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楊絳傳》有感(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2.72W人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楊絳傳》有感(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楊絳傳》有感(精選10篇)

  讀《楊絳傳》有感1

對於105歲高齡的楊絳先生,我,一無所知。

翻開這本《楊絳傳》,我想要了解楊絳先生的一生。

書的一開頭便介紹了楊絳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無錫小鎮的楊季康,那一片靈秀的土地讓小小的楊季康渾身上下給人一種和顏悅色、溫文爾雅的氣息。想象中這樣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即可。可書中的一個片段卻讓我頗爲震撼。面對上海淪陷地公交車上的日軍,楊絳一改從前的形象,鏗鏘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民族不卑不亢的氣節,那日本軍官或許是被震懾到了,嚷嚷了幾聲便下了車。也許對祖國的熱愛,不會被個人性格所侷限,楊絳的愛國熱情就在那一瞬間爆發了。

文革期間,她的丈夫錢鍾書被莫名的扣上了一個“罪名”,楊絳激烈的反映,震動了她的同事,她抗議,她吶喊,正是當時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體現,錚錚傲骨、剛正不阿,對丈夫真摯、深厚的愛。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顆堅韌不拔的心。

楊絳與他的丈夫錢鍾書被稱爲文學界的珠聯合壁,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向學。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着會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雜瑣碎的事的回憶錄。可就在我越發將書往下翻閱,我才明白,這是充斥着生離死別的回憶錄。書的第二部分,女兒和丈夫先後離去。楊絳卻將這一令人痛苦不已的過程同夢幻的手段表現出來。不得不感嘆先生的文學功底以及對世俗紅塵的釋懷。用一個人撐起了我們仨。

也許我對楊絳先生還沒有了解透徹,對她的作品也沒有本本、篇篇都瞭然於心。但從這篇《楊絳傳》中至少我認識了一個堅韌、愛國、勇敢的女人。她不再以“錢鍾書夫人”爲世人所知。

她就是楊絳先生!

  讀《楊絳傳》有感2

週末,朋友相聚,偶爾間談起了讀書,自己雖然平時還算是能隔二片三的看幾頁,但真正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卻很少。也可能是被封面上的“生命的烤火者”六個大字所吸引的緣故,利用兩週晚上陪女兒做作業的時間,讀完了《楊絳傳》,對楊絳先生的一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今日值班,就兩個片段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分享。

《楊絳傳》一書中,文學、家庭、寫作、翻譯串聯起了楊絳先生苦難而幸福的一生,她卻在文學裏開闊了眼界,在家庭中收穫了親情。

楊絳先生出生在無錫小鎮,以她當時的家庭,只需要在家學習琴、棋、書、畫是完全可以的。但在文革期間,她的丈夫錢鍾書被貼上大字報後,楊絳就像是一隻大鳥,竭盡全力地把丈夫和女兒保護起來,生怕他們受到一點點的傷害。她的舉動,震驚了同事,大家想不到看似柔弱的楊絳也會有外柔內剛的一面。這也正是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剛正不阿的具體表現。楊絳先生常說:“憂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難方能滋生修養。”在最艱難的日子裏,她做到了和自己的祖國共沉浮,和自己的丈夫共度難關,展現了我們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作爲一名基層單位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從楊絳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多的是缺少那股對工作的熱愛和激情。特別是在我們企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期,更要發揮我們的“喉舌”作用,爲企業發展加油鼓勁。

從《楊絳傳》一書中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對其一生的影響極大,這也是楊絳一生最爲慶幸的事。書中寫到父親問楊絳:“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不好過。”楊絳說。“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一星期都白過了。可見,沒有什麼比楊絳對書更爲重要的,更爲不可或缺的.。

瞭解了楊絳先生的一生,特別是在100多歲以後仍堅持創作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也不斷的反思自己,爲什麼有時候總是埋怨孩子不積極主動去學習,而是被電視、手機所牽制。其實,效仿是孩子的天性,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作爲父母的我們,不得不好好檢點自己的行爲,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身教遠遠勝於言傳。

一個家庭如此,一個企業更是如此。我們作爲在企業改革發展過程中仍可以留下來工作的晉能人,沒有理由不珍惜當下的工作,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接受新的事物,儘可能去適應企業的發展需求,爲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讀《楊絳傳》有感3

《楊絳傳》是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央北,原名張強,青年寫作者。已出版作品《那一世我遇見了你:倉央嘉措得今生今世》《當愛已成往事:徐志摩詩傳》《春風沉醉得夜晚:電影情愛大記錄》《你得悲傷,我懂》。

我從《楊絳傳》最開始描寫楊絳和錢鍾書兩人兩情相悅的情節感受到愉悅,隨着他們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及後來悲慘的遭遇,我不禁發出感嘆,爲他們的不公感到憤怒。

因錢鍾書笨手笨腳不會繫鞋帶到楊絳生病住院錢卻能端上親手熬燉的美味雞湯而發出的愉悅笑聲。

最終我感情的崩潰是在文革中楊絳被剃了陰陽頭而爆發,眼淚一直在眼眶打轉,終於在他們的女兒錢媛病倒離世時噴涌而出,一發不可收拾。

之後錢鍾書相繼去世,留下孤獨的楊絳……

我一直不停地抽泣着,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一位如此卓越的堅強的偉大的文人,生活得卻如一粒塵埃般樸素。頓時感覺在她面前的任何嬉笑和不嚴謹都是犯罪。

決定重看《我們仨》,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一個人活在世上,總要有信仰,除了信仰之外最好還能有些情懷。楊絳先生那一代知識分子,是有情懷的。

雖然這個詞現今已經被用濫了,但一個時代總會有一批人代表那個時代的風骨,這種風骨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讀《楊絳傳》有感4

八一班張志昊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是錢璦女士的母親,這本書是寫他們家的故事,這些故事裏,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一家人在一條古棧道是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讀。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讀《楊絳傳》有感5

讀《楊絳傳》[追思紀念版](羅銀勝著)算是機緣巧合。一兩週前逛超市,在圖書角買的,回家拆了包裝,還沒來得及仔細研讀。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時,順手帶上這書。閒處無客來,獨坐自慵損。養傷的這兩天,內心日漸焦躁,爲了打發時間,開始翻閱這書,也藉由這書走進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淺。

先生一生淡泊。她說‘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這滴水卻折射了太陽的光輝,照亮了讀者們的心房,包括僞讀者的我。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難得先生,卻一生保持着一份清明與淡泊,甚至有一點特立獨行。不瞭解先生的人,自然會覺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勸慰自己的話講便是“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諧世故,但是最諧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修身養性,獨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說,“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爲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決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爲我當殺人犯呢?我哪裏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禦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爲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學會含忍。”能忍,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度量,也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人生的技巧。難得先生,一生將忍的藝術昇華到極致,昇華到自覺將自己處理爲某種“零”。如此淡然,寬容,着實讓人敬重。

曾經我的日記裏寫過這樣一段話:生活教會我謙卑,教會我禮讓,獨不曾教會我強勢,所以很受傷,常常。儘管看不慣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兩次地教育我,偶爾要學會霸氣,至少氣勢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沒辦法,性格造就的東西,真的好難去改變。嘗試着去強勢,但現實面前,軟弱還是會佔據了上風。所以,還是順其自然,單純地虔誠地祈禱: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認栽,道一句:‘那人真沒素質,不跟它計較好了’,作爲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雲開現彩霞。”雖然不知爸媽給我起那名字的緣由,但這是年紀漸長的我對自己名字的淺解,這也是我日常勉勵自己的話。“不怒不嗔,不爭不辯,隨遇而安。”

  讀《楊絳傳》有感6

書中講的就是楊絳與錢鍾書相識、相知、相伴的過程。哦,還有他們女兒錢瑗一起生活的一些有趣的點滴小事。書中還附了一些照片、書信等。

書中說,“鍾書看到書上可笑處,就癡笑個不了,可是我沒見到他看書流淚。”我看書笑經常有,但看書看哭了很少。記得我第一次看書哭了,是看實的《白鹿原》白孝文第一任老婆病死的片段。

書中有很多家庭生活的小片段,“我們兩人的早飯總是鍾書做的。我起牀和他一起吃早飯。然後我收拾飯桌,刷鍋洗碗,等他穿着整齊,就一同下樓散散步。我們不斷地發明,不斷地實驗,我們由原始人的烹調漸漸開化,走人文明階段。我們玩着學做飯,很開心。鍾書吃得飽了,也很開心。他沒有一個助手,我只是“賢內助”,陪他買書,替他剪貼,聽他和我商榷而已。我們三個人在一起,總有無窮的趣味。我們在一起,隨處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們還想年輕時那麼興致好,對什麼都有興趣。一九九七年早春,啊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一個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交流就流露在生活的點滴中。當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細心的真情流入,對方一定會感受的到。

  讀《楊絳傳》有感7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讀這本書,是因爲封面的一句話深深吸引着我,“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錢鍾書先生對楊絳說的一句話,也讓我很想知道這是怎樣一位德、才兼備的女性,才能在中國被稱之爲“先生"的。

這位生於江南書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鄉女子的溫柔婉約,卻又蘊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約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爲一體,從小受父親楊萌杭影響,楊降擁有了自然,沉穩,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質,不得不承認,楊降先生能有如此成就與她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父親輕鬆的教育方式讓小時候的楊絳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成長。父親身上的可貴品質,讓楊絳先生受用一生。賢惠的母親,則以中國傳統女性的柔軟,教會她什麼是包容和信任。或許,正因如此,她在嚐盡了人生百味之後,依然可以淡泊從容地度過一生,於時光的荒野裏,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裏寂靜歡喜。她雖生於亂世,卻自始至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之心,外界給了她頗多讚譽、堅忍、從容、睿智、寧靜…但這些於楊絳先生不過浮華如花,開過即謝,她並不曾爲此動容,不曾改變分毫。始終還是那個如深谷幽蘭般的女子,在歲月裏溫婉如初。

與錢鍾書的相遇,也是因爲楊絳先生的清華夢。他們有緣相遇在清華大學,在最美最好的年紀遇到彼此,一見鍾情。從此便開始了他們幸福美好的生活。錢鍾書先生每天一封情詩更是觸動了楊絳的少女心。愛上一個人無須太多的理由。楊絳與錢鍾書攜手度過了大半生的時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割捨。世人常向往白頭偕老,只是實現的人很少,而楊絳與錢鍾書,風風雨雨幾十年都未曾離散,直到死亡才叫他們分別。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楊絳先生與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們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化險爲夷。只是讓人憐惜的是,世事難料,他們心愛的女兒卻先早走一步,白髮人送黑髮人,任誰都難以承受這種打擊,但是楊絳先生挺過來了。更讓人心痛的是,隨後丈夫也離她而去,曾經幸福快樂的一家三口,就剩下她一人了。不過此時的楊絳先生內心從容,她要聽從丈夫的話,好好活。於是她又一個人活成三個人。

人不到一定階段,是不會盤點過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齡,也是不會沉下心來思考人生的。因爲,人是帶着夢想來的,是帶着新奇來的,從年少到年老,總想瀟灑走那麼一回。人生是一種過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過了饅頭,才知道饅頭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頭過河,哪怕是頭撞在南牆上。

  讀《楊絳傳》有感8

最近在翻羅銀勝著的《楊絳傳》,是在讀了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憶舊》之後,覺得這些遙不可及的大師們,也有一樣日常生活,或瑣碎、或艱辛、或溫馨,甚至有時還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點點影子,只是他們對生活更認真、對愛情更認真、對人對事更認真,即便是戰火紛飛、“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夠認真面對生活,比我們現在來講所謂的什麼挫折、困難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顯得有更大胸懷和更加艱苦的奮鬥,我們比之他們相差太多太多。

書翻到第四章的時候,作者總結了楊絳的暈船哲學,很是吸引人。1938年,遠在法國的楊絳、錢鍾書夫婦面對國破家亡的情勢,不得已帶着女兒錢媛遠渡重洋返回祖國,在阿多士2號的法國郵船上,由於海上風大浪急,他們經常暈船,尤其是錢鍾書暈船更甚,十分難受。經過幾次風浪顛簸,聰慧的楊絳對錢鍾書說:坐船不暈船,就要不以自我爲中心,而以船爲中心,讓自己永遠與船穩定成90度直角,永遠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動。錢鍾書按照楊絳說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暈船了。

後來,楊絳把自己這次體會凝練成了爲人處世的哲學:不管風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巋然不動,身正心正,心無旁顧,風浪其奈我何?這就是楊絳的暈船哲學。文革時,楊絳也如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受到迫害和打壓,楊絳在外國文學研究所作爲“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並且被剃了“陰陽頭”,她和丈夫錢鍾書一起被劃分爲“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掃廁所。即便是這樣一種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訶德》的翻譯,並拼盡全力將書稿保護了下來。後來在《幹校六記》中,楊絳寫得剋制而又平靜,“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努力保持絲絲溫情,即柔弱溫和有堅強不屈,時刻在那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我們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風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穩穩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風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證。

  讀《楊絳傳》有感9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楊絳《百歲感言》

最賢的妻,是才的女,這是楊絳的先生錢鍾書給她的評價。羅銀勝的妙筆將這八個字分若干章節表現出來。通過作者講述,這八個字對楊絳來說是實至名歸!~而在我眼裏,錢鍾書還少給了兩個字“堅強”。

楊絳給人的外表是個弱女子,從脆弱到堅強是需要一個進化過程的吧!~跟錢鍾書在國外留學的時候,聽到母親病逝的消息,在大洋彼案哭得稀里嘩啦的,錢鍾書一直安慰着,才止住眼淚。這大概是楊絳最脆弱的時候,可是在失去至親的時候誰不是如此呢。而且這時候的楊絳還年輕。

可能是因爲被需要的原因,楊絳表現的特別堅強。生了女兒錢媛後在醫院修養,錢鍾書常來“告狀”,今天不是這個壞了,明天就是這個壞了,而楊絳絲豪沒有怪責備,更像一個大人安慰小孩一樣安慰錢鍾書“沒關係,這個我會修好”,得到安慰的錢鍾書也像小孩一樣笑嘻嘻的離開!

錢鍾書告訴楊絳準備寫小說的時候,楊絳辭去傭人,用五指不沾陽春手的手親自爲他洗衣做飯,照顧他,讓他能夠專心寫作。後來錢鍾書大作《圍城》問世,取得不小成績,而楊絳平時不做家務,也落得一手的傷。(這也許就是愛情裏的成全)

在“丙午大劫”的時候,雖然艱苦,但是做什麼事都沒有跟鍾書分開,這就是鍾書說的“我們今後只有死別,再無生離”。後來女兒錢媛病逝。臥病在牀的鐘書已是悲痛不已,此時的楊絳異常冷靜,即便心碎,仍強忍住淚水!~因爲她不能倒下,她倒下了鍾書怎麼辦,鍾書還等着她來照顧呢。可就女兒走後一年,鍾書也走了。我們仨散了。就這麼散了。

鍾書走前留給楊絳一句話“絳,好生過”,她沒有辜負丈夫,八十多歲高齡的楊絳在女兒、丈夫先後離去時,沒有過於沉寂於悲傷,她依然熱愛身活,繼續看書寫小說,寫了《我們仨》《風絮》等。

女子本弱,爲母則剛。楊絳除爲母剛強外,爲妻更剛強。凡事都是先生事爲主,除了封建教條,我再相信他們伉儷情深。最後用楊絳的一句話送給大家,願與大家共勉。

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讀《楊絳傳》有感10

大多人羨慕楊絳,能遇到錢鍾書這樣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羨慕。楊絳曾對不想結婚的女兒說:“將來我們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個,我們放得下心嗎?”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傑作——女兒,她竟會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兒前面。回憶想來,只怕如夢般遙遠。

錢媛去世後第二年,錢鍾書也跟隨而去,落下楊絳一人獨自一人存活於世。在這短短兩年之內,楊絳竟承受了兩次失去至愛之痛。或許是楊絳的命太長,但絕非鍾書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過了60餘年,可惜的是他們的女兒,錢媛。

錢鍾書和楊絳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眼睜睜看着自己女兒的離去卻無能爲力,悲痛欲絕而又無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錢鍾書此時也是病倒在牀,這意味着,楊絳在悲痛之餘還要照顧自己的老伴兒,未來的一切都是不可預料的,或許,或許明天,楊絳就要面臨老伴兒的離世…果不其然。楊絳一人獨自過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羨慕楊絳,也許有人要說,60年的曾經擁有已經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這樣的曾經擁有,我不想那麼久的美好被最後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後的日子裏還是在回憶,在最後時光留下的是遺憾。而今只能從屋子裏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氣中嗅到一絲絲以往的甜蜜…

也許楊絳餘後18年存活於世,並非只爲愛情,更爲她的事業(楊絳翻譯了《堂吉訶德》);或許,她不是獨活,她在用她餘下的光陰替他們一家三口一起看這繁華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無遺憾。

但我只是一個平凡又俗氣的人,沒有那麼偉大的目標,更沒有那麼堅強的內心,所以,如果同樣的事降臨在我身上,我可能只會一蹶不振,既捨不得瞭解生命,也不願過此般暗無天日的日子,整天渾渾噩噩…因此,我打心底裏佩服楊絳先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