護自己的體面。可是這樣的一份體面,終究是不堪一擊,白人宴會上的邀請更多的是爲了裝點,所謂的尊敬也只是限於舞臺。更多的人不過是爲了提升一種格調,所謂的情感所謂的經歷,在他們眼裏,一文不值。大概他們都沒有託尼能夠聽懂其中的曲折,可能都沒有託尼那般感受,彈琴時候的雪利,譬如神明。

託尼呢,因爲膚色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尊敬,可就像是他所說的,他所住的街區,彷彿祖祖輩輩都在這裏,混亂,擁擠。似乎並不是別人所想象的優渥的生活,更多的人,也不過是在底層掙扎,在泥濘裏生活。

他們啊,去到了南方巡演,所謂的巡演,究竟是爲了什麼呢,其實我想了很久也沒有明白。

放棄了優渥的工資,去到了薪金抵不上的地方,最終,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侮辱,是一種人格上的貶低。是一種經歷,還是說,去感受更多的同胞的生活,畢竟他不可能捨棄掉自己的膚色,他所經歷的,儘管已經所謂的受人尊敬,所過的生活依舊不算如意,生活中受盡指責。

那麼更多的同胞呢,那羣在田地裏辛苦工作可能都沒有辦法養活一家人,在工作的間隙裏,望向他的同胞呢。過得,大概是更爲掙扎的生活,所謂的逃離,所謂的遠離,更多的也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吧。不願意被刻板的印象所束縛,可這世間,沒有人能夠逃離刻板印象,沒有人能夠逃離別人的成見,更何況,有的時候印象又何嘗不是一種正確。就像是炸雞,就像是爵士,就像是所謂的對於現況的接受。有的是我們可以酌情接受,有的是我們可以給予這個世界一部分的改變。

就像是相處久了他們一定會對於對方會有一定的影響,會去接受不再流水化的寫信,會去接受文雅化的表達,會去壓抑自己的脾氣,不再只是任由釋放帶來一種無謂的傷害。

他也會去接受所謂的不會接受的飲食,會去抨擊別人並不公平的對待,會去接受不是施坦威的鋼琴,接受音樂最初的樣子,只是帶給人們歡樂。會去擁抱家庭,會去接受溫馨,會去邁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尋找一種並不孤獨的人生。所謂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會意識到,可能也不會感覺到,只是帶給彼此的,是一生的朋友,永遠不會忘記的,一路上的陪伴與依靠。

這樣一段旅程,對於彼此改變很多,算是,見到了世界,見到了人生。給予我們自身的呢,是世界的殘酷與真實,是世界本來的樣子,生活在路上,境遇在人生,如果說曾經有一段經歷能夠讓我們就此改變心中的偏見,改變固有的成見,又何嘗不能在路上。

所謂的綠皮書,是諷刺也是嘲笑,所謂的區分所謂的對待,所做的也都不過是無謂的堅持與固執,世界所有人,哪有什麼分別。區分帶來的,大抵是心中的自卑與刻意打壓的結局,本不該如此。從來不該如此。

綠皮書觀後感4

這是一個關於兩個男人的故事,是託尼和雪利的故事,是黑人和白人的故事,是關於靈魂的故事。1962年的紐約夜總會,歌舞昇平,是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託尼天生的“胡說藝術”讓他在此處如魚得水。

意外的失業和業界的好名聲,讓託尼在捉襟見肘的時候,被生活推了一把,推到了雪利這位黑人鋼琴家身邊,成爲了他巡迴演出時的專職司機。

此後,一輛車,一本綠皮書,一個黑人和一個白人,開始了一段通往南方巡演的旅途,亦開啓了兩人人生新的篇章。一個是從不爲生活設限,恣意而任性活着的白人混混;一個是內斂沉穩謹小慎微,恪守規則而活的黑人鋼琴家,膚色的分明和性格的強烈碰撞,讓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平凡。

就像託尼第一次見到雪利彈奏鋼琴曲時,眼神裏的震驚。那個在舞臺上演奏鋼琴曲的人,彷彿閃着光,觸動了託尼的心,那一刻的他一定覺得雪利是這世間最棒的鋼琴家。認識一個人,從打從心底的欣賞開始。

兩人通過每日的朝夕相處和溝通下,託尼更加了解到雪利與常人不同的喜歡思考,追求平等的,高尚的靈魂,它不會因爲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這個過程中兩人拋去了世俗的種族歧視,形成了一次互相的救贖,給予了彼此間的平等和尊重。

那是最後一場演出,雪利在儲物間換好演出服,可當他要在餐廳用餐時,卻被服務生阻攔了,他們說這是舊俗是規則,不能讓黑人進來;託尼看見這一幕,想要來解決,卻被服務生的話觸怒了,就在他要動手的時候,雪利說,“我聽你的,你若要我演出,我就演出。”託尼搖了搖頭,放開了服務生,“我們走吧。”他們來到一家黑人俱樂部,託尼說,“今天,你守護住了自己的尊嚴。”在黑人俱樂部裏,雪利放下架子,融於音樂,放縱恣意,是心靈的釋然。在這個平凡又熱鬧的小酒吧裏,博士終於找回了原本屬於他的快樂—-做最真實的自己。他有非凡的才華,而且被他人所承認,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他對不公正的待遇不在隱忍,開始反抗,他渴望打破人們的種族歧視觀念,得到自己應有的尊重,他不再壓抑自己,從而真正找回了心靈上更多的快樂。

在回家的路上,當他們再次被警察攔下,以爲又是一場麻煩,卻得到了一次善良的提醒;在託尼體力不支的時候,雪利親自開車將他帶回了家;到最後他接受邀請去託尼家過聖誕節,他們熱情擁抱……

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們成爲了朋友?從什麼時候開始,他放下刀叉用手吃炸雞?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學會忍住情緒?從什麼時候開始,那個連黑人用過的杯子都要丟掉的人,在餐桌上喝止好友稱呼他們爲黑鬼?從什麼時候開始,高高在上的他學會低頭,隱忍獨孤的他學會交流?

朋友是什麼?是我們打從心底裏欣賞彼此,在漫長的旅途中,讓彼此成爲更好的自己。正如這部電影,兩人能夠有幸相遇,摘下原有的“有色眼鏡”看待彼此,打破當時的種族歧視的看法,真正的理解彼此。偉大的友情一定是靈魂的交融,他們能走進彼此心底深處,共同成長。

綠皮書觀後感5

託尼所在的酒吧歇業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託尼很快陷入了生活拮据的局面。他不得不在小餐館裏與人打賭吃熱狗,來贏取50美金家用。

電影開頭便認真描繪了男主託尼嫌棄地丟掉黑人水管工用過的水杯的鏡頭。沒錯,他是種族歧視者。

即便這樣,在應聘黑人鋼琴家謝利博士的私人司機面試中,託尼說我不介意給黑人工作,我前兩天才在家裏宴請了幾位黑人朋友。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團結和諧的國家,無法理解美國舊時代種族歧視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劇情讓我們越來越深刻體會那種歧視的無知與可怕。託尼迫於生活,向現實低下了頭,成了鋼琴家謝利博士的司機,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看到這裏,我想起了多年前,我的父親因爲沒錢給孩子們交學費而低聲啜泣的午夜,中年男人的無奈與苦楚在那一刻、在電影裏讓我淚流滿面。一分錢壓倒英雄漢,在現實面前,我們曾經覺得無奈的事似乎都成了出路。

改變需要勇氣

鋼琴家謝利博士才華橫溢,博學且教養好,有錢有地位,但是因爲黑人種族備受白人社會的侮辱和欺凌。他也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層的黑人沒有交集和共同語言,影片中最讓人動容的應該是雨中謝利咆哮的一段臺詞: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還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

託尼動手打了侮辱謝利的警察,兩人被關進了看守所,謝利博士告訴託尼:靠暴力永遠無法取勝,堅守尊嚴纔會贏,因爲自尊總會讓你佔理。在那個無奈的社會,他沒有用暴力去反抗,而是用行動捍衛自己的尊嚴。

謝利博士明知道南方種族歧視很嚴重,他依然選擇去南部巡演,去經歷去突破,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大衆。聖誕演出,謝利在不讓黑人入內的餐廳那段。按照劇情的鋪墊,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以爲他會妥協,完成演出。然而我終究是庸俗了。謝利博士毫不猶豫地說:要不然讓我進去用餐,要不然就取消今晚的演出。這大概是整部劇最給人勇氣的改變。

故事的最後,平安夜,託尼主動擁抱謝利博士的那一瞬間將改變演繹到極致。

生活需要溫情

看了很多影評都在講民族文化,可是更吸引中年婦女的應該是託尼與妻子之間的溫情。影片中很多溫情的鏡頭,讓人覺得溫馨而感動。託尼出發前,將預支的工資交給妻子,妻子再三強調要寫信回來,可是都是被拒絕的。即便如此,託尼在南下巡演的路上還是很用心地給妻子寫了信。

整個故事除了南下巡演的路線,就是託尼寫給妻子的四封信。信件真是一個高明的處理方式,不僅從客觀角度描述了謝利博士,也不着痕跡的描述着託尼在謝利博士影響下的變化。

在謝利博士指導下,信件內容很感人:沒有你的時光和旅程對我來說毫無意義,與你相愛是我所做過的最輕鬆的事。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會深深地感覺到遇見你的那天我已經愛上你,今天我愛你,餘生我也一樣愛你。我想這是內心深處對妻子和家庭厚重的愛,才願意接受這種改變吧。

託尼睡前親吻妻子小照片的鏡頭,故事最後託尼妻子與謝利博士擁抱時說謝謝你幫他修改信件的鏡頭,都讓我心頭一暖,不得不說中年婦女感動的鏡頭真的不一樣。影片所傳遞的關於家庭、關於夫妻、關於親情的相處之道,是我們這代人需要思考的。

綠皮書觀後感6

開頭因爲俱樂部關閉了幾個月進行裝修,所以保鏢託尼暫時失業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錯的差事,載一個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前往歧視最嚴重的美國南部進行巡演。出發前,託尼得到了一本綠皮書,本電影的片名就以這種不顯眼的方式出現了。

從電影裏我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託尼和謝利越往南歧視越嚴重。在電影裏,黑皮膚的謝利可以在白人餐廳演出收穫掌聲,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廳、更衣室和洗手間。因爲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南部,有很多餐廳是不允許黑人用餐的。他們常常把餐廳搬到了車裏,連上衛生間都要仔細規劃,所以纔要用到這本黑人旅行者綠皮書,去尋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來“綠皮書”出版的背景裏充滿了壓迫和苦難,但電影《綠皮書》卻沒有散發太大的怨氣。比起那些偏執的白人,謝利渾身上下透着一股優雅。他被人欺負以後用音樂釋放他的怒氣,他甚至對有點粗暴的白人託尼說:“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獲勝。”

你以爲電影要開始說教了嗎?其實沒有,這部電影的導演時刻給你綁着血壓計,發現你血壓升高情緒過濃的時候,就給你來一顆降壓藥。而消除矛盾給我們降血壓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託尼和儒雅傲嬌的謝利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

託尼是個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個寵妻狂魔。雖然性格暴躁喜歡打架,但是當他吃了26個漢堡贏了錢後就立刻交給妻子。寫的信雖然笨拙,但還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溫柔。而謝利除了優雅以外還有一點傲嬌。

車裏吃雞的情節我就不細說了,看託尼是怎麼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鋼琴家,調教成在車裏啃雞腿的吃雞少年的。說到謝利爲什麼遇見託尼以前從來沒有吃過炸雞呢?是因爲他不愛嗎?不是,其實是因爲心理戒備過度。因爲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歡吃炸雞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謝利以前一直在刻意迴避這些偏見,以至於最後使他迷失了方向,覺得自己既不夠白也不夠黑。是託尼在教會他放下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謝利也在一點點的改變託尼,讓他學會用更美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善良和愛。

就像維克多·雨果·格林在綠皮書這本指南里面寫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在不久的將來某個時刻,將有一天不必發佈本指南,那時候我們作爲一個種族在美國擁有平等的權利和特權。”

《綠皮書》幫我們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打開方式。它用這種凝望的鏡頭消除了沉痛,用爵士樂酒吧裏的演奏表達了一種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紙包裝“歧視”,不試圖改變什麼讓全世界都愛吃,並且能從甜味中,嚐到一點世界本來的味道,這樣就夠了。

平等和自由是每個國家和每個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平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如何抓緊“方向盤”,還需要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視、崇尚自由”一定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綠皮書觀後感7

我一開始看到這部電影時,覺得這個電影一開始這麼混亂,那後面不會更亂吧!我提着好奇的心把這部電影看完了。

在以前的美國中有很多的黑人,他們在社會中是沒有地位的,他們經常會受到白人的歧視。在電影的開始託尼是一個街頭混混,他也是一個十分歧視黑人的人,在他妻子請了兩個水電工到家裏來修水管,修完後倒了兩杯水給他們喝,被託尼看到了,託尼雖然沒有正面表面表達出來而是在他們走之後把他們喝過的水杯丟進垃圾桶中,他妻子倒垃圾時看到了也只默默地把杯子撿起來。後來因爲要賺錢去給黑人唐雪莉博士當司機兼保鏢,一開始唐雪莉一直嫌棄託尼十分吵,在一次演出後,車子在加油站停下時,託尼看到一塊玉石,託尼看了看地上有一塊於是撿了地上的那一塊放在了自己兜裏,這一幕被唐看到了,於是他教育託尼去付錢,就這樣託尼在唐的一步步教育下從一個混混變成了一個有着正義感的人,最後一場演出因飯店老闆對黑人的歧視,他們沒有演,他們到了橘鳥酒吧,那是一個黑人酒吧,唐在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自在。回到那個紐約後,唐和託尼成了朋友。

在唐和託尼的八週的巡演中,都努力去改變對方。唐是一個外表十分溫文,高雅的人,但內心十分複雜的人。託尼是一個外表十分大大咧咧,十分暴躁的人,但內心十分細緻善良。他們兩個人都沒有要改變對方原來的樣子,都在默默的改變對方,唐在各方面比如教會他了不能偷東西;在亂扔垃圾時,會把車倒回去讓他把垃圾撿起來,在衝動時要忍住,不要亂動手;託尼會在一些時候給唐一些建議;在唐有危險時去救他;在唐失落時給他開心比如在一開始的唐沒有吃過炸雞,託尼買了一桶全家桶會和唐去分享;在白人酒吧救唐。唐所見證的種族歧視程度遠比他所想的更加過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許上白人衛生間,不允許試穿西裝,不允許和白人同桌吃飯……這一切都在一點點擊垮唐的內心,也在慢慢改變託尼的立場。託尼也從剛開始的煙不離手,髒不離口到後來爲唐戒掉了煙,髒話也漸漸變少了。當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託尼丟下手中的披薩跑到酒吧救了滿臉傷痕的唐,唐聲音顫抖着說:“我只是想喝點酒。”後託尼開始了對唐改觀和同情,開始覺得種族歧視的可怕也漸漸的開始對種族歧視的淡化。

在最後的聖誕夜上託尼在家庭宴會上唐的突如其來讓託尼感到十分的驚喜,唐一開始覺得託尼的家人不歡迎他,但後面的又是讓位置又是拿盤子讓唐感到十分的開心,可以感受到唐他內心的那種感覺。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種在美國的種族歧視,白人託尼和黑人唐雪莉在巡演中慢慢的改變。唐是一個活得像白人一樣的黑人,知書達理,爲了自由行動着;而託尼是一個活得像黑人一樣的白人,油嘴滑舌,卻膽識過人。這部影片中還有一個角色是託尼的妻子,她是一個善良,沒有一點種族歧視的人。

這部電影之所以獲得奧斯卡電影獎在於把固化了的種族人設巧妙的對調了。最後分享一條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格林寫道:“在不久的將來,這套書將不會再出版。到這本書停止發行的那天,我們的好日子就到了。因爲,這意味着我們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尷尬歧視之苦。”

綠皮書觀後感8

以前聽過一句話“每個女孩,都是自己的女王”,可即使如此,也總會有那麼多女孩在對比中感到自卑,甚至感到孤獨。沒有一個人是天生高貴,也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卑賤;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合羣,也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孤獨。孤獨,其實只是自卑的一個最高的境界罷了。綠皮書裏有一個人,似乎是認定了自己是孤獨的人,一個天生應該孤獨的人“我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將自己劃爲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明明是男人,卻又不配是男人。一個人,是要自卑到了一個什麼程度,才能將自己困在如此窄小的一個孤獨圈子裏生存,更何況是一個天才。

唐·雪利,一個近乎音樂天才的存在。近日也在看《傅雷家書》,本已感嘆於傅聰的令人驚歎的音樂天賦,接近誇張的領悟力,對音樂的極度敏感使傅聰可以在短於常人的時間裏完成超出常人的成就。而唐·雪利,據電影裏對他的介紹,從3歲便開始演出,14個月內到白宮表演2次,雙博士……同樣是學藝術,雖然不是一個領域,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個人是一個在音樂方面的天才。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問題,至少在1962年的美國,尤其是美國南部的致命問題——他是黑人。

在談這部電影之前,一個必要的功課便是瞭解背景。在南北戰爭結束的近100年內,黑白兩色人種在美國,尤其是美國南部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鴻溝我是現代的黃種人,在沒有種族歧視的中國,不明白當時由膚色而引起的衝突,但大概和中國古時候的元朝時的分化無異。似乎是在這些社會,總是要有一種人天生被別人踩在腳底,而還有一些人這天生高高在上。電影裏頭有一個片段,男主人公託尼,一個白人,再向南行的路上因爲車子壞了,而只好將車子停在路邊修理。而他的老闆雪利也下了車,一望無垠的田野裏盡是他的黑人同胞。他望着他們,他們也望着他。一個帶着探究,爲何一名黑人可以讓白人爲其服務;一個帶着心酸,明明是同類,爲何命運殊途。其實那些黑人只不過代表了當時美國的絕大部分的黑人罷了,也許若不是獨特的天賦,他也許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員。我莫名想起一句和這部電影無關的話:當你凝望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你。稍稍改了一下,當你凝視別人的心時,別人也在凝視你的心。

一開始看到《綠皮書》很迷茫,不知道故事,只知道這部電影似乎很好看。男主人公託尼是一名有嚴重種族歧視的白人,他原本是一家夜總會的保鏢。但是因爲夜總會暫停營業而暫時試去了工作,只好去拜託朋友去找工作。經朋友的介紹,遇見了黑人音樂博士雪利,作爲雪利的司機與雪利一起一路向南。在黑人備受白人歧視的美國南部,託尼和雪利更是經歷了一系列他們在北方不可能經歷的屈辱事件……

想起《唐探1》當中的經典的一場對話,“一張紙怎麼立起來?”,折了一折,再立“這樣”。一面爲陰,一面爲陽,暗示着萬物皆有兩面。而人,更是如此。在託尼和雪利的《綠皮書》之旅中,他們生爲白人和黑人,存於底層和富裕階層,長於大家庭和孑然一身奮鬥於世,恰如陰陽、黑白,互爲對立,卻最終融合。俯仰人世,皆是如此,立於人間,晦暗難明,卻在溝通、交流中最終互相理解,成爲摯友。

綠皮書觀後感9

電影講的是一個白人平民給黑人精英當司機兼祕書的故事,有關友誼、有關尊嚴、有關種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發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爲時間原因,我只談談當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絕表演那個片段時我想到的東西。

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由來已久。電影設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時候種族歧視問題還相當嚴重,黑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實際上對黑人的歧視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國白人的心裏)。

唐雪莉(黑人精英),擁有禮儀學博士學位的鋼琴演奏家。在紐約混的風生水起,跟肯尼迪成爲了好朋友,但是因爲他是黑人,總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對待,所以他決定去南方溜達一圈,找找刺激,讓自己可以有勇氣直面這些不公正——當尊嚴被無視,要改變的不是別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着自己的禮儀和涵養而一味退讓,而是在被侵犯時有勇氣反擊。

而在現實中,一般大多數人選擇隱忍並不是因爲不想硬剛對方,而是因爲剛不過。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樣,進了局子可以讓總統撈自己。這中間的不少人雖然還沒有取得唐雪莉一樣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着跟唐雪莉一樣的信念:用實力去贏得尊重,用成就去回擊那些歧視、詆譭、傷害他們的人。

理智總是告訴他們,跟對方爭一時口快或是發生衝突並不能改變對方的看法,也不能解決矛盾,或者不能給對方以實際且深刻的打擊。所以他們常常對冒犯或是傷害自己的行爲進行冷處理,當做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卻變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覺得這種思考方式類似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覺得受到不公或欺負就應該反擊,選擇逃避等於懦弱,所以有點瞧不起這種思考方式。但後來我才明白其實兩者有着本質的區別:阿Q是在想象中完成了報復,而前面所描述的選擇隱忍的人則把受到的打擊和傷害轉化爲取得進步的動力,並採取行動。

這些人善於把負面的事情與情緒化爲前進的動力,因此他們往往對成功有更深的渴望,有強大的內驅力。但可以預想的是,這些人也往往揹負着巨大的壓力。

當他們真的有這樣的資源和能力給當初傷害自己的人以實際和深刻的打擊時,他們卻往往不會這麼做。因爲他們已經把傷害過自己的人遠遠地拋在了身後,再也不會有交集。甚至有些人會選擇遺忘甚至感恩曾經的傷害。

我佩服這樣的人。

但是,一味隱忍完全不會發火,把所有東西都裝在心裏,通常如果被別人認爲是一個不會發火且沒有立場的人,那麼別人就很容易把火發在這個人身上,把他當作出氣筒。

所以面對不公,一定要“發火”,不一定能讓正義得到伸張,最起碼向別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總的來說,在缺乏力量的時候,戰略隱忍是必要的。

說的糙些:面對不公,打得過當然要打;打不過,可以先跑但也得回頭罵兩句。

這樣纔是一個可愛且有魅力的好人。

綠皮書觀後感10

美國電影《綠皮書》講述的是黑人鋼琴家唐·雪利與白人司機託尼·利普之間的故事,值得一看。

故事發生在1962年的美國,男主角託尼·利普,意大利裔白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整日爲了生計而奔波。受傳統觀念影響,討厭黑人。影片開頭,展現出利普爲了生存而玩的小伎倆:爲了搭上吉奧,他將吉奧的帽子藏起來,之後又免費交還。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天人之際》裏作者薛仁明用的一個詞:狎侮。他寫到:“狎侮不等於霸凌,劉邦會鬧別人,但不會霸凌。霸凌跟鬧很不一樣,霸凌是會傷到對方的,可是鬧最多隻是把對方搞到哭笑不得而已。”“會狎侮的人,外表看來,常常沒半點正經,可當他嚴肅起來,卻比誰都更正經。”或者可以說,託尼就是一個混混,痞子。“像這種人,在不正經的背後,某些關鍵時候,反而會有一種異常的能量。”

託尼是一個有底線的人,爲了維護這份底線,他不惜出手!由之後的三個情節可以看出:①唐的僕人想讓託尼提行李,被託尼直接拒絕;②接待方故意刁難,隨意準備了破舊的一架鋼琴,而爲了唐要求的斯坦威鋼琴,託尼在溝通不通的情況下直接出手;③當警察挑釁:“意大利人就是一半的黑人”時,直接動手。由此可見,託尼是勇敢(雷厲風行)型稟性——優勢:敢想敢幹;弱點:盲目衝動。

男配角唐·雪利,黑人鋼琴家,做人做事一板一眼:擁有心理學、聲音學、禮儀藝術學三個博士學位。故事發生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期間,“綠皮書”的全名叫《黑人汽車旅行綠皮書》;如果沒有它,黑人在美國南方將寸步難行!因此,當唐決定去南方巡迴演出時,白人託尼以其“與生俱來的解決能力”被唐選中。而唐之所以要去巡演,是試圖改變南方白人對黑人的偏見。

託尼這樣向妻子描述對唐的第一印象:“高高在上的坐着,穿得像個酋長。”唐具有極高的音樂天賦,由此獲得了名與利,也造就了他的高位心態。他雖然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卻與哥哥斷了往來,他自找臺階的認爲這是“音樂家的詛咒”;婚姻失敗,他對前妻的評價是“語法糟糕,很善良。”唐對於路邊農場裏勞作的黑人漠不關心,他所在意的只是巡演怎樣持續下去;他遇到不公選擇的是“忍”,最終,在託尼拳打警察,兩人被關警察局後;不得不亮出底牌——司法部長肯尼迪。“忍”是有極限的;在最後一場演出之前,唐決定不忍了,“要麼我在餐廳吃飯,要麼取消演出。”在對方的強勢堅持之下,唐取消了演出。使得巡演以失敗告終。

唐看不慣趴在地上與黑人司機玩兒牌的託尼,他說:“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你不一樣!”其實,這也是在說他自己!唐一直覺得自己與其他黑人不一樣,然而,殘酷的現實教育了他,與其去企盼南方的白人改變觀念,不如勇敢的走進黑人酒吧,爲他們演奏獲得認同來得實在。

最後,唐在託尼的鼓勵下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走出了孤獨;託尼也在唐的幫助下不再衝動。二人成了一生的朋友。

綠皮書觀後感11

在一衆好評聲中去看了這部奧斯卡最佳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顏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卻會讓很多人看完之後會心一笑或是潸然淚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經足夠精彩。

故事以黑人種族歧視爲主題,圍繞一場巡演經歷展開。黑人鋼琴家爲前往種族歧視最爲嚴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請了一個“能解決一切麻煩”的白人做全程司機,於是高冷鋼琴家和胡說藝術家便展開了一場公路旅行,而綠皮書是一本專門爲黑人而寫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個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酒店和餐館。

白人司機託尼原本處在社會下層靠體力謀生,愛耍小聰明,愛佔便宜,頭腦靈活,身體強壯,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這並不妨礙他也是一個愛家的人,明明看起來吊兒郎當浪蕩灑脫的人因爲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賺錢,即使是幹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所以這纔有了他和黑人鋼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對黑人有所偏見,曾經扔掉自己家裏黑人用過的杯子。而博士雖然是擁有着財富和地位的偉大鋼琴家,身份高貴,涵養深厚,可以說是超脫世俗的理想形象,但還是逃脫不了別人對黑人的偏見和歧視。所以兩人從某些方面來說,勢均力敵,都對這個世界有着無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剛開始,兩個人就只是單純的僱傭和被僱關係,互相看不順眼,但一個因爲涵養,一個因爲利益,卻又不能做出什麼出格傷人的事,這樣的關係顯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場演出順利進行,託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後來在給妻子的信中說道,他就是一個天才。在前往下一個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樂時,託尼因發現博士不認識其歌手而大驚。黑人歌手似乎是一個稀有物種,而同爲音樂家的博士卻不認識。而他們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後,故事也進入了全片的高潮。當託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後,博士終於爆發下車,說出了他一直以來的憋屈:如果我不夠黑,不夠白,也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作爲一個聰明人,託尼也馬上理解了博士說的話的含義,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打破那種族差異,至此,我想託尼已經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去對待這位孤獨的鋼琴家,而不是以膚色人種。作爲一個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羣,博士是孤獨的,但他卻還堅守着,孤獨的向前。就像託尼後來說出那句:孤獨的人最難邁出第一步。

在最後一站,邀請者因爲黑人身份拒絕了博士進堂入餐的要求。而這裏託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爲那場對話發生了巨大轉變:託尼變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卻開始爭取自己的利益。由於邀請者的堅持,博士也強硬的放棄了演奏,轉頭和託尼去了一個黑人酒吧。隨着女老闆的“挑釁”,博士的一曲爵士讓他找回了那種可能從未有過的做黑人的快樂。

故事結束時,本以爲不想和託尼家人一起過聖誕的博士最後還是去了。一場旅行似乎讓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夠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時候,膚色只是表面的,偏見也是因爲自己的無知,真正能夠改變人種歧視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

綠皮書觀後感12

趁着中午午休的空檔,和好友跑去影院看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Green Book)。出了影院,似乎還沉浸在雪利博士的笑容當中,莫名還覺得他有點帥。這是一部黑人題材的電影,種族歧視便是它的標籤。前些年看《當幸福來敲門》看得我熱淚盈眶,《肖申克的救贖》裏面黑人瑞德的形象也是深入我心,所以對於看《綠皮書》我還是心懷期待的。

好在,不會太失望。雪利博士的出場,相當驚豔,託尼形容他是個酋長,金燦燦的服裝加上金燦燦的掛件,配上高大豪華的座椅,的確有着一城爲王的風範。但他也僅是他自己音樂世界裏的統治者,在那個房間裏,他是王,一個孤單的王。出了房間,他是西裝革履、舉止優雅的紳士,是永不能改變膚色的黑人。一路向南,他所有得體的舉止、得體的語言、得體的穿着都是他讓人質疑的對象。

在路上的一個農場,所有跟他同膚色的人在烈日的炙烤下,用鋤頭翻着已經乾裂的土地,他們看着他,他看着他們,一場巨大的波瀾壯闊的內心戲碼已經上演。

在僅供黑人居住的旅館,跟他同膚色的人喊他幫忙,並被嘲笑穿着管家的制服;在小鎮上的一家高級服裝店,店主並不願意他的衣服賣給黑色膚色的人;在俱樂部,被人欺負捱揍已是他見慣不怪的場景;即便是在大雨滂沱的晚上,警察也可以呵斥他下車接受盤問;甚至是爲人演出,卻不讓進廁所和餐廳......但是他依舊跟託尼說,你永遠不能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取勝。

在那場傾盆大雨中,雪利博士眼含熱淚喊出的那一句,我不夠黑,也不夠白,還不夠男人,那麼我是誰?這就像一句靈魂的拷問,直逼觀影者的心靈。對於他的遭遇,我們感同身受,但是真的也處於那種境遇,我們會做什麼呢?以沉默,以淚水,以同情,也或許都不是答案。

永遠都是在鋼琴表演後職業微笑的雪利博士,到後來發自內心的微笑,才發現,原來真誠,有着擊垮一切的力量。尤其是在橘鳥俱樂部,當只彈斯坦威鋼琴的雪利博士,走向了一架老式鋼琴,全民共舞,是音樂的力量,也是人性的溫暖,這或許是雪利博士自出生之後,最肆意飛揚的一次大笑吧。

再來看託尼。託尼有個幸福的家庭,但卻因爲收入問題,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有色眼鏡,給雪利博士開車。他心有城府卻又大開大合,他守住底線也經得起別人的託付,你看他教雪利博士吃炸雞,簡直就是KFC最好的廣告,雪利博士彷彿一個大家閨秀似的去撕咬雞腿、往窗戶外面丟雞骨頭的場景再現了兩個人的調皮可愛。託尼從一開始只爲每週125美元幹活,到後來多番爲他兩肋插刀,再到後來回家團圓和家人過聖誕節時的莫名安靜,都是友誼升溫的見證。影片中,除了託尼所表現出來的溫暖之外,回家過聖誕節的路上,警察提醒後車車胎癟了也是劇中一個溫暖的點。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帶着一樣的面具;也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像想象中那麼糟糕。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害怕邁出第一步。而往往,邁出了第一步,就讓後面的路有了轉機。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值得一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