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2.98W人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爲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以下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提供到的文化苦旅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

喜歡讀餘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於文字中,領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爲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爲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餘秋雨先生憑藉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裏。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着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啓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於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動的車潮和人羣,每每,處處不在宣泄着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着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2

翻開泛黃的書卷,彷彿踏上歷史的列車,和餘秋雨先生一起追尋歷史留下的足跡……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

腳深深的陷入黃沙之中,身後的腳印以被沒停過的風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處,不象那屈辱的歷史,任這漫天風沙吹了幾千年,也吹不走黃昏下,一個衣着破舊的道士心滿意足的捂着被幾枚金幣塞滿的口袋,恭維的目送幾個露出貪婪笑容,拉着一車車敦煌石窟的寶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黃沙的邊緣那淒涼的景象;吹不幹一個受盡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告別沙漠,看看氣勢磅礴的都江堰。翻騰着的江水,迸濺出雪白的浪花。震耳欲聾的響聲蓋過了一切喧囂,使人完全沉浸於此。長城是中國的象徵,那蜿蜒的城牆,象徵龍一般的中華民族。然而,同樣雄偉壯觀的都江堰呢?卻只是一處名勝古蹟,僅供遊人欣賞。甚至連名勝古蹟也不是,只是祖國的大好河山。爲民造福的李冰,或許早已被健忘的後人從記憶中刪除了。是啊!他沒有秦始皇的殘暴,讓血腥瀰漫在人們的記憶中;沒有李白的浪漫,讓一首首詩深入人心;沒有漢武帝的闊氣;甚至連王道士的迂腐,他,也沒有……他不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就像一張簡筆畫,即使這一刻你記住了,下一刻也會忘記。只是惶惶忽忽的記得好象跟那個都江堰有什麼關係。

雄偉的氣勢,不如嬌柔地美景。

江南小鎮或許能爲受傷的心靈找到一絲安慰。

於是,搖曳着小舟,盪漾在平靜的水面上。那如明鏡般的水面,映照着曾隱居在這副風景畫畫中的隱士。那些經不起戰爭或政治迫害的文人。嫌廬山山高,怕華山山險;恐長江浩蕩,懼西湖媚俗……於是就選擇了江南。“大隱隱於市”成爲他們最好的藉口。但同時,他們的選擇亦是正確的,比起呈一時英勇,死的大義凜然的人們,他們更冷靜明智;比起自以爲應變能力強,卻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人們,他們更有自知之明。於是漾着小船,品着美酒,興致高了,寫一兩句小詩。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着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

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着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

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爲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爲,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

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着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爲這是餘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爲,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3

你漫步徜徉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可能有些地方我們不曾親臨,透過您對當地人、歷史、自然的渾沌交融,歷史的滄桑感和人生的滄桑感就會遍步全身,那些歷史好像親身經歷過,從而緊隨着的感動,嘆息。網遊名稱比如說,我們飄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中擠出一聲久遠的口胃嘆。既羨慕沉睡在江底的閒散,有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於物換星移的短促,又慶幸楚國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息淘淘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爲炎黃子孫而驕傲……這衆多的感慨,全是正因楚臣遇到了汨羅,就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因此能成爲我國的象徵,就是正因它一向肩負起了保衛國家的職責。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但是是一條長長的土堆而已。

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昇華文化。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你即使來到有任何好處的景觀也只是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精神。

正如他在自序裏說的:“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簡單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本書寫得的確不簡單,那慘白的洞窟展示着不堪回首的歷史,一個個文化遺址都是對“榮耀”與“恥辱”的詮釋。中國也不是往日的以“泱泱大國”自居的時代了。因此,讓我們欣然理解苦旅,選取苦旅,在苦旅中探尋,銘記我們該記住的,試讓敦煌的悲鳴停止吧!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4

《文化苦旅》是當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級文化學者餘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他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爲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寫出了因爲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爲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

他的筆觸時而奔放,時而靈動,有時像大江奔騰,洋洋灑灑,蕩氣迴腸;有時像小溪宛然,曲徑通幽,砉然流芳。他的氣勢磅礴,凜然睥睨天地,有時好像在放肆地喊着:“我要遨遊九天而天威耐我不得,我要逍遙九地而地塹縛我不得”;而有時卻又好像在苦苦地尋覓,爲中國的文化,歷史尋覓一條出路,一條重獲新生的出路。然而,最讓我觸動的卻是他那不羈的文思,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讓人不禁歎服。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深省。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令人扼腕,往往在讀他的散文時總能體味到原來不曾想到的東西……

真正的歷史是沉默而寂靜的,它無言,用沉默傲視人間,傲視人間的斗轉星移,王朝更迭。它任憑人們在他身上居心叵測的塗抹着。不屑與何人爭辯。“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它沉默不是因爲他懦弱,它的力量足以拖垮無數的霸業,再強的盛世在他眼中也不過曇花一現。“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對他最好的形容。力拔山河的項羽能怎樣,羽扇綸巾的周瑜能怎樣,立馬橫刀的張飛又能怎樣,歷史的一個轉身就讓他們灰飛煙滅,終成一抔黃土。只有歷史以真正的王者身份永存,跨越了空間,穿越了時間,創立下獨屬於它的基業。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5

文化,是什麼?我不能夠解釋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爲這樣,“文化”一詞在我的腦海中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這反而勾起了我強烈的求知慾,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餘秋雨先生的筆下,有他在故鄉如夢般的童年;有踊躍着喧囂生命的都江堰;有飽經風雨滄桑的天一閣;有堪稱最高貴美麗的杭州……還有他走訪過的中國、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個故事,不!不應該說是故事,應該是每一次旅行,卻彷彿都在我眼前發生一般,歷歷在目。

此時,我感受到這裏的文化已不再是人們所說的知識那麼簡單了。我彷彿讀懂: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種文化。李冰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建設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水利生態綜合工程。他浚理、消災、滋潤、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個石人,鎮於江中,用來測量水位。

信念是一種文化。範欽以對書籍的癡迷,集藏滿了一座天一閣的書,風風雨雨幾百年,經過了數十代人之手,經過他們的堅持,爲歷史考證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美也是一種文化。《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杭州的美自是離不了錢塘江的壯闊和西湖的美景的,它是錢鏐射潮時滾滾漫天而來的浪潮,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精神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那是無數人對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文明的傳承!餘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去探索瞭如此之多的文明遺蹟,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之下,都不曾放棄。

今天,我們更應該明白文化之重要。我們要學會保護並傳承它們,須知道,它們是我中華民族的至寶!所以,我呼籲大家:在空閒之時,請稍稍放下手機,少玩一會兒電腦,多多關注下我們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許不復存在,但文化並未消逝,讓我們繼續發揚光大吧!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6

《文化苦旅》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蹟的背後卻使我看到了作者的文化底蘊,妙筆生花,給我心靈的“震撼”是巨大的。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靜而悠遠,夕陽的餘輝在這裏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車輪碾過的痕跡。這些軌跡,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艱辛跋涉,或者是文化的苦苦追求與探索。

《文化苦旅》,聽這個名字就不一般,即是講的文化又是講的苦旅。可以說這本書本身的內容並不甘甜,因爲裏頭夾雜着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爲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餘秋雨的這本書除了自序和後記還有39篇,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所謂廢墟,想必大家會認爲是一堆破爛,一羣沒用的垃圾,但在餘秋雨筆下則是不然。他認爲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爲完整纔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千年的漂泊,苦難的中華何嘗不是那艘滔天巨浪中的航船。瘋狂的浪濤肆意撕扯着船身,怒吼的颱風蠻橫的搖晃着船體。當我們新奇地看着漫天的煙火,外國人的槍炮已經射向我們的胸膛;當文人志士竭力挽回王朝的衰落,昏庸的統治者卻在酒池肉林縱慾;當國將不國的危難時刻,還有那麼多麻木不仁的民衆甘願爲奴。歷史的大船即將傾覆,千鈞一髮,勇敢的舵手毅然挺立,搏擊海浪。在站出來的一刻,壯士已經忘卻了生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殷殷熱血化作鮮豔的路標,得之,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倒。

我們這些人,爲什麼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爲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爲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建全?

合上書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往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7

斷斷續續的將《文化苦旅》看完了。長舒一口氣,說一聲真不容易。若不是礙於作業,我定會看一部分便置之一邊。

《文化苦旅》告訴我要多方面看問題。

餘秋雨教授通過遊覽山水抒發了自己對於中國文化的感嘆。網上有許多人評論此書道:“作者將‘苦’擴大化”。起初很不理解,並在自序上留下“這種苦只是被自然,被社會震撼後的情感流露罷了”這樣的讀書筆記。但這讀書筆記是寫在自序上的,而不是後記。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廬山》《青雲譜隨想》等幾篇文章。作者將現代社會的變遷,視爲中國文化面臨的悲慘境遇。這一點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也許因爲餘秋雨教授年過半百,歷經滄桑,是我不夠世故,不能理解世間的種種淒涼。

“散落在各處山間的寺院依然香火不斷,但操縱它們興衰的重要槓桿已是牯嶺的別墅,商市,街道。總的說來,這兒已不是中國文人的世界。”

過於追求國人對於古代文化的理解程度只會更添加了文化之苦,如若每個人都能看透文人的思想感情並加以抒發,那麼只能說明作者的思想過於匪淺。多方面看待事物,會得到不同的見解,我們在文化上人才輩出,在科技體育等等其他領域也是毫不遜色。作者在感到悲哀的同時,也應爲我國其他的成功而感到驕傲。因爲地震,我們失去了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中國文化的見證者:都江堰。文人們定然會爲這一損失而痛哭流涕,但是,在災難過後,我們也得到了許多,它讓我們更團結,學會無私奉獻,喚醒了我們的中國心。雖然這一切的代價太大了。

多方面看待問題,可以獲得更寬闊的視角,世間萬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彼此息息相關。也許換個角度看,會讓我們豁然開朗起來。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很好的詮釋了南與北,文化上的差異,如《白髮蘇州》《上海人》等等。

雖然同衆多新時代青年一樣不是很喜歡餘秋雨,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的博學令我心服口服。無論是文學家,畫家,歷史人物,作者均能用詳細的語言,讀到的見解,以及名句的引用爲我們呈現被青年人忽視的一切。作爲一個文科生,真的是越發覺得自己對文化了解得太少。《文化苦旅》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雖然不喜歡,但還是要仔細的看完《文化苦旅》,細細的品味餘秋雨。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8

剛剛看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覺不錯,推薦。以前沒看過他的文章,對人也不大瞭解。但看完這書感覺這人文字功夫非常厲害,有思想,有深度,也睿智,在藝術和文學方面造詣都很深,最關鍵的是,當時已經是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廳級幹部,而且仕途上再上升的機會也比較大,但他毅然辭職放棄一切,走上孤獨之旅,去探尋古代文化、外國文化的歷史奇蹟。在這個浮躁喧譁的社會,能靜下心來做研究的學者已是寥寥無幾,我們應該向這樣的大師致敬!

這書主要分三個部分: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中國之旅印象深的是記錄了古代官府非常重視杭州的水利,纔有了今天杭州的嫵媚與風情,離開了水,杭州會失去靈氣,沒了自然生態之美,自然也就沒了文化。還講了19世紀之前很長時間內,山西是全國的首富,文章分析了晉商的沒落。世界之旅打動我的是一對潛水夫妻,只要世界上哪裏有良好的潛水點,會立即趕過去,他們天天生死相依,沒有房子,沒有孩子,終身漂泊,沒有一定的信仰和情懷是堅持不下來的。人生之旅帶給我的確是震撼,也是收穫最大的地方。

中國之旅就提到過蘇東坡被小人陷害時的各種滄桑、世態炎涼及人性醜陋的一面。這部分又提到了巴金、黃佐臨被排擠、打壓、報復時受過的磨難,還有作者本人被媒體誣陷時的法律失語、知者沉默、同行竊喜、羣氓起鬨,面對這些致命性的打擊,餘秋雨先生選擇了沉默,消失在公衆視線中,潛下心來專心致志、與世隔絕地去考察做研究,他覺得反駁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

最稀飯戲劇大師黃佐臨給餘秋雨先生的遺書中送給他的三句話:他們罵啦,罵些什麼?讓他們罵去。文中提到當時遺書中先寫的英文是Theyhavesaid。Whatsaidthey?Letthemsay!後寫的中文。這是一種面對小人的陷害,受到委屈甚至冤屈時的人生態度甚至人生哲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當然前提是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

對於上述原文中的英文,存在明顯語法錯誤,找個時間準備打電話給出版社溝通確認。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9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

一切,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世界;而世界,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文化了。

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峯是偉大的,因爲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爲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爲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爲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這個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告誡俄……

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築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築多麼雄偉、多麼壯麗,依舊有他日後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後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築,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築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築就會產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於會成爲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說,如果在現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闢商場。”這個不是繁榮,這個纔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

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築要好得多。

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於現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的建築,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後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籲。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0

閱讀《文化苦旅》你會發現我們祖國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裏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印跡,這就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大地默默無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奔瀉而出。然而,一點點、一點點地品味這山、這水、這人,那深沉的滄桑也演化成長長幽幽的嘆息!文化是一種內涵、一種深度,有時也是悲劇的見證。

《酒公墓》記述了張先生一生的無奈嘆息:身爲狀元的後代,留學歸來的學者,本有一個不錯的教員職位。因故被青幫抓取做了師爺,後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斷腿;後來又到一所學校教書,然而鄉野學生卻不能理解他所說的“愛”,只能無奈離開;從此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後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稱爲“酒公”,無兒無女、孤獨地走完了一生!

讀完文章不禁感嘆,可悲啊!在那個時代,一個留學歸來的學者,本應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應在社會上大有作爲。卻被一羣對文化人沒有絲毫敬重的“青幫”頭目抓取做裝點門面的工具:他們大概覺得佔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但是這種整日打架鬥毆、吃喝玩樂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內心?最後張先生用自己身體的殘疾掙脫了野蠻。這時我想起了那句俗語“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這時張先生的悲哀,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後來他又遇上了一羣自以爲讀過書的人,他們生活在落後的農村,他們沒有見過世面,他們不能理解“愛情”怎麼可以在帶大家面前談論;他們嘲笑他的出格……張先生大概有了深入蠻荒的寂寞和悲苦,他只能選擇離開!

張先生寂寞一生,只有酒解其心中之美,只有酒解其心中之苦。他只能以酒公留名於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無奈!

聯想到本書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飛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失!王道士的眼裏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色彩,牛羊的眼裏只有飼料,沒有鮮花!隨着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動:憤怒、悲哀、無奈、苦澀……有沒有苦澀的淚滴悄悄滑落?

文明不被理解、不被接納,那是一種怎樣的悲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