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故宮》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2.41W人 

觀看了紀錄片《故宮》後,大家來談談自己的感想吧。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故宮》觀後感,供各位閱讀和參考。

《故宮》觀後感

  《故宮》觀後感一

談到《故宮》這麼一部紀錄片,除了膜拜我想不到更好的詞來表達我的觀後感!

說實話,看《故宮》之前,我在想是怎樣的勇氣讓導演敢去拍這麼一部紀錄片。故宮,紫荊城,古時的皇家聖地,這樣一座幾乎能代表中國的建築,在國人心中是神聖的,在西方人眼中是神祕的。要想記錄他的獨特之處,展現他的魅力。這着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與其說是藝術創作,我想整個攝製組更多的是自己的使命,一個文化傳播者,一個傳媒人的使命。

看完這不紀錄片,我被震撼到了,長鏡頭,延時拍攝的運用令人敬佩!這麼一部紀錄片展現故宮的魅力,我覺得足夠了!片中皇家聖地的莊嚴和神祕完全展現在觀衆面前。

由於故宮的特殊性,紀錄片的拍攝只能故宮閉館的時候進行拍攝,很難想象這麼一部紀錄片要耗時多久。更有一點要說的是,故宮中的藏品巨大多數均爲絕世珍品,在進行特寫鏡頭拍攝的時候,考慮到藝術創作的美感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文物的保護。僅僅就打光這一環節來說,部分書畫作品顯然不能承受高溫,所以,這對整個攝製組又是一大挑戰!

我覺得,《故宮》這部紀錄片對我的影響,精神上的影響圓圓打過藝術創作發麪的影響。拍攝一部優秀的紀錄片除了過硬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藝術創作的心,能夠耐下心,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完成每一個細小的工作嗎,更重要的是不能被貌似繁重的任務所擊垮。

  《故宮》觀後感二

看完《故宮》這部紀錄片,有個詞一直在我腦海中顯現,那就是“奇蹟”。

這個奇蹟的產生似乎就是古代皇帝的一個命令。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皇帝朱棣奪過皇位後,將自己原來的封國北平設爲第二京都,改名爲北京,耗費無限人力物力歷時15年終於建成紫禁城。古代封建帝王稱自己爲天帝之子,而深紅色的宮牆和金黃色的琉璃瓦是故宮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也是皇家高貴身份的象徵。紫禁城內最尊貴的建築是太和殿,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長寬比例爲9比5,象徵着九五之尊。

而影片中在向觀衆展示玉器時多采用鏡頭慢慢拉近的手法,給人以視覺的刺激效應;或採用由平拍慢慢轉入俯拍的手法,展現玉器年代久遠的神祕感。大量的推拉鏡頭、降格拍攝等塑造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在對光線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動的.浮雲,表現出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滄桑。具有運動感,動靜結合。

紫禁城在建後的二百多年裏,不僅多次經歷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歷經了一次改朝換代這座華麗的宮殿裏曾住過兩家人,朱家和愛新覺羅家。紫禁城中只有一些重大的事件有所記載,並且無一例外都是爲了皇權的爭奪。深紅的高大磚牆,金黃色的硫璃瓦,宮殿的棱角向天翹起,格局統一,設計整齊,寬敞大道,高階皇樑,暗示着封建的等級的森嚴。

故宮這個奇蹟歷經了風雨磨難,屹立不倒,其中的文化珍寶更是凝聚了千百年文化的結晶,不管如何,我們應該永遠銘記。

  《故宮》觀後感三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歷時15年才最後完成。此後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幵無多少改動。

故宮裏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寬的巨大平臺上,總面積約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爲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徵等都要在這裏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爲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緻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后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裏就成爲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裏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紫禁城,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佈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樑,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爲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爲“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爲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爲“後寢”。 通過參觀故宮,我瞭解了故宮的歷史和建築特點。

天斧神功的山石,造型優美,在此園悠閒漫步。給你一個心曠神怡的感覺,好不令人陶醉。軍機處是我國明清時期議事重大決策的場所。令人可想,當年皇帝在此爲保護國家疆土而在此作出的決定。它爲鞏固我國的國防做出過巨大貢獻。

故宮的建築,使我感到它是歷代統治階級生活,工作的一個完美的人間天堂。

  《故宮》觀後感四

《故宮》,這部大型紀錄片,我看完了,但是後來我還挑了一部分精彩的感興趣的回看了一下。總的來說,是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總共12集,片名分別是:肇建紫禁城、盛世的脊樑、禮儀天下、指點江山、家國之間、故宮藏瓷、故宮書畫、故宮藏玉、宮廷西洋風、從皇宮到博物院、國寶大流遷、永遠的故宮。

肇建紫禁城

首先來說一下紫禁城的名字來由,那是因爲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爲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薇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宮。封建皇帝被人們尊稱爲“天子”。皇宮冠以“紫”字,以表示皇宮爲人間的“紫宮”,爲人間至尊之所。另外,自秦漢以來,人們還習慣稱皇宮爲“禁中”,即“門戶有禁,不得隨便入內”之意。“紫”字與“禁”字結合,故皇宮稱紫禁城。也正是因爲紫薇星的居中爲天,也暗示了,天子理應選擇天上紫薇星在地面的投影建築宮殿而居,從而建立中心軸,統一天下,號令世界。

於是歷史將這個重任交給了明永樂大帝——朱棣。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下令建造紫禁城,並且以南京宮殿爲藍本,在元朝大內的舊址上進行建造,並要求其規模、氣勢和精美程度都需要超過南京的明皇宮。這也是他因爲“靖難之變”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心中有所顧慮,下令遷都的,進入自己以前的勢力範圍,同進也證明了:“天子守國門”之說。

紫禁城由1406年始建,於1420年建成,也即在明永樂四年到十八年建成。當然明成祖曾炫耀自己國家的威嚴,下令鄭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貿易通商,而是揚武耀威,順便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文。

盛世的脊樑

紫禁城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深紅的高大磚牆,金黃色的硫璃瓦,宮殿的棱角向天翹起,格局統一,設計整齊,寬敞大道,高階皇樑,暗示着封建的等級的森嚴。康熙34年,重建太和殿,36年落成,盛世屋脊的建立,同時敢昭示着一個新的盛世的開端,這時康熙大帝舉行了盛大的慶典。這也是將至高無上的皇權烘托到了極致。據測算,太和殿相當於現在的12層樓房那樣高,在當時,可以想像是怎麼的氣勢磅礴,雄壯宏偉。太和殿、保和殿和永和殿並稱三大殿,紫禁城中,殿的檐都是九個釘走獸,但太和殿有十個,唯獨的一座宮殿有十個的,這也宣示着它的重要性。太和殿長寬比爲9:5,這也象徵着九五至尊。

禮儀天下

紫禁城是個封建等級極度森嚴的象徵,在裏面發生禮儀之爭是在所難免。明嘉靖帝朱厚璁,是正德皇帝的堂弟,因爲正德帝膝下無子,就由興獻王朱佑沅之子繼承。禮儀之爭的焦點在於是否從正門入,進行登基大典。

公元1661元,順治帝死,年幼的康熙帝登基大典,更是雄壯,驚人。在故宮中主要三個主要的節日: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國的傳統新年,此時,王宮大臣,外國使節都來到皇宮,進行盛大的節日慶典。另一個是萬壽節,也即是皇帝的生日,這時,紫禁城也呈現出一片歌舞昇平,天子萬年的景象。最後一個重要的節日是:冬至日,原因在於,冬至日那天,陽光反照在宮殿的牌匾上,北半球上的陽光來回在上面照耀。也預示天子之氣。

說到禮儀,不能不提到宮服的穿戴。官服的穿戴一般與祭祀有關,祭祀被喻爲與上天對話,所以禮儀必須規矩。祭天穿藍官袍,祭地穿黃官袍,祭日穿紅官袍,祭月穿月白色官袍。祭祀也分大祭,中祭,小祭。大祭由皇帝執行,小祭由官員執行,但是中祭有時皇帝執行,有時由官員執行。

在紫禁城裏,明朝時,前朝處理政務,在清朝時,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後宮,處理政務都是在養心殿裏進行。一般宮殿裏是御門聽政,也就是我們在電視裏面看到的聽到的“上朝”。

上朝時也是有講究的,上朝謹見皇帝的一般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員。到清慈禧時期,御門聽政轉變爲“垂簾聽政”。

明成祖時期,成立內閣,皇帝下分三個部門:決策、議策、行政。行政下設六部,六部下設三司,也即: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和布政使司。明宣德時期,又下設地方和中央總管。明朝,大家都知道,宦官專政,皇帝大都不務正業。像明成化帝喜歡玩樂,專寵萬貴妃;正德帝,喜歡扮作商人,弄到在宮內開通商業街;嘉靖帝,則是個煉丹之人;萬曆帝是個斂財的傢伙,已經貴爲天子,但是人就是這樣的貪婪;明後期的天啓帝則是個十足的木匠,醉心於木匠事業,以至於魏忠賢專政。 到了清朝,雍正帝創立軍機處,軍機處是政務樞紐。這裏讓我們熟悉的莫過於密摺制了。雍正帝在養心殿西暖閣,就是採取這樣的方式統治天下,管理整個大清國家的。但是這一制度在清道光帝時,信息緩慢混亂,最明顯的就是英國直逼天津時,道光帝才知道英國已經發動了戰爭。當然道光連英國在哪裏都不知道。

1861年,慈禧垂簾聽政,年幼的同治是傀儡。

在紫禁城的最後一次政務處理當屬1912年2月12日的,退位詔書了。 這也宣示着清王朝的覆滅。

家園之間

寓意爲天上紫星在人間的投影的天子家園——紫禁城,是皇帝處理政務的中心,也是皇帝的居住地所在。

除了處理天下政務外,還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這也是皇帝處理完政務的消遣去處。也正好清乾隆帝所說的一樣:這些女人,一生的意義就在於倚在門口,等待着我的欽點。這在封建王朝裏,男女顯然不平等,女人顯然成爲了男人的附屬品,擁有物。每人皇帝都會很多的嬪妃。但是清光緒帝好像就三人吧,一個珍妃,一個瑾妃,一個皇后。

家國之事,當然也離不開皇子們的教學了,可以說清朝皇帝沒有一個昏庸帝,沒有明朝時那麼的玩帝,偏帝,廢帝,個個都很勤儉治國,勵精圖治,這與他們的嚴謹皇子教育密不可分。清雖沒有什麼昏庸之帝,,但是平庸之帝,志高才疏的皇帝也不少。特別是清後期,這也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清滅亡當然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這裏我們不再詳細討論。這交由歷史去評定吧,畢竟王朝的更替自有天命吧!

故宮藏品——瓷、玉、書畫

武則天供奉佛指舍至尊之器,宋徽宗宮廷院落中的雅緻的擺設,元世祖進行東西方貿易的貴重商品,永樂皇帝賜予外國使臣的珍貴禮物,雍正帝親自參與創作和設計的藝術品,瓷器可以說是中國每一個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更是這個世界中最大宮殿中無處不在的財富。

瓷器因火的剛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而揚名海內外。“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辰星看”,基中以我們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業最爲發達,從而也成爲了制瓷業中心,當然“瓷都”之稱也封給了景德鎮了。記得那時有個外國人刻錄了當時的情形“白天濃煙遮蔽了雲彩,夜晚窯火映紅了夜空”。可見當時的制瓷規模有多麼的大。 石之美者爲玉,玉是首先標準的象徵。古代有“君子比德於玉”之說。在宮廷中的玉器,玉如意是非常珍貴的,象徵和平興旺。就連皇帝發佈號令,頒佈法令的都用玉璽證明權威懷。玉石,精緻,靈動,溫婉,含蓄。是天地萬物之精華,百億年的造就,同時也成爲了東方之質的代表。玉有白、青、黃、碧和墨五種顏色。

玉器除了在皇宮中充當擺設,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比如生活中的多寶格,用來盛放各種各樣的古玩的。還有碧玉盤,盛放物品的。

對於玉器的喜好程度,非清乾隆帝莫屬了,他不僅政治才幹突出,也是非常優秀的收藏家,欣賞家,他之所以活了89歲,這跟他的興趣廣泛是離不開的。他喜歡玉,連自己的兒子的名字都可以看到玉的影子。就拿嘉慶帝來說,一個琰,王個旁,就是玉的意思。但是嘉慶帝則是個勤政國治的守成君主,他仁慈但平庸。故也稱仁宗。

故宮內藏的書畫也是空前的多,而且全部是精品。清乾隆是個書畫大收藏家,收藏書畫也是他的功德成就的象徵。裏面收藏最著名的就是隋展子虔《遊春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書畫的大收集,同時了見證了一個個王朝命運的改朝換代。

宮廷西洋風

鐘錶,地圖,自鳴鐘是最早進入宮廷的西洋物品,同時還有十字架像,八音琴,三棱鏡,鋼琴。最早進入的意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他是於明萬曆1601年進入中原的。他是歐洲天主教的傳教士,他後來與徐光啓成爲好朋友。明科學家徐光啓,受他的影響也蠻大的,後來徐光啓也加入了天主教。

外來傳教士除了帶來先進的物品,還有準確的天體儀,曆法等等。西洋建築風格的也在國內發展起來。後面還有德國的湯若望,比利時的南懷仁,意大利的畫家郎世寧。郎世寧是在我在看《圓明園》時,留給我印象比較的一個。《圓明園》也是部比較優秀的記錄片的電影。

紫禁城,一度成爲西洋貢品的展示廳,和先進科技的牢籠,壟斷了能工巧匠的創造力。就連英國使節贈送的西洋貢品中的洋槍洋炮,到八國聯軍入駐圓明園時,那些槍炮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可以落後必定在捱打了,自己還沉浸在東方文明大國中,殊不知國家早已進入了工業化時代。

紫禁城,多麼華麗,但都被捆上華麗的鐐銬,無法逾越這一道深紅的宮牆。

從皇宮到博物院

公元1925年10月10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紫禁城從此更名爲故宮博物院。蔡元培爲故宮博物院題名。

清朝後期也是個動盪的時代,1916年袁世凱自立爲帝,1917年張勳復辟,雖然他們都一一失敗了。此時的中國,民主科學進步思想已經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了。

國寶大流遷

故宮中這麼多的獎品,書畫,玉器,好多都被偷盜出去了。

1860年,文物第一次大流失,英法聯軍燒圓明園,能搶的就搶的,不能帶走就一把火燒掉。打碎,撕爛,火燒……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到清宣統帝時,溥儀將好多文物以賞賜的名義,將好多的文物偷出宮去,這也是一件很的國寶大偷盜的謀劃。

故宮,承載着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幾百年的風去變幻。

在國內,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院,天津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不同數量地藏有清宮舊藏文物。

在世界上,英,法,德,意,日本,美,奧,俄羅斯,加拿大,荷蘭,新加坡,士耳其,瑞士,瑞典,丹麥,挪威等國的博物館都有不同的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具體數量難以考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