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如夢令》讀後感(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1.43W人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如夢令》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夢令》讀後感(通用10篇)

  《如夢令》讀後感1

讀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要知曉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並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於“短幅中藏有無數折”。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

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裏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

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詞的寫法別緻,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爲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爲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

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裏。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捲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悽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如夢令》讀後感2

一直以來就對唐詩宋詞情有獨鍾,尤其對宋詞更是偏愛。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名句,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描寫的細膩柔美很有意境,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傑作。

宋代詞人中,我尤其喜歡李清照,究其原因我想李清照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清新脫俗婉約柔美我非常的喜歡,再者她和趙明誠的千古戀情也是我對其人和作品喜歡的重要原因。記得從初中時候起,語文課本里就開始有李清照的作品,一直到高中結束,李清照的詞學了大概有十幾首。比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詞句現在想起依然能脫口而出,這都是中學時代太喜歡死記硬背的功勞,其實對於這些精華的'詞句有好多地方當時的我都不太理解。隨着文化知識的積澱,人生閱歷的豐富,逐漸的對於李清照的詞我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更喜歡她的詞了。

  《如夢令》讀後感3

初冬涼風吹來,夾雜着微微細雨,索性打開窗,任憑南來北往之清爽遍佈身心。

看窗外黃昏似有風雨要來,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詞句。讀李清照的詞似乎看到這位女詞人帶着憂傷的微笑慢慢走來。“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綽約輕倩的詞句裏,女詞人正在簾內低吟。“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女詞人天生聰慧,妙解音律,這些用慣了、用舊了的淺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詞人的手裏極輕巧地便綴成了清新鮮麗的詞句,以極尋常語創造出了不尋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嘆女詞人從早年的幸福生活經歷戰亂、家亡,歷盡生活滄桑,在悽切的生活旅程中尋尋覓覓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憂傷絕唱。以獨到的功力創作出了南宋詞史上別具一格的“易安體”,更令人慨嘆的是如此嫵媚柔婉的女詞人尚有“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詩句蘊含着的豪邁之氣。今晚雨疏風驟,也定然是綠肥紅瘦。究竟誰肥誰瘦,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

  《如夢令》讀後感4

這首惜春之作,歷來評論之人,都是認爲抒發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對大自然的熱愛,認爲對話是在詞人與丫環之間展開——即捲簾人是丫環,丫環的回答:海棠依舊。體現了問者多情,而答者意淡,覺得經過細雨驟風之後的海棠依舊盛開。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綠肥紅瘦”以綠代葉,以紅代花,爲常見,然以肥狀葉之茂盛,以瘦狀花之由繁麗而憔悴零落,顯得悽婉,煉字精當,則是修辭上的創新,爲歷代名家所稱頌。

然吳小如先生則有不同看法,認爲此詞系出嫁之後所作,對話是在夫妻之間進行——即捲簾人是其夫趙明誠。先夜夫妻對飲,夫先起,而少女還倦臥未起,便開口問正在捲簾的丈夫,外面景色如何?回答是海棠依舊盛開,並未被風雨摧毀。這裏表面上看是惜花,實則隱喻妻子容顏依然嬌好,是溫存體貼之辭。但妻子卻說,你知道麼,你知道麼,只怕是“綠肥紅瘦”了,葉雖然還茂盛,但花已殘了,隱喻青春將逝,容顏將老,似有少婦心事不爲丈夫所知之意。看來自古女人最愁紅顏老去,此話當真不虛,無怪乎美容產品美容店生意之奇好!

  《如夢令》讀後感5

春節宅在家裏閒來讀詩詞,倏地對李清照其人倍感興致,也許因爲同時是女人,才產生了對這位八百年前的北宋女文豪的特別仰慕;也許經過反覆體會,純粹被她的詞的意境所吸引。高中時學李清照的詞《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當時並無特別感覺,如今細細品來卻有着對這首詞的獨特體會。

“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我想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應該是待字閨中亦或是已爲人婦時百無聊賴中對自己少年時的美好回憶寫照。在宋朝時的封建社會,對於待字閨中等待出嫁的女子,亦或是已嫁他人的婦人,應該不會有如此放縱自由的郊遊玩耍,所以纔會成爲李清照後來的美好回憶,即詞中開篇“嘗記”一詞的體現,因此作者當年遊玩的時間背景應該是十一、二歲前後的少年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少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外出活動自由的,但也有一定的封建禮教的約束,所以纔會有“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

少年時期這次盡興的遊玩,伴隨着內心的放鬆、興奮、緊張與驚嚇,給予了詞人難以忘卻的美好回憶,這首詞短短數語,描繪出少年時代的一段生動畫面,亦使千百年後的我讀到這首詞時,似乎與作者感受到了同樣的經歷,這就是偉大女詞人的作品魅力之所在吧。

  《如夢令》讀後感6

夏天,暑氣逼人,太陽像火爐像一樣炙烤着大地。路邊的花草也只能無奈地低下了頭。李清照划着小船來到小河中。她邊暢飲着美酒邊欣賞着美麗的落日景象。她望着五彩繽紛的彩霞,想到了時光的無情,不時地發出嘆息聲。李清照不停的喝着小酒,臉上開始泛起紅暈,視線也漸漸的模糊了。過了一會兒,酒飲光了,卻忘記了回家的路。她坐在一邊棲息。天色已晚,李清照還不想回家。因爲她已沉醉,所以錯誤的闖入了藕花深處。她望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很想摘一朵,但由於她已糊不清,難辨東南西北。她又想躺在小船裏欣賞這如詩如畫的美景:粉紅的荷花,碧綠的荷葉和雪白的歐,清澈的河水,自由自在的小魚兒。可她又不得不回家。她迷迷糊糊的划着小船,她划起來輕如鴻毛,不管怎麼劃,就是不會離開荷花叢中。她就使出渾身解數,吃力地劃了起來,剛一開始池中的荷花只是隨風搖曳,就在荷花的中央,小船停住了。李清照不甘心,於是就用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划着小船。就在這時,一隻只歐鷺全部騰空而起,在空中翱翔。

因此,李清照經常想起這件往事,就創造了《如夢令》這首詞: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讀後感7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鑑賞一首詞。往往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七種感官交叉感悟。心是最難說的一個字。佛經用三藏十二部都沒全說清。詞人往往只能用‘心’字。心比‘意’高。意如虛空。手通意。所以如來之手連孫悟空都跳不出。人的七種感官感物不同,不僅有高低,各職不同。一般人都喪失倆至三根,每一根或多或少都還不很健全,所以感悟不準確。

常記溪亭,是心與意識,溪爲心記住的物,是不磨滅。亭爲意造,在一段時間不磨滅。溪對人與萬物來說,是最珍貴。作者的心也是這麼認爲。可以說刻骨難忘。沉醉是五根隨心而高興,還希望心時時帶它們去玩。五根感覺要差些,只能用醉來形容。所以不知歸路。這裏‘歸路’是比興,是心所感覺的路,這裏作者感覺身體太放縱了,忘記心來世間的目的。

興盡晚回舟,一個晚字,當然有後悔之意。舟是渡人與萬物的。

誤入藕花深處,藕花是長在鬱泥裏,艱難突破水層。這裏只佛看見人們生活艱難而憂鬱。

全句是說李清照進入佛門感覺晚了些,但她還是如溪水高興得很。

爭渡,爭渡。是一爭一渡,再爭再渡。爭是萬物再生存中竟爭,萬物難逃這個法則,這叫命運。渡是自己生存下來還得捨身軀救別人,這叫生命。比如人在船上,已經危險,明知危險還去駕船渡人。有人在火中,明知去救會死,但還是跳進火中。這時命運與生命就容入一體。所以爭渡四字是人們幾千年都沒搞清的問題。一般人難以協調。這時受驚得是鷗鷺。鷗鷺是一種能飛但又不肯飛的鳥,有能力救人但又不去救人。清照對這部分人太失望。它不僅學佛。還學易。這首詞還包含易經河圖與洛書。

  《如夢令》讀後感8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着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纔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着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讀後感9

往事隨影,揮手便散,瞬而凝形。夾扶着清風,伴隨着歡笑,憂愁,傷苦,漸漸消失在風的衣角之後,但又隨着風竄上衣領。

即使你無法握住風的衣邊,但是它會在你的身邊久久盤旋。

記憶中的溪亭就像一根弦纏住她的腳腕,讓她在繁華中,佇是。時一時,年一年的落日很平凡,在她的眼中卻化成了一輪紅月掙扎着最後的餘暉。被落日燒紅的天空與悠悠的浮雲在紅光中搖曳。她,也只有她,這平淡無奇的一幕在她的眼前回映。

完美的落幕下,舉一杯清酒在船頭暢飲。餘暉下,長長的影子被拽的很長很長。她沉醉在這時分,杯酒如同杯水不覺地飲下,微微醉意,心醉,身也醉,忘記了迴歸的路。

小舟在湖中盪漾,搖搖晃晃,泛起圈圈波紋,湖中的荷葉也隨之起伏。星光披着夜行衣,踏着悄悄地腳步來到夜色之下。她心中的情致不得不收斂,划動着小舟,漂浮在寧靜的湖面上。

緩行的小舟停止了前行,水花濺上船頭,打溼了夾板。藕花攔住了歸路,醉意下慌張地划動着小舟,驚起鷗鷺。來自被攔住的慌張化成了一片歐鳴,她笑了,笑自己是那麼地失措,放下手中的漿,看着驚飛的鷗鷺。

回憶在我們的腦海迴盪,我們不知道這一份屬於她的,又會佔有多麼的地位。

歷史已經流淌而過,也沒有書籍可以供我們考證,只有這首詩還在夜幕下徘徊。

品味她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地清新,自然,也不會有一杯清茶比它還清。在日暮下她就如同失路之人感傷着餘輝,在星輝下她是那麼的無助,但短暫的失態卻沒有破壞她渾然的氣質。

無限的落幕,也許會讓她飲醉天明,也就是星輝點醒了她,但沒有點醒她的內心。

她就如同一個謎,很近,在我們眼前,是這首詩;很遠,有千年,已經離我們而去,很近很遠只是一個念,在日暮下一直有着她的背影。

也許她只活在那個日暮下,那一個日暮記載了她的全部。

也許她也活在那個星輝下,那一點光照醒了她。

也許她也活在那首詩中,那一篇流淌了她的回憶。

而我,寧可相信她只活在了那個日暮之下,她的背影是那麼地失落,手中只有一杯清酒獨飲,也只有飲醉才能釋懷,消愁。借酒消愁,愁更愁。

驚起一灘鷗鷺。

驚起的鷗鳴是一杯醒酒茶吧。

  《如夢令》讀後感10

“常記溪亭日幕,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在宋朝溪亭的一處荷塘裏,一位少女正在泛舟。臉色微紅,似乎有一絲醉意。一不小心,小舟駛入了藕花叢生的深處,她用力地划槳,倒驚起了一灘鷗鷺,無奈蘭舟還在打着旋……

初讀之下,便能體會到這首詞的歡快和氣氛。據說當年李清照的閨中詞傳出去後,京師轟動,他們都在爲這位才女的才華所驚歎。

《如夢令》這一詞牌名爲後唐莊宗曲。“如夢,如夢,殘月落花重。”它本來不叫《如夢令》,經考蘇軾把原名《憶仙姿》改爲《如夢令》。其中以李清照與秦觀二人最出名。

李清照當時是快樂的。少女快樂的文字深深地映在我們腦海中。但是,“誤入藕花深處”的少女,將來會不會誤入一個比藕花溏還要深的深處呢?誤入一個變亂塵間是否是她的命中註定?畢竟,她從辛棄疾身邊走來,從軟弱無能的宋末走來。當她深感“錦樣年華水樣流”時,回首韶華,又有多少淚水和淡然?

“詩酒還需趁年華”。青春易逝,追悔莫及。何不放手一搏,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