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2.11W人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範文1

《不閱讀的中國人》這一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位中國人在德國坐飛機前往上海時,在飛機上看見了許多中國人都用ipad玩遊戲、看電影,沒有一個人看書。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範文

在法蘭克福機場,德國乘客大部分都是在看書報,而中國人看書的人只有少數。大多數都在商店裏穿梭購物,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打電話的時候大聲談話。在歐洲大部分人都在閱讀中渡過,即使打電話也是低聲細語。

中國是有着世界最悠久閱讀的國家,可是現在有閱讀習慣的人變得十分少了。不過我相信以後中國看書的人會越來越多的。看書可以提高眼界,豐富生活;可以和作者一起感受快樂和悲傷,不是那些乾巴巴的微信可以取代的,所以我們需要充分的閱讀,就能充實自己。

只讓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範文2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主要講了作者在德國至上海長途飛行中,看見玩ipad的基本是中國人,而這些人是在玩遊戲,或看電影,沒有人看書。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中國乘客只有少數人看書,大多數在商店裏穿梭購物,大聲談笑,比對價格,打電話也是大聲交談,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而歐洲人大部分是在安靜的閱讀中渡過,即使打電話也是低聲細語,生怕吵到旁人。

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不僅是直接傳遞知識的方式,也是經驗的積累,將一部分人獲得的知識抒寫成書廣泛傳播出去,不但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種族文化和知識的交流融合,還能讓有限的認識不斷深化、擴寬。如今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這種現象早已見怪不怪,或已麻木不仁。在我們身邊不難看到從三、四歲孩童,到六七十歲老者,無不爲能上網,能打遊戲,刷微博而快樂,加上新聞媒體過度宣傳又起到推波助瀾作用,使得全民視玩三G手機、掌上電腦爲時尚,悠閒享受閱讀者成爲老土,另類。

據有關報道說國人年均讀書0·7本,就我個人而言,不會麻將,對網遊沒有興趣,書店裏賣的紙質書籍太貴,又都是各類輔導書籍佔據了半壁江山,另半壁江山由養生學,成功學所統領,只能對着電腦點開書架,找一本書追着看,不失放鬆心情的一種方式。不過要想找一本喜歡的書不容易,能讀到一本有意義的書更難,所以很多人願意把時間耗在打牌搓麻,網絡遊戲上,應試教育也讓孩子和家長感到學習壓力山大,沒時間,沒精力閱讀課外書籍,視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人想快點逃離苦海,自然很難建立閱讀興趣。

有學者說過:一個人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我們需要閱讀充實自己,民族文化傳承也不是靠微博、麻將、網絡遊戲支撐,如果文化沙漠化,是永遠無法支撐起五千年甚至更加久遠的民族。

一個民族靠文化基石墊底,閱讀又是多元的兼收幷蓄,靜下心來從閱讀中獲得智慧和力量,命運是靠知識改變。無論上網還是逛書店,爲自己多留意收集幾本經典書籍,有益無害!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範文3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師所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絡。他說,或許不應過分苛責。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爲此付出代價。文如下:我在從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吃驚地發現,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裏。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大部分人要麼在穿梭購物,要麼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爲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低頭髮短信、刷微博或打遊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在中國各地中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了,一個萬多人的小鎮,有幾十個麻將館五六家網吧是常事。中老年人蔘與到麻將,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爲麻將、上網和看電視。不管是在網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都在玩遊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讀書的學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門領導,一天忙於應付各種檢查、應酬、飯局。讀書已經變成了學者的專利,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這確實讓人擔憂。

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民文化素質偏低。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三是"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四是好書越來越少。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爲發達國家!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地告訴他:書裏藏着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在猶太人眼裏,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這裏說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裏靜悄悄地讀書。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我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讀書風氣最濃的國家,常年讀書的人數達500萬以上,占人口的1/4還多。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以色列環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衆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明也非常多,可謂數不勝數,有小物件,也有尖端產品。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範文4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師所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絡。

他說,或許不應過分苛責。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爲此付出代價。

文如下:我在從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吃驚地發現,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裏。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大部分人要麼在穿梭購物,要麼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爲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低頭髮短信、刷微博或打遊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在中國各地中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了,一個萬多人的小鎮,有幾十個麻將館五六家網吧是常事。中老年人蔘與到麻將,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爲麻將、上網和看電視。不管是在網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都在玩遊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讀書的學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門領導,一天忙於應付各種檢查、應酬、飯局。讀書已經變成了學者的專利,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這確實讓人擔憂。

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國民文化素質偏低。

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三是"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

四是好書越來越少。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爲發達國家!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地告訴他:書裏藏着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在猶太人眼裏,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這裏說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裏靜悄悄地讀書。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我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讀書風氣最濃的國家,常年讀書的人數達500萬以上,占人口的1/4還多。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以色列環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衆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明也非常多,可謂數不勝數,有小物件,也有尖端產品。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範文5

近段時間看到的一篇文章《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說中國人讀書太少了,一有空就玩手機,看電視,很少會坐下來讀書。

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一些官方調查顯示中國人均每年讀書不足一本(紙質圖書),並列舉了其他國家的人均讀書量,相比之下的確令人堪憂。

此外這些調查的後邊還引用了溫總理的話來勸誡大家:

“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前任國務院總理溫總理在20xx年與網友交流時曾這樣表示。

看得人很是心痛,但卻無從反駁!

其實我想說,通過在網上看書,不但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比較符合自己興趣的,就像蝌蚪自己,每天都追着幾本書看,有官文,有科幻,有玄幻,有足球類的小說,從裏邊學到的東西有很多,不僅僅是常規的知識,更有做人的道理。

有的時候在工作上或是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了,蝌蚪會坐在電腦旁,點開書架,找一本一直追着的書看,心就慢慢的平靜下來,這也是一種放鬆的方式,就跟吸菸或是激烈運動一樣,都能夠發泄心中的抑鬱,調整自己的心情,但所付出的代價卻僅僅只是幾分錢而已。

不過網上的小說總歸來說還是快餐xing質居多,所以蝌蚪在本書和以後的書裏都會將遇到的一些自己感到模棱兩可的文字或是詞語查找之後標註出來,和大家共同學習。

比如之前遇到的“受益匪淺”,蝌蚪在看到受益匪淺的“匪”之後,總覺得很彆扭,到網上一查,才知道沒問題——匪:通“非”,指收穫不小,有很大的收穫,一般指意識形態方面。

還有“渡過難關”與“度過難關”,有些難以取捨,查過之後才知道應該是渡過難關,度假的度是不帶三點水的。

此外,蝌蚪認爲科幻類書籍並不是毫無意義的消遣類文章。

真正的科幻是爲科學插上飛翔的翅膀,傳奇科幻神書《海底兩萬裏》的出現讓科學家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最終出現了潛艇這種戰爭利器。

而明朝的那個名叫萬戶的木匠也曾經設想過用火箭將自己送上天,並用風箏來完成平穩落地,雖然他因爲後排火箭的提前引爆而沒有成功,但總歸是一大創舉,個人認爲萬戶應該是世界火箭之父、滑翔機之父!

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人類航天先行者,上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衆人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爲“萬戶”,將他的名字永遠寫在了他夢想觸及的地方。

這纔是真正的科幻,我們設想的機甲、戰艦以及其他超級武器,也許有一天都可以實現,就像今年的那部大片《環太平洋》一般,裏邊的機甲設想完成度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許是一百年後,也許是一千年,也許是現在,某些國家已經開工打造,誰又能說他不是我們歷代科幻人的功勞呢?沒有科幻人的積極構想,這些科技是不可能出現在世人的!

而在《星河帝尊》這本書裏邊,我爲了防止單純的機甲、戰艦以及其他超級武器類科幻戰鬥場面太過單調,特意加入了修煉的元素,而且後者還佔據了相當重要的部分,所以大家不要擔心本書不夠jing彩,裏邊會有很多新奇的引人遐思的設想,希望各位書蟲能夠喜歡,同時也希望各位超級科幻迷能夠多提寶貴意見,請千萬不要藏私,沒準你無意間冒出來的一個想法就改變了人類的未來……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範文6

讀後使我那顆原本浮躁麻木的心,被針深深刺痛了,久久不能平靜。不要說看到周圍的人不讀書而沉迷各種遊戲、網絡、影視等現象見怪不怪,麻木不仁,就連我自己也已經想不起沒有書讀就反應遲鈍,吃飯無味的日子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後來參加工作了,讀書的時間更少了,後來忙於各種事情和應酬,發現讀書久了竟會不知不覺會睡着……後來就習慣於不讀書了,或者不能安靜讀書了。

現在的孩子們更是不愛讀書。上課提個古典名著,幾乎沒有讀過。上歷史課,竟然拿影視作品作爲歷史的真實。更可笑的是,竟然連傳統文化都拋棄了,文言文一竅不通,理解很困難,給歷史課帶來極大困擾。學生最初犯錯誤的時候,我耐心解釋;之後,還是沒有明顯提高,我無語了;最後,我都有點妥協了。材料讀不懂,又不是歷史教師的錯,我當時這樣想。現在看來,這和學生長期不閱讀,或者缺少必要的閱讀有直接關係。閱讀不僅關係着一堂歷史課的成敗,一個學生的未來,它更多的是關係着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讀書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根植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孩子們爲什麼不愛閱讀,而愛上網絡、影視了呢?原因很多。老話說:上有所好,下必所效。新聞媒體過度宣傳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全民皆以玩三G手機、掌上電腦爲榮爲唯一,而靜靜的悠閒的享受的讀書成爲奢侈,成爲老土,成爲另類,一個不喜歡或是失去讀書興趣樂趣的國家,將會是什麼樣的國家?一個不讀書的民族,那民族文化將會是怎樣的傳承?一個不愛學習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不愛學習的民族是劣等粗魯無知的民族。文化的沙漠,是永遠無法支撐起五千年甚至更加久遠的優秀國家和高素質的民族的.。

有網民說: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民文化素質低,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三是“應試教育”,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四是好書越來越少。我覺得說的有一定道理。記得我在外地上高中的時候,竟然在學校及其附近找不到一個書報亭,爲買本《半月談》還要穿過兩個大路口;大學畢業的時候,我買了一本范文瀾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位學姐當時就批評我說:買這些書幹嘛?那位售貨員接話說:一看這位姐就是個學藝術的。我無語了。我現在幾乎不去新華書店了,理由有二:書太貴,沒有我想看的專業書。好書越來越少,反而很多圖書在網上卻能找到,而且物美價廉。

一位日本大師在其《低智商社會》一書中提到: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爲發達國家!

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當孩子們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的告訴他:書裏藏着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的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在猶太人眼裏,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要關門停業,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呆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裏靜悄悄的讀書。匈牙利的國土面積和人口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而我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長年讀書的人數在500萬以上,占人口的四分之一還多。知識就是力量和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自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卻人才濟濟。建國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八位。以色列環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但以色列人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的糧食不但能滿足自給,還能源源不斷地出口;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衆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一個小國,因愛讀書獲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大國”!

再對比我們的國家,其結果不言而喻,不禁讓人深思:一個崇尚讀書的泱泱大國,怎麼會淪落至此?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反問社會的時候也在一遍遍的問自己,在教書之餘,我是不是也應該積極做點什麼?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範文7

最近在網上看了篇印度居住在上海的工程師孟莎美寫的《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這是一篇耐人尋味的文章,不僅觸動了靈魂深處,且久久不能平靜。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主要講了作者在德國至上海長途飛行中,看見玩ipad的基本是中國人,而這些人是在玩遊戲,或看電影,沒有人看書。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中國乘客只有少數人看書,大多數在商店裏穿梭購物,大聲談笑,比對價格,打電話也是大聲交談,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而歐洲人大部分是在安靜的閱讀中渡過,即使打電話也是低聲細語,生怕吵到旁人。

閒時多閱讀可以增長見識,也能讓人平心靜氣。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不僅是直接傳遞知識的方式,也是經驗的積累,將一部分人獲得的知識抒寫成書廣泛傳播出去,不但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種族文化和知識的交流融合,還能讓有限的認識不斷深化、擴寬。如今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這種現象早已見怪不怪,或已麻木不仁。在我們身邊不難看到從三、四歲孩童,到六七十歲老者,無不爲能上網,能打遊戲,刷微博而快樂,加上新聞媒體過度宣傳又起到推波助瀾作用,使得全民視玩三G手機、掌上電腦爲時尚,悠閒享受閱讀者成爲老土,另類。

據有關報道說國人年均讀書0、7本,我不知這數字來源是否準確。就我個人而言,不會麻將,對網遊沒有興趣,書店裏賣的紙質書籍太貴,又都是各類輔導書籍佔據了半壁江山,另半壁江山由養生學,成功學所統領,只能對着電腦點開書架,找一本書追着看,不失放鬆心情的一種方式。不過要想找一本喜歡的書不容易,能讀到一本有意義的書更難,所以很多人願意把時間耗在打牌搓麻,網絡遊戲上,應試教育也讓孩子和家長感到學習壓力山大,沒時間,沒精力閱讀課外書籍,視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人想快點逃離苦海,自然很難建立閱讀興趣。

有學者說過:一個人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那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我們需要閱讀充實自己,民族文化傳承也不是靠微博、麻將、網絡遊戲支撐,如果文化沙漠化,是永遠無法支撐起五千年甚至更加久遠的民族。

一個民族靠文化基石墊底,閱讀又是多元的兼收幷蓄,靜下心來從閱讀中獲得智慧和力量,命運是靠知識改變。無論上網還是逛書店,爲自己多留意收集幾本經典書籍,有益無害!

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讀後感範文8

我坐在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躡手躡腳地起身去廁所。座位離廁所比較遠,我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現,我同時穿過了很多排ipad――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裏。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部kindle、一臺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中也有閱讀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購物,或者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中國是一個有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卻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爲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

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電話上(大聲談話),不打電話就低頭寫短信、刷微博或打遊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惟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在歐洲,火車的速度也許已經沒有中國快,火車站的現代化程度也許不再領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閱讀中度過等待的時間,即使打電話也是輕聲細語,生怕吵到了身邊乘客寧靜的閱讀。

當然,我知道中國人並不是不讀――很多年輕人幾乎是每10分鐘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的太過流行也讓我擔心,它們會不會塑造出只能閱讀片段信息、只會使用網絡語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裏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當然,網絡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並不只是中國纔有。但有閱讀習慣的人口比例在中國龐大的人口當中,顯得尤其稀少。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呆,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裏。

或許我們對於一個經濟還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於忙碌是壓力所迫,並不是一種過錯。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爲此付出代價。寧可慢一點,鬆一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