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本文已影響 3.39W人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楊絳傳》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楊絳傳》讀後感1

最近在翻羅銀勝著的《楊絳傳》,是在讀了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憶舊》之後,覺得這些遙不可及的大師們,也有一樣日常生活,或瑣碎、或艱辛、或溫馨,甚至有時還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點點影子,只是他們對生活更認真、對愛情更認真、對人對事更認真,即便是戰火紛飛、“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夠認真面對生活,比我們現在來講所謂的什麼挫折、困難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顯得有更大胸懷和更加艱苦的奮鬥,我們比之他們相差太多太多。

書翻到第四章的時候,作者總結了楊絳的暈船哲學,很是吸引人。1938年,遠在法國的楊絳、錢鍾書夫婦面對國破家亡的情勢,不得已帶着女兒錢媛遠渡重洋返回祖國,在阿多士2號的法國郵船上,由於海上風大浪急,他們經常暈船,尤其是錢鍾書暈船更甚,十分難受。經過幾次風浪顛簸,聰慧的楊絳對錢鍾書說:坐船不暈船,就要不以自我爲中心,而以船爲中心,讓自己永遠與船穩定成90度直角,永遠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動。錢鍾書按照楊絳說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暈船了。

後來,楊絳把自己這次體會凝練成了爲人處世的哲學:不管風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巋然不動,身正心正,心無旁顧,風浪其奈我何?這就是楊絳的暈船哲學。文革時,楊絳也如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受到迫害和打壓,楊絳在外國文學研究所作爲“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並且被剃了“陰陽頭”,她和丈夫錢鍾書一起被劃分爲“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掃廁所。即便是這樣一種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訶德》的翻譯,並拼盡全力將書稿保護了下來。後來在《幹校六記》中,楊絳寫得剋制而又平靜,“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努力保持絲絲溫情,即柔弱溫和有堅強不屈,時刻在那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我們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風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穩穩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風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證。

  《楊絳傳》讀後感2

昨天一天把《楊絳傳》看完了,關於先生的傳記有很多人寫,我看的那本名爲《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這本書是2016年5月買的,同期還買了《我們仨》,當時,一目十行完《我們仨》就丟擲一邊了,包括這本《楊絳傳》。

現在看完了,腦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詞,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從小出生在一個知識家庭,父親楊蔭杭在楊絳兒時,引導多過教導,特別是在那個年代,包括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做不到這一點。確實楊絳少時所處的環境是非常好的,寫的一手好字,有濃厚的讀書興趣。包括到後來高中,大學去往清華,結識了錢鍾書,到結婚,一起前往國外學習到生下女兒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們在清華任教後接二連三的遭遇,字裏行間我沒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傷,一樣勞作,一樣創作。女兒、丈夫先後離世,她說她是留下來打掃戰場的。她繼續女兒的未完的《我們仨》,繼續整理丈夫留下來的手稿,96歲高齡還寫了《走在人生邊上》。

對於大家對她的關心,她說“很好,很乖,雖然年老,不想懶懶散散,願意每天都有一點進步”。

已過百歲的楊絳先生,依然堅持讀書,堅持寫作,看到這句,我真是自慚形穢,先生百歲,我35歲,我覺得我茫然找不到方向,一直嚷着要多讀書,多學習寫作,結果就在間歇性躊躇滿志後,一切恢復原樣。

現在太多的過來人說的話,當時聽着熱血上涌,過後一切如常。但看了先生的生平,百歲老人,看過多少潮起潮落,人事變遷。

說婚姻,楊絳說:“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至少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我以爲,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說人生,楊絳說:“如果鍛鍊一個人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回頭看看自己,與婚姻,與人生,可用淺薄來懟自己。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大起大落的句子,就像先生的女兒說的“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像一雙手,總能在你需要的時候,握緊你。

楊絳的文字,沒有讓我驚天動地,也沒有讓我昏昏欲睡,讓我感到的都是溫暖和美好。

和風,日影,致敬先生!

  《楊絳傳》讀後感3

讀《楊絳傳》[追思紀念版](羅銀勝著)算是機緣巧合。一兩週前逛超市,在圖書角買的,回家拆了包裝,還沒來得及仔細研讀。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時,順手帶上這書。閒處無客來,獨坐自慵損。養傷的這兩天,內心日漸焦躁,爲了打發時間,開始翻閱這書,也藉由這書走進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淺。

先生一生淡泊。她說‘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這滴水卻折射了太陽的光輝,照亮了讀者們的心房,包括僞讀者的我。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難得先生,卻一生保持着一份清明與淡泊,甚至有一點特立獨行。不瞭解先生的人,自然會覺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勸慰自己的話講便是“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諧世故,但是最諧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修身養性,獨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說,“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爲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決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爲我當殺人犯呢?我哪裏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禦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爲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學會含忍。”能忍,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度量,也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人生的技巧。難得先生,一生將忍的'藝術昇華到極致,昇華到自覺將自己處理爲某種“零”。如此淡然,寬容,着實讓人敬重。

曾經我的日記裏寫過這樣一段話:生活教會我謙卑,教會我禮讓,獨不曾教會我強勢,所以很受傷,常常。儘管看不慣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兩次地教育我,偶爾要學會霸氣,至少氣勢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沒辦法,性格造就的東西,真的好難去改變。嘗試着去強勢,但現實面前,軟弱還是會佔據了上風。所以,還是順其自然,單純地虔誠地祈禱: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認栽,道一句:‘那人真沒素質,不跟它計較好了’,作爲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雲開現彩霞。”雖然不知爸媽給我起那名字的緣由,但這是年紀漸長的我對自己名字的淺解,這也是我日常勉勵自己的話。“不怒不嗔,不爭不辯,隨遇而安。”

  《楊絳傳》讀後感4

《憶鍾書》:

與君結髮爲夫妻,坎坷勞生相提攜。

何意忽忽暫相聚,豈已緣盡永別離。

爲問何時再相見,有誰能識此天機。

家中獨我一人矣,形影相弔心悲悽。

在2010年,中秋過後,又值錢鍾書誕辰100週年之際,楊絳把對愛人的思念與愛,寫進了詩裏。

這讓我想起來每年的情人節或是現在有些年輕人另類的,奇葩的求婚,結婚方式。在各種傳播工具各種不需要理由的曬出自己的愛!是真愛,摯愛,博愛?對此網上又有提出真愛需要曬嗎?真愛是什麼?每個人是否在遇到真愛時,是否好好經營了你的真愛,珍惜着自己的真愛?

在我喜歡的人物傳記裏有一本是《楊絳傳》,書裏側面的描寫了她與錢鍾書生活趣事及歷經種種依然相伴一生。兩人初見,楊絳眼中的錢鍾書身着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當時兩人只是匆匆一見,甚至沒說一句話,但當下都彼此難忘。錢鍾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從此兩人便開始鴻雁往來。開始戀愛,第二年便訂婚了。在錢鍾書中年追憶他們第一面的時候寫下了這樣的一首小詩:

頡眼容光憶初見,薔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記得初見楊絳時面色白潔紅潤,臉如春花,清雅脫俗,猶如薔薇新瓣浸醍醐,有帶有絲絲靦腆。多麼的詩情畫意的回憶啊!婚後的兩人趣事瑣事也是不斷,我想他們應該是把瑣事變成趣事的,錢鍾書這個原先連自己都不會照顧的人,已學會了做很多飯菜。楊絳更是洗手作羹湯,打點着兩人的一切。

楊絳產後,爲了在第一時間看到醒來的妻子,一天的時間裏錢鍾書大汗淋漓地跑了四個來回,來來回回的走了7趟。女兒的出生,爲兩個人帶來了另一種歡樂。每逢女兒的生日,錢鍾書必會說一句話,這是母難之日。

令人捧腹的是,每次探望,錢鍾書都會苦着臉彙報:“我做壞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

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下一次,他又“做了壞事”說:“我不小心砸碎了檯燈。”

楊絳問明情況又說:“不要緊,我會修。”

再一次,又苦着臉說:“我把門軸弄壞了一頭。”楊絳應該是哭笑不得的吧,她每次都笑眯眯地說:“不要緊,我會修。”

還有一次,錢鍾書額骨上生了一個疔,楊絳安慰錢鍾書說:“不要緊,我會治。”然後就按照醫生囑咐,天天每隔幾個小時就認認真真地給他做熱敷。就這樣連根拔去,也沒有留下疤痕,他在感激之餘,便是深信不疑相信楊絳所說的“不要緊”。

回家後,他爲她燉了雞湯、剝了蠶豆,她也把一切損壞的東西恢復了原樣。他們的愛情之花在生活的瑣碎中,繼續綻放着。喜歡重複的讀着:“不要緊,我會修。”讀起來會很開心,有時是會笑出聲來。讀到着是多麼的相信真愛的美好,來自相互體貼,相互信任,讓愛慢慢地延續。

回國後,楊絳帶着女兒圓圓,跟着老父寄居在親戚家。錢鍾書則前往西南聯大在昆明的學校執教,後又轉往湘西藍田師院任英文系主任。兩年後,錢鍾書回滬探親,由於種種原因,沒再動身,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上海這座孤島開始沉沒。他對楊絳也說出了最動聽的情話:“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楊絳傳》裏有這麼一個段落,每次讀到這裏就莫名的流下淚,心疼的一塌糊塗。

1998年11月20日,錢鍾書在北京醫院都夠了他最後的一個生日。他已經在醫院裏住了四年,每天楊絳帶着自己的飯食到醫院來探望,只能吃些流食。這時的楊絳也已經80多歲了,女兒在1997年也離開他們去了天堂。他兩一起時會說無錫話,講英文。楊絳真誠的祈禱着她的愛人能夠戰勝病魔。但是在1個月後,錢鍾書依然離開了。一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學者駕鶴仙去了,離開前的最後一句話告訴她:“好好活!”這是什麼畫面,望着妻子哀痛欲絕的面容,不希望她萌生與自己天堂相見的想法。用最後的氣力,虛弱的聲音說出“好好活”。12月19日錢鍾書離開了大家。他的呼吸停止了,楊絳親吻他的額頭,並久久的貼着他的臉頰。錢鍾書的遺囑就是喪事一切從簡,“不舉行任何的悼念,懇辭花圈花籃,不保留骨灰。”這些事情留給與他相濡以沫60餘載的妻子。

在醫院做完病理分析後,爲錢鍾書穿上他生前最喜歡的衣服,其中有她爲他織的毛衣。曾經一度想把有些衣服拿去救災,但是錢鍾書用雙手護住說:“這是‘慈母手中線’,其他的可以捐,這幾件請留着。”這又是一個怎樣溫馨的畫面。細細地演繹在他們的流年裏。

遵照錢鍾書的意願,告別室內沒有輓聯,沒有鮮花,也沒有播放哀樂,楊絳把她親手扎制的插有紫色勿忘我和白玫瑰的花籃擺放在錢鍾書的身旁。把遺體送進火化間,楊絳把白布掀開,仔仔細細地凝視着錢鍾書,幫他摘下眼鏡後,目視遺體被推進了火化間,當火化間的門關上了,旁人勸她離開,她說:不,我要再站兩分鐘。”此時,我再也讀不下去了,內心感情翻江倒海,眼淚控制不住地流下來。傳記裏還能讀到許許多多兩人之間的感情,例如,錢鍾書寫《圍城》的時候,寫完總是讓楊絳先看,她笑了,他就可以定稿了,或對方爲了讓創造《圍城》甘爲“竈下婢”,楊絳用理解,支持,成全了錢鍾書,來發揮他的潛力,創造力。世界上有種真愛之一叫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兩人之間等等的事情演繹着他們的人生。錢鍾書這樣評價他的妻子:“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每件事裏都有愛的血液在流動,每件事情都有愛的融入。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這樣的真實,這樣的溫暖。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真愛,互相扶持,互相依偎,如此不能不讓人如此之動容。”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兩情相悅的那麼衝動,他們把這句話演繹的活靈活現。

書本合上,站在窗臺,眺望遠方,天空很藍,陽光溫和,心情久久無法平靜。有人先婚厚愛,有人先愛後婚,每個人都希望有一份: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感情。在這條愛情的長河裏,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扶持。共同用真心,真愛,真情去經營。

在文章結尾時,獻上楊絳在書中說的一段話:“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之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的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約。我以爲,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願每個人都珍惜眼前,身邊的那個你摯愛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