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今天》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9.29K人 

之前看了咪蒙的劇評,對這部片子有了很高的期待。我是個容易被別人的觀感而左右的人,姐姐提前看完後的評價是“一般”,我也就少了原先那麼迫切的期待,看完之後,只有四個字,用力過猛。

《今天》觀後感

這不是單純想要講這部電影的劇評啊。我很想把電影和它所試圖探討的那個問題分離開來。就電影來說,敘事過程有些支離破碎,最後的結局讓人有點捉摸不透,池敏的故事雖然讓人動容,但與主線有些混攪在一起,模糊了本意。但真正讓我想要思考的,就是電影傳達的那一個問題:所謂的“原諒”,是不是一定要在乞求原諒的前提下才能稱之爲原諒呢?

換到電影裏,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兇手在殺人後,如果並沒有悔改之心,沒有誠心誠意祈求被害者家屬的寬恕,那被害者家屬是不是不要原諒呢?如果因爲某種“崇高”的道德感,以及“已經死了一個無辜的人,不要讓另一個活着的人再死”這樣的價值觀,而做出妥協和寬恕,最後真的能換來兇手的悔過嗎?

電影裏對這一點提出了有力的反擊。多慧在一開始就寬恕了殺害自己未婚夫的兇手,主動寫了請願書,幫助兇手減刑提前出獄,並辭了工作想要拍攝以“原諒”爲主題的.紀錄片,幫助更多因爲失親人而活在仇恨中的人放下仇恨,在“原諒”中獲取救贖。

可是漸漸的,她被迫開始發現事情並不是她想的那樣平靜、祥和、崇高。池敏的闖入和多次的質問動搖了她,同是受害者家屬悲慘的處境動搖了她,而原本自己原諒的兇手再次因爲殺人入獄的事實更是讓她無力招架。寬恕是什麼?原本她以爲是泯恩仇的人間大愛,最後發現不過是自己爲了逃避的一廂情願。

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規則,一切都指向了強者。被害者家屬不僅要被勸說放下仇恨,還要提心吊膽的擔心加害者可能的報復行爲——法律上,加害者的信息不能對受害者家屬透露,而受害者家屬的行蹤卻能被加害者掌握。這怎能不讓人毛骨悚然。多慧天真的安慰別人,其實也在安慰自己,那些犯了錯的罪犯們,每一天清晨都在感謝主,讓他們又有一天好活。而事實上呢?或許他們想的並不是悔過,而是怎樣提早出獄,繼續爲所欲爲。當少年院的工作人員滿臉笑意但直白的拒絕多慧的探望時,說的是“請不要干涉他們以後的生活,他們需要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人。”

這是怎樣的一種諷刺,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爲意外而失了父親,一個母親失了摯愛的女兒,一個貧困的家庭失了優秀的兒子,整個人生都從此改變了,而罪魁禍首的加害者,卻等着減刑,等着出獄,等着開始自己新的人生——而且,是重蹈覆轍再次犯錯的人生。再次加害於人的人生。

我原本以爲弱肉強食只是一種潛規則,但沒想到,在法律中,無情的條款還是將溫情和人性分裂得支離破碎。

就算讓加害者死,也無法讓受害者活過來——這是很多人道主義者最溫情脈脈的勸解,試圖讓大家放下仇恨。這也是片中的修女一直在做的事,而當受害者家屬的質問劈頭蓋臉砸來的時候,修女仍然微笑着說,我們只用原諒,其他交給仁慈的主決定吧。

多慧最終推翻了自己那華美虛無的信仰,不再試圖做一個高尚的寬恕者,而是迴歸塵世,“如果不說一句對不起,我錯了,那原諒從何說起呢?”

願主憐憫寬恕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

信仰也要是共通的,才能交換心情。你若根本不明白自身的罪孽,又哪祈求莫須有的原諒?你若從未收到懺悔,有什麼權力寬恕他人?

想到了“被死刑”的藥家鑫。我現在仍然說不清,到底是不是該死,但想到那時候全民高喊必須處死的氛圍,突然覺得有點毛骨悚然。想到藥父的那些話,也突然覺得不忍。

這和影片傳達的信息,值得思考的問題正好是相反的。對於罪孽,究竟怎樣纔算公正的處罰?於情於法,又該怎樣判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