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3.41W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1

近日讀了一本季羨林先生的演講和文章的集子《中國精神·中國人》,第一次讀這樣的書,但是可以整體體現出季老的想法,我認爲還是很有感觸的,應該寫一寫,多年之後再讀,然後進行比較,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畢竟閱歷很能影響一個人對於事物的看法。

季老是09年去世的,他經歷了時代的變遷,跨入21世紀之前,他有着很多憧憬和嚮往,當然也有很多對20世紀的批評和他看到的可能順延到21世紀的不好的風氣。在我看來季老就是一個預言家,或者不如說是季老對社會有很透徹的分析更準確,因爲他老人家說的問題在現在看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談一談大的方面吧,季老認爲“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前都是西方的文明引領者社會進步,如今該輪到東方文明瞭,這同中國的崛起,東亞地區逐漸繁榮的現實是溫和的。季老還講西方的文化主張分析,任何事物都要不斷地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直到不能再分爲止。不說這樣的方式好還不是不好,它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使地球變得越來越糟糕。而反觀東方的文化是綜合的,講究全局統籌的,應該是醫治社會問題的良藥。不論東方文化是不是要重放異彩,我們首要的問題是傳統文化已經被丟失的差不多了。

季老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看到社會的浮躁,年輕人所謂新潮的思想帶來的是多麼無趣的行爲。現在看來季老的分析是極爲透闢的,全社會的人都聚焦在“權”、“錢”上,唯利是圖,過去樸素的民風淡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遠了,過去我們日子雖然過得窮,但是人是健康的,每個人都勤勤懇懇的工作,積極向上,如今那樣的日子好像不存在了。

很難想象中國作爲東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她的未來是什麼樣的,當然會變好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未來中國的強大是有精神力支持的,中國人信仰了五千年的傳統不能丟失,這不是封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性,失掉了民族性,中國就要病了。

季老已離去多年,這世上早就沒有了大師,只剩下了一代代地追隨者,你是我是大家都是,我們有責任把大師的精神傳承下去,讓這中華民族再現盛世雄風!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2

坦白地說,在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閱讀興趣並不大。我是1990出生的,雖然不願意被別人這麼稱呼,但不論如何我確實是個實實在在的“90後”;

而季羨林先生是20世紀初生人,雖然此前經常聽到、看到媒體和大學時的老師對他做出這樣那樣的評價,但讀季老先生的書,這還是第一次。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和我預想的完全不一樣,它的內容絕不刻板、枯燥,相反的,讀了幾頁之後,我就被季老先生的語言魅力吸引了。

《中國精神·中國人》這本書共分爲五輯: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中華文化必將復興;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我的夢,我的希望;和年輕人聊聊天。收錄的是季老先生在不同時期針對自己一些觀點所做的雜文,涉及的內容廣泛、時間跨度比較大。通讀全書後,我受益匪淺,一些觀點雖是在十幾、二十年前闡述的,但時至今日仍不覺得落伍過時。結合自己的教師工作,我想就兩點談談自己讀完這本書之後的一些感想:重視德育教育、愛國主義的傳承。

在本書中收錄的《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一文中,季老先生提到他的兩點希望是切切實實地增加教育經費以及重視大、中、小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這是他於1999年所寫的一篇文章,時至今日,隨着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偏遠地區教育的支持越來越多,第一點希望已經可以說是實現了。而第二點希望,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也是不盡如人意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抓學生思想教育,應該從小學抓起”,但當今從小學到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及倫理道德教育一一或者直接成爲德育教育,在內容設置、教材編排上仍然存在問題。大學時期我們曾在一門課上探討過“教材幼稚化”的問題,小學教材我不瞭解,但我還記得大四實習的時候,在初二給一班站起來甚至比我還高、思想上也比較成熟的學生講同學朋友、我愛我家等內容時的小尷尬,當時我就在想,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品德課安排的這些內容不會很幼稚嗎?這只是我個人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一個問題。對於德育教育而言,面臨最大的問題仍然是不重視。小升初考數語外、中考考數語外物化、高考只有文科生考政治,但此時的政治課知識性明顯要強很多,德育作用已經弱化,而到大學的思修與法基、毛概、馬哲等與德育“沾邊兒”的課更是許多學生的“必翹課”。

季羨林先生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文革、改革開放等等我國曆史上的“標誌性事件”,這本書的內容是季老先生作爲一代中國人、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所闡述的“中國精神”,書中所提到的一些國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在今天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有變本加厲的趨勢。我們作爲教育工作者,應該反思一下,自身的工作有哪些是應該、可以繼續完善的,這不僅僅侷限於德育教育、愛國教育兩方面。值得我們敬仰的前輩遺留下來的“精神”該如何傳承下去?

這些“精神”,一定要傳承下去。

  《中國精神中國人》讀後感3

喜歡讀季老先生的文字,因爲他的謙遜質樸,因爲他的嚴謹求實。無論是做學問還是交友,他都表現出不虛美不誇大,不隱惡不憤激的態度,所以在他的文字中,我們總會真切的感受到事實的真相和人物的真實。之前讀過他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集《君子如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我的心中產生了不小的震撼。今天再讀他的文集《中國精神·中國人》,更是覺得心有所撼,必得一吐爲快。這本書中,季羨林老先生仍然用平淡質樸的文字,引領我們認識了諸多民國時期的中國文化精英,感受到了他們身上優秀的中國精神,季老先生意在以這些精神爲火光,燭照中國人文化思維的探索之路,從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追求中國文化的長遠發展。所以無論是從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而言,還是從一個文化人個人的精神追求而言,這本書都可以讓你受益。具體來說,我的收穫有兩個方面:

一、在交流中使中國文化魅力增值,並獲得長遠發展。

說到東西方文化,我們大家或許都會有這樣鮮明的感受:那就是相對於西方文化以理性分析爲基礎的`思維方式,我們中國的東方文化更着眼於整體的發展,注重綜合性的考慮。用季羨林老先生的舉例,就是治病來說,中醫治病是全面考慮、多方照顧,一服中藥,藥分君臣,症治關鍵,醫頭痛從腳上下手,較西醫的頭痛治頭、腳痛治腳來說似乎考慮得更全面,也更注重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但是西方的以理性分析爲基礎的思維方式也有其獨特的優勢,那就是能精細、理性、縱深地去認知事物的特點與發展。

所以,今後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方面,我們應該繼承我們東方式思維的優點和傳統。也要學會借鑑西方理性分析思維的長處,積極借鑑,有所取捨,我們中國的文化發展才能更全面、更縱深,更長遠,也會更富有魅力。

二、牢記中國文化精英的貢獻,繼承他們身上的中國精神,以此燭照後人文化思維的探索之路。

說起文化精英,我們的眼前就會閃現出一串串光彩奪目的名字: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三曹七子、王羲之,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范仲淹、張擇端、李時珍,王陽明等等,他們在哲學、文學、藝術、繪畫、醫藥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並樹起了中國精神這面光輝的旗幟。今天,在季羨林先生的文字中,我們又認識了一批民國時期的文化精英,他們是:國學大師陳寅恪、五四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人民藝術家老舍、作家沈從文、政治家胡喬木、哲學家馮友蘭、北大代校長傅斯年、文學院主任湯用彤……他們分別在哲學,文學、歷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的經歷也似乎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在十年文化浩劫中,面對四人幫的橫行霸道,他們表現出了中國文人甘貧樂道的高尚情操和不卑不亢的錚錚鐵骨。把那面中國精神的旗幟舒展到極致。當然,他們無論在治學還是在爲人方面,也都堪稱後人學習的楷模。

所以讀完季羨林老先生的《中國精神,中國人》,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明確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方略;同時作爲一個文化人,我們也明白了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的獨特的精神境界和執著的文化追求。

如此努力,我們的國家纔會更文明,更昌盛。我們的個人纔會更豐盈、更睿智。

感謝季羨林老先生的中國情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