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電影大腕的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31W人 

篇一:大腕觀後感

電影大腕的觀後感

從1月24號到現在3月11號,已經差不多倆月了,都沒有想起來博客的登陸名,鬱悶哪~~今天突然腦子靈光了,想起來了。那就進來攪和一會吧~~前幾天黃老師讓寫1000字的論文,我的也不知道夠不?(不過我真的很認真、很仔細的看了“大腕”的)《大腕》觀後感《大腕》的內容:《大腕》所指就是影片中那個國際級大導演泰勒,一位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即將死在中國,還是個外國人,“腕”之“大”確實可觀,葬禮委託了一個腦子活份的普通中國人在中國來操辦。影片的後半段泰勒熱衷於思考、發現和創造,並且非常寬容。他既不對尤優的不義感到惋惜,也不對即將貼在自己屍體上的商標感到憤慨;而是靜靜地站在幕後發現着有趣的東西,即一出鬧劇所能達到的極限和鬧劇中不同人的反映,這些都有益於激發他的靈感。所以他“按兵不動”,任憑事態發展得不可收拾。作爲補償,他後來用自己的錢償還了尤優他們拖欠的鉅額欠款,救出了醫院中裝瘋的尤優。影片結尾,他自己漂亮能幹的女助理變成了尤優的情人。

《大腕》的看點:

明星效應(關芝琳和葛優)泰勒雖然是大腕,但並不是故事的主角,他的戲還不如他的女助理露茜多,露茜是影片中的“女一號”,她的飾演者是明星關芝琳,這位美女纔是這部影片的視覺亮點,也是故事很多情節和情感連接的關鍵。葛優飾演的尤優纔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是能將黑色幽默演到位的人,他是我們熟知大腕。他總是用最質樸的方法去解釋困擾別人的問題,他的成功之處在於那種不露痕跡的幽默,幽默中又包含着智慧,在於讓你相信你也擁有智慧的能力。

2.臺詞精彩葬禮是靠出賣自己賺錢,盜版是靠出賣別人賺錢。廣告做的大,假的也成真的了。

3.緊抓時代脈搏(當時最流行的歌手:雪村)緊跟流行文化,他的話題和故事裏那些場景、音樂、色彩、服裝都是最新的,這一點反映出他敏銳的商業意識。

4.鏡頭運用的好鏡頭運用有推、拉,還有一些仰拍和俯拍。拍攝人物時人物都是放在在黃金分割點上。

5.色彩運用好精良的視覺效果,強烈的明暗對比。渲染氣氛,烘托主體。

6.達到諷刺效果用拍正劇的方式去拍諷刺喜劇,使喜劇更可樂,諷刺更尖銳。對傅彪那場戲的處理就很明顯,在二胡如泣如訴的伴奏下,“彪哥”對着那個屍體模型真的動了感情,痛哭流涕,“真情流露”之餘,爲補鈣產品大作廣告,這是我看過的最有趣和觸目驚心的哀悼。沒有媒體就沒有大腕,而媒體並不是終結。媒體的背後是那些拿着錢的人,他們懂得在當今的社會,有了說話的權利就會爲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他們不會放過任何有着高額回報的廣告宣傳契機。我們可以看到,寶馬汽車、報喜鳥西服、娃哈哈礦泉水等等產品的變體廣告。它們與大腕們是共生的關係。大腕往往和錢有關。

7.穿插Flash,和講故事首先使影片更有看點,更新鮮,不枯燥。然後尤優在出精神病院的之前給醫生們講了個故事,把醫生也唬住了,“你就是三層樓長了”,這個情節的設計妙就妙在,它告訴我們,大家誰也別說誰傻,都一樣,沉不住氣而去耍小聰明的人,早晚會陷入別人設下的陷阱。在這個時代裏,浮躁之氣日盛,大腕就是在這樣的空氣中產生的,他們也許能敏銳的發現機會,但又常常因爲急功近利而一敗塗地。

8.音樂用的妙同樣是哀樂,可以是很沉痛的氣氛,同樣可以有歡快的節奏。最後:大腕是誰?他是功成名就的偶像、他是物慾世界的楷模,他也是藏在我們心中不安的躁動。大腕指的是大明星或大名人甚至大品牌。由拍大腕拍戲到為大腕舉行充斥無數大腕品牌廣告的喪禮派對,電影可算把握住所有的機會盡其嘲諷之大任。編導全程以幽默的筆觸、誇張的情節構建出極端荒誕的氣氛,對電影拍攝、走資賺錢與廣告的十面埋伏進行多方位的揭露與評擊。大腕本身的故事性不強,說成是凌碎也不為過。電影以下崗攝影師為大腕導演拍攝影紀錄片開始,其後因大腕導演的昏迷而轉折到為他攪喜劇莽禮,及至大腕導演重新醒來又中斷了難以收科的大腕廣告莽禮派對,走向瘋人院電影攝製的終幕。我們從中可見,要說好一個故事並非編導與於本片的著眼點,他們不過是串連起多過具噱頭的題目於電影內諷刺攪笑一番。甚至《大腕》這一片名也與《手機》一樣,不過是促進劇情的工具而斷不是電影的母題。唯筆者不以為上述的薄弱故事性是本片的不足,原因是世上專注說好一個故事的電影經已太多,甚至電影是否必定要說好故事這點筆者也質疑,事關戲劇和小說等不就是既有的說故事媒介了嗎?電影有別於這些既有媒介,自有其理所當為的根本著眼點,比如影象、聲音與劇情交融的電影韻律和氣氛於本片就攪得相當精彩,荒誕孛謬的氣氛完整統一地充斥全片每個角落,使筆者看畢電影後輕鬆過癮得難以筆墨簡單形容。本片能有這個整體效果,第一靠的是以馮小剛為首的編劇班底成功避重就輕,對幾個嘲諷主題沒有太嚴肅的批判而只浮光掠影地跟普羅觀眾開些通俗的玩笑。再者,本片具十足玩味,如創造了無限商機化作廣告發佈會的葬禮與假發瘋真拍戲分不清真假也無所謂的戲中有戲等,雖則外語片早有相類橋段,唯放諸於國片又倍感親切過癮,最少這是國片罕有放得下負擔,盡情玩又玩得熱鬧的喜劇。筆者先看《手機》再看《大腕》,想來後來拍攝的《手機》實在差了前者一截,馮導還是專心去攪嘲諷攪笑的好。《大腕》確實令筆者對國產喜劇另眼相看,同時對本地喜劇的不進反退添了不少的擔憂。消費文化的困局,解構與重建與一般意義上的商業喜劇片不同,《大腕》中蘊涵了與其形式幾不相稱的大命題。即對所存身的消費主義文化的反思與部分的反動。在其中蘊涵的獨特思考使該片有了卓然的氣質。泰勒無疑是導演本人理想化的自況(現實中卻以尤優的面目出現,借用一句話,馮小剛對泰勒是“社會層面上的認同”對尤優是“個人層面上的認同”)在精神領域的追求使他成爲一個“被上帝放逐的人”。在孤獨的世界中探索,是所謂現代社會中的知識良心。在片中,他更多的是作爲一個“全知全能者”的符號而存在。開頭所表現的泰勒“因爲無法獲得靈感而停止拍攝”,象徵了在現代文化環境中,從事者面臨的匱乏現狀--由於對主流價值過多的消解而導致內容的無以爲繼。面對“陳腐的過去”,雖然感到了顛覆的必要,卻找不到顛覆的武器。唯一的道路,就是否定過去的否定,重新拾回一些價值,在片中的表現就是泰勒重拍《末代皇帝》(修正過去的西方/窺視視角),並問道於尤優--所謂真正中國人的代表。(其實尤優在片中的作用就是中國當下羣體精神的代表。集下崗,沒錢,離婚,惟利是圖又有種隱藏頗深的義氣與血性等所謂普遍特徵於一身。典型的當代都市平民,混沌的大多數。)尤優還代表着現世中的另一種匱乏--“no woman,no money,我的一生纔是悲劇的。”自然,無法指望處於基本匱乏中的“大多數”給予在孤獨中求索的泰勒太大的支持,這是他所面臨的另一重困局。然而他所面臨的外界現狀逼迫他必須作出超越,否則就會被更加無聊不堪的人和物所替代。“他認識到自己孤立無援,他必須想一個辦法,讓自己得救,他邁出去了,就必須向前衝,可他對自己毫無信心”隨即導演在泰勒的尋找中開始了對現狀的突圍,首先擺出的是所謂“境界”問題,作爲首要問題,導演認識到境界(亦即眼光)一定要遠,這樣就和一般的“小”的文化劃清了界限。這是整個突圍行動的思想方針。泰勒在寺廟中提及的“死亡即新生”,即突圍的手段:至之死地,將消費文化中所有的負面一併發揮到極至,以取得一種無比荒誕的效果,從而換取變革的出路。(其實與他們解構正統文化的手段一樣,用無比的正經來揭露正經假面下的假正經。)但是在王小柱(即爲當下文化環境現狀的象徵)手下,迅速加上了功利化,全球化等話語痕跡。說明導演一方面希望突圍,一方面又無法掩飾自己的悲觀傾向。正如片中做出的似乎毫不經意的結論:“王小柱是真瘋了…………”,在“瘋狂”的現代語境下,一切個人單方面的突圍行動無不被其所裹脅,成爲又一場三無(無聊,無趣,無望)鬧劇。有一個細節成爲本片的轉折點,Lucy去教堂祈禱,該教堂正在翻修,圍着腳手架。這一幕象徵了突圍,即精神家園的重建的開始。隨後泰勒/精神人開始好轉,發現,或者正可以說是導演了接下來的變化。 將“喜劇”與“葬禮”這兩件大相徑庭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構成了本片的戲劇衝突和敘事張力。從中取得既突破傳統又不落窠臼的表達形式。因此,“葬禮”更象是影片的“戲中戲”,有不同於“本片”的表現形式和實際內容。

“葬禮”中,名義上的主導者尤優的動力是“一不做二不休”。由於沒有知識分子積壓的所謂文化道德和文化使命感,尤優所奉行的就是現實意義下的務實,以想象力爲手段,以底線狀態的道義爲標準。泰勒對此採取一種放任的態度,象做實驗一樣,讓尤優把一切荒誕的可能揭示出來,以開展療治。由此出現的各路消費文化符號:大片,明星,無處不在的廣告品牌,被改編的嚴肅文化符號....悉數登場並一一被笑罵。這是一個展示階段,用列舉的方式來論證生活的荒謬(當然,這樣拍本身是爲了抖包袱)。尤優在不停地爲自己與社會找平衡點的過程中,漸漸發掘出生活本身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精神重建的過程是通過對自身的消解完成的。由泰勒“復活”而導致的衆人發瘋在敘事上實在突兀,所以我更願意看作是一種象徵(儘管這象徵也太明顯了一點),即世界的瘋狂底色。一衆“商界精英”在精神病院匯合,他們的種種言論,既是荒誕無比的瘋話,又恰恰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成爲直接的現實觀照。整部片子中,最有力的就是這個場景。關於這個場景還有一個細節,精神病院牆上掛着一幅油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這副作品中拉斐爾把希臘、羅馬、斯巴達以及意大利的著名哲學家和思想家聚於一堂構築了人類精英的精神殿堂。它代表着人類的理性、自覺和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和嚮往。但它出現在了瘋子中,這種反諷是對時代虛症的最大限度的嘲笑。”這是影片中唯一的超現實鏡頭,也是點睛之筆。然而,泰勒/馮小剛畢竟是商業片導演,他反抗的目的即爲能讓這種消費主義創作繼續下去。同時本身《大腕》就是一部供人消費的商業影片,所以他不會,也不能徹底否定一些本質的東西。只能作改良,不能作顛覆性的革命。所以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尤優對精神病院醫生---主流的代表的調侃,和他爲電影作出的“I,Lucy,together,go to bed,long time kiss,music,stop”的結尾。因爲救贖已經完成,所以心甘情願地落入窠臼。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小皇帝在繼續喝他的可樂,消費主義的秩序被恢復,一切還是那個“三無”的老樣子,不同的只是泰勒不再爲此感到煩惱。這結尾無形中流露出導演的悲觀情緒。相對於片中表現的文化整體上的浮躁和膚淺,裏面的小人物有時會流露出和他們身份不相稱的嚴肅態度和真誠的使命感。王小柱的“會見國際人士”的正式,尤優維護泰勒尊嚴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舉動,一方面是搞笑,一方面也寄予了導演對這些“小人物”能擁有“大精神”的期望。葬禮是場喜劇,而生活是場悲劇,這就是馮小剛要告訴我們的。中國這音像產業,這油水大了.就拿這DVD來說吧,中國有2千7百萬臺DVD,每臺DVD機每年消費10張DVD盤,每張DVD咱們抽1快錢的版稅,這1塊錢乘10是十塊錢,10乘2千7百萬,這就是2億7千萬,2億7千萬,咱們先買一個已經ST了的殼,然後把這音像產業往裏這麼一裝……想靠電子商務賺錢,全都是傻蛋。網站就得拿錢砸,捨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先高薪聘幾個罵人的槍手,再找幾個文化名人當靶子,誰火就滅誰。網站靠什麼呀?靠的就是點擊率,這點擊率上去了,下家兒跟着就來了。你砸進去多少錢,加一零,直接就賣給下家了。我還告訴你,有人談收購,立馬兒就套現,給股票你都免談。

你要是感興趣,你投個8百萬到1千萬,多了不敢說,我保你一年,掙一個億。真的?我說的可是美金啊!一定要選最好的黃金地段,僱法國設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公寓.電梯直接入戶,戶型最小也得400平米,什麼寬帶呀,光纜吶,衛星啊,能給他接的全給他接上.樓上面有花園,樓裏邊有游泳池,樓裏邊站一個英國管家,帶一假髮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甭管有事沒事,都得跟人家說:may i help u 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倍兒有面子…社區裏再建一所 貴族學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學費就得幾萬美金。再建一所美國診所,24小時候診。就是一個字,貴~看感冒就得花個萬八千的。周圍的鄰居不是開寶馬就是開奔馳,你要是開一日本車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說,這樣的公寓一平米你得賣多少錢?我覺得,怎麼着也得2000美金吧?2000美金?那是成本!4000美金起。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願意掏兩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兩千。 什麼叫成功人士你知道麼?成功人士,就是買什麼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 所

以,我們 做房地產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篇二:大腕 觀後感

最近偶然從朋友那裏拷了部《大腕》,看過後,除了搞笑,同時也給我些啓發,又看了N次後,總結如下:《大腕》講述了一名好萊塢導演遠赴中國拍攝一部超級大製作,在拍攝過程中,忽然患病,性命垂危,中方一名具生意頭腦的宣傳人員想到爲導演在中國策劃一場空前絕後的葬禮,除了邀集各國媒體,還要招募廣告贊助商。片中爲沒死的人的葬禮的廣告招商極負誇張鏡頭,在搞笑的同時探討了中國社會內部因素問題,尤其是對媒體宣傳的各種現象予以表現,誇張但不失真實。《大腕》片中的尤優利用各種宣傳手段進行招商,利用一個老頭的葬禮就輕鬆搞到數以千萬記的資本,這就是媒介經營的力量。媒介經營管理就是利用自己所佔有的媒介資源進行整合,出售,最大限度的實現媒介價值。因此,要利用媒介賺到錢,首先得有媒介資源。在《大腕》中,尤優的資源便是大導演泰勒的葬禮,有了這個葬禮,尤優才能盡情展現自己的經濟頭腦。

有了資源,下一步便是整和,出售了。我們再看一下尤優是如何做這一步:第一:葬禮進行包裝,爲泰勒舉辦一個“節目豐富多彩,形式類似春節晚會、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同時又有點象賑災義演一樣的葬禮。葬禮將由電視向全球直播。”這在無形中又將葬禮這一資源進行了升值。第二:尋找贊助商,也就是所謂的拉贊助。王小柱先後招徠數位商家洽談合作事宜。由於尤優的善良,洽談破裂。第三:當尤優知道露茜沒錢必須自己籌錢後,尤優便大膽策劃,進行了一次廣告招商大會,而且引起廠家激烈競爭,廣告費攀升不止。甚至超過了預想收入。到此時應該說,這個葬禮的宣傳,出售都以完成,但葬禮的資源並沒有完全利用,尤優甚至將靈車與遺體也進行了利用,拉上了廣告。到這裏可以說這場精彩的營銷便告以段落了。

一場葬禮可以賺到幾千萬,想必可以讓電視臺的那些營銷人員眼紅的了。這部電影給我們一個巨大的啓示,充分利用媒介資源,抓住各種媒介商機,利用自己的營銷策略與方法,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這就是我從《大腕》中得到的。戛納電影銷售市場最旺導演製片人解析電影“創收”新概念每年戛納電影節,最熱鬧的是什麼地方?不是人頭涌動的影節宮;兩個大廳加起來,能看電影的人數也不過2000人左右。也不是萬衆矚目的紅地毯,因爲就算所有的記者加上圍觀粉絲,門口那條路也頂多能裝下三四千人。相比之下,由海邊的無數帳篷加上地下的一條街組成的電影銷售市場,才真正是每年5月這裏人氣最旺的地方。太多的人來這裏賣片,太多的片商來這裏買片。單是中國電影,今年要上映的幾乎所有大片都來了:《讓子彈飛》、《狄仁傑》、《劍雨江湖》??順帶也拉來一堆明星,姜文、楊紫瓊??看他們如此不遺餘力地宣傳,你會認爲在戛納賣掉版權,對於這些人來說簡直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事實上也基本如此。因爲按照傳統的模式,一部電影要想回收成本,基本上只有這樣一條道路:版權銷售—票房—衍生品。只是,近年來隨着植入廣告的崛起,這種單一的道路也發生了變化。單就中國電影而言,我們在戛納就發現了這樣三種不同的回收成本道路。○電影創收三部曲1、賣版權和廣告2、賣品牌3、賣概念傳統商業人賣版權和廣告每個國家賣幾萬到十幾萬美元中影海外推廣公司歐洲總代理楊樺:國產商業片其實不是特別指望國際版權的銷售,因爲很多我們的商業元素,在歐美一些國家會讓人看不懂。按照傳統的理解方式,電影回收成本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版權銷售。而對這一套玩得比較聰明的,當屬今年在戛納會面的兩位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和王小帥。事實上,正是因爲賈樟柯,我們才知道,原來“版權也可以這樣賣”。

賈樟柯的賣片方式,其實非常簡單。他以往所拍的許多電影,其初始成本都很小,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兩百萬人民幣之內。而這些片子做成之後,就送去國際上參賽,由於藝術品質比較高,往往很容易獲獎。而作品一旦獲獎,國際上的發行商自然蜂擁而至來購買版權。賈樟柯們開價也不高,每個國家只賣幾萬到十幾萬美元———由於人民幣和美元的差價,賣出兩三個國家,100萬人民幣的投資也就回來了,所以,這種電影自然是要多多參加電影節,多多獲獎,多賣版權,賣得越多,賺得越多。至於國內的票房數量,由於其本身沒有多少商業價值,因此基本可以忽略。但對於國內的商業電影而言,這樣的廉價賣片其實對他們很有損害。因爲這種模式針對小成本電影還可以賣錢,但對成本較大、投資過億的國產電影來說,除非一下子賣到100多個國家,否則這些美元無異於杯水車薪。不過,根據中影海外推廣公司歐洲總代理楊樺的說法,這些國產商業片其實也不是特別指望國際版權的銷售:“因爲很多我們的商業元素,在歐美一些國家會讓人看不懂。

比如我們平民持槍是重罪,但在美國,幾乎每家都有槍,所以觀衆就不會理解這樣的情節。”因此,在他看來,不少國產電影到戛納來賣片,無非是一個添頭,有則更好,沒有也損失不了什麼,畢竟大家的主要成本回收方式還是廣告和票房。但他最大的擔心,則是由《非誠勿擾》和《杜拉拉》所引發的現代片廣告植入大戰,會讓大家對電影品質變得敏感,進而影響到電影本身的票房。藝術家思維賣品牌不是某一部電影而是持續合作《讓子彈飛》製片人馬珂:從紅牛和華彬兩大品牌手裏,姜文就拿到了5000萬的贊助。他們看中的不是《讓子彈飛》,而是姜文這個品牌,這一次的投資,只不過是一系列深層合作的開始。植入廣告當然是一個很好的回收成本的方式,但也是一個“赤裸裸”的向大家展示電影與金錢關係的地方。

所以,在已經引發觀衆那條敏感神經的前提下,稍微有些想法的導演都不會犯這條忌諱。最近幾天戛納比較轟動的一條消息是,中國導演姜文乘私人飛機從北京飛過來,爲他的新片海報揭幕,順便跟歐洲片方洽談《讓子彈飛》的版權銷售問題。姜文果然大手筆,單是私人飛機的費用就超過了500萬元,而來到戛納的第一天,就在電影宮德彪西廳正對面包下了一個小酒館搞PARTY,包括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等人在內的諸多大腕都來捧場,而包場的費用自然也價值不菲。 姜文的豪闊並非來源於他自己。那架私人飛機,其實是紅牛的老闆提供給他的。而紅牛與佳能,這兩個國際品牌也堂而皇之地成爲了《讓子彈飛》的贊助商。據該片製片人馬珂透露,從紅牛和華彬兩大品牌手裏,姜文就拿到了5000萬的贊助。也就是說,到現在爲止,他們拍片的一半成本已經回來了。不過,姜文這部《讓子彈飛》是一部民國戲,按照常理,這樣的品牌很難形成植入廣告,而如果僅僅是在電影結尾時打上一個“鳴謝”字樣,顯然又不是這些品牌所樂意看到的。這樣還能讓這些廣告商們變成“冤大頭”,馬珂認爲這是因爲大家已經不在單純的電影層面進行合作。“其實他們看中的不是《讓子彈飛》,而是姜文這個品牌,這一次的投資,只不過是一系列深層合作的開始??”馬珂說的話很實在,因爲姜文在兩個月前,的確已經變成了佳能DV的代言人之一。只是這種所謂“深層合作”,不管怎麼聽都有些寅吃卯糧的感覺。至於傳統的出售版權模式,馬珂稱他們依然在進行。如今單是東南亞地區,已經賣掉了120萬美元。所以經過一段時間推廣,這一方面應該還是他們收回成本的一大支柱。新勢力妙想賣概念地產開發與影片同步進行新銳導演李芳芳:《80後》安排在6月份全國上映,但到現在爲止,我的投資早被賺回來了。現在光靠票房和植入廣告回收成本,很過時了。今年到戛納“湊熱鬧”的,還有一部很特別的中國電影:《80後》。

這部原名爲《天長地久》的電影看起來根本上就是一個“三無”電影:沒有大投資,沒有名導演,更沒有大牌演員。該片導演李芳芳之前最成功的作品不過是一部電視劇《十七歲不哭》,這部電影裏最大牌的演員也是在江湖上很久沒有露過面的史可。甚至投資也不大,根據李芳芳的說法,這部電影所投入的資金,其實只有1300萬人民幣———作爲一個新導演能夠拉到這麼多錢,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當年甯浩拍《瘋狂的石頭》,不過是從劉德華那裏拿到了100萬的“亞洲新星導”的扶持資金而已。但即便有了上千萬的投入,在如今的電影界依然屬於“小成本”。就算如此,李芳芳依然敢來戛納,而且她不是來賣片,而是來放映,想了解一下影評人的看法。之所以如此高調,她說,“電影安排在6月份全國上映,但到現在爲止,我的投資早賺回來了。所以,以後上映時的票房,就是純利潤了。” 李芳芳解釋說,她所設計的電影成本回收之路,跟傳統的賣版權—票房—衍生品有很大差別,但也不是完全像馮小剛那樣做植入廣告,而是在探索另一條商業之路。李芳芳說:“其實成本回收可以從其他領域的收入發掘。比如《80後》的主題曲,就是一大經濟來源;影片中設計了一處茶樓,也被開發商看中,這些都是盈利點。所以,現在光靠票房和植入廣告回收成本,很過時了。”李芳芳說,她這種做法最困難的是開始的融資。在融資階段,這部《80後》其實是跟她另外4個劇本一起打包給投資方看的,而且每個劇本都寫明瞭具體的商業開發點。以《80後》爲例,這部青春偶像片中,男主角爲女主角設計了一個玻璃房子,後來在漫長的等待中,女主角真的自己建造了這個玻璃房子,將它做成一個普洱茶室,給了男主角一個巨大的驚喜。而在現實之中,這個茶室同樣存在,而且就在馮小剛《非誠勿擾》取過景的杭州西溪溼地。只是,這個“玻璃房子”現在並沒有建成,還是毛坯階段。但建成營業之後,李芳芳和她的公司同樣會擁有其中一部分股份,也就是說,因爲《80後》爲這個茶室所做的宣傳,就像是地產開發的前奏,日後他們會有一筆“可持續發展收入”。

篇三:《大腕》觀後感

近段時間我觀看了大腕這部電影,這部喜劇片太逗了。尤其是英達給關之琳和葛優展示葬禮的flash短片,真是太有創意了。還有電影結尾處的那幾段精神病人的對話,更是記憶深刻。《大腕》是導演馮小剛2002年的賀歲片,帶有很強的幽默氣息,除了讓大家感到非常可笑的地方,笑過之後還有一些可以思考的東西,如商業社會帶給人們生活的衝擊和影響。因此這部影片雖然讓大家笑得歡樂,但歡樂過後又有值得讓人深思的東西。電影時長100分鐘,由著名演員各有,關之琳,唐納德·薩瑟蘭,英達,王寶強等聯手打造。該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大腕導言泰勒在北京拍攝電影,有着流利中文的私人助理露茜隨行。

電影製片廠攝影科下崗工人尤優被露茜請來當泰勒的私人攝影師,負責給泰勒拍攝工作和生活的.紀錄片,並時刻與劇組同行,直至結束。在不斷接觸中,尤優和泰勒成了一對忘年交。一次,尤優陪泰勒去寺院拜佛回來,二人相談甚歡,尤優告訴泰勒,中國高齡老人去世通常被稱爲“喜喪”,喪禮會非常熱鬧。泰勒聽了非常高興並說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有一個喜劇的葬禮,而且半開玩笑的說要將自己的葬禮授權給尤優,尤優欣然答應。但沒想到幾天後泰勒因心臟病復發竟然真的生命垂危。彌留之際,他囑咐尤優一定要爲他辦一場喜劇的葬禮,並告訴露茜不要讓好萊塢的人插手此事。尤優爲了完成泰勒的心願,找到開演出公司、自稱組織過多次大型演唱會的老同學路易王幫忙,路易王聽聞此事,意識到機會來了,於是,一場鬧劇上演了。

大腕的一大特色,就是借片中美國導演泰勒的創作思維,來反芻全片的形式和主題,如果說一部電影爲觀衆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那大腕的戲中戲就只是情節所需,而且還爲觀衆打開一扇“窗中之窗”。這裏的戲中戲不是指開場時泰勒執導的《末代皇帝》重拍版,而是到了末片有人將整個葬禮改編成電影中的戲中戲,也就是到最後一幕葛優講笑話的戲,鏡頭一轉,出現了導演椅和攝影機,我們才知道原來這不過是一場戲中戲。電影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回味的看點,比如精彩的臺詞:“葬禮是靠出賣自己賺錢,盜版是靠出賣別人賺錢。廣告做的大,假的也成真的了”。還有我最喜歡的那句很現實的“no money ,no woman纔是悲劇”。沒有money和woman,一個代表物質一個代表精神,纔是悲劇。很多人都說自己的生活是悲劇的,人生道路上佈滿了挫折。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挫折的生活並不是悲劇生活。生活其實很簡單。生活就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態度代表了一種生活。一生當中,人會不斷成長,所以態度不會一成不變,每一段態度都形成了一部分的生活,所以我們生活纔會形成一段段間隔。這些不同質的生活片段不斷鏈接最終就是我們的人生軌跡。

篇四:觀電影《大腕》有感

看過馮小剛導演的電影的觀衆都知道,其作品風格多詼諧反諷,以京味兒喜劇著稱,《大腕》便是其中受歡迎的一部喜劇片。該影片講述的是電影製片廠攝影科下崗職工尤優這個小人物偶然情況下得了個活——用攝像機記錄好萊塢大腕級導演泰勒在中國拍攝影片《末世王朝》的工作過程。泰勒在拍攝影片的過程中遇到瓶頸,但他對直率坦白的尤優很有好感,小人物與大腕的碰撞由此開始。影片開頭,對關之琳飾演的露西的出場進行了非常巧妙的安排,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留時間給觀衆猜測聲音的主人是誰,或是給觀衆出其不意的感覺,等吊足觀衆的胃口後,再通過片中葛優飾演的男主角尤優的攝像機鏡頭下的畫面,將聲音的主人——露西引入觀衆的眼簾。 影片中出現幾次尤優不會英語而產生的困擾,這或許可以讓一些觀衆主動接觸或甚至學習簡單的英語,雖然這或許不是拍攝該影片的目的之一。尤優騎着摩托車在下着雨的街上穿梭,配上的言語是露西對他的對於工作上的要求:“除非泰勒在休息??不許請假,不許問與你工作沒關的任何問題,不許說與泰勒有關的任何問題??你沒有剪接權,也沒有署名權,更沒有權利去表達你的態度??除非使我們不想讓你幹”。

“三不許”,沒有剪接權、署名權等,對於一個尤優這樣的下崗員工來說,是能接受的,雖然沒有主動辭職的權利,尤優還是接受了這份活兒。拋開影片裏的背景不講,放在我們現今的社會,卻是應該多多考慮的。該片中,泰勒認爲中國皇宮的紅牆黃瓦代表了鮮血與金錢,更認爲血和錢是東方人的權力觀點。這樣的臺詞、情節安排可以理解,因爲泰勒不是中國人。紅牆黃瓦,在古代的中國確實是皇家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徵。但我認同,紅代表鮮血,黃代表金線,但我並不認同紅只代表鮮血,黃只代表金錢,血和錢只是東方人的權力觀點紅色,確實是類似於新鮮血液的一種顏色,這點不可否認。在古代,紅牆只有皇家或皇家恩准的才能用,從這個層面來說,紅牆是權力的象徵之一。但紅這一種顏色,除了用於皇家建築的牆壁,還其他有多種吉祥的寓意,歷來被中國人視爲一種表示美滿、喜慶的色彩,富有莊嚴、幸福、富貴的寓意。五行中的火所對應的顏色是紅色,八卦中的離卦象徵紅色,而婚禮或春節非紅色不足以展現出喜慶、吉祥和歡樂的氣氛。

至於黃色,在中國封建制度開始時,它並沒有作爲皇權的象徵而存在。華夏民族世代在黃土地上繁衍生息,對腳下的黃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道家的五行學說認爲,“土”佔中央方位,以“土”爲尊,再加上這種思想與儒家大一統思想揉合在一起,更有《周易·坤》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黃這種顏色慢慢地就成爲了君權的象徵之一。金子是黃色的,但在中國有比黃金更受喜愛的東西——玉,“黃金有價玉無價”。考慮社會的陰暗面,與其說黃代表金錢,不如直指權力與金錢從人類文明開始到現在都未曾中斷的曖昧的複雜關係,這種複雜關係不僅僅存在有五千年曆史的中國,同樣也存在只有兩百多年曆史的美國。

在寺廟裏,尤優與露西有一段關於“境界”這個詞的對手戲,按尤優的想法是境界表示能夠達到的程度,四個石頭分別代表三個人和佛,一個比一個看得遠,佛能看無限遠。在這裏我想撇開境界不談,單說因裏邊的交易:用二十塊錢換得一個關於境界的解釋(說了等於沒說),用二十塊錢換得一箇中文的英文說法(說了等於沒說)。其實都不是爲了錢才做這種無聊的交易,但這樣的情節安排卻讓觀衆覺得好玩,笑呵呵的同時也想想“境界“這個詞該怎麼理解。 在路易王與露西商談泰勒葬禮的相關事宜的這一段戲,體現了三W刀抗母演出公司針對顧客露西進行很浮誇的公關。有個“錢竄子腦袋”的路易王將此次見面定位爲國際場合,必須得正式,所以就有了接下來暗含不斷笑點——見面開始時路易王的臺詞、路易王與露西在落地屏風前合影、類似會見外國的場景、專業的翻譯人員??這些讓觀衆發笑的點,卻是影片中三W刀抗母演出公司認爲可行和必須的公關手段,讓顧客覺得此次見面規格高,公司有誠意,有能力,靠譜。有這樣的意識是對的,影片需要這種過頭了的公關行爲,但現實社會裏,還是要把握好這個度。該影片最精彩之處,非泰勒的喜劇葬禮這一段戲莫屬。泰勒將死的消息對託尼、日本製片方來說是好事兒,國際上大腕級別的導演的葬禮對路易王來說,也是一個難得的商機。沒有錢舉辦類似春節聯歡晚會的葬禮的尤優和路易王,需要廣告商投錢,於是就有了雷人的葬禮廣告競標,媒體爲這次葬禮進行大力的宣傳,瘋狂的隱形廣告滲透到葬禮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用品、每一個角落??泰勒的葬禮成爲了他們獲取利益的渠道。媒體的報道,衆多贊助商的積極參與,可以說葬禮的公關做得非常的到位,但噹噹事人泰勒康復的消息傳出,廣告宣傳集結的喜劇葬禮瞬間變成了愚弄大衆的笑話,路易王因此進了精神病醫院,尤優不知怎樣面對衆多廣告商也裝病住進了精神病醫院。該影片的最後部分是在精神病醫院,這一部分埋伏了很多的梗——尤優裝病,路易王真瘋。也吐槽了一下音像產業、網站的經營、房地產開發商,一羣疑似是入精神病醫院的前富商在大房間裏大"談生意"、"談簽約"。接着到葛優在接受醫生們測試的那一段,鏡頭一轉,我們看到了泰勒說“卡”,才曉得那原來是一場戲中戲,可仔細回想,從精神病醫院開始到這一幕,不也是戲中戲?只要看過馮小剛執導的影片,都或多或少的覺得小剛對觀衆的觀影情緒的精準掌握。雖然這部影片的高潮表達出來的是該片對廣告的諷刺,但是它並沒有拒絕廣告,比如結尾處小皇帝喝的非常可樂,結尾字幕裏有很明顯的首席贊助寶馬和一大堆贊助商,電影只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劇片,裏邊的情節卻實實在在的存在着。

篇五:觀《大腕》有感

電影廠下崗工人尤優接到爲世界知名導演泰勒拍攝紀錄片的工作,泰勒爲拍出真正的藝術品不惜與贊助商翻臉,而尤優從一箇中國小人物的視野出發,其觀點深得泰勒贊同,兩人成爲忘年之交。一次參觀寺院歸來途中,尤優談到了“喜喪”,勾起了泰勒的興趣,並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葬禮也搞成“comedy funeral”——喜劇葬禮。工作的不順加之年邁,泰勒一病不起,並將自己的喜葬交給尤優承辦。

一位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即將死在中國,還是個外國人,其“腕”之“大”確實可觀,他的葬禮必定有看頭,這是個好故事的開頭;何況葬禮又是委託了一個腦子活份的普通中國人在中國來操辦,這怎麼會不熱鬧呢?剛開場不多久,我們就明白,好戲要開始了。尤優找到了專門組織大型活動演出的朋友王小柱,得知是給泰勒辦葬禮,“路易王”欣然接受。圍繞這場轟動全球的喜葬,他們開始了瘋狂的創意。葬禮地點設置在太廟,舉行了葬禮廣告拍賣競標會,各種商品贊助擠滿了現場,演藝界明星也用錢砸來一大片,連表演活動也爲賺錢服務,可謂極盡心力賺錢爲主。正當葬禮如火如荼地準備中,泰勒竟奇蹟般康復了......精神病院裏,尤優和王小柱都住了進去,尤優是爲了躲債,而王小柱是真瘋了。鏡頭轉至尤優講笑話,成功忽悠精神病院醫生後,鏡頭拉遠,哈哈,這一切竟然是泰勒導演的一齣戲中戲!泰勒終於拍出了一部令自己滿意的大片。影片在皆大歡喜的結局中完美謝幕。我個人非常認同馮導的導演水準,喜劇是有難度的,然而馮導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規律,他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就充滿着荒誕的情節和人,就用拍正劇的方式去拍諷刺喜劇,使喜劇更可樂,諷刺更尖銳。

對傅彪那場戲的處理就明顯體現了這種效果,在二胡如泣如訴的伴奏下,“彪哥”對着那個屍體模型真的動了感情,痛哭流涕,“真情流露”之餘,爲補鈣產品大作廣告,這是我看過的最有趣和觸目驚心的哀悼。馮導在喜劇方面確實有着過人之處,馮氏的黑色幽默成爲其作品鮮明的個人標記。影片的另一優點就是緊跟流行文化,他的話題和故事裏那些場景、音樂、色彩、服裝都是最新的,這一點反映出他敏銳的商業意識。平易的黑色幽默、精良的視覺效果,加上內地-香港-好萊塢的演員陣容,爲他的影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嘗試。談到泰勒的扮演者薩瑟蘭時說:“論在國內,看電影的全奔葛優去,他是大腕,可真正給我們片子能帶來國際性影響的,還得是薩瑟蘭,他纔是真正的最大腕!” 。說馮小剛是“大腕”,恐怕沒有人反對。但是,《大腕》中的大腕還遠遠不止這些。路易王說:“根據泰勒先生生前的願望,我們將爲他老人家舉行一個節目豐富多彩,形式類似春節晚會、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同時又有點象賑災義演一樣的葬禮。”這個葬禮如果真的辦成,要比春節晚會好看。這些年來,在媒體上頻頻露臉的大腕們,在《大腕》裏都能找到點他們的蹤跡。王小柱設計的葬禮場景脫胎於張藝謀在太廟導演的《圖蘭朵》,並聲稱要請張藝謀或陳凱歌來導演;讓牛羣馮鞏用相聲來念悼詞;讓臧天朔演唱《朋友》來煽情;讓雪村站在靈車上唱着《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電視裏教廚藝的劉藝偉成了葬禮廣告招商會的拍賣人;吉米成了“搜狗網”的經理;三寶作曲,王菲來演唱的主題曲《白癡》。大腕也有另類,賣假礦泉水的 老大也算個“腕”,要借大腕的葬禮做假廣告;某影視集團的張總手腕一甩贊助這次葬禮一大比錢,條件是讓他的電視劇《潘金蓮》的女演員成爲死去的大腕的情人,他一點不傻,這本身就是在“造腕”;全世界的重要媒體都在爭奪葬禮的直播權。葬禮本身也成了個媒體。這是一次媒體的狂歡。

通過影片,讓我們見識了現代人的浮躁,目睹了對金錢的頂禮膜拜,瞭解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體味到芸芸醜態下人性的善良與溫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