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大全(11篇)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着》讀後感大全(11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特別喜歡《活着》中的一句話,“生的終止不過是一場死亡,死亡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這個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感同身受,所以,我也無法真正體會福貴眼睜睜的看着親人一個個離去的痛苦。一個桀驁不馴,嗜賭成性的富二代,彷彿從他輸掉家中那一百畝地起,悲劇就開始了。經歷四次時代變遷,對於福貴來說,活着就是一場場磨難,滿目瘡痍,失無所失。好好活着成了他活着的意義。

回憶起兒子有慶他說:“他望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再也看不到兒子赤腳跑回來,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是啊,曾經最熟悉的路,成了最無聲的悲涼。

時間教會了福貴很多,而他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青春。現在不知悔改,將來後悔莫及!

小說最溫情的地方,就在於那頭叫“福貴”的老牛。在市集上被福貴買下來,這頭老牛像極了自己,所以取了和自己一樣的.名字。這是福貴第一次可以主動決定自己的人生。到老了,有它陪着。他曾對老牛說“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累了的時候還可以坐在田坎邊,發發呆,看看那時的自己,以及彷彿沒有失去的親人。

文末他欣慰的說:“親人們先我而去,讓我最後能了無牽掛的死去。”,這時的福貴彷彿比任何時候都堅強、淡然。

於無聲中聽驚雷,於無色中看繁花。經歷確實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看盡人世百態,嚐遍世間冷暖,好好活着,勇敢的活下去,做一個太陽一樣的人,溫暖而又充滿希望!

《活着》讀後感 篇2

《活着》這部小說講得很悲慘,當一位名叫富貴的老人以樂觀的心態講述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地離去,我們同情他。當然,這個世界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年輕的時候做過多少蠢事,也許將來有多少厄運發生在你身上!我們也許會同情他,但並不會可憐他,因爲人總要爲自己的所作所爲負責,所以富貴的故事告訴我們:但行前路,也要考慮後果!

人生本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亦或是爲人丈夫,都應該先學着做人!有些東西可以去嘗試,但需要一個合適的“度”,正如《活着》中的富貴,不能因爲父親是地主,家裏有錢,就不顧父母,妻子的阻撓,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去追求自己所謂的“人間極樂”!

人生在世,何來虧欠,都是本色出演!人生都是一場騙局,誰的騙局高明,誰就活得更好!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同樣也是世界上最傻的動物!有些東西擁有的時候,不懂得去珍惜,直到失去後才後悔莫及。我們望着富貴和老牛的.背影漸行漸遠,從他們的背影中,我們看到了活着的艱辛,看到了活着的不易。故事的最後老人和老牛成爲彼此的依賴,也許剩下的時光可能會很累,但我希望他們是快樂度過的,也願他們只爲活着而活着!

活着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容易的,但活得瀟灑,每天都快樂卻又是非常困難的。《老人與海》中說:“一個人生來並不是要給打敗的,你儘可能把他消滅掉,但就是打不敗他”,我想既然活着,就去和所謂的命運抗爭。正如電影哪吒中所言“若命運不公,就和它鬥到底”!你問我人是否能改變命運,我不曉得,但我曉得的是,不認命也許就是富貴的命吧!

《活着》讀後感 篇3

《活着》主要敘述了福貴因爲賭博輸光家產、外出謀生遇到春生等人後回家的故事。故事結尾只剩下富貴和他的老牛,他們仍會繼續活下去。因爲他經歷了這麼多事,對許多事情已經看淡了。

文章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春生開車撞死了富貴的兒子,家珍不願見他,後來春生被組織調查,家珍知道春生過得也不好,在春生離開富貴家時,家珍對他說:“一定要活着,活着。”

人生固然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因爲有了這些困難,我們活得才更加精彩。如果人生總是一帆風順,那這樣的.人生必然是無味的,人也會因此而懈怠。只有在困難中,纔會使人不斷磨礪,不斷進步。

文中的龍二因爲贏了富貴的家產而變得富裕,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就因爲割資本主義的尾巴而被槍斃。富貴知道龍二被殺後,心中害怕極了,幸好把家產輸給了龍二,不然被槍斃的可就是自己了。

有時,失去一些東西未嘗不是一件幸運的事,富貴正是因爲失去了家產,才撿回一條命。失去,是爲了更好地獲得。我們不必因爲失去了什麼東西而悲痛不已,也不必爲了得到了什麼東西而洋洋得意,對於得與失,都應以平常心來對待,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活着。

活着,就應該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活着,就應該不爲了得失而大喜大悲;活着,就要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人或事;活着,就要充滿對生活的信心,腳踏實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活着》讀後感 篇4

看了葛優的電影才跑來看這本書的。

不得不說,《活着》是我看過哭的最慘的電影。每一處伏筆鋪墊的恰到好處,每一個對比轉折讓人來不及喘息。時代背景,人性善惡,人情冷暖,人生動盪。裏面走過的那些人,遠的近的,善的惡的,來的去的,都去了。也無非是留下一張嘴,一個飯桌,吃着一頓飯,忙着下一頓飯。在最艱難的時候,維持活着最基礎的需求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最珍貴的,當最珍貴的一點點被剝離的時候,才發現總能活下去,還能活下去。而希望總是會有的,妻子兒女,外孫,還有那些嘰嘰喳喳的小雞。慢慢長大吧,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帶着一個越來越好的希冀,活下去。

這本書跟電影還是有相當大的.出入,可以說,電影中雖然將有些因果變得分明瞭些,譬如春生和福貴家的恩怨,但是電影還是沒有捨得把書中的所有苦難都包裹進去,沒有把最冷酷的人心包含進去,也還留了個溫暖的結尾。

在這本書裏,我真的覺得孩子的本真和純潔是多麼多麼的讓人心疼。這裏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血有肉,單純的那麼傻,相比於很多書本里古靈精怪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好像很早就沒有供她們任性的土壤了,他們只能以一顆不諳世事的純良的心,承擔着被催熟的懂事,肩負着疼愛家人,照顧家人的累但卻幸福的事。

人不該貪念太多,可以披被溫暖,飽含善念,就很幸福啊!

《活着》讀後感 篇5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活着”的故事裏死去。

作者餘華用他那冷冰冰的筆調讓我們親眼目睹少爺福貴的荒唐,導致家族被破產後和艱難的過程。又給了我們美好的希望,讓有慶長跑比賽獲得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讓某些時刻充滿着快樂與溫情。可就在結束之時,餘華毫不猶豫,讓角色迅速死去,毫無徵兆,只留下一個錯愕的神情。

有慶是第一個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堅強的母親說道,大多數人在這時候一定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完全喪失希望,但福貴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卻使有慶難堪。他喜愛的兩隻小羊,爲了割草上學每天來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長跑第一名。我本以爲悲劇即將結束,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可正當我感到前方的光明觸手可及時,有慶卻突然死去。就像我們知道的很多社會底層人們一樣,有慶的血型不幸與縣長夫人的血型相同,他死得冤枉而荒謬,活活把血抽乾至死。可那又如何?誰又會理睬一個啥也不是的小屁孩呢?

自從有慶死後,他家中的所有人一個接着一個死去,就如同一個說不清永遠解不了的詛咒。最終只留下孤獨的福貴和一頭也叫作福貴的老牛。

餘華作者寫這本書不禁讓我有些戰慄,薄薄20萬字,卻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一時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許多道理,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忍受的.苦難,還要學會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艱難和幸福,富貴與貧困。又像電影《我的姐姐》裏的姐姐述說的人遲早都會變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將會帶來的節日,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着,就像福貴一樣伴隨着死亡活下去。

《活着》讀後感 篇6

上週從同事那邊拿過來的這本書就一直在看着,之前刷抖音的時候看到過這本書電視劇的片段,最後是一個老人在夕陽落日下牽着一隻老牛。看了這個視頻以後我決定去看下這本書的電視劇,電視劇的名字叫《福貴》講述了關於這個老人的一生,當時的.感觸覺得福貴是一個知足的人,她和家珍都很樂觀向上,他們的人生態度是給我最大的影響。

然而看了《活着》這本書,福貴因禍得福,龍二替他死了,這是他的福,被抓去當壯丁最後錯過了母親的後事這個雖然值得同情但是他還是完好無損的回來了最後與家珍和倆個孩子團聚了這也是他的福。緊接着有慶因爲替縣長的夫人獻血而死,鳳霞因爲生苦根而死,二喜在工地上因施工而死還有最後家珍因爲生命中的希望消失而離開,最後是苦根因爲發燒生病福貴給他吃黃豆被噎死,這些在人間短暫活着的人都離開了,並且都是一個人送走了,就是福貴。

福貴就是給我的感覺不願意多生事端,也沒有什麼鴻鵠之志,只願意安安穩穩的活着一生,他在文中有句話:不爭不搶的活着,就很滿足。

而且這本書也正是反應當時那個年代,解放初期人民羣衆面臨的各種苦難,我也問過那輩人的記憶,當時餓死的人特別多,這些都很正常,我又想了一下,福貴他們家的悲慘也是當時社會面臨的悲慘,只不過是把他們家放大了。通過這個現實主義的小說講述了中國解放前後的樣子,而福貴作爲這個小說的主人公,遇到這些平常人都很難遇到的打擊,他並沒有退縮而是永遠往前看,不抱怨不逃避,只要還有活着的一線希望,他永遠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7

人活着,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與他人無關。

曾經有人問我,人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既然來到人世間,嚐遍了該有的苦楚,流過數不清次數的眼淚,生活依舊過得不好,那活着到底還有什麼意義了?我仔細回憶過往,似乎還找不到理由說服自己。

少年福貴敗光家產後,他的父親也離他而去,少年福貴還沒從“少爺”這個身份裏轉換出來,就迫不得已要接過父親的擔子,扛起這一大家庭的責任。正是這一人生的第一個大變故,使得他認識了作爲一個丈夫,學會支持起整個家庭。

在毛草屋裏生活,妻子家珍的不離不棄,爲他生下有慶,儘管丈夫曾經的糊塗,但毅然然用生命奏響了愛與責任,理解與寬容。福貴遠去裏尋醫,卻被拉爲壯丁。兩年的顛沛流離,在戰火的洗禮中,漸漸明白了生存的含義:家鄉有自己的'親人,只要活着,就能見到他們。

幾年後回來,母親已經去世,女兒也因一場高燒不會講話,但好歹四人團聚了。又因饑荒,被迫無奈把女兒送給別人。女兒逃回了家,他們再也狠不下心了。先是妻子病倒了,後來兒子又因獻血過多死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勤懇的女婿,女兒又因難產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外孫。

本還可勉強過上好日子,女婿卻因工地失誤丟了性命。福貴拉扯着外孫長大,卻因爲一個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失誤——豆子煮多了——外孫被吃撐死了。

就這樣,親人接二連三地去世,這樣的遭遇,苦不堪言。他沉浸在痛苦中遲遲不肯走出,淚水浸溼了衣襟。

福貴經歷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裏就像被刀割般的痛,割的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還比往日活得更加灑脫與堅強。

人活着,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

《活着》讀後感 篇8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幹得好,苦根也行啊。”小說一開始是以“我”——一個旁人的視覺來看、來傾聽福貴的一生,而後在講述福貴的命運時又轉換爲第一人稱,雖然故事情節並未改變,但卻給人一種更強烈的感觸。

在我看來,福貴的一生是個巨大的杯具。家境敗落,被強行徵兵、身邊親人一個個的逝去……命運似乎有意與他作對,總是在他對生活有那麼一點期望,想努力爭取他的幸福時將這一切毫不猶豫地打破。命運給了他幸福的機會,卻又讓他眼睜睜地看着至親至愛的人離去,只剩他孤身一人。

“今日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地,家珍、鳳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對於小說的結局我既覺得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福貴被一個個噩耗打擊着,受的苦也彷彿已經麻木,但卻能強撐下去,沒有輕易地結束自我,結束所受的'痛苦與折磨,讓我意外;可是,換個角度想,福貴在這些災難中感受過幸福,儘管越來越小,但他以往有過歡樂,那麼對他來說,或者也算是值得的,畢竟他經歷過。又或者,福貴在與命運的抗爭中練就了堅韌、忍耐:在親人逝去時,他雖悲痛,但也會強忍着爲了身邊其他的人,堅持着;到最終只剩他一個時,他似乎什麼都看開了,隨着命運,好好活着……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此刻我並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但我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必然有存在的意義。

我來人間必有緣由。

《活着》讀後感 篇9

它叫活着,可每一頁都是逝去。

《活着》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富家少爺福貴嗜賭成性,最後賭光了家產。貧困之中,因爲母親生病,在福貴爲母親求醫的路上,又被國**抓去當壯丁,後來被解放軍俘虜,放他回了家。結果回到家中,母親已因病逝,妻子家珍獨自將一雙兒女拉扯大,女兒在一次意外中變成了啞巴,兒子尚且活潑機靈。本以爲這次大難不死是必有後福,但是悲慘的人生卻纔剛開始上演。極端的情節略有一味荒誕,但小說本身就不是爲了描述現實,而是在現實與想象中找到交集,從而來反映生活。有人說,福貴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反應了一種當時大環境下大多數人的麻木,他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他靠時間去稀釋那些痛苦的記憶;還有人說,福貴飽受命運打擊還活着,那是因爲他的家、他的親人,他們需要他,當親人都離他而去之後,他也要爲懷念他坎坷的一生而活着。福貴在一次次離別中承受,沒有太多的憤怒,表達出的是對命運的接納,感受它、體味它、消化它嗎,這就是生活。許多讀者將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映襯在福貴的經歷前時,會多些許釋然,正如他們終於會明白,無論現在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時間遺忘,作爲正在經歷的`人需要做的,就是給時間一個機會。

說到《活着》,就聯想到了電影《一九四二》,雖然故事背景不同,創作初衷不同,但兩部作品的情懷有相似之處,兩部作品中人物對“活着”的渴望不單單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在絕境中懂得放大原本微弱的希望。老東家悶死了自己家的根兒,福貴的孫子因爲吃豆子而撐死,以爲這些會成爲壓倒他們的最後的稻草,但他們找到了新的寄託,給了命運新的機會。

《活着》讀後感 篇10

不論現實變成了什麼樣貌,不論現實剝奪了我們什麼權利,只要我們活着,也僅有我們活着,我們纔有義務有權利去追求自我想要的,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們不應當讓現實決定我們怎樣活着,而是應當自我決定我們應當以怎樣的姿態活着。

活着,就要應對選擇,僅有堅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觀的確定,纔不會讓自我後悔。所以我們沒有機會錯過機會,在能夠選擇能夠改變的時候,用心做一個完整自我,用自我的'態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對餘華的作品也略有接觸,他筆下的杯具一向是這樣,大體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齊的時候又讓人受不了。當你讀完整個故事,回頭整理這個完整的故事的時候,纔會不情願、不忍應對的發現,原先把任何一個故事單獨拿出來分析的時候都能真實的感受到那種撕心裂肺的痛,難以承受的痛。他不屑於寫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誕的故事,講述着高度真實的生活。

文字裏的安靜,冷漠,無形間渲染了一種壓抑沉悶的氣氛,不斷的痛苦從而不斷的期待,想發泄卻又束手無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這種單純痛苦所擺佈,甚至是被玩弄於股掌之中,令你無法自拔,也不想自拔。當你痛到麻木的時候,才能看清現實,在簡單單純的感情裏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餘華深沉的講述着生命的杯具,

對於杯具這件事我也有一點自我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歡看杯具,喜歡被這種杯具所打動,無非是想尋求自我安慰。

《活着》讀後感 篇11

看書看到痛哭流涕,內心絞疼,因爲一個書中的人物二反覆私綽,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活着》曾幾何時,自己也想着寫一本書,書名就是《活着》想寫寫自己經歷的生活,在社會底層感受着無奈和挫折,想通過寫作,讓自己出名,換一種人人敬仰,燈光無限的生活,爲自己,也爲生養我的父母,因爲我在重複他們的生活,他們期待我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光耀門楣!思來想去,能寫的就是自傳體式的'自己,再加上一些虛無縹緲的想象,添點水分,加點顏料,就構成了一部所謂的作品!我的活着,跟餘華的《活着》天壤之別:富貴,這個一生悲情的人物,活着送走了他所有至親的人,依舊勇敢的孤獨的活着,最終與牛爲伴,最爲觸動心絃的是,沒有親人爲自己送終時,他吧十元錢,餓死都不能花的十元錢當做對埋葬自己的那個人的工錢!勇敢的活着!曾經的那個時代,人們踏實,暢亮,現在的我好像活在幻境中,此刻的人們也善良,也淳樸,但是好像缺少了一份憨厚,就是這份憨厚,加重了做人的分量,而當今的現實讓我們像無根都浮萍,始終找不到根的感覺!活着,僅僅是爲了活着而活着!人生的厚重變得失去了底色!

躺在牀上,像起書中的有慶會流淚,想起家珍會流淚,想起鳳霞會流淚,想起二喜會流淚,甚至想起那頭年邁的被富貴買回來,避免了被殺的老牛也會流淚,唯獨想到富貴,覺得他讓人欽佩,敬仰,跌跌撞撞的一生值得讓人回味無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