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園丁與木匠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48W人 

園丁與木匠讀後感

園丁與木匠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園丁與木匠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園丁與木匠讀後感1

總是在給孩子設定任務,是時候給自己設定任務了。前幾天聽說讀書會本週需要遞交第一次的讀後感,實話說,我內心是拒絕的,我覺得我的紙質書還沒有到,我不習慣看電子書,我想大家不會那麼及時交作業吧,或者乾脆第一次我請假不交了,各種不想交稿子的理由在腦子裏打轉,然後想着時間還有幾天,再說吧。直到昨天週六,看到第一位羣友上交了。這時才覺得這是沒退路的,任務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這是逼自己學習的一個好方法呀,所以在限定的時間裏去完成任務是唯一要做的。很多時候,當我在給孩子設任務的時候,那種居高臨下,孩子你必須第一時間完成,我是父母我做主的感覺真是好棒喔,經常爲完不成任務和孩子鬧彆扭,讓自己生氣焦慮,原來面對自己不善長,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的事情上,我和孩子是一樣的。

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書。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瞭如何養育孩子。她解釋了現在流行的像木匠教養方式是最大的謊言,教育的結果是不會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應該像園丁一樣。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營養、空間,時不時根據需要進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長。即便結果不是預期的,也許會收穫不一樣的驚喜。

爲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

孩子聽不聽你的話,首先取決於你們之間的關係,孩子聽不聽你的話,其次取決於你行不行。如果你本人的一舉一動都很有教養,心地善良做事穩生,你的孩子也會是這樣,所以,你是什麼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家中男孩,目前上初一,這本書關於青春期的部分很有趣,特別接地氣。

青春期:“遊走在衝動與控制之間”

青春期,使得父母與孩子之間與生俱來的緊張關係變得更加顯著,十幾歲的孩子會把你逼瘋。

他到底想些什麼?

這些話說得太貼切了,這就是目前我家的狀態,經常被他逼瘋,有些可能只是家長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他也會莫名發火,情緒激動,很多時候,做爲家長的我是失望的,生氣的,更是無助的,不知道怎麼辦,真想放棄,強硬吧,風雨只能是更猛烈,好好說吧,沒作用,所以我經常是冷處理,或者更合適的叫冷暴力,發現這反而有些作用,有時我會暗暗得意,發現自己還有辦法能對付,但我知道,這其實很危險,不是好的辦法如同書中所說,你是什麼人,你的一舉一動影響着孩子的以後。

特別容易理解的一句話,青春期“如同一輛車子,動力系統已變得很活躍,控制系統卻如同一輛車子,還沒準備好”,不要失望,控制系統是可以訓練的,試錯就是個好辦法,所以做爲家長的我們學着讓孩子試錯吧。

GOPNIK說她也是焦慮的中產階級一員,讀看完這本書,至少在當下,我也沒那麼焦慮了!

園丁與木匠讀後感2

摘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的一些感觸深的句子以及自己的讀後感悟。

教育孩子相當於管理花園,這實在是一個恰當又精妙的比喻,兩者都是生命的孕育和成長且有着諸多的不可控因素。作者將不同的教育觀念喻化爲“園丁”和“木匠”,形象可感。

園丁式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注重創新性,讓孩子學會主動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木匠式教育:講究所謂的方式方法,按照固定的形式對孩子進行“掌握式”學習教育。

文章中的很多觀點都給我諸多的啓示。

1、工作和愛使生命值得度過。

以前淺薄地認爲,工作就是爲了改善生活,提供物質基礎,然而,這只是工作最爲表面的作用,對於工作全身心投入的那份專注,工作中完成挑戰後的那份成就,工作煥發出與衆不同的那份光彩,工作中呈現的那份無可替代的價值,都讓我們的生活因此而變得更加有味道。

2、愛沒有目標、基準或藍圖,但愛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不是爲了改變我們所愛的人,而是爲了給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蓬勃發展。愛的意義不是塑造我們所愛之人的命運,而是幫助他們塑造自己的命運;不是爲了向他們展示道路,而是爲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們所走的道路不是我們想選的,也不是我們能爲他們選擇的。

生活中,對待我們的愛人,總是先入爲主想要把自己認爲的好強加給對方,卻從不考慮對方是否需要,這種做法在父母身上體現的尤爲明顯,他們總是急於將他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傳給自己的孩子,過去的經歷和他們固有的認知影響着他們的想法和看法,出於愛,他們捨不得孩子走彎路甚至是“歪路”,但是他們忽略了,經驗是沒法代替經歷的,孩子如果全部按照父母經驗來,那只是走了一遍父母的老路,像複製品一樣過完了自己的一生。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自己的。

3、學齡前孩子的進化任務是儘可能廣泛地探索各種可能性。這種探索讓孩子發現了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將在他們成年後支撐起他們做事情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孩子探索世界的權力早已經被大人們剝奪了,這麼做是不對的,那麼做是不允許的,這樣太危險,那樣真辛苦,總有一堆理由制止孩子們的探索,以至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探索的慾望和能力,成爲了“理所當然接受”的機器。索的慾望和能力,成爲了“理所當然接受”的機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