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園丁與木匠》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4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園丁與木匠》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園丁與木匠》讀後感

《園丁與木匠》讀後感1

摘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的一些感觸深的句子以及自己的讀後感悟。

教育孩子相當於管理花園,這實在是一個恰當又精妙的比喻,兩者都是生命的孕育和成長且有着諸多的不可控因素。作者將不同的教育觀念喻化爲“園丁”和“木匠”,形象可感。

園丁式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注重創新性,讓孩子學會主動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木匠式教育:講究所謂的方式方法,按照固定的形式對孩子進行“掌握式”學習教育。

文章中的很多觀點都給我諸多的啓示。

1、工作和愛使生命值得度過。

以前淺薄地認爲,工作就是爲了改善生活,提供物質基礎,然而,這只是工作最爲表面的作用,對於工作全身心投入的那份專注,工作中完成挑戰後的那份成就,工作煥發出與衆不同的那份光彩,工作中呈現的那份無可替代的價值,都讓我們的生活因此而變得更加有味道。

2、愛沒有目標、基準或藍圖,但愛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不是爲了改變我們所愛的'人,而是爲了給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蓬勃發展。愛的意義不是塑造我們所愛之人的命運,而是幫助他們塑造自己的命運;不是爲了向他們展示道路,而是爲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們所走的道路不是我們想選的,也不是我們能爲他們選擇的。

生活中,對待我們的愛人,總是先入爲主想要把自己認爲的好強加給對方,卻從不考慮對方是否需要,這種做法在父母身上體現的尤爲明顯,他們總是急於將他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傳給自己的孩子,過去的經歷和他們固有的認知影響着他們的想法和看法,出於愛,他們捨不得孩子走彎路甚至是“歪路”,但是他們忽略了,經驗是沒法代替經歷的,孩子如果全部按照父母經驗來,那只是走了一遍父母的老路,像複製品一樣過完了自己的一生。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自己的。

3、學齡前孩子的進化任務是儘可能廣泛地探索各種可能性。這種探索讓孩子發現了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將在他們成年後支撐起他們做事情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孩子探索世界的權力早已經被大人們剝奪了,這麼做是不對的,那麼做是不允許的,這樣太危險,那樣真辛苦,總有一堆理由制止孩子們的探索,以至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探索的慾望和能力,成爲了“理所當然接受”的機器。索的慾望和能力,成爲了“理所當然接受”的機器。

《園丁與木匠》讀後感2

《園丁與木匠》是艾莉森·戈普尼克的最新作品,這本書的內容是說:爲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爲人父母,是園丁種花,本質是愛;這種愛的目的,是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環境,使孩子成爲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書。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瞭如何養育孩子。她解釋了現在流行的教養乃是最大的謊言,是像木匠一樣,按照精美的圖紙將孩子打造成特定的樣子,即使手藝再精湛,教育的結果也是不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應該像園丁一樣。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營養、空間,時不時根據需要進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長。即便結果不是預期的,也許會收穫不一樣的驚喜。全文先介紹了什麼是父母,什麼是孩子,愛的三面手(父母、祖父母、異親)的教育意義,進而又從看、聽、玩、練四個角度說明了如何教育孩子,最後結合現狀——科技,講述了科技與孩子的關係。一些觀點非常新,也許並不一定很實用,但是從理論或者理念上帶來些啓發。

什麼是木匠思維?即木匠是一種工作,是根據我的想法、我的品位、我的技術、我的藍圖,製造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書架,製成品的優劣可以用來判斷木匠技能水平的好壞。園丁思維則是不去改變孩子,而是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環境,或者說一個“花園”,在這個花園裏面,一個生命層層綻放,最終他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他會塑造自己的命運,成爲獨一無二的自己。儘量不要用成人的視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因爲我們不瞭解他們的視角。

讓我感覺比較震撼的是書中對童年的解讀,讓我有了新的認知。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童年的重要性,也知道要讓孩子童年快樂的成長,但是爲什麼會有童年呢?用羅胖的話說,“什麼是童年?童年期是整個文明,整個社會,對於人生一個階段的赦免”。身爲父母,只要我們都能像園丁一樣,去努力創造一個生態系統,只是保證土壤肥沃,空間安全,花園的花草就能以各種我們預想不到的方式自行應對環境的變化,從進化論的角度看,這就是童年的意義所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