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通用9篇)

本文已影響 2.22W人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通用9篇)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通用9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通用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1

第一次聽說辜鴻銘是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個傾向於崇拜的歲月裏,這個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卻又極端保守的鴻儒自然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讀他的著作確是多年後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時的那份天真與幼稚,對辜鴻銘的認識從平面地仰視到立體地正視,關於對他的一些評價也學會了更客觀、辯證地去對待。

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本書,《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風貌,總體上來說,它是偉大的。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它又是不夠客觀全面的,有許多地方是存在不足與缺漏,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說在維護君主制與納妾制等這些腐朽的東西方面。辜氏總是極力地爲自圓其說,但其說法是有許多牽強之嫌的,對於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爲主的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書對於傳播中國的思想文化,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爲西方瞭解中國的東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讀《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觀,這讓我想起了最近暢銷一時的《中國不高興》中的許多關於民族狂熱主義的不當觀點。雖然兩者都是對中國不能很客觀地去正視,然而我認爲這兩者還是不能等同起來看待的,因爲他們的出版背景與意圖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推銷,儘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而後者則更多的是無視中國的實際,盲目地自大,毫不負責地譁衆取寵,這種狂熱缺乏冷靜、科學地思考如果被社會接受,那麼其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因此,讀完本書與聯繫當下,掩卷沉思,我認爲“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展中去解決發展所帶來的問題纔是我們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爲今天的成就歌功頌德,甚至以此爲資本,鼓吹諸如《中國不高興》等狂妄之說。

正視中國,就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去科學地剖析當今天下的形勢,沉着地應對每一個挑戰,抓住每一次機遇。一步一步地去實現我們的大國夢想、建立起我們的大同世界。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2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遊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遊歷明川大河。因爲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遊,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後,在天堂飛翔。因爲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雲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裏,茶餘飯後之時,總願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着落日的餘暉,帶着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衝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闢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衛中國傳統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迴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後,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秀得道德傳統?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裏,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醜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着“‘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爲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着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3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爲,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爲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爲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爲他們過着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爲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麼讓人舒服,它可以說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於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於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沒有規則與不規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則。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漢語口語本身並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於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說,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爲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說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爲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去借鑑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那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並需要延續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鑑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揚光大,而不再出現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爲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爲要借鑑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4

在辜鴻銘先生所著《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有一篇名爲《中國的婦女》的文章,其中對於中國“女性理想”進行了闡述,得出了中國女性歸屬於無私的“忘我教”,具有溫柔、靦腆、忍耐的性格特點——並以此爲榮。

當時,飽經戰火的中國正處於衰敗之中,形象被西方極度扭曲,本書則有力的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於中國的偏見,就這一點而言,我十分欽佩辜先生,並折服於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論及其中內容,我卻無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國的婦女》一文,讓我忍不住在此反駁。

文中用大量篇幅圍繞中國納妾這一現象進行討論,認爲納妾並不與夫妻之愛衝突,也並不會影響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種促進。男性對妻子的保護與愛,就體現在讓妻子免受妾的責罵、侮辱。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沒有納妾,也就不會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個女子辱罵甚至奪位的可能性,又何來保護一說?如此愛護不過是亡羊補牢罷了。

作者認同納妾——接納另一個女人與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會令人生氣的、難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卻通過“忘我教”這樣一種看似高尚的讚賞,武斷的認爲中國女性因無私而不會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會與自己的丈夫大鬧——就這樣用一個“高帽子”把納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來,這便是一種“道德綁架”,是對納妾這一劣習的狡辯。在做出女性屬於“無私教”的時候,已經將男女置於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讓女性承受來自社會的道德壓力,稍有反抗,便會被加上莫須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無奈低頭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納妾一事——這樣乖順的行動,又強化了人們對“無私教”的認可,惡性循環下,納妾一事最終成了全社會認可的合理的行爲。“道德綁架”下,可憐的女性也只能無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評了彈着鋼琴唱着歌、出入社會的女性,他堅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顧家庭。我很認同家庭在中國人心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照顧好家庭固然是一種美德,但這樣的美德必須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如果是被時代所迫、被社會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顧家庭,操心每日飲食起居,這便不能稱作美德了。何況,將女性捆綁於家庭之中也會造成男性被捆綁於社會之中,個人興趣被壓抑,不能遵從自身意願的生活,總會帶來煩惱和矛盾。

每個人依據個人意願而各在其位,對於提高生產力,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將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不過,對於一個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來說,儒家文化薰陶下寫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們現代人不能認可的觀點是情有可原的。本書的價值,也並不在於將其中觀念照搬至當今社會,恢復所謂“中國真正的文明”。爲晚清之後的中國挽回文化尊嚴,這纔是我們應當從中學習的——用我們的文字,在現代社會,消除西方對我國的偏見,塑造文化中國的形象。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5

作爲當代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和態度去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呢。青年是社會的希望和未來,對國家和民族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人的精神》原載 1914 年的《中國評論》, 1915 年更名《春秋大義》在京出版,並很快被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全書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價值,在當時中國文化面臨歧視、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情況下,其影響尤爲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在這部著作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精神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卻並不可怕沒有侵略性,沒有荒唐,沒有邪惡。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國人過着一種感情的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確是自由的過着一種真實的、感覺的生活。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和無法繞開的中國的文明。

作者認爲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 而書中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不可否認,辜鴻銘所強調的那種 “ 中國人的精神 ” ,確實是令人嚮往和懷念的。 老先生對中國人和西方人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推崇中華文化、儒家文化,認爲中國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純樸的和靈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論調裏在當時的西方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在他看來,西方人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 “ 閒人階層 ” ,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這也是對 20 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 如今的中國,儘管有一批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卻在日益西化的大衆面前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所以會有人總是 覺得“西方月亮比中國圓”,從而忘掉根本。 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對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須繼承和發揚,也要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科技,絕不能有那種民族自大的心態,從而能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融會貫通中繼續發揚光大,造福於我們的中華民族。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6

《中國人的精神》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譯本,是辜鴻銘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爲重要的作品。寫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我認爲最好是用英文來寫,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實在太差,無法寫出對這本書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產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爲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間兩章爲補充:被視爲權威的一些外國人,他們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語言的。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貞潔的,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是輕鬆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優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徵的女人,纔是中國女性的觀念。真正的中國婦女。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後是一篇關於時政的文章。可以證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歌德說:世界上有兩種和平的力量:正義和禮法。教導歐洲人愛正義,做公正的人,做正確的事,孔子在四書五經中寫道:愛正義,做公正的人,做正確的事------但要合乎禮法。即做守禮的好人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即有所圖,而是考慮正義。因此我們首先要制止重商主義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義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氣抗拒大衆。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他們的重商主義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7

從這本書的的簡介得知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中國禮儀,學習正確的循規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祕密,做正確的事並遵守禮法。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

那麼他們有哪些表現,或者說在那些細節可以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

首先,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說法也同樣適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祕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說,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爲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再有,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爲禮儀之邦,那麼其禮貌的本質是什麼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爲他們過着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爲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從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精神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於去觀察,我們都可以發現它。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問題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着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過着心靈生活的這樣一種人。簡言之,真正的中國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國人永遠年輕的祕密又何在呢?諸位一定記得我曾經說過:是同情或真正的人類的智能造就了中國式的人之類型,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這種真正的人類的智能,是同情與智能的有機結合,它使人的心與腦得以調和。總之,它是心靈與理智的和諧。如果說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看了《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對我感觸頗多。從中學到許多,對我們青年的要求及期望也很多。總之,我從這本書的閱讀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個方向。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8

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是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創造性地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書。這位“清末怪傑”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爲“最尊貴的中國人”。

《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它是一戰前後也就是五四時期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東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許如今的中國人不再像是辜鴻銘所寫的那樣,可是設想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個固執癡狂的學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與火熱純淨的童心堅守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情懷。這個倔強執拗又特立獨行的人,用他的尖銳老練的文章展現出他對西方文化利弊的獨特分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褒揚和推崇,對同胞們去親就疏,去傳統而就舶來的行爲之痛心與責備,通過這本書,通過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滿滿地宣泄出來。

在這本書裏,辜鴻銘把中國人所有的行爲都歸結爲精神的附屬品。在他的另類推論裏,認爲人類自身的自私與怯懦產生了商業主義,從而造成了英國的羣氓崇拜的泛濫,導致了德國的強權崇拜教和軍國主義,並最終促成戰爭的爆發。而控制軍國主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量。而中國文明中的這種使軍國主義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那麼,中國人的精神究竟是什麼?辜鴻銘認爲,“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紳士性並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並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的,但它的醜陋並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並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卻並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並沒有邪惡。”作者由此推論出中國人的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因爲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強烈的同情心之中,這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也是一種感覺的生活,這是由於中國人把身體作爲一個有機體而產生的自覺或不自覺。由於真正的中國人過着一種感情的或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辜鴻銘在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在他眼裏是一種心靈的語言,它是用心靈思考和使用的,而不是像受過理性教育的歐洲人那樣用大腦和智力來使用。他還認爲真正的中國人過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靈,也就是說,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與其說中國人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不如說它是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對於抽象的、刻板的科學技術當然是沒有興趣的。

這本書雖然有着一些比較偏激和迂腐的主觀思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全書去感受辜鴻銘在時代之下的不安與期盼,去了解中國人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拓展一些關於中華民族與中國國家在哲學及政治層面的理解。“如果說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但願“中國人的精神”的思考與探索之路能夠一直走下去。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9

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呢?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有什麼不同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讀了之後,受益匪淺。

讀了此書,不得不佩服辜鴻銘先生的文化修養,於是我上網搜了有關他的資料。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爲“最尊貴的中國人”。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辜鴻銘先生用他對中國的理解,向世界宣揚了儒家思想,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的人性類型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這是辜老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他還引用了一個例子,他曾在某個地方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說,作爲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喜歡中國人。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他認爲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贊同對中國人的評價。相對西方人的張揚,追求個性,我們中國人更多傾向於中庸之道,溫文儒雅,彬彬有禮,給人一種不溫不火之感,親切而沒有距離感。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傳統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風愈烈。西方節日,情人節,聖誕節氣氛十足,重陽節,中秋節,元宵節卻越來越冷清,我們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是“破”褲子,哼着大多數中國人聽不懂的rap。

我國當前社會,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社會的教育,都淡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從小學一直到大學,英語教育已經成爲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大學裏英語成了必修課,英語學分佔的比列也比較重,考四六級更被我們大學生視爲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我們的《現代漢語》、《大學語文》在很多的學校都處於選修課的地位,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選修課都沒有。這些現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辜老的書對中國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闢,然而,有一些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他贊同忠君思想,他贊同納妾制,用茶壺和茶杯生動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時代不斷進步發展,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現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新時代的女性不應該像古代女人一樣將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爲社會做貢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