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9篇

本文已影響 1.32W人 

《悲慘世界》這一部經典著作出自雨果這一位大作家,其經典不必多說。況且,它還包括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深刻哲理。下文是關於悲慘世界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悲慘世界讀後感9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

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悲催世界》,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以冉阿讓爲線索,反應了不同階級人們的悲催遭遇,真實的再現了窮苦人民的生活。該書以拿破崙滑鐵盧戰役、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建立和覆滅以及共和黨人起義這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爲背景。《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幾乎經歷了十九世紀法國所有的重大事件。

《悲慘世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爲一個母親芳汀每天辛苦勞作,只是想讓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但由於種種壓力,她迫不得已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託付給德納第夫婦。但這對夫婦卻只把芳汀的女兒當作騙取錢財的工具,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在德納第家庭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芳汀由於生活的壓力最後去世了,她連女兒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這樣一段故事告訴了我們苦難只是暫時的,要相信光明最終能夠驅散黑暗。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母性的光輝是任何時代都泯滅不了的印記。小說對社會下層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真摯的同情。描寫了黑暗的監獄、陰森的修道院、保皇派的沙龍和淒涼的貧民窟,塑造了衆多的人物,上至拿破崙、將軍、紳士,下至乞丐、妓女,幾乎包括了各個階層的代表,組成了一副法國社會的縮影。

書中不同人物相互對比,人物性格鮮明突出,這種“美醜對照”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對我以後的爲人處事有很大影響。

  悲慘世界讀後感2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發表的一篇長篇小說,講述了法國社會底層民衆的辛酸生活。

故事主人公是冉阿讓。他被刑滿釋放後來到一位大主教家裏,被大主教收留,而他卻偷了主教家裏的銀器,主教並沒有怪罪於他,反而將他感化。他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後因爲種種原因,他收留了珂賽特,最終柯賽特被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看上,他無奈之下告訴了馬利尤斯自己和珂賽特的身世,使馬力尤斯對他拒而不見。最終他死的時候,唯一的願望就是讓珂賽特給自己立一塊無字墓碑。

冉阿讓的一生有許多的波折,從最初的犯人到一市之長,又因爲柯賽特而放棄工作,最終在親人面前死去。

雨果通過《悲慘世界》,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貧窮的底層法國人民的窮苦,和不平等的悲慘生活。

書中的人物,冉阿讓、芳汀、珂賽特、沙威等等,不論他們是好是壞,他們都是悲慘的。這一切,都是當時的黑暗社會造成的。因此,這本書也被人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雨果向我們揭露底層人們的悲慘,並不是只讓我們瞭解,而是讓我們去幫助身邊的那些“悲慘”的人,爲他們指引人生的方向。希望這本書能爲那些悲慘的人們迎來光明。

  悲慘世界讀後感3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裏,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爲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麪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於獲得自由時,卻由於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裏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麪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悲慘世界讀後感4

這本書主要講了讓·瓦讓因偷麪包而關進監獄。當他刑滿釋放後,遇到了善良的迪涅主教米里埃先生,他的做法使讓·瓦讓感到後悔。於是便化名馬德蘭,爲濱海蒙特勒伊做出了巨大貢獻,被推舉爲市長。偶然間救下了淪落爲娼的芳蒂娜,並按照芳蒂娜的要求,贖回了她的女兒珂賽特。爲了保護無辜的人,他又坦白了自己讓·瓦讓的身份。最後在珂賽特懷中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

這本書情節十分波折,從多方面描寫了這個悲慘的世界,並把每個人物的細節刻畫得栩栩如生:米里埃主教獻身上帝和人類的精神可敬可佩;芳蒂娜的愛女之情令人讚歎不已;加弗洛什的機智頑皮使人忍俊不禁······本書圍繞讓·瓦讓這個中心人物展開,也成了大革命時期法國窮苦人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爲書中窮苦人民的生活感到同情,更爲讓·瓦讓的境遇感到可悲。讓·瓦讓只是因爲飢餓才偷了一條麪包,作爲窮人,他寧可坐牢,也不願懷着對這個社會的仇恨而死,這種精神,是普通人所無法擁有的。這個世界有這麼多人因飢餓而死,這就是法律的不公正所造成的。判刑,不但不能使人悔過,還會起相反的效果。但是,主教米里埃先生卻使讓·瓦讓悔過自新。在讓·瓦讓偷走了他家銀餐具後,他竟要讓·瓦讓把銀燭臺帶走,還幫他逃脫了士兵的追捕。這在常人看來無法理解,但卻是使讓·瓦讓悔過最好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讓·瓦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教救贖了一個即將墜落的靈魂。讓·瓦讓化名爲馬德蘭後,無時無刻不在經歷心中的折磨,既想永遠當馬德蘭爲人民做貢獻,又不希望一個無辜的靈魂因爲自己受到法律的煎熬。主教對自己的教導,讓他下定決心救出那個無辜的靈魂。這種精神也是普通人所無法擁有的。但是,他爲了芳蒂娜的要求又逃出監獄贖回珂賽特,這更是常人所無法做到的。

維克多·雨果曾闡述:“只有由法律和習俗造成的社會懲罰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爲地製造地獄,在神賦的命運之上人爲地妄加噩運;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貧困而沉淪,女人因飢餓而墜落,兒童因無知而凋敗——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有些地區,社會窒息的現象依然存在,換句話說,從更廣義的角度看,只要地球上還存在着愚昧和貧困,像本書這一類作品就不會無益。”

是的,希望我們能多看這類書,爭當新時代好隊員,讓這些問題不在出現,爲造福人類做出貢獻!

  悲慘世界讀後感5

在假期中我讀了雨過寫的《悲慘世界》,令我很有感悟。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位失業的短工由於偷了一塊麪包就被判進監獄,做了十九年苦役生活。出獄後,所有人都討厭他,於是,他不再相信任何人,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之後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定重新做人,一心爲善。其間,還與警察沙威發生數次衝突。因爲一個毫無血緣,不相干的老人而再一次宣佈自己是冉阿讓,又進入監獄。爲了窮人芳汀和她的女兒,他以終身苦役來做籌碼,又越獄了。爲了照顧珂賽特,就過上了四處逃亡的日子。最後,珂賽特獲得了幸福,而冉阿讓也在孤獨中死去。

讀完這本書,使我明白;在生活中一定要真誠待人,即使以前有過不足之處,也要努力改正,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爲樂趣,要熱情待人。給身邊那些貧苦困難的人,給予溫暖。如過你是那種心存惡意的人終究會受到報應的。而善良的,爲人民服務的人終會感化世界任何一個人。而且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虛僞的。

在生活中同樣也有一些樂於助人的好人。在網上我就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

胡立唐是東陽人,曾入過獄,一直找不到工作,家人也不知去了何處.後來在鄉校食堂工作的王荷花收留了他,對他格外照顧.就像一家人一樣.又在鄉校裏教書.時間過得很快,王荷花夫婦年紀大了,膝下有沒有兒女,胡立唐就像兒子一樣照顧他們.胡立唐退休後,待在大嶺村,一直照顧王荷花,無怨無悔。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6

寒假了,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名書《悲慘世界》,令我受益匪淺。

書本的主人公冉阿讓正直,胸懷坦蕩,樂於助人,以德報怨,品格高尚,是受苦難,遭迫害,受壓迫人民的形象,他起初是純樸的園藝工人,由於不忍心看見七個外甥捱餓,偷了一快大面包,被當場抓住,成了苦役犯,他幾次逃走,過了十九年的非人生活,後來逃走成功,遇到女工芳汀,爲了救她,他放棄了來之不易的市長位置,開始流亡帶着女工的女兒珂賽特。事事變遷,經歷了萬苦千辛後,珂賽特與青年馬利尤斯產生愛情,而冉阿讓也最終走進了墳墓。

這本書讓我們知道了一切事情,不能用虛僞的裝扮來矇騙他人,應該做一個真真實實的自己,因爲任何裝扮只可以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最後一定會被人識破。書中的冉阿讓就是經歷了幾次嚴厲的洗禮後,變得大氣,更加的善良。冉阿讓就是用自己的那顆善良、溫暖的心,感動與改變以前一度追捕他的警官沙威。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像冉阿讓這樣,善良、正直、寬宏大量的人,他們的心甚至比冉阿讓更加純潔,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與冉阿讓一樣,都會助人爲樂,並擁有冉阿讓一樣的高尚品德,那這個世界將會變得萬分善良的世界,萬分和睦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7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有的人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個被人嫌棄鄙夷,兇殘孤獨,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的善心人。曾經的他是惡魔的化身;而後來的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當我合上手中的《悲慘世界》,萬千思緒涌上心頭。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兇暴的人棄惡從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我想這個答案很肯定——愛。

冉阿讓,本文的主角,出生在一個貧農的家裏。他是個苦役犯,在牢裏度過了十九年。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然而就在冉阿讓放棄這個社會的時候,寬大爲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棄惡從善,開始新的生活。

當他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被壓在車下的老人時;當他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爲代價,救下了那位毫無血緣關係卻被別人冤枉的人時;當他不惜再一次越獄,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爲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雖然冉阿讓一次次的被命運捉弄,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還是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但是,那種偉大的,高尚的靈魂和對整個世界的博愛卻是誰也打不倒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8

在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裏,一名仁慈的主教先生洗盡了一名苦役犯冰冷的靈魂,那個名叫冉阿讓的苦役犯的心靈被感化了。

當時的社會條件十分艱苦,貧困飢渴迫使着冉阿讓偷了一塊麪包,僅僅是一塊麪包,就判刑五年,他四次企圖越獄,外加十四年。刑滿釋放後,一位善良的主教接納了他,冉阿讓偷了銀器,主教卻幫他說話,讓他以後成爲一名充滿正義感的人。

冉阿讓的罪行只代表過去,他已棄惡從善了,雖然還有許多人對他冷嘲熱諷,但他仍然立志做個好人,他在十萬火急中救出了一名警官的兒子,警官爲冉阿讓改了名。此後,冉阿讓常常做善事,成爲了一名市長,然而,他卻在無意中暴露了苦役犯的身份。

此後,冉阿讓並沒有放棄善念,他幫助芳訂,解救寄養德納第家身處逆境的珂賽特,一直追着他不放的警官沙威終於被冉阿讓感動了。

人的善良和邪惡並非與生俱來的,一個苦役犯也能很優秀,不是嗎?我們不能爲過去糾結,只要腳踏實地做好現在,就必將成功。

  悲慘世界讀後感9

我看過很多書,《野性的呼喚》讓我驚訝;《中華上下五千年》讓我震撼;《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了我志氣;《悲慘世界》讓我懂得了樂於助人……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是冉阿讓,他從小就失去父母,自己給別人做工,還要帶七個弟弟妹妹,如果肚子餓,也只能找鄰居借一瓶牛奶,幾個孩子搶着喝。一個寒風刺骨的晚上,冉阿讓家連一塊發黴的麪包也沒了,他只好去別人家偷了一個小麪包,結果被主人發現了,拿着冉阿讓去坐牢,冉阿讓三次越獄,改判19年。出獄後沒有人接待他住旅館,最後他找到主教家,主教熱情的招待他。第二天凌晨,冉阿讓找到了銀飾,馬上逃跑了,路上被人發現,又被送到主教家,主教卻說這是送給他的,並沒有揭穿他的偷盜形爲。冉阿讓受到主教的感化,改過自新,變成了一個好人。改名換姓的變成馬德蘭,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還升值爲市長,救貧濟難。

這本書是雨果的重要作品,書中有些人內心寒冷,爲了發財,不顧一切,就像德納第夫婦,一下是畫家,一下是老闆。另一種人爲人善良可親,就像主教一樣,明明是冉阿讓自己偷的,可他說是他送給冉阿讓的,這是一種信任。要相信別人,疑心不能太重,你相信別人,別人纔會相信你。我要學習冉阿讓,他的一生不算幸福,他只幫助別人,不求回報。不管他的身世多麼微寒,只要樂於助人就可以得到收穫。

這本書告訴我:自己活着,要像主教一樣,心懷寬廣。也要像改過自新後的冉阿讓一樣,去幫助更多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