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2.83W人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

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1

去了先鋒書店,瞥到幾句黑塞的《荒原狼》,在《荒原狼》豆瓣評論處看到一句“先看陀老再看黑塞”,翻開這著作。當時看《人類羣星閃耀時》說到陀老那時,只標記了“自從死神灼熱的一吻,便須爲了磨難而熱愛生存和呼吸”,當時更喜歡列夫托爾斯泰。

今讀此書,想要把每句都標註,又感嘆如此我要做什麼呢。反反覆覆,一字一句,扣問深處,一響,一響,但卻說不清,究竟有無迴響。聖經,宗教,世界滅絕的物種文化一個皆一個,但宗教思想將源遠流長。因爲我們沒法僅抱着身體行走,活下來是有想活下來的念頭,同此理,思想需要畫一個束縛,無邊的自由怕只神魔可馭。所以心理學的第一個建議:信教。

“活着即是天堂。”恰好又莫名幾字正當概括我最近心境。被我傷害的,自有淋在我身的罰;傷害我的,我真心願你心中無愧。

“一粒麥子落在地裏如若不死,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會結出許多子粒來。”第一次看到這句話,不懂;第二次在故事裏看,卻突然懂了。

多是聖經的話,因一友贈,有聖經,但甚少翻看,前些日又激起看的興趣,讀到一段覺殘忍,又擱置。然此書,卻一直放在牀頭,牀頭書。

我生來家庭信佛,我便信佛,天下宗教在我眼裏本是一家,我敬重你的。然史上相殘相殺也不少。年少不怎麼信佛,因爲不用,如今信佛,不是因爲我信佛在,而是我要佛在我心中。

你想要什麼,便去追求什麼,這是慾望;你的心什麼都可以不要,不受所有誘惑控制,方是自由。

大多自覺命苦之人皆由自己所造。

阿廖沙在書中人人喜歡,看到最後我也喜歡上了他,當覺奇妙。

離這本書所在的當時時間似乎很遠,然而又幾乎在當下,想到地圖上兩個點,往遠看便重在了一起,近處看才得區分。如今與當時,依然如此。

思想崩塌了,一堆人倒下了,但站起來的,愈來愈多。

伊萬,我們不能以想法判定人有罪,若是如此,皆是罪人。

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2

其實我是一直有點畏懼讀這部小說的,一是因爲陀氏的那種俄羅斯風格很晦澀,很久之前讀過《罪與罰》的折磨感印象猶在,另一個是讀過內容簡介之後總覺得自己能力不夠,難以理解和思考這個弒父的故事引發的深刻主題。

這次開卷純屬偶然,是在網上看見有話題討論誰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家。有人回答說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光是在俄羅斯,縱觀世界文學史,能勝過他的也沒幾個。這話說的頗有點華山論劍兵器譜的意思,我忽然想起這部書還在書架上落着灰等着跟我重逢呢,一下子生出點豪俠之氣,深夜扼腕之餘,一咬牙一跺腳,兩個月起早貪黑對自己下狠手,終於讀完了。然後,就覺得不寫點文字,真對不起這兩個月對自己的折磨。

我還記得挺清楚,這部書是當年在畢業生擺的地攤上買的,最古老的人民文學版本,邊緣都有些磨損破舊,紙張也略微發黃。這種硬殼本墊在哪兒都方便,功能性較強。以我推斷,賣書的那位師兄應該也沒看過,因爲側面看來書頁還是非常緊密。當時的我在師兄看來估計也跟他當初買書時一樣,正處於附庸風雅症的爆發階段,選修過歐美文學史之後一時躊躇滿志,要把經典著作一網打盡,讀不讀的至少要買幾本。雖然當時我對陀大師的理解幾乎僅限於《空中監獄》里約翰庫薩克的那句臺詞“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只要看它的罪犯就知道了”。

於是,好像十塊還是八塊的就拿下了,既爲減輕師兄打包的重量略盡了綿薄之力,也滿足了自己的小小虛榮,雙贏。後來理所當然的,書就在買的前幾天翻開過幾頁,然後就壓箱底了。但我與師兄不同的是畢業時沒擺地攤,而是把沒看過的書都封箱寄回了家。

屈指一算,十七年過去了。我搬了無數次家,這部書也就遊歷了無數的紙箱和書架,一直沒見過主人的天日,以致灰塵僕僕。今日讀完,真是慚愧又欣慰呀。

書歸正傳,陀氏的書不好讀,我上學時讀過《罪與罰》,現在想來,除了記得故事簡介和聖彼得堡的白夜之外,幾乎沒有別的了。但那種神經質的印象就此種下了,覺得俄羅斯人民普遍有神經病,還不怎麼睡覺。還有就是裏面的人名能把讀者折磨致死。

而《卡拉馬佐夫兄弟》作爲陀氏的晚年大成之作,在弒父的驚世駭俗主線故事之中更是集中了大量的道德詰問和哲學思辨。讀這種書,有時候真是力氣活,就是看能不能抵擋或者忍受作者的思維之劍,陀氏這樣的還往往數劍齊發彷彿置身劍陣,讓你喘不過氣來,評論家稱爲“復調”。所以,年輕時不讀是好事,就跟讀《罪與罰》時的我一樣,雖然年輕力壯,但思維脆弱,讀後兩眼發黑。

人到中年之後,對世界和生活終於有了一點經驗,再讀這種書纔算是時候。

其實想想當年是讀過一段本書節選的,就是“宗教大法官”那章,即使以當時幼稚有限的視野看來,也被極大的震撼了。當然理解很淺薄,也還有很多困惑。比如對其中上帝的三個故事的理解,陀氏認爲那解釋了世界上的一切問題的根源。我就很不明白。

這次全文閱讀,有了更多的感受,但也不敢說理解了全部。陀氏的特點是並不負責給出問題的正確答案,他只是展示問題,剖析問題,往往用極精準的思維把問題分析的極爲透徹,讓你覺得無懈可擊,但卻無法回答。也許他也認爲思考的過程比答案更有意義。

本書的核心是道德和上帝的問題。在我們這個宗教感弱的世俗國家,可能很難想象東正教徒對上帝的信仰和敬畏,也就沒法深入感受到失去主宰後的虛無之感。但關於道德和理性的爭鬥,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和可以思考的。伊凡所謂“什麼都可以做”,這是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極端,個人即上帝,也是尼采“上帝死了”的呼應。不同於哲學家們晦澀的思辨,文學家可以把問題展現在具體的事件上拷問人們的良心抉擇,還可以同時審視不同選擇的人們的結果。

本書就是如此多線並行的讓不同的人分別做出回答。理論家伊凡最後如尼采一般腦膜炎發作瘋了,病症或許是巧合,但與他終日思索想要建立個人主義的絕對威權不無關係。實踐者斯麥爾佳科夫則自殺身亡,他目不識丁,沒有建構高深理論的能力,但卻能夠藉由憤世嫉俗的仇恨感去付諸實踐,而僅有仇恨並不能克服他的道德律,伊凡的理論客觀上幫助了他,讀書筆記但實踐後的折磨仍然是他無法承受的。而口是心非的米卡則在法庭上被判有罪,他是語言上的巨人,把殺人掛在嘴邊,但他內心知道自己是無論如何不會去做的,他只是個情緒不穩定的青年人。卡拉馬佐夫兄弟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但都沒逃脫懲罰的命運。只有篤信上帝的阿遼沙始終能夠獲得心中的安寧,得益於他的某種天生性格上的因素,當然更得益於他的導師佐馬西長老的引導。

作爲戲中戲的宗教大法官章節多年後讀來仍然最爲震撼人心,今天再讀耶穌經歷的三個故事,我可以解讀出物質、奇蹟和權勢與人類自由的糾纏。縱觀歷史,自由的枷鎖或者說自由所可交換的幾乎無外乎這三種。陀氏所謂解釋一切世界根源問題,想來就是在這個意義上的說的了。比起當年我的粗淺理解偶像崇拜被權勢所利用,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可以說僅憑這個章節,這部書就永遠不會過時,因爲這終極問題永遠存在,必將糾纏無數愛思考的人類。另外伊凡與魔鬼的幾次交談也極爲複雜深刻。

即使僅從小說的角度來看,這部書其實也非常精彩。只是在已經習慣快餐的這個時代來看,這書的節奏非常緩慢,讀長篇小說最重要的入戲感就比較難獲得。可讀進去之後會發現許多細節描寫非常之豐富,足夠描繪一幅完整的俄羅斯風俗畫。陀氏要是知道現在我們都是聽讀書會主講人直接說乾貨一本書幾小時講完,估計也會覺得這些細節太多餘了。但正是這些細節以及細節支撐起來的一個個人物建立了十九世紀的俄羅斯人民羣像:無恥到老毫無情感的.父親,跛腳自卑又對愛情充滿幻想的小姑娘,自尊心強到不肯承認自己內心的未婚妻,經歷坎坷反覆無常又渴望真情的交際花,木訥善良認死理的老僕人,狡詐的鄉下客店老闆,身無分文只有傲慢的波蘭軍官,醉漢商人,年輕有爲意志堅定的軍官,還有在貧病與屈辱中悲慘死去的小男孩,心思細密膽大妄爲又早早看透自己的早熟少年。看的過程中我不時有些喟嘆,現在也許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作家深情細緻的描繪他的時代了。時代發展至今,小說既已不是主流,現實主義更加漸行漸遠。

陀氏還有一項絕藝,就是對心理的描寫,也是開了意識流的風氣之先。很多看似不可思議互相矛盾的行爲是如何在人的心理層面進行轉變的,那種種變化的細微之處的闡述非常生動自然讓人信服。比如法庭上雙方律師的心理學講解;未婚妻是如何忽然由竭力辯護突然倒戈指控的;隱藏殺人罪名數十年的官員如何忽然無法抑制的吐露給陌生人,道德律如何微妙的作用於人的心靈,即使他周圍的的人們都無法相信,更無法理解。此外對少年心理的種種描寫也非常細緻,尤其是伊留沙和父親的種種描寫特別讓我感動,那些話語真摯而純粹,無人可以埋怨的悲慘生活讓人更加哀傷。

這部書內容之豐富,一時間我想不到有能與之相比的。關於人性中的善惡,人的心理感情,人的選擇理性,人的命運和疑惑等等,可謂遼闊廣大。讀的過程中,總有許多橫生枝節的聯想和感覺,讀完之後,又頗有點消化不了的腫脹感,這裏能夠記下來的也是掛一漏萬。

今天我們身處眼花繚亂的新時代,難免不時心旌搖動無所適從。如果能讀讀這部書,偶爾思索一下終極關懷,得悉世界仍然維繫於宗教信仰物質權勢理性自由等種種錨定之下,千百年來不曾改變,雖然略顯乏味古老難解,但浮雲過眼之後的心中清明應該不難獲得。

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3

剛讀完《卡拉馬佐夫兄弟》,腦海裏不斷浮現出一位穿着修長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輕人的背影,還有一羣孩子,他們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響亮的嗓音喊着“烏拉,卡拉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動着,久久難以平靜,各種想法縈繞在心頭,關於信仰,關於救贖,關於善與惡,關於人性,關於饒恕,關於裁決……這些將需要我花很長時間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許最終能想出些什麼,也許就這樣一直模糊着。

當初選擇看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着作,是因爲曾經看《愛因斯坦全傳》時,裏面提到說愛因斯坦稱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我看過的小說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樣的一部作品能讓這位物理學家給出這麼高的評價。遂去圖書館借來讀,花了四個晚上一個白天讀完了這部作品。讀完後,很慶幸自己讀了這部作品。 讀這部作品時,我的精神時刻處於緊張狀態,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思考一下。這是一個卡拉馬佐夫家庭的悲劇故事,暴躁好色的父親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粗野暴躁的大兒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兒子伊凡,虔誠和善的小兒子阿遼沙。整部作品的情節隨着這個家庭的各種衝突以及大兒子被控弒父的案件展開,緊湊聯繫。說實話,一直到最後私生子斯麥爾佳科夫親口承認是他殺死了費多爾,我都還在猜測這個兇手到底是誰。

這部作品對人物的描寫實在是很,尤其是心理活動的描寫,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時有着“跨越兩個深淵”的天性,溫情和暴力,癲狂和理智,懷疑和虔誠,作者卻能把這樣複雜多變的心理描寫的細緻入微,絲毫沒有混亂的感覺。這些人物的形象現在都深深的刻畫在了我的腦海裏。

對於這個弒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剛剛在思考一個問題,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壞人嗎?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爲了格魯申卡,他表現出了近乎瘋狂的“卡拉馬佐夫式不顧一切”;他與父親正面激烈衝突,最後惹上了弒父的嫌疑。他的這一系列行爲的確很荒誕無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認爲自己殺了老僕人後的“最後一夜”的一系列行爲。他瘋狂的奔向格魯申卡,表達他的愛,表現的像個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點喜歡這個人物了,爲他的不顧一切,爲他的誠實坦率,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善良的吧。

再這部作品中總是給人帶來光明的阿遼沙,因爲這個人物的存在,使衝突、壓抑中總還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經迷茫,懷疑過,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陽光時,他重新找回了對人世間的愛。在他“熱烈親吻大地”時,我突然也感覺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經歷了那麼多事後,他還是保持着那顆善良、誠實的心。

還有那位兇手斯麥爾佳科夫,對於他爲什麼宣稱“您(伊凡)纔是這個案子的唯一元兇,我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從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麥爾佳科夫纔開始對伊凡是懷着敬意的,認爲宣稱沒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謂的是一樣的。原本斯麥爾佳科夫是孤單的一個人,現在,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樣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認爲他和伊凡能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總認爲伊凡“全都知道”,這就使他認爲伊凡在與他談話時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殺費多爾。這是一個極度孤單、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對於他最終的選擇,我還是有點疑惑,他最後的精神應該是清醒的,也沒有表現出內心

的極度矛盾,爲什麼會選擇自殺呢?是害怕接受審判?發覺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覺失去同盟的絕望?爲難知道真相的伊凡?

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講到了宗教,講到了上帝,也時不時的在懷疑上帝的存在與否。我不是基督徒,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爲我覺得那是一種信仰,無關乎宗教。信仰是什麼?我認爲是自己認爲正確的一種信念準則,是心靈深處自我反省的一片無人打擾的淨土,指導着我們的思想、行動。人總該信仰點什麼,如果沒有信仰,怎麼有力量不斷前進?關於人性,我認爲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壞,就算是罪大惡極的人,心中也會存着一點善意,比如費多爾對自己的兒子阿遼沙的愛。關於裁決,應該由誰來裁決?宗教?法律?但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來的嗎?還是自我裁決,如德米特里一般,“我爲我整個的一生懲罰我自己,我懲罰我整個的一生”?我同樣疑惑。

這部作品中還有很多看似尋常的句子卻往往蘊含深意,如“不要對自己撒謊”,“愛生活本身甚於愛它的意義”,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還會再讀第二遍,第三遍的。

卡拉馬佐夫兄弟讀後感4

陀老的這本書打五顆星根本不夠,我想把整片星空的星星全打給它。

怎麼來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去年就開始閱讀,直到今年,一會兒在kindle上閱讀,一會兒拿起手機看,被很多事兒打斷也被其他書吸引過,斷斷續續地閱讀所以感受也是凌亂的。今天一口氣把後邊全部給看完了,真的是情緒波動,中途特別想哭,因爲文字彷彿透過紙面,撬開我的腦袋,直抵我的內心深處。

說說人物吧,老頭就撇過,就談這三個兒子。

老大卡嘉是我非常欣賞的,有自己的原則,雖然是個混,但不妨礙他活得明白。對於愛情很執着,對於自己也看得透透的,壞是壞,心眼卻是好的,根本還是根善苗,但有點太苦了,沒娘疼爹不愛的,命運老是和他開玩笑,在想要改邪歸正浪子回頭的時候,咔嚓一下人生毀了,害,可憐惹人愛。

老二伊萬,搞不明白,也不想你搞明白,別人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想法太多,暗戳戳的,思想吧,不拋錨的時候說點話還中聽,說多了我也不明不白地看了,沒留下多少強烈的感受,但是最後再來看,本人也還是挺好的,畢竟是卡拉馬佐夫的代表人物,走得極端,兩段都有接近,走過來走過去,矛盾。

老幺是陀老個人最偏愛的,塑造得太好了,好到我對他就只有敬仰,好到我覺得全文就他一人是小說人物,好到不真實,伊萬卡嘉老卡拉馬佐夫還有卡列琳娜格露莘卡等等這些人物都非常真實,就阿廖沙一人讓我覺得這肯定是個小說人物,但不可否認我是愛他的,因爲他是愛世人的。

看完有點胸悶,我想我會去購買紙質版的,放在我牀頭,時不時看看,很多地方我不理解的,或許以後經歷多了,或許看的書多了,或許某個時刻我就懂了。

再次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