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六祖壇經》有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63W人 

人生最大幸福事,半夜挑燈讀壇經。

讀《六祖壇經》有感

《六祖壇經》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傳法真諦,是所有經書中唯一一個由中國僧人所寫的著作而被譽爲“經”的,所謂的經是高僧圍繞釋迦摩尼佛而寫的著作,其他的高僧自己寫的著作只能稱之爲“論”。六祖壇經主題思想:即心即佛、頓悟成佛,把佛性歸結爲心性、人佛合一、入世與出世統一起來,把坐禪改爲行禪、求佛改爲行佛。開創南宗,所謂南頓北漸,南能北秀。它將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使佛教進一步發揚光大,將佛從寺廟中請到每個信佛之人的心間。

惠能大師一生所經歷經磨有點像西遊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能成佛。惠能幼年喪父,以砍柴爲生,24歲時候因偶然機會聽到《金剛經》中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時開悟,不遠千里到湖北黃梅五祖大師門下一心求佛。初到五祖門下,也許其本來就有慧根,其第一句話就展示其決心與信心:遠水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五祖試探惠能的根基,就問恵能:"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 惠能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自此以後,五祖就收恵能爲弟子,爲了怕他因才能卓著而被其他弟子加害,就先讓他去幹燒飯、砍柴的活。當時五祖的首座弟子神秀,在衆弟子中享有威望,大家都以爲他會繼承衣鉢成爲六祖,但他所做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此偈語的立意於“有”,在五祖大師看來神秀大師並沒有領悟到佛法的真諦,而只是看見城牆而不得其內,但恵能大師從“無”的立意出發,其所作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大師弘忍非常肯定此偈語,認爲真正能領悟的佛法就是惠能,故將其衣鉢傳給恵能。在這裏有個小插曲,當惠能所做偈語深得五祖的欣賞之後,五祖莫不做聲用鞋子悄然擦去。“五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爲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個故事有點像西遊記中孫悟空拜菩提祖師的故事一模一樣,不知是不是純屬巧合。當五祖要送六祖過河過去的時候,本來五祖要幫六祖度河,但六祖卻要自己渡河,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衝突,就要爭鬥。我原本以爲佛家講究:“四大皆空”應該沒有爭鬥纔對,看了十二經以後,才知道佛家爭鬥比官場、商場爭鬥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達摩祖師也一生遭受多次的暗殺,具體到惠能,從其拜師五祖之初,一直得到五祖的衣鉢,乃至成爲一代宗師,其間不知遭受多少次的暗殺和侮辱,在得到五祖衣鉢之後,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裏一直躲在獵人中間進行逃亡。也許有句話:要得到多到的榮耀,就要承受多大的磨難;也許也是印證佛法所講:佛法不是賜來的,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

六祖惠能大師,據壇經所講自己不識字,也許是通過自謙來印證“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在六祖之前,所謂的禪宗主要是坐禪,修佛主要是在寺廟,六祖之後,原來禪宗不只是坐禪,修佛不只是在寺廟,成佛也可以是凡夫。所謂“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原來佛是衆生,衆生是佛,一切佛法無邊無際,但都在人自心之中,要在自心之中才能頓見真如本性,如何見得本性,就是“無念”,就是三根六淨。像我這樣酒肉穿腸過、念念紅塵之人,也許註定只能成爲凡夫俗子。

我越來越喜歡讀佛經,是因爲我越來越想念我的爸爸,自爸爸去世以後,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想爸爸對我一言一語,回想爸爸對我的好,這次第怎一個“苦”字了得。我很希望通過拜讀十二經、地藏經等佛經,尋求解脫,我越來越相信除了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一定還有另一個世界,希望爸爸能夠在那個世界裏沒有痛苦、沒有悲傷。佛經浩瀚如海,我所讀的十二經只是皮毛,而我所領悟了佛法要義也只是十二經的皮毛,誠如看見孔子的門牆而不得其內而已,也許我連門牆都沒有看見。到目前爲止,我讀佛經最大的收益,在於害怕生死,但也不怕生死,我之所以害怕生死,是因爲世間還有我的母親需要贍養、兒子需要撫養,我不怕生死,是因爲如果我死了,在那個世界裏又能和爸爸相遇。同時,也解決了我的思想困惑,爲什麼東方是釋迦摩尼佛統管神界?爲什麼西方是耶穌統管神界?爲什麼中東是穆罕統管神界?可都是神界,哪個最大?爲什麼我們要去西天才能取到真經?爲什麼死後最大的嚮往是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原來“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唸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唸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唸佛往生難到。”

行文至此,就要擱筆。據說,六祖的肉身像現在還完全保存在廣東,真希望有一天能前臨拜佛,我雖是凡夫俗子,但求佛之心與日俱增。借用六祖的佛語:“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凡夫與和尚不同,但求佛之心有何差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