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合集]

本文已影響 3.49W人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後感[合集]

《文化苦旅》讀後感1

“貶官文化”的確是中國文化中很重的一筆,貶官們仕途興隆、官運亨通時不見有特別優異的文章出世,只是被貶外放了,才“只好與山水親熱”,有了悲慼哀憤的常情,文采竟也飛揚起來,“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可見貶官們的寫作與抒情豈能不暗懷着盼主上查閱而重起用之的`功利心思?既被“貶”了,就無奈的寫寫東西,這寫出的東西便恰好印證了貶官的“文品”,既是別有深意和目的而寫,則這製造出的“文品”確也和其“人品”相映成趣——都虛僞得緊。那麼,倘若中國文化“極其奪目”的一筆竟是如此被文化官員們弄出來的,就不曉得到底是中國的貶官們太有才了,還是中國文學創作的自我評價“太有才”了。

不過文學在此文只是裝裱,重要的是“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的“聲名”效應,貶官們都化了灰,山水亭閣也仍是這樣的山水亭閣,還理會他什麼“文學”作甚?重要的是靠文章賺得的“聲名”纔是眼睜睜的取之不竭的實利,文學既“幫襯”了貶官的官運又“幫襯”了旅遊景點的聲名,大約可以名垂青史,不朽於後人了。讀懂了餘秋雨的“幫襯”,也就讀懂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半。

《文化苦旅》讀後感2

餘秋雨是著名的散文家和大學者,他的作品很多,但真正讓我感興趣和喜歡的卻是《文化苦旅》這本散文集,這是一部書寫文化的書籍,這個主題在創作時十分有難度,因爲文化是一個宏大的主題,需要極高的文化底蘊和文字功底,而在餘秋雨的筆下,卻巧妙的借用了山川風物來進行探索,值得我們借鑑和思索。

在這本書中,作者描寫很多名勝古蹟,例如:莫高窟、寧古塔、謝家門孔等,都是歷史著名的文化名勝和古蹟。

莫高窟是中國洞穴壁畫中最出名的古蹟,那些壁畫都是匠人一錘一鑿刻畫出來的,經歷了上千年中文化長河的流淌,保存的十分完好,而其中的技藝之高超令人歎服,也表達了這些匠人執着的精神。

寧古塔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吧,但事實上他十分出名,因爲寧古塔並不是十分著名的景點,而是在這個地方,很多人都經歷了封建時代的`苦難,讀後感.例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發配到寧古塔,爲披甲人爲奴”,沒錯,你一定在一些古裝電視劇裏聽過吧,這裏充滿了困難,也表達了餘秋雨先生對遭受苦難的人的同情。

謝家門孔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說,但我們都知道謝家指的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大家族謝家,“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的“謝”字指的就是謝安這個名門望族,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仍然從文化上給我們薰陶。

讀了這本書,讓我深受啓發,感知到中國古代文人門的不凡和努力,推動了中國文明的進程,也豐富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有人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在瞭解一個世界,而有的書卻徒給你一個空殼。

沒錯,有的書籍就是把你帶入一個活色生香的世界裏,這個世界是你喜歡的卻觸碰不了的,又或者是你未曾感受過,讓你驚奇不已的。它是充實的.,飽滿的,你沿着它的街道行走,看着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就像觸摸着自己的脈絡那般真實,好像這個世界的生命在你手心跳動。

而有的書籍,只給了你一個華麗神祕的外殼。你被它表象吸引,滿懷期待地走進,卻發現裏面空無一物。

後者總是飽受詬病的,但我認爲,好的書,並不一定都要給你一個世界。閱讀的本身,就是要你自己去感受文字裏散發出的魅力。給你一個空殼,是要你自己步步深入去豐富這個世界。

倘若這個殼能讓你願意,走入這個世界,那麼它也不枉費是一個殼了。

沒有人能確保自己建造出的世界是最完美的。誘發讀者的思考,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入這道門,這個世界纔可能是豐富多彩,各具魅力的。

所以,不必擔心這一腔的感嘆無從發泄。

能從殼裏引出自己的思考,你就能看到專屬於你的世界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4

《文化苦旅》寫的是作者餘秋雨到全國各地的旅行後,結合歷史寫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數都是自然景觀加上一些純樸的當地特色。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白髮蘇州》。

之所以稱之爲“白髮”蘇州,是由於,就在前些年,蘇州悄然過去了自己2500年生日。雖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卻沒有什麼名氣。只因它沒有一份金陵王氣。它不願換件衣裳,領受那份王氣。但當政府腐敗之至時,卻是反抗的最爲激烈。一向柔婉的蘇州人,變得兇狠起來,提着腦袋,踏着血泊衝擊着皇帝最信任的九千歲魏忠賢。的這次浩蕩突發,使整個中國史都對另眼相看。可再看他們,只笑一笑,又變回原來那個柔婉的蘇州。

“做了……同義”只是由於這裏缺少一份金陵王氣,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見中國古代會由於這封建主義思想害死多少人那。爲什麼就去注意一點點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麼多優秀的地方,爲中國做出了多少寶貴的貢獻,卻不能得到了一個公平的`對待。

蘇州,與世無爭,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塊地上。同時它還培育出無數才華橫溢的戲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書,不僅展示了餘秋雨那優美的語句,還有着相當多的歷史知識可見一斑。

《文化苦旅》讀後感5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簡便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我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終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裏面的思考,十分人所思,十分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揹負着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此刻。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可是,範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着、堅定,還是如餘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此刻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勳,爲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終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餘秋雨在那裏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爲一個藏書家,會像範欽一樣嗎?我想不會,範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着,又爲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6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有如一支從一千年前射過來的利箭,射中了自己的心,感覺好痛好痛。

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爲主,卻讓一個不懂佛教的、無知的王圓籙來當家?他就象一個老農看護自己的院落一樣,到是“勤快”。自己扎一把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去,大片精妙絕倫的壁畫瞬間灰飛煙滅。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把一個個洞窟打開。這樣在他晃動着的鐵錘下,藏經洞裏封存着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和藝術輝煌沒有了。

當時在無能的晚清政府下,藏經洞打開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英,法,德,俄等列強國家。他們的所謂考古探險人員紛至踏來。其中有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籍的匈牙利人帶着一個叫蔣孝琬的翻譯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取”走了敦煌藏經洞的大批經卷和繪畫,打包了整整七天時間,最後打成了29個木箱,在一個黃昏下午,大車,馬車的拉走了,而王圓籙站在悽豔的晚霞中,數着那歷歷可數的一點點錢!

如今在遊人如潮的道士塔前,人們看着王圓籙這個小人物,不免要發出長長的嘆息,心中有的只是綿綿的恨!

《文化苦旅》讀後感7

他,在國內外講學,也不忘參觀當地風景;在考察途中,也不忘寫寫感悟隨想。餘秋雨教授,他行行止止,寫寫看看,點點滴滴彙集成了一本《文化苦旅》。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廬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嘆息。敦煌鳴沙山中、月牙泉邊有他的腳印,江南小鎮他曾坐小船遊覽,天一閣內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蒼涼的《道士塔》、《陽關雪》,有了荒荒大漠、黃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涼、滄桑;有了柔麗悽迷的《白髮蘇州》、《江南小鎮》,有了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有了清新、婉約;也有了展示中華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有了文化的風雨飄搖;還有充滿文化感慨的《牌坊》、《廟宇》等,有了回憶、變革,有了感慨。

餘秋雨教授去過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腳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峽,那裏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有酈道元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還有神女峯神女的傳說;如天柱山,這裏可是大文豪嚮往的歸宿地,有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等。至於西湖、洞庭、廬山,更不用說。他在本書自序中說:“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或許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薰染,有了這“人文山水”,纔有了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給我的是歷史文化對心靈的啓迪。這本書,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後感8

看很久,心裏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以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於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着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於長城。也是因爲有都江堰纔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纔有,張飛,關雲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讚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真的哭,我看只能寫到這,感動的毫無思緒,也不知道怎樣來敘述,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爲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於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爲。也很感動與驚歎作者描寫古蹟所用的詞句。是那麼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

《文化苦旅》讀後感9

曾經有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類的內心意識。一個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國,用良知書寫了一篇篇發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態,心之所在,處處是花開。

文章的開篇《道士塔》,它以一個“小人物”出賣自己的良知,反映這個古老民族的傷口。敦煌,本該是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文明,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涵,可它最後卻是中華之傷。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而這個國家的主人,放縱文化的流失纔是萬惡之根源。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我曾聽人說起,國外的書十分昂貴,課本的價格也不低。許多留學生都會提前在網上買好二手課本,即便如此,用完之後還會在網上尋找下一個買主。國外對於書籍的重視,可見一斑。

也許人的良知會被浮華所擾,但有這樣一座千年古城,忠於自己的良知,靜看世俗紛擾。它就是《白髮蘇州》。作者以悽美柔麗的小橋流水爲背景,將清閒婉約的江南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幼時背誦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彷彿真的向我們鋪了一道歷史的畫卷。蘇州是嫺靜的。它像一位婷婷嫋嫋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吳儂軟語,做不了大文章,卻可以與你小憩在鬱鬱蔥蔥的園林。然而歷史待它不公,成王敗寇,一夜之間,它彷彿老去。如今的蘇州可不正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但在無數的小巷中,無數的門庭裏,藏匿着無數千百年厚實的靈魂。正是這些靈魂,使蘇州保存了風韻的核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第一次知道餘秋雨這個人時,是源自初二年級的一篇課文《信客》。在語文老師的極力推薦下,我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着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文明的盛興、衰落。餘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遊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並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經歷過的風霜雨雪,經歷過的不爲人知的祕密……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許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讀完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後跳動額是一顆單純,潔淨,坦誠的心。讓我飽覽了祖國山河無比秀麗的景色,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了歷史,讓我明白了作爲一箇中國人應擔當的角色,那就是銘記歷史。好好珍惜,好好品讀,好好欣賞中國文化!人生也是一段歷史,我們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個過客,曲折的人生路上,我們匆匆前行,回頭望見那一排排腳印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和無奈!作者爲了尋求歷史的足跡而跋涉于山水之間;而我們爲了感悟人生的真諦,跋涉於人生道路上!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跟隨餘秋雨踏上游歷中國文化古蹟的旅途,感受歷史名跡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所沉澱出的歷史文化底蘊。

具有”天 府 之國“美稱的都江堰是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夠與長城並肩的文化遺產之一。文章在開頭先描述了長城,在大多數人心中,長城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文化的精髓。接着筆鋒一轉寫到,長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與長城進行了一系列對比,都江堰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能夠說,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確實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續,是因爲有了標誌的象徵,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個強悍的民族。

民族應該感謝都江堰,更應該感謝給了它生命的建築師李冰。”爲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築都江堰的本意。 我驚歎於李冰在千年前建瞭如此利國利民,惠及子孫後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後不是死物,它的背後是如李冰一般爲民,爲後世蒼生,爲自然和諧獻出自己一份綿力的偉大祖先。有了他們,纔有 天 府 之國 給中華兒女提供的庇護和濡養。民族的延續也正是有了這樣的高尚的起點才變得更強大。李冰留給人們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給我們的深思那樣豐富而美麗。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師,更應該是一個民族所在的精華與衰敗的緣由。面對文化的精髓,我們所能做的是保護它,讓悲劇不再重演,將民族的華麗再次呈現。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一直以來,很嚮往做個自由無拘的行者,像餘老師那樣,將對文化的追問與探索打進簡單的行囊,徒步而行,慢慢欣賞,尋找浩瀚歷史與泱泱文化的鏗鏘足音,瀏覽內心深處絕美恬靜的風景。這種感覺,一定爽歪歪。讀餘老師的.《文化苦旅》,給自己的心靈營設一處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與水村山郭的悠然。你會陶醉其中,彷彿沿着風景名勝的足跡傾聽到了遙遠浩淼的回想。心境是風景的亮?。喜歡在路上的感覺。珍藏這樣一本書,絕對物超所值……

我開始瞭解《文化苦旅》源於初中時學的一篇課文《信客》,那也是我與餘秋雨老師的第一次接觸。開始讀《信客》,只是把它當作一篇虛構的小說,雖然對故事中的人物充滿了敬佩、感動,甚至有點無奈,但畢竟並不真實,以至於當看到這篇文章選自於《文化苦旅》時,竟對這本書的名字感到有些詫異,似乎這份虛構不應出現在似乎如此真是厚重的書中。然而當我真正真正接觸這部書時,才發現自己當初的感覺是多麼可笑,在這部書中,我們伴隨着作者的足跡,領略的並非只是那一個個令人稱奇的名勝古蹟,還有那一個個飽含滄桑歷史背後的那一份無奈……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於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祈祝,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通過文字我看到了穿行在祖國名山大川之間的餘先生或輕拭汗漬,或佇立思索,亦或是與一行好友歡快暢談。

餘先生的旅行是深沉的。他像是在進行一場朝聖,去和所到之處的人文歷史進行一場精神的對話。在他的眼裏每個城市都是擁有生命的,都散發着獨特的魅力。莫高窟的壁畫線條中能夠找到朝代的變遷,三峽的河道中滿載先人的贊詠,廬山的方寸間遍灑文人的風情。

爲什麼如今我們很難感受到風景中的蘊藏?我想一方面是因爲交通便捷,各個地方的逐漸同化,更多的可能是因爲我們缺少了一種敬畏和敏覺吧!每個城市都逃不掉奔忙的車流,擁擠的人羣,繁華的商品市場。每個人呢!都變得浮躁,只把風景留給了相機。照片是對時空的定格,只是爲了給我們日後的.回憶增加一些斑駁的色彩。如果我們的旅程只是爲了日後的回憶,那麼現在又有什麼意義?

今後的旅行我們不妨學習學習餘先生,用心去體味一處風景的韻味,用語言去探索一方水土孕育的風土人情,用思索與先輩進行一場精神感應。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流浪的旅程中,是誰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跡? ——題記

接觸《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書當中也是堪稱經典。荒茫大漠中,一個古老的意象,記錄了敦煌文明的興衰,見證了一個沒落王朝的赤誠與無奈。當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時,一個壯麗無比的樂章便開始奏響。它是一千多年層層的積聚,它是一千多年鮮活的生命,它是無數藝術家與信徒膜拜的聖地。可是誰又能想到,它最終的命運卻交付到一個麻木無知的道士手裏。

王道士不過是那段屈辱歷史中的一個小丑,他的無知,他的低賤,他的自以爲是,無不讓人心中可悲可嘆,可憤可恨。

當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絢麗的壁畫粉刷得所剩無幾時,我好恨;

當看到王道士數着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得意的笑時,我好恨;

當看到一車車的瑰寶被大搖大擺地運到國外時,我好恨;

大漠孤煙,冷冷的夕陽將那些馬車的`影子拉長。如血的餘暉,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時,這塊宗教的聖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飛,粗礪的黃沙擊打着空空的石窟。嗚咽的寒風,在唱着最後的輓歌。此刻,這個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啼哭?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文化苦旅》是著名學者餘秋雨的代表作,用足跡來丈量中華文化,用心靈去頓悟生活的哲理。書中餘秋雨扮演了一個傑出的“導遊家”,它吸引了每個年齡階段的諸多目光,進入了一個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間,那裏銜接着歷史,連帶着現代,希翼着未來,將一雙雙天真而好奇的眼睛,塗抹了層深幽的色彩,要他們閃爍的.是一絲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將一張張經霜而冷峻了的臉,深刻上責任,沉重中獲釋,焦躁中輕鬆,爲文化、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指向歷史後的未來。這是餘秋雨先生這部作品給我的最大的感覺。

這段苦旅有點長,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遊記似的散文,寫的幾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勝,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過、流連過的地方,還包括了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髮蘇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從中國諸多旅遊名勝,到荒蕪一片的陽關,從大漠到水鄉,從西北到江南,從古蹟到文人,無一處不是中華大地上歷史的閃光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